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寧夏回族自治區](/img/7/7f3/nBnauM3X0QTMzIjM3gzN1cTOyMTM4MjNzYzNwADMwAzMxAzL4c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200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提出了打造“黃河金岸”。2008年,這一戰略構想進一步深化。自治區主席王正偉提出了“黃河金岸”建設“一堤六線”的豐富內涵:黃河標準化堤防,生命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經濟命脈線、特色城市線、生態景觀線、黃河文化展示線。如今,隨著沿黃402公里的標準化大堤的貫通,沿黃城市帶已初具規模。2010年12月,這個城市帶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沿黃經濟區”。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這一區域正式定位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歷經5年建設,“沿黃經濟區”框架已基本形成,規劃編制、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域市場、生態環境建設、市政服務“六個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乘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東風,“沿黃經濟區”建設由此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今年4月底,寧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首期年產5萬噸聚乙烯醇(PVA)正式投產,未來3年將建成預計年產達33萬噸聚乙烯醇項目,規模居全國前列。該項目的原材料則是公司自身生產的電石,屬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一環。
新增長極
聚乙烯醇(PVA)是一高分子聚合物,不僅可用於高檔紙張和書本粘合劑,在白乳膠、塗料中添加後,新家具和裝修
![沙坡頭](/img/9/dbb/nBnauM3XwATN2IjMwkzN1cTOyMTM4MjNzYzNwADMwAzMxAzL5c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的房子便不會有刺鼻的甲醛味道,且無毒無害。在發達地區,還用於食品的保鮮膜、餐具甚至醫藥膠囊的生產,不僅吃到肚子裡無害,而且在地下幾年就可以分解。
“通過產業鏈的延伸,這個產業園還可以實現變廢為寶。”寧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立先介紹道,“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是化肥的原料,電石深加工產生的廢渣將變成水泥,廢水通過淨化處理也可循環利用。我們的目標是‘吃乾榨盡’。”
提起公司落戶寧夏的原因,楊立先說:“這裡的資源優勢非常明顯,煤炭、石灰石、水資源都較為豐富,政策環境也比較好,政府派專門人員到企業掛職幫助我們推動項目。”
大地化工有限公司並非孤軍奮戰,在寧夏,不僅傳統的煤化工、火電企業形成了能源化工基地,新能源、新材料、特色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為寧夏崛起卯足了後勁。
西部區域城市群雛形
位於黃河上游的寧夏,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630多萬,其中回族人口約占全區總人口的1/3。寧夏借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並得黃河之利而享有“塞上江南”美譽。
寧夏“沿黃經濟區”以黃河中上游寧夏引黃灌溉區為依託,以地緣相近、交通便利經濟關聯度較高的首府銀川市為中心,石嘴山、吳忠、中衛3個地級市為主幹,以及青銅峽市、中寧縣等7個縣市和寧東基地組成。
“沿黃經濟區”雖只有43%的土地,卻集中了全區61%的人口,並創造了90%以上的經濟總量和94%的財政收入。顯然,建設區域城市群,是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發展寧夏“沿黃經濟區”,形成省域經濟成長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8個主體功能區之一,寧夏沿黃經濟區寫入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與其他國家重點建設的主體功能區一起,上升為國家戰略。
資源優勢明顯
雖然,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個都市群相比,不管是開放程度還是經濟總量,“沿黃經濟區”的城市群明顯處於發展的“萌芽”階段。但從寧夏經濟甚至整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它仍然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首先是資源優勢。“沿黃經濟區”集中了寧夏水、光、熱等核心資源,並緊靠黃河中上游,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引黃灌溉地帶。寧夏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遠景儲量2027億噸,已探明儲量310億噸,分別位居全國第5位和第6位,並且是西部水資源和煤資源結合最好的地帶。黃河沿岸的寧東煤田含煤面積約3500平方公里,是中國13個重點開發的億噸級礦區之一。除此之外,寧夏的風能、太陽能資源也很豐富。
其次是內陸開放優勢。寧夏有回族人口228萬,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並在地理上處於新亞歐大陸橋的中樞位置,使得該區域在促進中阿交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目前,寧夏也確實為向西開放搭建了新平台:寧夏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30%;面向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年入境旅遊人數超過10萬人次;年出國勞務人數達5萬以上。2010年9月,首屆中阿經貿論壇在銀川成功舉辦,簽訂合作項目190個,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其中吸引境外投資168餘萬元。今後,中阿經貿論壇不僅擴展為中阿博覽會每年舉辦,還提出了中阿貿易額在3-5年內突破2000億美元的目標。
區域發展改變生活
每年春天,他們都會在村支書的帶領下到黃河邊種樹、種草。李富貴自豪地說,現在沿河幾十米都有綠化帶,5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片荒灘。在這裡生活,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經濟建設在飛快發展。
在黃河岸邊,雙向六車道的濱河大道非常壯觀,並延伸204公里貫穿沿黃城市。雖然這並未給李富貴的生活帶根本的轉變,他依然靠種小米、土豆和玉米供養兩個十幾歲的兒子上學,但他卻感受到交通更方便了,打工更容易了——以前要花一個小時到縣城,現在半個小時就夠了;這幾年勞務價格上漲,農民外出務工每天收入可達八九十元,即使農閒時節在濱河大道掃馬路也給李富貴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寧夏花卉種植產業
在沿岸城市,以銀川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和以4個地級市為次中心的“半小時通勤圈”正在加速形成。
去年,位於青銅峽市和吳忠市之間的黃河大橋通車後,兩個位於黃河兩岸的城市越發緊密起來,行車往返只需10分鐘便可達到對面的城市。青銅峽市和吳忠一個文化旅遊產業做得好,一個城市建設和生活便利度好,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地跨越兩個城市生活。房公積金異地購房貸款、城際公交等同城化措施也在加緊為這種跨城市生活提供保障。
“未來南部山區的人口中,可能超過70%搬遷到沿黃經濟區生活。”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郭秉晨向本刊記者介紹說,一場涉及35萬貧困人口的生態移民工程已經啟動。寧夏南部山區生態脆弱,十年九旱,不適宜居住,移民後將封山育林,使之成為寧夏的後花園。移民將搬遷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政府計畫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產方式,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淹沒在大山深處的西吉縣張家屲村位於寧夏中南部,與甘肅省交界,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今年7月,他們將作為首批整村搬遷試點村,遠赴銀川的賀蘭縣。在未來的5年當中,包括張家屲村在內的西吉縣150個村子將陸續搬出大山,改變原來既缺水又靠天吃飯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