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1年6月8日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 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個規劃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的規劃。在中西部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並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據徐憲平介紹,《規劃》確立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構建這一格局,是在最佳化提升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礎上,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好的區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進經濟成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這是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的特點和基礎,這幾年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新變化提出來的,對於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安全至關重 要。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這一戰略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戰略任務和發展內涵,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開發理念,對於在現代化建設中保持必要的“淨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不同區域績效考核評價各有側重
《規劃》確定了“9+1”的政策體系。“9”是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民族、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1”是績效評價考核,即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有效引導各地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據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介紹,目前,已經有一些政策開始實施,比如,提出要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的力度,從前年就開始做,中央財政拿了120個億轉移到重點生態功能區,用於保障這些地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支出,去年資金增加到250億。我們將436個縣級行政單位納入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相當於每個縣平均得到了接近6000萬元的均衡性轉移支付。
概述
《規劃》對主體功能區的內涵和劃分做了闡述。按開發方式,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類;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最佳化開發區域包括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3個區域。
重點開發區域包括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區、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北部灣地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黔中)、滇中地區、藏中南地區、關中—天水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蘭州—西寧地區(蘭西經濟區)、寧夏沿黃經濟區和天山北坡地區(天山北坡經濟帶)等18個區域。
限制開發區域分為兩類。一類是農產品主產區,這類地區主要包括東北平原主產區、黃淮海平原主產區、長江流域主產區等7大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及其23個產業帶。另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這類地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正式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
主體功能區
概述
●最佳化開發區域: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重點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
●限制開發區域:資源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係到全國或較大區域範圍生態安全的區域
●禁止開發區域: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
國家建設部網站昨天公布了《國務院關於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全國主體功能區編制規劃將於9月完成初稿,並開始徵求意見。
《意見》認為,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績效考評體系。
“全國主體功能區”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全國國土空間最新布局辦法。根據這一布局,全國國土空間將被統一划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大類主體功能區。《意見》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等的基本依據。
根據《意見》,四大類功能主體區中的最佳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係到全國或較大區域範圍生態安全的區域;禁止開發區域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
而按照這一規劃標準,全國傳統行政區劃界限將被打破,包括各類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將以功能區為單位。
意義
區域平衡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被認為將有利於縮小地區間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引導經濟布局、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也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和績效考評體系,加強和改善區域調控。
科學建設績效考評生態保護
“四類主體功能區”構想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此前曾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全國各個城市建設也出現比較混亂的情形,盲目建設、開發區建設全面開花的現象屢見不鮮。
另一方面,根據傳統的考核模式,區域政府部門把縮小區域差距定位於縮小GDP的差距。這導致GDP排名成了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標。
而根據最新的區域規劃,政績考核模式將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現主體功能區定位後,包括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環境政策和績效考核政策等都將有所調整。
具體內容包括,重點增加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用於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政府投資重點支持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各個區域的產業轉移和布局,實行差別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調控人口總量,引導人口有序流動,逐步形成人口與資金等生產要素同向流動的機制等。
重要的是,政府績效考核模式也明顯變化,將針對主體功能區不同定位,實行不同的績效評價指標和政績考核辦法。最佳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的評價,弱化經濟成長的評價;重點開發區域要對經濟成長、質量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以及相關領域的自主創新等實行綜合評價;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弱化經濟成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意見》認為,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績效考評體系。“全國主體功能區”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全國國土空間最新布局辦法。根據這一布局,全國國土空間將被統一划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大類主體功能區。《意見》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約束性的規劃,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等的基本依據。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被認為將有利於縮小地區間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引導經濟布局、人口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也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和績效考評體系,加強和改善區域調控。財政、土地政策將調整“四類主體功能區”構想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此前曾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全國各個城市建設也出現比較混亂的情形,盲目建設、開發區建設全面開花的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根據傳統的考核模式,區域政府部門把縮小區域差距定位於縮小GDP的差距。這導致GDP排名成了地
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標。而根據最新的區域規劃,政績考核模式將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現主體功能區定位後,包括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產業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環境政策和績效考核政策等都將有所調整。具體內容包括,重點增加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用於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政府投資重點支持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各個區域的產業轉移和布局,實行差別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調控人口總量,引導人口有序流動,逐步形成人口與資金等生產要素同向流動的機制等。重要的是,政府績效考核模式也明顯變化,將針對主體功能區不同定位,實行不同的績效評價指標和政績考核辦法。最佳化開發區域要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的評價,弱化經濟成長的評價;重點開發區域要對經濟成長、質量效益、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以及相關領域的自主創新等實行綜合評價;限制開發區域要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的評價,弱化經濟成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評價;禁止開發區域主要評價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國家省級兩層編制
根據功能區劃分標準,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由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組成,分國家和省級兩個層次編制。
國家層面的四類主體功能區不覆蓋全部國土,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禁止開發區域按照法定範圍或自然邊界確定。除目前的國家領導小組制定政府規劃外,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被要求組建本地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地區性規劃。
按照工作進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2007年9月形成初稿並開始徵求意見,於12月報國務院審議。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初稿2008年6月完成並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相鄰省(區、市)主體功能區規划進行銜接;2008年9月,根據銜接意見修改形成規劃;2008年11月形成規劃送審稿。
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將行政區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確定為相同類型的區域,保證數量、位置和範圍的一致性。
對行政區國家主體功能區以外的國土空間,要根據國家確定的原則,結合本地區實際確定省級主體功能區,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原則上要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位於省級行政區邊界、均質性較強的區域應確定為同一類型的主體功能區;沿海省區陸地主體功能區與海洋主體功能區要相互銜接,主體功能定位要相互協調;對重點開發區域要區分近期、中期和遠期的開發時序;礦產資源豐富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區域,可以適度開發礦產資源,但原則上應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依法設立的省級各類自然文化保護區域要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
構想出台
全國主體功能區構想醞釀出台大概經歷了3個階段:
2000年,國家發改委作了一個關於規劃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空間協調與平衡的理念。政府在制定規劃時,不僅要考慮產業分布,還要考慮空間、人、資源、環境的協調。此後,國家發改委開始針對這一構想開始大量研究。
2003年1月,國家發改委委託中國工程院研究相關的課題,在課題中提出增強規劃的空間指導,確定主體功能的思路,功能區的概念也在這時開始清晰。
最後,中央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提出功能區的概念,並最終列入“十一五”規劃綱要。出台方案
2011年6月8日電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模式發生重大轉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8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已出台《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1]。
發布
中國政府網2011年6月8日全文刊載了我國首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台票。國務院已於2010年12月將這份規劃印發全國各省份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並要求儘快組織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調整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做好《規劃》實施的各項工作。
《規劃》包括規劃背景、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能源與資源、保障措施、規劃實施等6篇,共13章。《規劃》還收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和20幅圖等3個附屬檔案,全文7萬多字。
《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指出,《規劃》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編制實施《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規劃範圍為全國陸地國土空間以及內水和領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海洋既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鑒於海洋國土空間在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將根據本規劃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板塊主體功能區格局理念原則戰略
四大板塊
是指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四大板塊”的發展,是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強調要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四類主體功能區
是指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這四類的開發模式,
三大格局
構建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和生態地區“三大格局”及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這四類的開發模式,強調不同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來確定功能定位和開發模式,據此控制開發的強度,完善開發的政策。
在東、中、西和東北這“四大板塊”中都有城市化地區、農業地區、生態地區,也有最佳化開發的區域、重點開發的區域、限制開發的區域和禁止開發的區域。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這“兩大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戰略。
重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0年底頒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了國家層面四類主體功能區的不同功能定位,將全國劃分為國家層面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每個功能區的發展原則不一。規劃還明確了能源、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和框架。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在發布會上介紹,《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六個新的開發理念,確定五個開發原則,並確立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三大戰略格局。
六個開發理念
即根據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的理念、區分主體功能的理念、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的理念、控制開發強度的理念、調整空間結構的理念、提供生態產品的理念,
五個開發原則
三大戰略
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構建這一格局,是在最佳化提升東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礎上,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好的區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進經濟成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這是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狀況的特點和基礎,這幾年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新變化提出來的,對於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安全至關重要。
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這一戰略把國家生態安全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戰略任務和發展內涵,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開發理念,對於在現代化建設中保持必要的“淨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解讀
區域均衡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在發布會上指出,目前國土空間開發存在一些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如耕地減少過多過快、資源開發強度過大、環境問題凸顯、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等。因此,必須統籌謀劃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格局,形成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後,可能就GDP來衡量會拉大兩個區域之間經濟總量或者GDP總量的差距,我們要縮小的恰恰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限制開發區域的發展我們這裡提出的限制開發,實際上‘限制’兩個字就是限制在一定區域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城鎮化、工業化的活動。我們這裡說的限制開發並不是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也並不是限制所有的發展。限制開發區里明確的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這一類區域是全國生態系統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為全國提供生態安全的保障。它的主體功能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當中就是要提供生態產品,提供生態安全的保障。這些區域一般來講,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或者是生態功能非常重要,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也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的條件,實際上也不宜進行這一類的開發活動,以便為全國提供可持續的生態產品供給的能力。所以把這一類區域劃定為限制開發區域,是為了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落實
“9+1”的政策體系重點是放在提出政策未來改革的方向,但是需要在下一步會同有關部門一項一項、一個政策一個政策地落實,變成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我們國家地域廣大,但是各項政策應該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有差別化。現在我們的產業政策是按照鼓勵、允許、限制、禁止的目錄,在全國是同一個,未來是按主體功能區來實行,在限制開發區域當中就不一定是鼓勵的項目。這樣就體現了每一類不同的主體功能區、每一個主體功能區都會有相應不同的產業政策的指導”。
中西部將培育新城市群
中國國土空間開發模式發生重大轉變。徐憲平透露,我國已出台並即將公開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了未來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要目標和戰略格局,規劃確定將在中西部培育新的城市群,促進經濟成長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發展。
發展差距
各級財政增加投入
針對一些欠發達地區普遍關注的實施主體功能區是否影響發展的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楊偉民強調,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會拉大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差距。國家要縮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務方面、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以及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
楊偉民說,我國將儘可能在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促進人口逐步地、自願地、有序地轉移到收入高、就業高、就業多的城市化地區,中央財政、省級財政也會增加對這些地區健全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等的財政轉移支付。
《規劃》簡介
中國政府網於2011年6月8日全文刊載了我國首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務院已於2010年12月將這份規劃印發全國各省份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並要求儘快組織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調整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做好《規劃》實施的各項工作。
《規劃》包括規劃背景、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能源與資源、保障措施、規劃實施等6篇,共13章。《規劃》還收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和20幅圖等3個附屬檔案,全文7萬多字。
《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
《規劃》全文
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0〕46號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規劃》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編制實施《規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局出發,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抓好《規劃》的貫徹落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規劃》明確的原則和要求,儘快組織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並認真實施。各部門要根據《規劃》明確的任務分工和要求,調整完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全面做好《規劃》實施的各項工作。
國務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規劃背景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自然狀況
第二節 綜合評價
第三節 突出問題
第四節 面臨趨勢
第二篇 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第二章 指導思想
第一節 開發理念
第二節 主體功能區劃分
第三節 重大關係
第三章 開發原則
第一節 最佳化結構
第二節 保護自然
第三節 集約開發
第四節 協調開發
第五節 陸海統籌
第四章 戰略目標
第一節 主要目標
第二節 戰略任務
第三節 未來展望
第三篇 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
第五章 最佳化開發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最佳化開發區域
第六章 重點開發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
第七章 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第二節 發展重點
第三節 其他農業地區
第八章 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類型
第二節 規劃目標
第三節 發展方向
第四節 開發管制原則
第九章 禁止開發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
第二節 管制原則
第三節 近期任務
第四篇 能源與資源
第十章 能源與資源
第一節 主要原則
第二節 能源開發布局
第三節 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
第四節 水資源開發利用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區域政策
第一節 財政政策
第二節 投資政策
第三節 產業政策
第四節 土地政策
第五節 農業政策
第六節 人口政策
第七節 民族政策
第八節 環境政策
第九節 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第十二章 績效考核評價
第一節 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第二節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第六篇 規劃實施
第十三章 規劃實施
第一節 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職責
第二節 省級人民政府的職責
第三節 監測評估
附屬檔案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
附屬檔案2: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
附圖
圖1 中國地形圖
圖2 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評價圖
圖3 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評價圖
圖4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圖5 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圖
圖6 目前開發強度示意圖
圖7 開發區分布圖
圖8 城市化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9 農業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10 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示意圖
圖11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示意圖
圖12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示意圖
圖13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評價圖
圖14 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
圖15 二氧化硫排放分布圖
圖16 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布圖
圖17 生態重要性評價圖
圖18 人口集聚度評價圖
圖19 地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布圖
圖20 交通優勢度評價圖
序言
國土空間(1)是寶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
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家園更美好、經濟更發達、區域更協調、人民更富裕、社會更和諧,為了給我們的子孫留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家園,必須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科學開發我們的家園。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就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並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
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有利於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於引導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有利於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制定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和改善區域調控。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編制,是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依據,是科學開發國土空間
的行動綱領和遠景藍圖,是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3),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切實組織實施,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測評估,建立獎懲機制,嚴格貫徹執行。
本規劃推進實現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時間是2020年,規劃任務是更長遠的,實施中將根據形勢變化和評估結果適時調整修訂。本規劃的規劃範圍為全國陸地國土空間以及內水和領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海洋既是目前我國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鑒於海洋國土空間在全國主體功能區中的特殊性,國家有關部門將根據本規劃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本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另行發布實施。
第一篇 規劃背景
巍峨的群山,縱橫的河流,廣袤的草原,肥沃的農田,遼闊的海洋,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家園。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一家家工廠不斷湧現,一條條公路縱橫南北,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個個村莊煥然一新,我們的家園發生了深刻變化。構建美好家園,首先要了解我們這片家園的自然狀況,認識已經發生的變化以及還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第一章 規劃背景
——認識我們變化著的家園
第一節 自然狀況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獨特,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
——地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現海拔差異明顯的三大階梯。地形種類多樣,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4)。西部高山廣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平坦低緩,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圖1 中國地形圖)
——氣候。我國受地形地貌和季風環流影響,既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也有溫帶大陸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氣候。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水熱條件空間分異明顯。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熱量不足;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為大陸性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區為乾旱氣候,降雨稀少。
——植被。我國植被類型豐富,有森林、灌叢、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澤等。森林覆蓋率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東北地區,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
——災害。我國自然災害(5)種類多,區域性、季節性和階段性特徵突出,並具有顯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除現代火山活動導致的災害外,其他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發生。
——海洋。我國海域遼闊,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第二節 綜合評價
經對全國陸地國土空間土地資源、水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脆弱性、生態系統重要性、自然災害危險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交通優勢度等因素的綜合評價,從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角度,我國國土空間具有以下特點:
——陸地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少。我國陸地國土空間面積廣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約60%的陸地國土空間為山地和高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面積有180餘萬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須保護的耕地和已有建設用地,今後可用於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及其他方面建設的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里左右,約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3%。適宜開發的國土面積較少,決定了我國必須走空間節約集約的發展道路。(圖2 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評價圖)
——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均。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經濟布局不相匹配(6)。南方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北方地區僅占19%;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緊張,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達到了48%。水體污染、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突出,南方一些水資源充裕地區出現水質型缺水。水資源短缺,既影響著經濟發展,也制約著人口和經濟的均衡分布,還帶來了許多生態問題。(圖3 人均可利用水資源評價圖)
——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但總體上相對短缺。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品種齊全,但主要化石能源(7)和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難以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並與主要消費地呈逆向分布(8)。能源
結構以煤為主,優質化石能源資源嚴重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巨大。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總量、分布、結構與滿足消費需求、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生態類型多樣,但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我國生態類型多樣,森林、濕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但生態脆弱區域面積廣大,脆弱因素複雜。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55%,其中極度脆弱區域占9.7%,重度脆弱區域占19.8%,中度脆弱區域占25.5%。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只能在適宜開發的有限區域集中展開。(圖4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自然災害頻繁,災害威脅較大。我國受災害影響的區域及人口較多,巨災風險很大。部分縣級行政區位於自然災害威脅嚴重的區域範圍內。頻發的自然災害,加大了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本並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許多隱患。(圖5 自然災害危險性評價圖)
第三節 突出問題
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9),一方面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
——耕地減少過多過快,保障糧食安全壓力大。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的18.26億畝,人均耕地由1.59畝減少到1.37畝,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
——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10)功能退化。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肆意開發,導致部分地區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11),近岸海域生態系統惡化,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頻發。
——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一些地區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導致水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大規模長距離調水、運煤、送電、輸氣的壓力越來越大,也帶來了交通擁擠、地面沉降(12)、綠色生態空間銳減等問題。環境污染嚴重,大氣與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較差,許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低。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工礦建設占用空間偏多,開發區占地面積較多且
過於分散。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單位面積的產出較低,城市和建制鎮建成區空間利用效率不高。
——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差距大。人口分布與經濟布局失衡,勞動人口與贍養人口異地居住,城鄉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過大。
第四節 面臨趨勢
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必須深刻認識並全面把握國土空間開發的趨勢,妥善應對由此帶來的嚴峻挑戰。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滿足居民生活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處於人口總量持續增加和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階段,既對擴大居住等生活空間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農產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對保護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滿足城市建設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既增加了擴大城市建設空間的要求,也帶來了農村居住用地閒置等問題,最佳化城鄉空間結構面臨許多新課題。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尚處於繼續發展完善的階段。基礎設施的建設必然占用更多空間,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
——經濟成長趨於多極化,滿足中西部地區的建設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經濟成長呈現多極化趨勢。隨著東部部分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步飽和,經濟成長加快向中西部適宜開發的區域拓展,這就需要繼續擴大這些區域的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空間。
——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滿足水源涵養的空間需求面臨挑戰。我國將長期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資源短缺將更趨嚴重,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都面臨極大壓力。滿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資源的節約和科學配置,又要恢復並擴大河流、湖泊、濕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養的空間。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不斷加劇,保護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面臨挑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仍是開發中國家,既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又要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這就需要改變以往的開發模式,儘可能少地改變土地的自然狀況,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增強固碳能力。
總之,我們既要滿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經濟成長、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國土空間的巨大需求,又要為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而保護耕地,還要為保障生態安全和人民健康,應對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保護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我國國土空間開發面臨諸多兩難挑戰。
第二篇 指導思想與規劃目標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空間結構急劇變動的時期,堅持科學的國土空間開發導向極為重要(13)。為有效解決國土空間開發中的突出問題,應對未來諸多挑戰,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立足我國國土空間的自然狀況,明確國土空間開發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第二章 指導思想
——開發我們家園的新理念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4),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樹立新的開發理念,調整開發內容,創新開發方式,規範開發秩序,提高開發效率,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
第一節 開發理念
本規劃的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中的“開發”(15),特指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限制開發,特指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並不是限制所有的開發活動。對農產品主產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仍要鼓勵農業開發;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仍允許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將一些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並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類區域的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產品生產力,實現科學發展。
——根據自然條件適宜性開發的理念。不同的國土空間,自然狀況不同。海拔很高、地形複雜、氣候惡劣以及其他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並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有的區域甚至不適宜高強度的農牧業開發。否則,將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對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造成損害。因此,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根據不同國土空間的自然屬性確定不同的開發內容。
——區分主體功能的理念。一定的國土空間具有多種功能,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從提供產品的角度劃分,或者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或者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或者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在關係全局生態安全的區域,應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主體功能,把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產品及工業品作為從屬功能,否則,就可能損害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比如,草原的主體功能是提供生態產品,若超載過牧,就會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在農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應把提供農產品作為主體功能,否則,大量占用耕地就可能損害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因此,必須區分不同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開發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主要任務(16)。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的理念。不同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不同,因而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不同。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由於不適宜或不應該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因而難以承載較多消費人口(17)。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人口主動轉移到就業機會多的城市化地區。同時,人口和經濟的過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也會給資源環境、交通等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因此,必須根據資源環境中的“短板”因素確定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以及適宜的產業結構(18)。
——控制開發強度(19)的理念。我國不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國土空間占很大比重。平原及其他自然條件較好的國土空間儘管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這類國土空間更加適宜發展農業,為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不能過度占用耕地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由此決定了我國可用來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國土空間並不寬裕。即使是城市化地區,也要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綠色生態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當地人口對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需求。因此,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有節制地開發,保持適當的開發強度。(圖6 目前開發強度示意圖)
——調整空間結構(20)的理念。空間結構是城市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等不同類型空間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的反映,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空間載體。空間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方式及資源配置效率。從總量上看,目前我國的城市建成區、建制鎮建成區、獨立工礦區、農村居民點和各類開發區的總面積已經相當大,但空間結構不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必須把調整空間結構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內涵中,把國土空間開發的著力點從占用土地為主轉到調整和最佳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上來。
——提供生態產品(21)的理念。人類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從需求角度,這些自然要素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產品的性質。保護和擴大自然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活動也是發展。總體上看,我國提供工業品的能力迅速增強,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強。因此,必須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發展的重要內容,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
第二節 主體功能區劃分
根據以上開發定義和開發理念,本規劃將我國國土空間分為以下主體功能區:按開發方式,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22);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按層級,分為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
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是基於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以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為基準劃分的。
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以提供主體產品的類型為基準劃分的。城市化地區是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也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農產品主產區是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也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和部分工業品;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也提供一定的農產品、服務產品和工業品。
最佳化開發區域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從而應該最佳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重點開發區域是有一定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的條件較好,從而應該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都屬於城市化地區,開發內容總體上相同,開發強度和開發方式不同。
限制開發區域分為兩類:一類是農產品主產區,即耕地較多、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儘管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但從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以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必須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一類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即生態系統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條件,必須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從而應該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地區。
禁止開發區域是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以及其他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需要特殊保護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層面禁止開發區域,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省級層面的禁止開發區域,包括省級及以下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級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確定的禁止開發區域。
各類主體功能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體功能不同,開發方式不同,保護內容不同,發展首要任務不同,國家支持重點不同。對城市化地區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經濟,對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支持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重點生態功能區主要支持其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第三節重大關係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應處理好以下重大關係:
——主體功能與其他功能的關係。主體功能不等於唯一功能。明確一定區域的主體功能及其開發的主體內容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並不排斥該區域發揮其他功能。最佳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作為城市化地區,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集聚人口和經濟,但也必須保護好區域內的基本農田等農業空間,保護好森林、草原、水面、濕地等生態空間,也要提供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和生態產品。限制開發區域作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保障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但也允許適度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允許發展那些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允許進行必要的城鎮建設。對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政府從履行職能的角度,對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提供公共服務和加強社會管理。
——主體功能區與農業發展的關係。把農產品主產區作為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是為了切實保護這類農業發展條件較好區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種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國家強農惠農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實到這類區域,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此外,通過集中布局、點狀開發,在縣城適度發展非農產業,可以避免過度分散發展工業帶來的對耕地過度占用等問題。
——主體功能區與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的關係。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往往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或生態功能比較重要,並不適宜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往往只是“點”的開發,主體功能區中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更多地是“片”的開發。將一些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並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而是應該按照該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
——主體功能區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關係。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為了落實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細化區域政策,更有力地支持區域協調發展。把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確定為最佳化開發區域,就是要促進這類人口密集、開發強度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區域,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移,從而也可以為中西部地區騰出更多發展空間。把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確定為重點開發區域,是為了引導生產要素向這類區域集中,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經濟發展。把西部地區一些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條件的區域確定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類區域的生態產品生產力,使國家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民生的政策能更集中地落實到這類區域,儘快改善當地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條件。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政府對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設計和總體謀劃,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是確保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主體功能區的劃定,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在各地區各部門充分溝通協調基礎上確定的。促進主體功能區的形成,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要發揮政府的科學引導作用,更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在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中的主要職責是,明確主體功能定位並據此配置公共資源,完善法律法規和區域政策,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市場主體根據相關區域主體功能定位,有序進行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政府主要是通過編制規劃和制定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向這類區域集聚。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和規劃體系來約束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行為,通過建立補償機制引導地方人民政府和市場主體自覺推進主體功能建設。
第三章 開發原則
——科學開發我們家園的準則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基本原則。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推動科學發展,但不同主體功能區在推動科學發展中的主體內容和主要任務不同。根據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發展,就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現實行動。城市化地區要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耕地和生態;農產品主產區要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生態,在不影響主體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非農產業;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把增強提供生態產品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可適度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的適宜產業。
第一節 最佳化結構
要將國土空間開發從占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最佳化空間結構為主(23)。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調整空間結構。保證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適度壓縮工礦建設空間。
——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總面積的擴張,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在城市建設空間中,主要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和綠地等空間,嚴格控制並壓縮工業空間。在工礦建設空間中,壓縮並修復採掘業空間。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全國耕地總面積,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對耕地按限制開發要求進行管理,對基本農田按禁止開發要求進行管理。
——嚴格控制各類建設占用耕地。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都要嚴格貫徹儘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確需占用耕地的,要在依法報批用地前,補充數量相等、質量相同的耕地。
——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禁止開墾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穩定草原面積,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人工草地。
——增加農村公共設施空間。按照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逐步適度減少農村生活空間,將閒置的農村居民點等復墾整理成農業生產空間或綠色生態空間。
——適度擴大交通設施空間。重點擴大城市群內的軌道交通空間,對擴大公路建設空間要嚴格把關。
——調整城市空間的區域分布。適度擴大最佳化開發區域的城市建設空間,從嚴控制工礦建設空間和各類開發區擴大面積。擴大重點開發區域的城市建設空間,適度擴大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空間。嚴格控制限制開發區域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從嚴控制開發區總面積。(圖7 開發區分布圖)
第二節 保護自然
要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根據國土空間的不同特點,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進行有度有序開發,走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道路。
——把保護水面、濕地、林地和草地放到與保護耕地同等重要位置。
——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必須建立在對所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在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允許的範圍內。編制區域規劃等應事先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並把保持一定比例的綠色生態空間作為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脆弱、生態系統重要、環境容量小、地震和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危險性大的地區,要嚴格控制工業化城鎮化開發,適度控制其他開發活動,緩解開發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壓力。
——嚴禁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活動。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要儘可能不損害生態環境並應最大限度地修復原有生態環境。
——加強對河流原始生態的保護。實現從事後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及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在保護河流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能資源。嚴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強對超采的治理和對地下水源的涵養與保護。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預防監督。
——交通、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儘量避免對重要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分割,從嚴控制穿越禁止開發區域。
——農業開發要充分考慮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積極發揮農業的生態、景觀和間隔功能。嚴禁有損自然生態系統的開荒以及侵占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農業開發活動。
——在確保省域內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繼續在適宜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在農業用水嚴重超出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地區實行退耕還水(24)。
——生態遭到破壞的地區要儘快償還生態欠賬。生態修復行為要有利於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路。
——保護天然草地、沼澤地、葦地、灘涂、凍土、冰川及永久積雪等自然空間。
第三節 集約開發
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把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重要任務,引導人口相對集中分布、經濟相對集中布局,走空間集約利用的發展道路。
——嚴格控制開發強度,把握開發時序,使絕大部分國土空間成為保障生態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空間。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化地區,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其他城市化地區要依託現有城市集中布局、據點式開發(25),建設好縣城和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嚴格控制鄉鎮建設用地擴張。
——各類開發活動都要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空間,儘可能利用閒置地、空閒地和廢棄地。
——工業項目建設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和有利於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則集中布局。以工業開發為主的開發區要提高建築密度和容積率,國家級、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率先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各類開發區在空間未得到充分利用之前,不得擴大面積。
——交通建設要儘可能利用現有基礎擴能改造,必須新建的也要儘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跨江(河、湖、海)的公路、鐵路應儘可能共用橋位。
第四節 協調開發
要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進行開發,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
——按照人口與經濟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在集聚經濟的同時要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引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人口有序轉移到重點開發區域。
——按照人口與土地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城市化地區和各城市在擴大城市建設空間的同時,要增加相應規模的人口,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在減少人口規模的同時,要相應減少人口占地的規模。
——按照人口與水資源相協調的要求進行開發。確定城市化地區和各城市集聚的人口和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按照大區域相對均衡的要求進行開發。在最佳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的同時,在中西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群,通過推進城鎮化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
——按照統籌城鄉的要求進行開發。城市建設必須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預留生活空間,有條件的地區要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延伸到農村居民點。
——按照統籌上下游的要求進行開發。大江大河上游地區的各類開發要充分考慮對下游地區的影響。下游地區要積極吸納上游地區人口,上解財政收入,幫助上游地區修復生態環境和實現脫貧。
——按照統籌地上地下的要求進行開發。各類開發活動都要充分考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等地下要素,充分考慮地下礦產的賦存規律和特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市建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積極利用地下空間。
——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布局、密度等,要與各主體功能區的人口、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相協調,宜密則密,宜疏則疏。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提高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和銜接能力。
第五節 陸海統籌
要根據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要充分考慮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海洋開發內容及開發現狀,並與陸地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區相協調。
——沿海地區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要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統籌考慮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
——嚴格保護海岸線資源,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做到分段明確,相對集中,互不干擾。港口建設和涉海工業要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和近岸海域。
——各類開發活動都要以保護好海洋自然生態為前提,儘可能避免改變海域的自然屬性。控制圍填海造地規模,統籌海島保護、開發與建設。
——保護河口濕地,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涂,保護和恢復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系統。
第四章 戰略目標
——我們未來的美好家園
第一節 主要目標
根據黨的十七大關於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總體要求,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是:
——空間開發格局清晰。“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國主要城市化地區集中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經濟總量;“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供給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空間結構得到最佳化。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開發強度控制在3.91%(26),城市空間控制在10.65萬平方公里以內,農村居民點占地面積減少到16萬平方公里以下,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新增面積控制在3萬平方公里以內,工礦建設空間適度減少。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20.33萬平方公里(18.05億畝),其中基本農田不低於104萬平方公里(15.6億畝)。綠色生態空間擴大,林地保有量增加到312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占陸地國土空間面積的比例保持在40%以上,河流、湖泊、濕地面積有所增加。
——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城市空間創造的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明顯提高。糧食和棉油糖單產水平穩步提高。單位面積綠色生態空間蓄積的林木數量、產草量和涵養的水量明顯增加。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不同區域之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扣除成本因素後的人均財政支出大體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重大進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退化面積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草原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主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左右。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表1 全國陸地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指標
指標
2008年 2020年
開發強度(%) 3.48 3.91
城市空間(萬平方公里) 8.21 10.65
農村居民點(萬平方公里)16.53 16
耕地保有量(萬平方公里)121.72 120.33
林地保有量(萬平方公里)303.78 312
森林覆蓋率(%) 20.36 23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到202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之時,我們的家園將呈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青水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美好情景。
——經濟布局更趨集中均衡(28)。工業化城鎮化將在適宜開發的一部分國土空間集中展開,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鎮密集分布。在繼續提升現有特大城市群整體功能和國際競爭力基礎上,在其他適宜開發的區域,培育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城市群,形成多元、多極、網路化的城市化格局,使經濟成長的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人口和經濟在國土空間的分布更趨集中均衡。
——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農村人口將繼續向城市有序轉移,所騰出的閒置生活空間將得到復墾還耕還林還草還水,農村勞動力人均耕地將增加,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城市化地區反哺農業地區的能力增強,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人口更多地生活在更適宜人居的地方,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人口向城市化地區逐步轉移,城市化地區在集聚經濟的同時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區域間人均生產總值及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縮小。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體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支出規模與公共服務覆蓋的人口規模更加匹配,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縮小。
——資源利用更趨集約高效。大部分人口的就業和居住以及經濟集聚於大城市群地區和城市化地區,基礎設施共享水平顯著提高;節能型的軌道交通成為大城市群的主要客運方式並間接降低私人轎車的使用頻率;大城市群內將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市場指向型產品的運距縮短,物流成本降低;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得到廣泛推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初步形成。
——環境污染防治更趨有效。一定的空間單元集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控制在環境容量允許的範圍之內,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得以扭轉。隨著主體功能定位的逐步落實,絕大部分國土空間成為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大幅減少,工業和生活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相對於小規模、分散式布局,經濟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將大大有利於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
——生態系統更趨穩定。重點生態功能區承載人口、創造稅收以及工業化的壓力大幅減輕,而涵養水源、防沙固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等生態功能大幅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濕地、荒漠、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城市化地區的開發強度得到有效控制,綠色生態空間保持合理規模。農產品主產區開發強度得到控制,生態效能大幅提升。
——國土空間管理更趨精細科學。明確的主體功能定位,為涉及國土空間開發的各項政策提供了統一的政策平台,區域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將大大增強;為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協調提供了基礎性的規劃平台,各級各類規劃間的一致性、整體性以及規劃實施的權威性、有效性將大大增強;為國土空間及其相關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提供了統一的管理平台,政府管理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制度化水平將大大增強;為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提供了基礎性評價平台,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將大大增強。
第三篇 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
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是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主要支撐。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必須明確國家層面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第五章 最佳化開發區域
——最佳化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國家最佳化開發區域(29)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城市化地區:綜合實力較強,能夠體現國家競爭力;經濟規模較大,能支撐並帶動全國經濟發展;城鎮體系比較健全,有條件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大城市群;內在經濟聯繫緊密,區域一體化基礎較好;科學技術創新實力較強,能引領並帶動全國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最佳化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區域,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全國重要的創新區域,我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及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區,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國家最佳化開發區域應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最佳化空間結構。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和農村生活空間,適當擴大服務業、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控制城市蔓延擴張、工業遍地開花和開發區過度分散。——最佳化城鎮布局。進一步健全城鎮體系,促進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圍繞區域中心城市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推進城市間的功能互補和經濟聯繫,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最佳化人口分布。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區的人口規模,增強周邊地區和其他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能力,引導人口均衡、集聚分布。——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對經濟成長的帶動作用。發展都市型農業、節水農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積極發展節能、節地、環保的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儘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產業。——最佳化發展方式。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廣泛套用低碳技術,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標準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部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達標排放。加強區域環境監管,建立健全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最佳化基礎設施布局。最佳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的布局和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的區域一體化和同城化程度。——最佳化生態系統格局。把恢復生態、保護環境作為必須實現的約束性目標。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淨化水系、提高水質,切實嚴格保護耕地以及水面、濕地、林地、草地和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好城市之間的綠色開敞空間,改善人居環境。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最佳化開發區域
一、環渤海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京津冀、遼中南和山東半島地區(30)。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三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一)京津冀地區。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三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和出海通道,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強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國中心城市地位,著眼建設世界城市,發展首都經濟,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強化創新功能,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園區的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提升天津的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構築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制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最佳化提升京津主軸的發展水平,增強廊坊、武清等京津周邊地區承接京津主城區部分功能轉移的能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培育形成河北沿海發展帶,使之成為區域新的增長點。推進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和北戴河新區建設,增強唐山、黃驊、秦皇島的港口功能,帶動臨港產業和臨港城區發展。——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統籌區域水源保護和風沙源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並實施嚴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構建由太行山、燕山、濱海濕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態廊道組成的網狀生態格局。(二)遼中南地區。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包括遼寧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全國先進裝備製造業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輻射帶動東北地區發展的龍頭。——發展遼寧沿海經濟帶,統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強化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功能,建設成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我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成長極。——增強瀋陽經濟區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一體化。加強城市間分工協作和功能互補,促進產業轉型和空間重組,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強化瀋陽、大連中心城市功能,加強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節點城市綜合實力。瀋陽建設成為東北亞商貿物流服務中心,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地位,重視海洋漁業經濟,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加強東部山地水源涵養區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快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及礦山生態修復,加強遼河流域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構建由長白山余脈、遼河、鴨綠江、濱海濕地和沿海防護林構成的生態廊道。 (三)山東半島地區。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南翼,包括山東省膠東半島和黃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藍色經濟區。——強化青島航運中心功能,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旅遊經濟、港口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化程度,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提升膠東半島沿海發展帶整體水平,加強煙臺、威海等城市的產業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補,與青島共同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黃河三角洲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增強東營、濱州等城市的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點。——發展外向型農業,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並實施嚴格保護,推進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強黃河三角洲水資源集約利用,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構建以山東半島中部生態脊為中心,向南北兩翼延展的片狀生態網路和沿海生態廊道。
二、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沿長江通道橫軸的交匯處,包括上海市和江蘇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31)。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世界級大城市群,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最佳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強化創新能力和現代服務功能,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強輻射帶動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長江流域和全國發展的能力。——提升南京、杭州的長江三角洲兩翼中心城市功能。增強南京金融、科教、商貿物流和旅遊功能,發揮南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承東啟西樞紐城市作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性的金融和教育文化中心。增強杭州科技、文化、商貿和旅遊功能,建設國際休閒旅遊城市,全國重要的文化創意中心、科技創新基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最佳化提升滬寧(上海、南京)、滬杭(上海、杭州)發展帶的整體水平,建設滬寧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形成沿江、沿海、杭湖寧(杭州、湖州、南京)、杭紹甬舟(杭州、紹興、寧波、舟山)發展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港口和產業的分工協作,控制城鎮蔓延擴張。調整太湖周邊地區產業布局,建設技術研發和旅遊休閒基地。——強化寧波、蘇州、無錫綜合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寧波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南翼的經濟中心和國際港口城市,蘇州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旅遊勝地,無錫建設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國家感測信息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服務外包和創意設計基地。——增強常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湖州、嘉興、紹興、台州、舟山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強城市功能互補,提高整體競爭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都市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等服務體系,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加強沿江、太湖、杭州灣等地區污染治理,嚴格控制長江口、杭州灣陸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區污染物入湖,加強海洋、河口和山體生態修復,構建以長江、錢塘江、太湖、京杭大運河、宜溧山區、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三、珠江三角洲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廣東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32)。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通過粵港澳的經濟融合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為示範,積極推動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的建設,構建珠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格局。促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增強與香港、澳門的優勢對接與功能互補,推進與港澳地區的經濟一體化,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遊和創新中心。——增強廣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設國際大都市。——增強深圳科技研發和高端服務功能,繼續發揮經濟特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最佳化提升珠江口東岸地區的發展水平,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製造業水平,增強交通樞紐功能。——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區的發展能力,提高產業層次,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增強珠海綜合服務功能,培育成為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增強東莞、中山、佛山、江門、惠州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壯大規模,實現各城市分工協作、共同發展,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拓展外向型農業廣度和深度。——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嚴格控制珠江口圍墾和山體開發,保護河口和海岸濕地,提高水質,構建以粵北山地丘陵、近海島嶼濕地和珠江水係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第六章 重點開發區域
——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
國家重點開發區域(33)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城市化地區:具備較強的經濟基礎,具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較好的發展潛力;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具備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輻射帶動能力,有可能發展成為新的大城市群或區域性城市群;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且對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撐全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增長極,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重點開發區域應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聚集創新要素,增強產業集聚能力,積極承接國際及國內最佳化開發區域產業轉移,形成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城鎮化,壯大城市綜合實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集聚人口的能力;發揮區位優勢,加快沿邊地區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通道和口岸建設,形成我國對外開放新的視窗和戰略空間。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統籌規劃國土空間。適度擴大先進制造業空間,擴大服務業、交通和城市居住等建設空間,減少農村生活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健全城市規模結構。擴大城市規模,儘快形成輻射帶動力強的中心城市,發展壯大其他城市,推動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集約高效的城市群。——促進人口加快集聚。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城市規劃和建設應預留吸納外來人口的空間。——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增強農業發展能力,加強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發展新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加快發展服務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合理開發並有效保護能源和礦產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發展質量。確保發展質量和效益,工業園區和開發區的規劃建設應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大力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完善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建設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構建完善、高效、區域一體、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網路。——保護生態環境。事先做好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等保護規劃,減少工業化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出現土地過多占用、水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努力提高環境質量。——把握開發時序。區分近期、中期和遠期實施有序開發,近期重點建設好國家批准的各類開發區,對目前尚不需要開發的區域,應作為預留發展空間予以保護。
第二節 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
一、冀中南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莊為中心的部分地區(34)。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區域性物流、旅遊、商貿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務中心。——構建以石家莊為中心,以京廣沿線為主軸,以保定、邯鄲等城市為重要支撐點的空間開發格局。——壯大京廣沿線產業帶,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能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等產業,改造提升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提升冀中南地區整體競爭實力,強化石家莊中心城市地位,完善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增強保定、邯鄲、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提高區域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網路化水平。——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引江乾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濕地建設,構建由防護林、城市綠地、區域生態水網等構成的生態格局。
二、太原城市群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為中心的部分地區(35)。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資源型經濟轉型示範區,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旅遊業基地。——構建以太原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以主要交通幹線為軸線,以汾陽、忻州、長治、臨汾等主要節點城市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貿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發展。——增強主要節點城市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強化城市間經濟聯繫和功能分工,承接環渤海地區產業轉移,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依託中心城鎮發展勞動密集型城郊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實施汾河清水複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綜合整治工程,加強採煤沉陷區的生態恢復,構建以山地、水庫等為基礎,以汾河水係為骨架的生態格局。
三、呼包鄂榆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北端,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陝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區(36)。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農畜產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北方地區重要的冶金和裝備製造業基地。——構建以呼和浩特為中心,以包頭、鄂爾多斯和榆林為支撐,以主要交通幹線和內蒙古沿黃產業帶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增強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包頭、鄂爾多斯、榆林應依託資源優勢,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升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統籌煤炭開採、煤電、煤化工等產業的布局,促進產業互補和產業延伸,實現區域內產業錯位發展。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進呼包鄂榆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及其加工基地建設。——加強節能減排、灌區節水改造以及城市和工業節水,加強黃河水生態治理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完善引黃灌區農田防護林網,構建沿黃河生態涵養帶。
四、哈長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北端,包括黑龍江省的哈大齊(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工業走廊和牡綏(牡丹江、綏芬河)地區以及吉林省的長吉圖經濟區(37)。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面向東北亞地區和俄羅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的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區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帶動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一)哈大齊工業走廊和牡綏地區。該區域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和牡丹江及綏芬河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石化、醫藥和重型裝備製造基地,區域性的農產品加工和生物產業基地,東北地區陸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構建以哈爾濱為中心,以大慶、齊齊哈爾為重要支撐,以牡綏地區為對外開放視窗,以主要交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哈大齊工業走廊要強化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功能,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哈爾濱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商貿中心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大慶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原油、石化基地和自然生態城市,齊齊哈爾建設成為全國重型裝備製造基地。——牡綏地區要強化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功能,重點發展進出口產品加工、商貿物流、旅遊等產業,建設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物流節點和對外合作加工貿易基地。——發揮區域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建設綠色特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推動規模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加強松花江、嫩江流域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開展松嫩平原濕地修復,防治丘陵黑土地區水土流失,加快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和冷水性魚類資源保護,構建以松花江、嫩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和大片濕地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二)長吉圖經濟區。該區域包括吉林省長春、吉林、延邊、松原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石化、生物、光電子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區域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我國參與圖們江區域國際合作開發的先導區,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構建以長春為中心,以長春、吉林為主體,以延龍圖(延吉、龍井、圖們)為對外開放前沿,以琿春為對外開放視窗,以交通走廊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長春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光電子、生物、醫藥、汽車、軌道客車、新材料、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國際影視文化名城。推進長吉經濟一體化,建設吉林石化產業基地和宜居城市。增強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基地。——推進延龍圖一體化,發展先進制造、商貿物流、旅遊等產業,建設重要的物流節點和對外合作加工貿易基地。把琿春建設成為集出口加工、境外資源開發、生產服務、國際物流、跨國旅遊等於一體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加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流通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長白山生態屏障功能,加強長白山森林和水源保護,加快松花江水污染防治,構建以長白山、松花江為主體,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態格局。
五、東隴海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的東端,是陸橋通道與沿海通道的交匯處,包括江蘇省東北部和山東省東南部的部分地區(38)。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成長極。——構建以連雲港、日照為中心,以沿海產業帶和沿隴海線產業帶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連雲港港口、產業的一體化發展,增強對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的輻射作用,集約發展臨港產業,建設臨港產業基地和國際性海港城市。——培育形成沿海發展帶,增強連雲港和日照的港口功能,實施沿海臨港產業開發,培育和壯大沿海城鎮。——提升沿隴海帶的發展水平,增強徐州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打造重要的能源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物流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推動高效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灘涂以及水源保護區等的保護,加強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實施礦山廢棄地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構建東部沿海防護林帶、北部山區森林、南部平原林網有機融合的生態格局。
六、江淮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包括安徽省合肥及沿江的部分地區(39)。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承接產業轉移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能源原材料、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基地,區域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構建以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沿江六市為發展軸,合肥、蕪湖為雙核,滁州、宣城為兩翼的“一軸雙核兩翼”空間開發格局。——提升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培育形成沿江發展帶,壯大主要節點城市規模,推進蕪湖、馬鞍山一體化,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加強大別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保護巢湖生態環境,構建以大別山、巢湖及沿江丘陵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七、海峽西岸經濟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南段,包括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和廣東省東部的沿海部分地區(40)。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構建以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等重要城市為支撐,以漳州、莆田、寧德、潮州、揭陽、汕尾等沿海重要節點城市為補充,以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沿線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凸顯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加大對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力度,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加快平潭綜合試驗區開放開發。——強化福州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和文化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製造基地。推進廈漳泉(廈門、漳州、泉州)一體化,實現組團式發展,建設全國重要的國際航運、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先進制造業基地。——促進莆田、寧德等沿海節點城市的經濟發展,依託大型港灣,壯大臨港產業集群,推動以港興市,增強海洋經濟實力,形成海峽西岸經濟區新的增長點。——深化閩台農業合作,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出口示範基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溫州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連線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樞紐的功能,加快構築對外開放平台,建設民營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先行區。——強化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地位,推進汕潮揭(汕頭、潮州、揭陽)一體化,加強粵東地區與福建南部沿海城市在港口、產業等的分工合作與功能互補。——強化防颱風能力建設,加強武夷山、雁盪山、戴雲山等山區和沿海港灣、近海島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源涵養地保護,保護閩江、九龍江等水生態廊道。
八、中原經濟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河南省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區(41)。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完善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以鄭州為中心,以鄭汴(鄭州、開封)一體化區域為核心層、以“半小時經濟圈”城市為緊密層,以“一小時交通圈”城市為輻射層的“一極兩圈三層”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鄭州先進制造、科技教育、商貿物流和金融服務功能,重點建設鄭汴新區,推進鄭汴一體化,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提升洛陽區域副中心的地位,重點建設洛陽新區。壯大許昌、新鄉、焦作、平頂山等重要節點城市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促進城市功能互補。——建設鄭汴洛(鄭州、開封、洛陽)工業走廊和沿京廣、南太行、伏牛東產業帶,加強產業分工協作與功能互補,共同構建中原城市群產業集聚區。——加強糧油等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發展城郊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現代化農產品物流樞紐。——依託黃河標準化堤防和黃河灘區加強黃河生態保護,搞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綠化,推進平原地區和沙化地區的土地治理,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和縱貫南北的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
九、長江中游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湖北武漢城市圈、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42)。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長江中游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一)武漢城市圈。該區域包括湖北省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以及汽車、鋼鐵基地,區域性的信息產業、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和物流中心。——構建以武漢為核心,以長江沿線和沿京廣線產業帶為軸線,以周邊其他城市為節點的空間開發格局。——完善武漢中心城市功能,強化科技教育、商貿物流、先進制造和金融服務等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交通通信樞紐和區域性經濟中心。——培育黃石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壯大黃岡、鄂州、孝感、鹹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城市,增強要素集聚能力。——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加強長江、漢江和東湖、梁子湖、磁湖等重點水域的水資源保護,實施江湖連通生態修復工程,構建以長江、漢江和東湖為主體的水生態系統。(二)環長株潭城市群。該區域包括湖南省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的湖南東中部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工程機械、節能環保裝備製造、文化旅遊和商貿物流基地,區域性的有色金屬和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構建以長株潭為核心,以衡陽、岳陽、益陽、常德、婁底等重要節點城市為支撐,集約化、開放式、錯位發展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長株潭科技教育、文化創意、商貿物流等功能,推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增強產業集聚能力,輻射帶動其他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全國重要的機車車輛、工程機械、新能源裝備、文化產業基地,區域性的新材料、信息產業和有色金屬基地。——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以及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推進長株潭一體化進程。提升長株潭核心帶動能力,壯大其他主要節點城市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促進環長株潭城市群功能互補和聯動發展。——穩定農產品供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都市型農業和特色農業,建成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保護好位於長株潭三市結合部的生態“綠心”(43),加強洞庭湖保護和湘江污染治理,構建以洞庭湖、湘江為主體的水生態系統。(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該區域包括江西省環鄱陽湖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台,區域性的優質農產品、生態旅遊、光電、新能源、生物、航空和銅產業基地。——構建以鄱陽湖為“綠心”,以南昌為中心,以九江、景德鎮、鷹潭、新余和撫州等城市為主要支撐,以環鄱陽湖交通走廊為環狀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南昌科技創新、文化和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建設區域性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強化九江臨港產業和商貿、旅遊功能,建成港口城市和旅遊城市、區域性的物流樞紐,培育形成區域副中心。發展壯大景德鎮、鷹潭、新余和撫州等城市的特色優勢產業。——鞏固和加強糧食主產區地位,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建成畜禽水產養殖主產區和生態農業示範區。——以鄱陽湖水體和濕地為核心保護區,以沿湖岸線鄰水區域為控制開發帶,以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沿線和交通幹線沿線為生態廊道,構建以水域、濕地、林地等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北部灣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以及廣東省西南部和海南省西北部等環北部灣的部分地區(44)。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面向東協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前沿地帶和橋頭堡,區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構建以主要城市為支撐,以沿海地區為主軸,以綜合運輸通道為紐帶的空間開發格局。——增強南寧、海口的要素集聚能力、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壯大北海、欽州、防城港、湛江等城市,形成以南寧為核心,以城際快速交通為紐帶的濱海特色城市群。——實行沿海推進戰略,以欽州、防城港、北海(鐵山港)、湛江為重點,建設主要利用海外資源的沿海重化工業產業帶,建設石化、船舶和鋼鐵基地。以南寧、海口、北海為重點,建設以電子信息、生物產業、海洋經濟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以海南島為依託,合理規劃、科學利用濱海資源,建設國際旅遊島,推進三亞世界級熱帶濱海度假旅遊城市、博鰲國際會展中心、文昌航天城等建設,發展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將海南東部沿海地區打造成國家級休閒度假海岸。重化工業嚴格限定在洋浦、東方工業園區。——發展高效優質生態農業,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合理開發北部灣漁業資源,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深化與珠三角地區以及東協國家的農業合作與交流。——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生態公益林、水源保護區等的保護,加強防禦颱風和風暴潮能力建設,構建以沿海紅樹林、珊瑚礁、港灣濕地為主體的沿海生態帶和海洋特別保護區。
十一、成渝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重慶經濟區和成都經濟區(45)。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科技教育、商貿物流、金融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南地區科技創新基地,西部地區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一)重慶經濟區。該區域包括重慶市西部以主城區為中心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以及高新技術產業、汽車機車、石油天然氣化工和裝備製造基地,內陸開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構建以重慶主城區為核心,以“一小時經濟圈”地區為重點,以主要交通幹線和長江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重慶主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先進制造和綜合服務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金融、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商貿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培育壯大沿交通軸線和沿長江發展帶,拓展發展空間,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和資源利用合作,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形成本區域新的增長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與合理開發三峽庫區漁業資源。——加強長江、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改善中梁山等山脈的生態環境,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為主體,林地、淺丘、水面、濕地帶狀環繞、塊狀相間的生態系統。(二)成都經濟區。該區域包括四川省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區。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構建以成都為核心,以成德綿樂(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為主軸,以周邊其他節點城市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和商貿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壯大成德綿樂發展帶,增強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石化、農產品加工、新能源等產業的集聚功能,加強產業互補和城市功能對接,推進一體化進程。——壯大其他節點城市人口和經濟規模,增強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功能,加強產業互補和城市功能對接,形成本區域新的增長點。——提高標準化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農業物流水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和農村新能源。——加強岷江、沱江、涪江等水系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強化龍泉山等山脈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構建以邛崍山脈—龍門山、龍泉山為屏障,以岷江、沱江、涪江為紐帶的生態格局。
十二、黔中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南部,包括貴州省中部以貴陽為中心的部分地區(46)。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製造基地、菸草工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旅遊目的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構建以貴陽為中心,以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以主要交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提升貴陽中心城市地位,增強產業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強綜合服務功能,建設重要的新材料、生物製藥、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基地,陸路交通樞紐和生態城市、旅遊城市。——加強與成渝地區的融合與互補,推進貴陽、安順一體化進程,增強遵義、安順、凱里、都勻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強化石漠化治理和大江大河防護林建設,推進烏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保護長江上游重要河段水生態及紅楓湖等重要水源地,構建長江和珠江上游地區生態屏障。
十三、滇中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雲南省中部以昆明為中心的部分地區(47)。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連線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陸路交通樞紐,面向東南亞、南亞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的菸草、旅遊、文化、能源和商貿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為重點的區域性資源精深加工基地。——構建以昆明為中心,以曲靖、玉溪和楚雄等節點城市為支撐,以主要交通軸線為紐帶,一體化的滇中城市經濟圈空間開發格局。——強化昆明的科技創新、商貿流通、信息、旅遊、文化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國際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園林城市。——曲靖、玉溪和楚雄等節點城市應依託資源特點和比較優勢,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和對接,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形成民族特色和產業特色鮮明的城市。——完善國際運輸大通道,強化面向東南亞、南亞陸路樞紐功能。加強區域內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穩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推進與周邊國家的農業合作。——加強以滇池為重點的高原湖泊治理和高原水土流失防治,構建以高原湖泊為主體,林地、水面相連,帶狀環繞、塊狀相間的高原生態格局。
十四、藏中南地區該區域包括西藏自治區中南部以拉薩為中心的部分地區(48)。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農林畜產品生產加工、藏藥產業、旅遊、文化和礦產資源基地,水電後備基地。——構建以拉薩為中心,以青藏鐵路沿線、“一江兩河”流域(雅魯藏布江中游、拉薩河和年楚河下游)以及尼洋河中下游等地區城鎮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提升拉薩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建設旅遊、文化基地和區域性交通、航空物流樞紐。——完善日喀則、那曲、澤當、八一等城鎮的功能,發展農林畜產品加工、旅遊、藏藥產業,有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設標準化優質糧油和牧草基地,抓好林下資源開發,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草原保護,增強草地生態系統功能,提高草原畜牧業生產水平。——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加強流域保護,推進雅魯藏布江綜合治理,構建以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為骨架,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五、關中—天水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陝西省中部以西安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和甘肅省天水的部分地區(49)。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技教育、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北地區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基地。——構建以西安—鹹陽為核心,以隴海鐵路、連霍高速沿線走廊為主軸,以關中環線、包茂、京昆、銀武高速公路關中段沿線走廊為副軸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西安科技、教育、商貿、金融、文化和交通樞紐功能,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進程和西鹹新區建設,加強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研發和文化教育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以及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壯大隴海沿線發展主軸,擴大交通通道綜合能力,強化產業配套功能,壯大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興平、天水等城市的規模,形成西部地區重要的城市群。——培育高速公路沿線發展副軸,依託現有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加強產業配套對接,提高沿線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集聚人口和經濟,成為地區對外輻射極。——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強渭河、涇河、石頭河、黑河源頭和秦嶺北麓等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強地下水保護,修復水面、濕地、林地、草地,構建以秦嶺北麓、渭河和涇河沿岸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六、蘭州—西寧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上,包括甘肅省以蘭州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和青海省以西寧為中心的部分地區(50)。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新能源和水電、鹽化工、石化、有色金屬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西北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構建以蘭州、西寧為中心,以白銀、格爾木為支撐,以隴海蘭新鐵路、包蘭蘭青鐵路、青藏鐵路沿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提升蘭州、西寧綜合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推進蘭州與白銀、西寧與海東的一體化。壯大白銀、格爾木等城市規模,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加強產業合作和城市功能對接,建設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建設柴達木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區。——強化向西對外開放通道陸路樞紐功能,提升交通通道綜合能力。——發展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特色優勢農牧產品基地建設,加強草原保護,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黃河幹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加大青海湖保護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蓋率,著力擴大綠色生態空間。
十七、寧夏沿黃經濟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北部,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以銀川為中心的黃河沿岸部分地區(51)。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構建以銀川—吳忠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衛為兩翼,以主要交通通道為軸線的空間開發格局。——提升銀川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培育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產業,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石嘴山、吳忠、中衛等節點城市的規模,加強產業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補。——加強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建成全國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範區。——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和鹽鹼地改造,調整農牧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保護和合理利用沙區資源,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構建以賀蘭山防風防沙生態屏障、黃河濕地生態帶,以及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十八、天山北坡地區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帶狀區域以及伊犁河谷的部分地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部分師市和團場)(52)。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面向中亞、西亞地區對外開放的陸路交通樞紐和重要門戶,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我國進口資源的國際大通道,西北地區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和對外合作加工基地,石油天然氣化工、煤電、煤化工、機電工業及紡織工業基地。——構建以烏魯木齊—昌吉為中心,以石河子、奎屯—烏蘇—獨山子三角地帶和伊犁河谷為重點的空間開發格局。——推進烏昌一體化建設,提升貿易樞紐功能和製造業功能,建設西北地區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製造業中心、出口商品加工基地。發展壯大石河子、克拉瑪依、奎屯、博樂、伊寧、五家渠、阜康等節點城市。——強化向西對外開放大通道功能,擴大交通通道綜合能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培育特色農牧產業,發展集約化、標準化高效養殖,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保護天山北坡山地水源涵養區,加強伊犁草原森林生態建設,建設艾比湖流域防治沙塵與濕地保護功能區、克拉瑪依—瑪納斯湖—艾里克湖沙漠西部防護區、瑪納斯—木壘沙漠東南部防護區以及供水沿線等“三區一線”生態防護體系。
第七章 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
——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
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是指具備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以提供生態產品、服務產品和工業品為其他功能,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並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區域(53)。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層面農產品主產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區域,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範區。農產品主產區應著力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農產品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加強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連片標準糧田建設。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排灌泵站配套改造以及水源工程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節水農業,推廣節水灌溉,發展旱作農業。——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搞好農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不同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國家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加強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企業向主產區聚集。——糧食主產區要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要穩定糧食自給水平。根據糧食產銷格局變化,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調出量大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開發資源有優勢、增產有潛力的糧食生產後備區。——大力發展油料生產,鼓勵發揮優勢,發展棉花、糖料生產,著力提高品質和單產。轉變養殖業發展方式,推進規模化和標準化,促進畜牧和水產品的穩定增產。——在複合產業帶內,要處理好多種農產品協調發展的關係,根據不同產品的特點和相互影響,合理確定發展方向和發展途徑。——控制農產品主產區開發強度,最佳化開發方式,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拓展農村就業和增收空間。——以縣城為重點推進城鎮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加強縣城和鄉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農村居民點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要統籌考慮人口遷移等因素,適度集中、集約布局。
第二節 發展重點
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發,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重點建設以“七區二十三帶”(54)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東北平原主產區。建設以優質粳稻為主的水稻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油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奶牛、生豬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黃淮海平原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強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和專用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以高蛋白大豆為主的大豆產業帶,以肉牛、肉羊、奶牛、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長江流域主產區。建設以雙季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以優質弱筋和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雙低”優質油菜產業帶,以生豬、家禽為主的畜產品產業帶,以淡水魚類、河蟹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汾渭平原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以籽粒與青貯兼用型玉米為主的專用玉米產業帶。——河套灌區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華南主產區。建設以優質高檔秈稻為主的優質水稻產業帶,甘蔗產業帶,以對蝦、羅非魚、鰻鱺為主的水產品產業帶。——甘肅新疆主產區。建設以優質強筋、中筋小麥為主的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帶,優質棉花產業帶。
第三節 其他農業地區
在重點建設好農產品主產區的同時,積極支持其他農業地區和其他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根據農產品的不同品種,國家給予必要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主要包括:西南和東北的小麥產業帶,西南和東南的玉米產業帶,南方的高蛋白及菜用大豆產業帶,北方的油菜產業帶,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馬鈴薯產業帶,廣西、雲南、廣東、海南的甘蔗產業帶,海南、雲南和廣東的天然橡膠產業帶,海南的熱帶農產品產業帶,沿海的生豬產業帶,西北的肉牛、肉羊產業帶,京津滬郊區和西北的奶牛產業帶,黃渤海的水產品產業帶等。
第八章 限制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
——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國家層面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是指生態系統十分重要,關係全國或較大範圍區域的生態安全,目前生態系統有所退化,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以保持並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區域。
第一節 功能定位和類型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經綜合評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等25個地區(附屬檔案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總面積約38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40.2%;2008年底總人口約1.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5%(圖11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示意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分為水源涵養型(55)、水土保持型(56)、防風固沙型(57)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型(58)四種類型。
第二節 規劃目標
——生態服務功能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地表水水質明顯改善,主要河流徑流量基本穩定並有所增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面積保持穩定,草原植被得到恢復。天然林面積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恢復和增加。水源涵養型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生態功能區的水質達到I類,空氣品質達到一級;水土保持型生態功能區的水質達到II類,空氣品質達到二級;防風固沙型生態功能區的水質達到II類,空氣品質得到改善。——形成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空間結構。開發強度得到有效控制,保有大片開敞生態空間,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擴大,人類活動占用的空間控制在目前水平。——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不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的適宜產業、特色產業和服務業得到發展,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明顯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減少。——人口總量下降,人口質量提高。部分人口轉移到城市化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總人口占全國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減輕。——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均公共服務支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飲用水不安全人口比率大幅下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第三節 發展方向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水源涵養型。推進天然林草保護、退耕還林和圍欄封育,治理水土流失,維護或重建濕地、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嚴格保護具有水源涵養功能的自然植被,禁止過度放牧、無序採礦、毀林開荒、開墾草原等行為。加強大江大河源頭及上游地區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樹造林,減少面源污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長遠生計,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水土保持型。大力推行節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限制陡坡墾殖和超載過牧。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實行封山禁牧,恢復退化植被。加強對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及建設項目的監管,加大礦山環境整治修復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解決農民長遠生計,鞏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防風固沙型。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行禁牧休牧,推行舍飼圈養,以草定畜,嚴格控制載畜量。加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力度,恢復草原植被。加強對內陸河流的規劃和管理,保護沙區濕地,禁止發展高耗水工業。對主要沙塵源區、沙塵暴頻發區實行封禁管理。——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濫采,保持並恢復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的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加強防禦外來物種入侵的能力,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生態系統的侵害。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
表2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類型和發展方向
區域
類型
綜合評價
發展方向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森林覆蓋率高,具有完整的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是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生態屏障。目前原始森林受到較嚴重的破壞,出現不同程度的生態退化現象。加強天然林保護和植被恢復,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對生態公益林禁止商業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
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擁有溫帶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態系統,是大量珍稀物種資源的生物基因庫。目前森林破壞導致環境改變,威脅多種動植物物種的生存。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
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森林茂密,水資源豐沛,是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的發源地,對北疆地區綠洲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目前草原超載過牧,草場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禁止非保護性採伐,合理更新林地。保護天然草原,以草定畜,增加飼草料供給,實施牧民定居。
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中華水塔”之稱,是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其徑流、冰川、凍土、湖泊等構成的整個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巨大的調節作用。目前草原退化、湖泊萎縮、鼠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受到嚴重破壞。封育草原,治理退化草原,減少載畜量,涵養水源,恢復濕地,實施生態移民。
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位於黃河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地帶,濕地泥炭層深厚,對黃河流域的水源涵養、水文調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有重要作用。目前濕地疏乾墾殖和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沼澤萎縮、水位下降。停止開墾,禁止過度放牧,恢復草原植被,保持濕地面積,保護珍稀動物。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青藏高原東端面積最大的高原沼澤泥炭濕地,在維繫黃河流域水資源和生態安全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草原退化沙化嚴重,森林和濕地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加強天然林、濕地和高原野生動植物保護,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牧民定居和生態移民。
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冰川儲量大,對維繫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西部綠洲的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草原退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冰川萎縮。圍欄封育天然植被,降低載畜量,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重點加強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
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是湘江、贛江、北江、西江等的重要源頭區,有豐富的亞熱帶植被。目前原始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滑坡、山洪等災害時有發生。禁止非保護性採伐,保護和恢復植被,涵養水源,保護珍稀動物。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水土保持黃土堆積深厚、範圍廣大,土地沙漠化敏感程度高,對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坡面土壤侵蝕和溝道侵蝕嚴重,侵蝕產沙易淤積河道、水庫。控制開發強度,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設淤地壩。
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水土保持淮河中游、長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土壤侵蝕敏感程度高。目前山地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加劇,加大了中下游洪澇災害發生率。實施生態移民,降低人口密度,恢復植被。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水土保持屬於以岩溶環境為主的特殊生態系統,生態脆弱性極高,土壤一旦流失,生態恢復難度極大。目前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突出,植被覆蓋率低,石漠化面積加大。封山育林育草,種草養畜,實施生態移民,改變耕作方式。
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水土保持我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具有重要的洪水調蓄功能,水環境質量對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有重大影響。目前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水土保持功能減弱,土壤侵蝕量和入庫泥沙量增大。鞏固移民成果,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南疆主要用水源,對流域綠洲開發和人民生活至關重要,沙漠化和鹽漬化敏感程度高。目前水資源過度利用,生態系統退化明顯,胡楊木等天然植被退化嚴重,綠色走廊受到威脅。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調整農牧業結構,加強藥材開發管理,禁止過度開墾,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化面積擴大。
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氣候極為乾旱,地表植被稀少,保存著完整的高原自然生態系統,擁有許多極為珍貴的特有物種,土地沙漠化敏感程度極高。目前鼠害肆虐,土地荒漠化加速,珍稀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控制放牧和旅遊區域範圍,防範盜獵,減少人類活動干擾。
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以草原草甸為主,產草量高,但土壤質地粗疏,多大風天氣,草原生態系統脆弱。目前草原過度開發造成草場沙化嚴重,鼠蟲害頻發。禁止過度開墾、不適當樵採和超載過牧,退牧還草,防治草場退化沙化。
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地處溫帶半濕潤與半乾旱過渡帶,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土地沙漠化敏感程度極高。目前草場退化、鹽漬化和土壤貧瘠化嚴重,為我國北方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地,對東北和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根據沙化程度採取針對性強的治理措施。
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乾旱頻發,多大風天氣,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沙塵的主要來源地。目前土地沙化嚴重,乾旱缺水,對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採取植物和工程措施,加強綜合治理。
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防風固沙氣候乾旱,多大風天氣,水資源貧乏,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風蝕沙化土地比重高。目前草原退化嚴重,為沙塵暴的主要沙源地,對華北地區生態安全構成威脅。封育草原,恢復植被,退牧還草,降低人口密度。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重要物種的棲息地,在生物多樣性維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山地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草原超載過牧,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保護森林、草原植被,在已明確的保護區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多種珍稀動植物基因庫。
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包括秦嶺、大巴山、神農架等亞熱帶北部和亞熱帶—暖溫帶過渡的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分布區。目前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減少林木採伐,恢復山地植被,保護野生物種。
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主要以分布在海拔900-25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山高谷深,天然植被仍處於原始狀態,對生態系統保育和森林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高原荒漠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擁有藏羚羊、黑頸鶴等珍稀特有物種。目前土地沙化面積擴大,病蟲害和融洞滑塌等災害增多,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加強草原草甸保護,嚴格草畜平衡,防範盜獵,保護野生動物。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原始濕地面積大,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在蓄洪防洪、抗旱、調節局部地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濕地面積減小和破碎化,面源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擴大保護範圍,控制農業開發和城市建設強度,改善濕地環境。
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屬於典型亞熱帶植物分布區,擁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是清江和澧水的發源地,對減少長江泥沙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土壤侵蝕較嚴重,地質災害較多,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擴大天然林保護範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恢復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
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維護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我國小區域範圍內生物物種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和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之一。目前由於過度開發,雨林面積大幅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加強熱帶雨林保護,遏制山地生態環境惡化。
第四節 開發管制原則
——對各類開發活動進行嚴格管制,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不得損害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完整性。——開發礦產資源、發展適宜產業和建設基礎設施,都要控制在儘可能小的空間範圍之內,並做到天然草地、林地、水庫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綠色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控制新增公路、鐵路建設規模,必須新建的,應事先規劃好動物遷徙通道。在有條件的地區之間,要通過水系、綠帶等構建生態廊道(59),避免形成“生態孤島”(60)。——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逐步減少農村居民點占用的空間,騰出更多的空間用於維繫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城鎮建設與工業開發要依託現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城鎮集中布局、據點式開發,禁止成片蔓延式擴張。原則上不再新建各類開發區和擴大現有工業開發區的面積,已有的工業開發區要逐步改造成為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態型工業區。——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準入環境標準,嚴把項目準入關。在不損害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適度發展旅遊、農林牧產品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閒農業等產業,積極發展服務業,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保持一定的經濟成長速度和財政自給能力。——在現有城鎮布局基礎上進一步集約開發、集中建設,重點規劃和建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縣城和中心鎮,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引導一部分人口向城市化地區轉移,一部分人口向區域內的縣城和中心鎮轉移。生態移民點應儘量集中布局到縣城和中心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加強縣城和中心鎮的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條件適宜的地區,積極推廣沼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努力解決農村特別是山區、高原、草原和海島地區農村的能源需求。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節能環保的生態型社區。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條件,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
第九章 禁止開發區域
——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蹟所在地和文化遺址等,需要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第一節 功能定位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國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區域,珍稀動植物基因資源保護地。根據法律法規和有關方面的規定,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共1443處,總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12.5%。今後新設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自動進入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名錄。(圖12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示意圖)
表3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基本情況
類型個數面積(萬平方公里)占陸地國土面積比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1992.859.67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403.720.39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810.171.06
國家森林公園73810.071.05
國家地質公園1388.560.89
合計144312012.5
註:本表統計結果截至2010年10月31日。總面積中已扣除部分相互重疊的面積。
第二節 管制原則
國家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和文化自然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擾,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環境質量。
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1)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自然保護區規划進行管理。——按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分類管理。核心區,嚴禁任何生產建設活動;緩衝區,除必要的科學實驗活動外,嚴禁其他任何生產建設活動;實驗區,除必要的科學實驗以及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的旅遊、種植業和畜牧業等活動外,嚴禁其他生產建設活動。——按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順序,逐步轉移自然保護區的人口。絕大多數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應逐步實現無人居住,緩衝區和實驗區也應較大幅度減少人口。——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實行異地轉移和就地轉移兩種轉移方式,一部分人口轉移到自然保護區以外,一部分人口就地轉為自然保護區管護人員。——在不影響自然保護區主體功能的前提下,對範圍較大、目前核心區人口較多的,可以保持適量的人口規模和適度的農牧業活動,同時通過生活補助等途徑,確保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交通、通信、電網等基礎設施要慎重建設,能避則避,必須穿越的,要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並進行保護區影響專題評價。新建公路、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不得穿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儘量避免穿越緩衝區。
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62)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文化自然遺產規划進行管理。——加強對遺產原真性的保護,保持遺產在藝術、歷史、社會和科學方面的特殊價值。加強對遺產完整性的保護,保持遺產未被人擾動過的原始狀態。
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3)要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風景名勝區規划進行管理。——嚴格保護風景名勝區內一切景物和自然環境,不得破壞或隨意改變。——嚴格控制人工景觀建設。——禁止在風景名勝區從事與風景名勝資源無關的生產建設活動。——建設旅遊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等必須符合風景名勝區規劃,逐步拆除違反規劃建設的設施。——根據資源狀況和環境容量對旅遊規模進行有效控制,不得對景物、水體、植被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造成損害。
四、國家森林公園(64)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森林公園規划進行管理。——除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從事與資源保護無關的任何生產建設活動。——在森林公園內以及可能對森林公園造成影響的周邊地區,禁止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以及非撫育和更新性採伐等活動。——建設旅遊設施及其他基礎設施等必須符合森林公園規劃,逐步拆除違反規劃建設的設施。——根據資源狀況和環境容量對旅遊規模進行有效控制,不得對森林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造成損害。——不得隨意占用、徵用和轉讓林地。
五、國家地質公園(65)要依據《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本規劃確定的原則和地質公園規划進行管理。——除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其他生產建設活動。——在地質公園及可能對地質公園造成影響的周邊地區,禁止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未經管理機構批准,不得在地質公園範圍內採集標本和化石。
第三節近期任務
在“十二五”期間,對現有國家禁止開發區域進行規範。主要任務是:——完善劃定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範圍的相關規定和標準,對劃定範圍不符合相關規定和標準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法定程式進行調整,進一步界定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範圍,核定面積。界定範圍後,今後原則上不再進行單個區域範圍的調整。——進一步界定自然保護區中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的範圍。對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確有必要的,也可劃定核心區和緩衝區,並根據劃定的範圍進行分類管理。——在界定範圍的基礎上,結合禁止開發區域人口轉移的要求,對管護人員實行定編。——歸併位置相連、均質性強、保護對象相同但人為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禁止開發區域。對位置相同、保護對象相同,但名稱不同、多頭管理的,要重新界定功能定位,明確統一的管理主體。今後新設立的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範圍,原則上不得重疊交叉。
第十章 能源與資源
——主體功能區形成的能源與資源支撐
第一節 主要原則
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堅持以下原則: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以及水功能區分布於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區域之中,不屬於獨立的主體功能區。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以及水功能區的布局,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所在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符合該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建設布局,要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的原則。通過點上開發,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生態環境保護奠定基礎,同時達到面上保護目的。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以及能源通道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的需要,充分考慮“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和“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約束。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建設布局,要按照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儘量減少大規模長距離輸送加工轉化的原則進行。
——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建設布局,應當建立在對所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基礎上,並要做到規劃先行。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的布局規劃,應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並與相關規劃相銜接。
——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儘可能依託現有城市作為後勤保障和資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資源型城市或孤立的居民點。
——位於最佳化開發或重點開發區域內,且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基地,應作為城市化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籌規劃、綜合發展。
——位於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基地和礦產資源基地建設,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儘可能減少對生態空間的占用,並同步修復生態環境。其中,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環境容量很小、生態十分脆弱、地震和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要嚴格控制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
——在不損害生態功能前提下,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支持其因地制宜適度發展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產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的礦區,要在區外進行礦產資源的加工利用。
——城市化地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要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發展的主要任務,合理調配水資源,統籌調配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綜合平衡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需求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根據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實現水資源的有序開發、有限開發、有償開發和高效可持續利用。
——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地區以及由於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的生態脆弱地區,要通過水資源合理調配逐步退還擠占的生態用水,使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功能逐步得到恢復,維護河流和地下水系統的功能。
第二節 能源開發布局
重點在能源資源富集的山西、鄂爾多斯盆地、西南、東北和新疆等地區建設能源基地,在能源消費負荷中心建設核電基地,形成以“五片一帶”為主體,以點狀分布的新能源基地為補充的能源開發布局框架。
——山西。合理開發煤炭資源,積極發展坑口電站,加快煤層氣開發,繼續發揮保障全國能源安全的功能。除滿足本地區能源需要外,應主要保障京津冀、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隴海、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等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鄂爾多斯盆地。以煤炭開採加工和火力發電建設為主,加大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和風能開發力度,建設高效清潔大型能源輸出地。除滿足本地區能源需求外,應主要保障京津冀、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隴海、江淮、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等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西南地區。以水電開發為主,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開發,有序開發煤炭資源和建設坑口電站,加強煤電外送通道建設,建成以水電為主體的綜合性能源輸出地。除滿足本地區需要外,主要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北部灣等城市化地區輸送水電,保障本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東北地區。加強石油勘探,穩定石油產量,加快蒙東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坑口電站和風電,加快建設面向東北和華北的能源輸送通道。除滿足本地區需要外,主要保障京津冀、山東半島等城市化地區以及本區域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能源需求。
——新疆。適度加大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快能源外輸通道建設,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建設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接替區。
——核電。按照整體布局、分步實施的方針,在完善核電安全保障體系的前提下,在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的東中部負荷中心有序布局建設核電基地,逐步形成東中部核電開發帶。
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重點在資源豐富的西北、華北和東北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布局建設大型風電基地。太陽能,近期重點在光伏產業較發達的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布局建設大型太陽能基地,中遠期逐步在河西走廊、蘭新線、青藏線、寧夏和內蒙古沙漠邊緣等地區建設大型太陽能基地。
第三節 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布局
西部地區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建設一批優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基地,促進優勢資源轉化,積極推進礦業經濟區建設;中部地區大力推進礦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強化綜合利用;東部地區重點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挖掘資源潛力;東北地區穩定規模,保障振興,促進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西南地區。合理開發利用攀西釩鈦資源,加快技術攻關,進行保護性開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把攀西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釩鈦產業基地。合理開發利用雲南、貴州、廣西的銅、鋁、鉛、鋅、錫等資源。提高雲南滇中、貴州開陽瓮福磷礦的開發利用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滇黔全國重要的磷化工基地。——西北地區。合理開發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鐵稀土礦,強化稀土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稀土生產基地。合理開發利用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的銅、鋅、鎳、鉬等資源。加強青海、新疆鹽湖資源開發,加大對鉀、鎂、鋰、硼等多種礦產綜合開發利用的力度,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青海柴達木、新疆羅布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中部地區。合理開發利用山西、河南鋁土礦,以及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銅、鉛、鋅、錫、鎢等資源。促進山西呂梁太行、湖北鄂東、安徽皖江和江西贛中鐵礦的開發利用。做好贛南贛北、湘南鎢和稀土的保護性開發。提高湖北宜昌磷礦開發利用水平,發展磷化工深加工產業。——東北地區。充分挖掘遼寧鞍本鐵礦資源潛力,合理開發利用黑龍江、遼寧、吉林的鉛、鋅、銅、金、鉬等資源以及菱鎂礦等非金屬礦產,積極發展接續產業,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綜合利用好河北承德釩鈦磁鐵礦、冀東鐵金礦、海南鐵礦,整頓併合理開發利用山東鐵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廣東、福建的銅、鉛、鋅等資源。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更多地利用進口礦產資源支撐經濟發展。
第四節 水資源開發利用
——松花江、遼河區。合理開發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水資源,保障哈長地區、遼中南地區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產品主產區對水資源的需求。合理配置區域水資源,改善遼寧中西部、吉林中西部地區水資源短缺狀況,逐步解決遼河以及遼東半島等地區水資源開發過度的問題,退還擠占的生態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黃河、淮河、海河區。採取最嚴格的節水措施,加大水污染治理,強化水資源保護。調整經濟布局,嚴格控制高耗水產業發展,推進京津冀、山東半島形成節水型產業體系。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適度增加跨流域調水規模,增加生態用水量,扭轉黃河、淮河、海河等過度開發的局面,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長江、西南諸河區。長江上游和西南諸河區,要統籌乾支流、上中下游梯級開發,加強水資源開發管理。結合水能資源開發,加強水資源控制性工程建設,保障重點開發區域用水需求,解決雲貴高原和川渝北部山區缺水問題。長江中游區,要加強節約用水和防污治污,加強對幹流和支流、豐水和枯水期水資源統籌調控能力,保障重點開發區域和農業發展、生態用水的需要,合理規劃向區域外調水。長江下游區,要加強水環境治理和循環利用,最佳化空間布局,減少對水空間的占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珠江、東南諸河區。適應區域水資源差異大的特點,在嚴格節水減排基礎上,通過加強水源調蓄能力與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保障水資源供給。珠江上游地區要重點解決局部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中下游地區重點解決河道與河口水生態環境問題。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島等沿海地區,要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保障城市化地區用水需求,解決季節性缺水。加強珠江三角洲及錢塘江、閩江下游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西北諸河區。水資源開發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合理調配區域水資源,加強對塔里木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諸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重要河流和重點地區的生態修復。在逐步改善和恢復河湖生態環境與地下水系統的同時,控制高耗水產業,制止盲目開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五篇 保障措施
本規劃是涉及國土空間開發的各項政策及其制度安排的基礎平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調整完善現行政策和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法律法規、體制機制、規劃和政策及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第十一章區域政策科學開發的利益機制
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符合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的導向機制。
第一節 財政政策
按主體功能區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大獎補力度,引導並幫助地方建立基層政府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增強限制開發區域基層政府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能力。中央財政在均衡性轉移支付標準財政支出測算中,應當考慮屬於地方支出責任範圍的生態保護支出項目和自然保護區支出項目,並通過明顯提高轉移支付係數等方式,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省級財政要完善對省以下轉移支付體制,建立省級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對位於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團場,黑龍江森工、農墾系統所屬局、場的財政政策比照縣執行。——鼓勵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生態環境受益地區應採取資金補助、定向援助、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利益損失進行補償。——加大各級財政對自然保護區的投入力度。在定範圍、定面積、定功能基礎上定經費,並分清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
第二節 投資政策
一、政府投資將政府預算內投資分為按主體功能區安排和按領域安排兩個部分,實行二者相結合的政府投資政策。——按主體功能區安排的投資,主要用於支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特別是中西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的發展,包括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移民、促進就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支持適宜產業發展等。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每五年統籌解決若干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民生改善、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問題,根據規劃和建設項目的實施時序,按年度安排投資數額。優先啟動西部地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修復工程。——按領域安排的投資,要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逐步加大政府投資用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比例。基礎設施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特別是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的交通、能源、水利、環保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建設。農業投資,要重點用於加強農產品主產區特別是中西部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內國家支持的建設項目,適當提高中央政府補助或貼息比例,降低省級政府投資比例,逐步降低市(地)級和縣(市)級政府投資比例。二、民間投資——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投資。對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對限制開發區域,主要鼓勵民間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等。——積極利用金融手段引導民間投資。引導商業銀行按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區域信貸投向,鼓勵向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項目提供貸款,嚴格限制向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項目提供貸款。
第三節 產業政策
——修訂現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進一步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產業。對不同主體功能區國家鼓勵類以外的投資項目實行更加嚴格的投資管理,其中屬於限制類的新建項目按照禁止類進行管理,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核准或備案。——編制專項規劃、布局重大項目,必須符合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重大製造業項目原則上應布局在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並區分情況優先在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布局。——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項目實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資源回收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工藝裝備、“三廢”排放和生態保護等強制性標準。——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市場允許的情況下,依託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資源加工業項目,優先在中西部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布局。——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對限制開發區域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現有產業,要通過設備折舊補貼、設備貸款擔保、遷移補貼、土地置換等手段,促進產業跨區域轉移或關閉。
第四節 土地政策
——按照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實行差別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政策,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確保耕地數量和質量,嚴格控制工業用地增加,適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逐步減少農村居住用地,合理控制交通用地增長。——探索實行城鄉之間用地增減掛鈎的政策,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本地區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規模掛鈎。——探索實行城鄉之間人地掛鈎的政策,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的規模掛鈎。——探索實行地區之間人地掛鈎的政策,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吸納外來人口定居的規模掛鈎。——嚴格控制最佳化開發區域建設用地增量;相對適當擴大重點開發區域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農產品主產區建設用地規模,嚴禁改變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用地用途;嚴禁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土地的開發建設。——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並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證書上標註,嚴禁改變基本農田的用途和位置。——妥善處理自然保護區內農牧地的產權關係,使之有利於引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人口逐步轉移。
第五節 農業政策
——逐步完善國家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政策,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並重點向農產品主產區傾斜。——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於農業的比例,加大中央財政對農產品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健全農業補貼制度,規範程式,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產增收,落實並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對農民種糧補貼工作。——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手段,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支持農產品主產區依託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根據農產品加工業不同產業的經濟技術特點,對適宜的產業,優先在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布局。
第六節 人口政策
——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實施積極的人口遷入政策,加強人口集聚和吸納能力建設,放寬戶口遷移限制,鼓勵外來人口遷入和定居,將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流動人口逐步實現本地化,並引導區域內人口均衡分布,防止人口向特大城市中心區過度集聚。——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實施積極的人口退出政策(66),切實加強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勞動力跨區域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人口到重點開發和最佳化開發區域就業並定居。同時,要引導區域內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完善人口和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並綜合運用其他經濟手段,引導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區域的居民自覺降低生育水平。——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統一城鄉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將公共服務領域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與現行戶口性質相剝離。按照“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的原則,鼓勵城市化地區將流動人口納入居住地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體系,切實保障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同等的權益。
第七節 民族政策
——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注重扶持區域內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發展,改善城鄉少數民族聚居區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促進不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充分尊重少數民族民眾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的生產和供應,滿足少數民族民眾生產生活的特殊需要。繼續執行扶持民族貿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和傳統手工業品生產發展的財政、稅收和金融等優惠政策,加大對民族鄉、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區發展的幫扶力度。——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著力解決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民生問題和特殊困難。優先安排與少數民族聚居區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業、教育、文化、衛生、飲水、電力、交通、貿易集市、民房改造、扶貧開發等項目,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鼓勵並支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最大限度地為當地少數民族民眾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擴大少數民族民眾收入來源。
第八節 環境政策
——最佳化開發區域要實行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指標,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重點開發區域要結合環境容量,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較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限制開發區域要通過治理、限制或關閉污染物排放企業等措施,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和環境質量狀況達標。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關閉所有污染物排放企業,確保污染物“零排放”,難以關閉的,必須限期遷出。——最佳化開發區域要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實行更加嚴格的產業準入環境標準。重點開發區域要按照國內先進水平,根據環境容量逐步提高產業準入環境標準。農產品主產區要按照保護和恢復地力的要求設定產業準入環境標準,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按照生態功能恢復和保育原則設定產業準入環境標準。禁止開發區域要按照強制保護原則設定產業準入環境標準。——最佳化開發區域要嚴格限制排污許可證的增發,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67),制定較高的排污權有償取得價格。重點開發區域要合理控制排污許可證的增發,積極推進排污權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的排污權有償取得價格,鼓勵新建項目通過排污權交易獲得排污權。限制開發區域要從嚴控制排污許可證發放。禁止開發區域不發放排污許可證。——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注重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建設項目要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風險防範,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和改造。限制開發區域要儘快全面實行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並實行較高的提取標準。禁止開發區域的旅遊資源開發要同步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研究開徵適用於各類主體功能區的環境稅。積極推行綠色信貸(68)、綠色保險(69)、綠色證券(70)等。——最佳化開發區域要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厲行節水,合理配置水資源,控制用水總量增長,加強城市重點水源地保護,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環境。重點開發區域要合理開發和科學配置水資源,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在加強節水的同時,限制排入河湖的污染物總量,保護好水資源和水環境。限制開發區域要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適度開發利用水資源,實行全面節水,滿足基本的生態用水需求,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禁止開發區域嚴格禁止不利於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水資源開發活動,實行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政策。
第九節 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城市化地區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積極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能源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技術開發和套用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最佳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布局,建設低碳城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農產品主產區要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調整,選育抗逆品種,遏制草原荒漠化加重趨勢,加強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減緩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發展和消費可再生能源。——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充分利用清潔、低碳能源。——開展氣候變化對海平面、水資源、農業和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嚴格執行重大工程氣象、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重大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自然災害的應急和防禦能力建設。——沿海的城市化地區要加強海岸帶保護,在經濟、城鎮、基礎設施等的布局方面強化應對海平面升高的適應性對策。
第十二章科學開發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並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要強化對各地區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增加開發強度、耕地保有量、環境質量、社會保障覆蓋面等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有效引導各地區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第一節 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最佳化開發區域。實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經濟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以及外來人口公共服務覆蓋面等指標的評價,弱化對經濟成長速度、招商引資、出口等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研發投入經費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產出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三廢”處理率、大氣和水體質量、吸納外來人口規模等指標。——重點開發區域。實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優先的績效評價,綜合評價經濟成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產業結構、資源消耗、環境保護以及外來人口公共服務覆蓋面等內容,弱化對投資增長速度等指標的評價,對中西部地區的重點開發區域,還要弱化吸引外資、出口等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非農產業就業比重、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率、“三廢”處理率、大氣和水體質量、吸納外來人口規模等指標。——限制開發區域。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實行農業發展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農產品保障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收入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強化對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弱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經濟指標的評價,主要考核大氣和水體質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草原植被覆蓋度、草畜平衡、生物多樣性等指標,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投資、工業、農產品生產、財政收入和城鎮化率等指標。——禁止開發區域。根據法律法規和規劃要求,按照保護對象確定評價內容,強化對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情況的評價。主要考核依法管理的情況、污染物“零排放”情況、保護對象完好程度以及保護目標實現情況等內容,不考核旅遊收入等經濟指標。
第二節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主要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要建立健全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並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強化考核結果運用。要加強部門協調,把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中央組織部印發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等考核辦法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各地區不同的主體功能定位,把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主要目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綜合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培訓教育、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第六篇 規劃實施
本規劃是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在各類空間規劃中居總控性地位,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據本規劃調整完善區域規劃和相關政策,健全法律法規和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嚴格落實責任,採取有力措施,切實組織實施。
第十三章規劃實施共建我們美好家園
第一節 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職責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本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充分做好本規劃與各區域規劃以及土地、環保、水利、農業、能源等部門專項規劃的有機銜接,實現各級各類規劃之間的統一、協調;負責指導並銜接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和地方編制區域規劃;負責制定並組織實施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投資政策和產業政策;負責研究並適時將開發強度、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等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辦法;負責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中期評估和規劃修訂;負責組織提出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規劃體制改革方案。科技部門。負責研究提出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科技規劃和政策,建立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區域創新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產業發展規劃。監察部門。配合有關部門制定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並有利於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並負責實施中的監督檢查。財政部門。負責按照本規劃明確的財政政策方向和原則制定並落實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財政政策。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負責制定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土地政策並落實用地指標;負責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整劃定基本農田,並落實到地塊和農戶,明確位置、面積、保護責任人等;負責組織編制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確定重點勘查區域。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相關政策;負責組織編制環境功能區劃;負責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指導、協調、監督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的環境保護工作,協調和監督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環境保護、荒漠化防治工作。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和監督實施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負責組織國務院交辦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審查。水利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及防洪減災、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規劃,制定相關政策。農業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農牧漁業發展和資源與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規劃,制定相關政策。人口計生部門。負責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引導人口合理有序轉移的相關政策。林業部門。負責編制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制定相關政策。國務院法制機構。負責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提出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地震、氣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地震、氣象等自然災害防禦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規劃或區劃,參與制定自然災害防禦政策。海洋部門。負責根據本規劃組織編制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其他各有關部門,要依據本規劃,根據需要組織修訂能源、交通等專項規劃和主要城市的建設規劃。
第二節 省級人民政府的職責
一、編制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根據國務院有關檔案精神、本規劃確定的開發原則和以下具體原則,編制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並組織實施。——省級主體功能區原則上劃分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也可根據國土空間評價劃分為三類,但應有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應區分為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對轄區內國家層面的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必須確定為相同類型的區域。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要明確國家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的範圍和面積,並報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確認。——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範圍須覆蓋所轄全部陸地國土空間和海域。根據實際情況,沿海省級人民政府可獨立編制省級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省級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西部地區荒漠化面積很大、但有少量面積綠洲農業的縣級行政區,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為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或重點生態功能區。——把握好四類主體功能區占轄區總面積的比例,特別要控制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占轄區總面積的比例。——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相對集中分布,避免遍地開花。——對最佳化開發區域應強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目標要求,對重點開發區域應強化工業化城鎮化方面的目標要求,對農產品主產區應強化農業發展優先的目標要求,對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目標要求。對各類主體功能區都要提出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方面的目標要求。——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的地區,原則上應確定為最佳化開發區域。——對位於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範圍內、開發強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特大城市,應按照最佳化開發的原則,在產業準入、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握開發時序,對重點開發區域可開發的國土空間,要明確提出近期、中期和遠期分階段的開發要求,並在今後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進一步落實。——沿海地區陸地主體功能區與海洋主體功能區要相互銜接,主體功能定位要相互協調。——根據國土空間評價結果可作為重點開發區域但近期不宜重點開發的地區,原則上應先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71)。——天然林保護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地區、草原退化、沙化、鹼化地區、荒漠化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等,原則上應確定為重點生態功能區。——農業資源條件好、增產潛力大、關係國家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地區,原則上應確定為農產品主產區。——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且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的海島,原則上應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依法設立的省級及以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應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具有較高生態價值或文化價值,但尚未列入法定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域的地區,可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蓄滯洪區,重要水源地以及湖泊、水庫上游集水區,距離湖岸線一定範圍的區域,應確定為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區域。——對其他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設定一定標準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
二、推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所轄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根據本規劃確定的各項政策,在省級人民政府事權範圍內制定實施細則。——負責落實省級財政對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和政府投資。——省級政府有關部門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國家層面主體功能區的區域規劃及相關規劃。
三、指導和檢查所轄市縣的規劃落實——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指導所轄市縣落實本轄區在國家和省級層面主體功能區中的主體功能定位和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負責指導所轄市縣在市縣功能區劃分中落實主體功能定位和開發強度要求;負責指導所轄市縣在規劃編制、項目審批、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中遵循全國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各項要求。——省級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監督檢查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落實情況,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並採取有力措施進行糾正,保證規劃的切實落實。
第三節監測評估
建立覆蓋全國、統一協調、更新及時、反應迅速、功能完善的國土空間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分析和評估。——開展國土空間監測管理的目的是檢查落實各地區主體功能定位和實施情況,包括城市化地區的城市規模、農產品主產區基本農田的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改善等情況。——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國土空間監測管理的依據。國土空間動態監測管理系統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有關部門共同建設和管理。——國土空間動態監測管理系統以國土空間為管理對象,主要監測城市建設、項目開工、耕地占用、地下水和礦產資源開採等各類開發行為對國土空間的影響,以及水面、濕地、林地、草地、海洋、自然保護區、蓄滯洪區的變化情況等。——加強對地觀測技術在國土空間監測管理中的運用,構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相結合的一體化對地觀測體系,全面提升對國土空間數據的獲取能力。在對國土空間進行全覆蓋監測的基礎上,重點對國家層面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進行動態監測。——整合國家基礎地理框架數據,建立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促進各類空間信息之間測繪基準的統一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72)和“巨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73)等電子政務建設成果,加快建立有關部門和單位互聯互通的地理空間信息基礎平台。——加強對水資源、水環境、土壤環境的監測,不斷完善水文、水資源、土壤環境、水土保持等監測網路建設,將水資源、水環境、土壤環境跟蹤監測數據作為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評估、調整的重要依據。——轉變對國土空間開發行為的管理方式,從現場檢查、實地取證為主逐步轉為遙感監測、遠程取證為主,從人工分析、直觀比較、事後處理為主逐步轉為計算機分析、機助解譯、主動預警為主,提高發現和處理違規開發問題的反應能力及精確度。——建立由發展改革、國土、建設、科技、水利、農業、環保、林業、中科院、地震、氣象、海洋、測繪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協同有效的國土空間監測管理工作機制。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對相關領域的國土空間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探索建立國土空間資源、自然資源、環境及生態變化情況的定期會商和信息通報制度。——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應根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進行科學布局,並根據不同的監測重點建設相應的監測設施,如最佳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要重點監測城市建設、工業建設等,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要重點監測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的變化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強地區性的國土空間開發動態監測管理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對本地區的國土空間變化情況進行及時跟蹤分析。——建立主體功能區規劃評估與動態修訂機制。適時開展規劃評估,提交評估報告,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需要調整的規劃內容或對規划進行修訂的建議。各地區各部門要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各地區各部門要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加強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宣傳工作,使全社會都能全面了解本規劃,使主體功能區的理念、內容和政策深入人心,從而動員全體人民,共建我們美好家園。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名錄
區 域范 圍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
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鄂倫春自治旗、阿爾山市、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扎蘭屯市黑龍江省:北安市、遜克縣、伊春區、南岔區、友好區、西林區、翠巒區、新青區、美溪區、金山屯區、五營區、烏馬河區、湯旺河區、帶嶺區、烏伊嶺區、紅星區、上甘嶺區、鐵力市、通河縣、甘南縣、慶安縣、綏稜縣、呼瑪縣、塔河縣、漠河縣、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新林區、呼中區、嘉蔭縣、孫吳縣、愛輝區、嫩江縣、五大連池市、木蘭縣346997711.7
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吉林省:臨江市、撫松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渾江區、江源區、敦化市、和龍市、汪清縣、安圖縣、靖宇縣黑龍江省:方正縣、穆稜市、海林市、寧安市、東寧縣、林口縣、延壽縣、五常市、尚志市111857637.3
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態功能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富蘊縣、福海縣、哈巴河縣、青河縣、吉木乃縣(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團場)11769960
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青海省:同德縣、興海縣、澤庫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瑪沁縣、班瑪縣、甘德縣、達日縣、久治縣、瑪多縣、玉樹縣、雜多縣、稱多縣、治多縣、囊謙縣、曲麻萊縣、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35339472.3
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四川省: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2851418.2
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甘肅省: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33827155.5
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甘肅省:永登縣、永昌縣、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不包括北部區塊)、民樂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不包括北部區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中牧山丹馬場、民勤縣、山丹縣、古浪縣青海省:天峻縣、祁連縣、剛察縣、門源回族自治縣185194240.7
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江西省: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龍南縣、全南縣、定南縣、安遠縣、尋烏縣、井岡山市湖南省:宜章縣、臨武縣、寧遠縣、藍山縣、新田縣、雙牌縣、桂東縣、汝城縣、嘉禾縣、炎陵縣廣東省:樂昌市、南雄市、始興縣、仁化縣、乳源瑤族自治縣、興寧市、平遠縣、蕉嶺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66772
1234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山西省: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吉縣、鄉寧縣、蒲縣、大寧縣、永和縣、隰縣、中陽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汾西縣、神池縣陝西省: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甘肅省:慶城縣、環縣、華池縣、鎮原縣、莊浪縣、靜寧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通渭縣、會寧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鹽池縣、同心縣、西吉縣、海原縣、紅寺堡區112050.5
1085.6
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安徽省:太湖縣、岳西縣、金寨縣、霍山縣、潛山縣、石台縣河南省:商城縣、新縣湖北省:大悟縣、麻城市、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孝昌縣、浠水縣31213
898.4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馬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忻城縣、凌雲縣、樂業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天峨縣、天等縣貴州省:赫章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平塘縣、羅甸縣、望謨縣、冊亨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雲南省:西疇縣、馬關縣、文山縣、廣南縣、富寧縣76286.3
1064.6
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湖北省: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夷陵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重慶市: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27849.6520.6
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岳普湖縣、伽師縣、巴楚縣、阿瓦提縣、英吉沙縣、澤普縣、莎車縣、麥蓋提縣、阿克陶縣、阿合奇縣、烏恰縣、圖木舒克市、葉城縣、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墨玉縣、皮山縣、洛浦縣、策勒縣、于田縣、民豐縣(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團場)453601497.1
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若羌縣(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團場)336625
9.5
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內蒙古自治區: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455467.6
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吉林省:通榆縣111202385.2
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沽源縣、張北縣、尚義縣、康保縣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正鑲白旗、正藍旗、太僕寺旗、鑲黃旗、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168048288.1
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內蒙古自治區:達爾汗茂明安聯合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96936.195.8
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四川省:天全縣、寶興縣、小金縣、康定縣、瀘定縣、丹巴縣、雅江縣、道孚縣、稻城縣、得榮縣、鹽源縣、木里藏族自治縣、汶川縣、北川縣、茂縣、理縣、平武縣、九龍縣、爐霍縣、甘孜縣、新龍縣、德格縣、白玉縣、石渠縣、色達縣、理塘縣、巴塘縣、鄉城縣、馬爾康縣、壤塘縣、金川縣、黑水縣、松潘縣、九寨溝縣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不包括建塘鎮)、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勐海縣、勐臘縣、德欽縣、瀘水縣(不包括六庫鎮)、劍川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屏邊苗族自治縣302633501.2
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湖北省:竹谿縣、竹山縣、房縣、丹江口市、神農架林區、鄖西縣、鄖縣、保康縣、南漳縣重慶市:巫溪縣、城口縣四川省:旺蒼縣、青川縣、通江縣、南江縣、萬源市陝西省:鳳縣、太白縣、洋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鎮安縣、柞水縣、旬陽縣、平利縣、白河縣、周至縣、南鄭縣、西鄉縣、石泉縣、漢陰縣甘肅省:康縣、兩當縣、迭部縣、舟曲縣、武都區、宕昌縣、文縣140004.51500.4
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察隅縣、錯那縣977505.8
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西藏自治區:班戈縣、尼瑪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49438111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黑龍江省:同江市、富錦市、撫遠縣、饒河縣、虎林市、密山市、綏濱縣47727142.2
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湖北省:利川市、建始縣、宣恩縣、鹹豐縣、來鳳縣、鶴峯縣湖南省:慈利縣、桑植縣、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龍山縣、永順縣、古丈縣、保靖縣、石門縣、永定區、武陵源區、辰谿縣、麻陽苗族自治縣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武隆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655711137.3
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生態功能區海南省: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711974.6
總計436個縣級行政區385879711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