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城

外城,詞語,1.指塞外防邊的城堡。2.內城外之郭,即內城外圍修築的又一層城牆。

wài chénɡ
1.指塞外防邊的城堡。
《漢書·匈奴傳上》:“是時 匈奴 不能為邊寇,於是 漢 罷外城,以休百姓。” 顏師古 註:“外城,塞外諸。”
2.內城外之郭,即內城外圍修築的又一層城牆
《南齊書·垣崇祖傳》:“賊眾我寡,當用奇以制之。當脩外城以待敵。”《北齊書·段韶傳》:“ 韶 登山望城勢,乃縱兵急攻之。七月,屠其外城,大斬獲首級。” 唐 崔元翰 《奉和聖制中元日題奉敬寺》詩:“鳳吹從上苑,龍宮連外城。”
3.福州古外城 
宋開寶七年(974年),刺史錢昱築東南夾城,即“外城”,“以石為城基,用磚砌城牆。城外有護城河,南自光順門(又叫合沙門,今八一七中路洗馬橋北)而西”,“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門樓六間,敵樓三十間”。東自東武門(又叫“行春門”,今東大路晉安橋西端),設安邊、臨江二門,敵樓9間,築城牆二百七十四丈。自“東武門”而南設有城樓3間,敵樓24間,築城牆三百一十丈,並與“光順門”接,東南為“通仙門”(今瓊東路附近的通仙境),東北有湯井門(今湯門兜)和船場門(今井樓門兜),西有怡山門(今西門兜)。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下詔隳毀城牆。後因防務需要,於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又用土夯修築外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