青海熱貢藝術

青海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發祥於青海省同仁縣地區。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藝術完美結合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主要內容包括繪畫(唐卡、間唐)、堆繡、雕塑(木雕、泥雕、石雕)、建築、圖案等。已正式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單位,2006年,熱貢藝術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簡介

熱貢藝術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是中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流派,十五世紀初發祥於藏民族文化的原生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的隆務河畔,藏語稱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藝術完美結合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大體始於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主要內容包括繪畫(唐卡、間唐)、堆繡雕塑(木雕、泥雕、石雕)、建築圖案等,其技法既繼承了藏族佛教傳統創作手法,又融匯了漢族繪畫和其它地方的民間藝術,成為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在國內乃至世界文化領域中具有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

特點

畫在捲軸上的唐卡畫在捲軸上的唐卡

其主要特點為:屬於傳統的工筆畫。是用細緻、逼真的筆法對描繪對象進行精雕細刻繪製,使對象在直觀狀態下更加生動真實充滿韻味。因而,畫筆的製作要求非常高,由熱貢畫師自己製作,約有40多種,大的像毛筆的中楷,小的只有一根毛。不同的筆有不同的用法。畫布的製作技術性強,強度大,一名優秀的畫匠必定要熟練掌握製作畫布的特殊流程。打底稿所用的墨汁,是當地畫匠就地取材,自製的一種傳統繪畫材料,沿用至今,是獨具地方特色的繪畫顏料。繪畫選用礦物質顏料,具有色彩絢麗、經久不易褪色的特點。用金繪畫是熱貢藝術獨具的特長,而金上作畫更是一項藝術絕技。其作品造型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設色均勻協調,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具有強烈的線條感、色澤感、運動感和主體感。因此,在國內外影響廣泛,久負盛名,是同仁縣最富特色和最具發展潛力的旅遊主打品牌。已正式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單位和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單。

繁榮景象

現從事熱貢藝術創作的民間藝人約2000餘人,熱貢藝術文化產業公司3家,藝人主要分布在隆務鎮吾屯上、下莊,霍日加、加查么村和年都乎鄉的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曲麻村一帶。其產品銷往甘、川、藏、新、台及尼泊爾、日本、印度、蒙古、美國等地區和國家。在熱貢藝術較為集中的吾屯村、年都乎村,隨手推開一戶家門,即能看到“家家做畫、人人從藝”的繁榮景象。其產品銷售已成為同仁縣主要的經濟成長點和穩定的非農收入。
2005年,專門為熱貢藝術而來的遊客人數6.6萬人次,其產品收入達2000萬元。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等,不但世代相傳,還在人和歷史、自然的影響互動下,被不斷地再創造。目前總共有7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占了22項,加上此前入選的崑曲、古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已擁有2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燦爛輝煌。 >>>進入文化百科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
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崑曲古琴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族長調民歌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它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築術以及其他藝術。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 福建南音 | 南京雲錦 | 安徽宣紙 | 貴州侗族大歌 | 廣東粵劇 | 《格薩爾王傳》 | 浙江龍泉青瓷 | 青海熱貢藝術 | 藏戲 | 《瑪納斯》 | 蒙古族呼麥 | 甘肅花兒 | 西安鼓樂 | 朝鮮族農樂舞 | 書法 | 篆刻 | 剪紙 | 雕版印刷 |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 端午節 | 媽祖信俗 | 崑曲 | 古琴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 | 比利時巨人和巨龍遊行 | 法國巨人和巨龍遊行 | 比斯萃薩巴比 | 斯洛伐克新兵舞 | 多聲部民歌 | 埃爾切神秘劇 | 喬治亞復調演唱 | 塞梅斯基文化空間與口頭 | 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徵 | 西西里木偶劇 | 亞塞拜然木卡姆 | 班什狂歡節 | 基努文化空間 | 托缽僧舞蹈儀式 | 波羅的海歌舞慶典 | 帕特姆流行節日 | 伏佳拉 | 阿爾巴尼亞民間低聲部復 | 歐隆克 | 卡魯斯儀式舞蹈 | 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 |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 巴亥瑞康卡烏圓圈森巴舞 | 帕蘭克-德-聖巴西里奧 | 哥斯大黎加牧牛傳統和牛車 | 庫庫魯舞蹈戲劇 | 瑞賓瑙-艾基舞劇 |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 奧魯羅狂歡節 | 梅拉鎮孔果聖靈兄弟會文 | 扎巴拉人口頭遺產與文化 | 安第斯卡拉瓦亞宇宙信仰 | 瓦雅皮人口頭和圖畫表達 | 巴蘭基亞狂歡節 | 奧連特兄弟會法國鼓樂 | 土著亡靈節 | 摩爾鎮馬隆人傳統 | 奈及利亞艾法預言體系 | 維布扎治療舞蹈儀式 |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瑪舞 | 邁基石化妝舞會 | 烏干達樹皮衣製作 | 朝比木琴音樂 | 亞饒-戴高文化空間 | 古勒-沃姆庫魯祭祀和舞 | 吉馬·埃爾弗納廣場文化 | 熱萊德口頭遺產 | 塔格巴納橫吹喇叭音樂及 | 尼亞加索拉索索·巴拉文 |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口頭傳統 | 黑拉里亞史詩 | 扎菲曼尼里木雕工藝 |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禮 | 巴勒斯坦希卡耶說書 | 坦坦地區木賽姆牧民大會 | 佩特拉和維地拉姆貝都人 | 伊拉克木卡姆 | 薩那歌曲 | 阿爾及利亞古拉拉地區阿 | 蘭瑙湖瑪冉瑙人達冉根史 | 德拉邁茨鼓樂面具舞 | 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 | 銅鑼文化空間 | 《羅摩衍那》 | 印度尼西亞配劍 | 馬克-揚戲劇 | 歌舞伎 | 宮廷宗廟祭祀禮樂 | 博遜地區文化空間 | 伊夫高族群哈德哈德聖歌 | 能樂 | 鳩提耶耽梵劇 | 高棉皇家舞劇 | 板索里史詩說唱 | 吠陀聖歌傳統 | 哇揚皮影偶戲 | 淨琉璃文樂木偶戲 | 吉爾吉斯史詩彈唱阿肯藝術 | 馬頭琴傳統音樂 | 拉卡拉卡-湯加說唱舞蹈 | 邁達赫藝術 | 萬那杜沙畫 | 雅樂 | 沙士木卡姆音樂 | 游吟歌師歌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