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行為在狹義上講:僅僅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及對消費資料的實際消費.。在廣義上講:消費者為索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所採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甚至是包括消費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狹義的特性:多樣性、複雜性、可誘導性。

研究內容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人物
所謂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是指研究個人,集團和組織究竟怎樣選擇,購買,使用和處置商品,服務,創意或經驗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和願望。消費者行為研究就是要研究不同消費者的箇中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各種因素,揭示消費行為的變化規律.言之,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三個基本問題:

1.消費支出幾支出預算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消費傾向變化趨勢。
2.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者的支出結構計畫,消費結構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3.購買產品的心理和具體行為。

三個套用問題: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1.企業根據消費者心裡和行為制訂行銷原則和策略。
2.消費支出,消費結構,購買行為是否合理及其合理化的標準。
3.國家消費政策。

消費者行為指消費者對市場區位的反應和需求特徵。中心地理論和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均把消費者群體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中心地理論假定消費者將趨於最近的一個可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務的中心,即認為消費者行為符合經濟人的準則;空間相互作用模型認定消費者行為與中心吸引力、距離的反作用和系統中其他中心的競爭等方面的影響緊密相關。在消費者個體行為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包括理論性、經驗性、認識性途徑。理論性途徑是通過計算中心吸引指數,把任一特定中心歸併到相應的區位類型,從而概括出消費者選擇的空間結構。經驗性途徑包括對貿易區、多目的的購物行為研究、影響購物行為的因素、對購物行為的限制、購物中心內的消費者活動特點等內容。認識性途徑探討消費者行為的感應方面,認為對可獲的選擇性的感應是消費者決策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研究概述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1.消費者和消費者行為狹義的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各種消費品或服務的個人與住戶(Household)。

廣義的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各種產品與服務的個人或組織。本書主要從狹義的消費者角度討論消費者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同一消費品或服務的購買決策者、購買者、使用者可能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

比如,大多數成人個人用品,很可能是由使用者自己決策和購買的,而大多數兒童用品的使用者、 購買者與決策者則很有可能是分離的。消費決策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購買參與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把產品的購買決策、實際購買和使用視為一個統一的過程,那么,出於這一過程任一階段的人,都可稱為消費者。消費者行為是指消費者為獲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或服務所採取的各種行動,包括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

消費者行為是與產品或服務的交換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研究消費者行為是著眼於與消費者建立和發展長期的交換關係。為此,不僅需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獲取產品與服務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消費產品,以及產品在用完之後是如何被處置的。因為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消費者處置舊產品的方式和感受均會影響消費者的下一輪購買,也就是說,會對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長期交換關係產生直接的作用。傳統上,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重點一直放在產品、服務的獲取上,關於產品的消費與處置方面的研究則相對地被忽視。

隨著對消費者行為研究的深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消費者行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過程,獲取或者購買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階段。因此,研究消費者行為,既應調查、了解消費者在獲取產品、服務之前的評價與選擇活動,也應重視在產品獲取後對產品的使用、處置等活動。只有這樣,對消費者行為的理解才會趨於完整。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個體與心理因素是:需要與動機;知覺;學習與記憶;態度;個性、自我概念與生活方式。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和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消費者的決策行為,而且它們對外部環境與行銷刺激的影響起放大或抑制作用。影響消費者行為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文化;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家庭等。

2. 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意義

1)消費者行為研究是行銷決策和制定行銷策略的基礎

消費者行為研究決定了行銷策略的制定市場機會分析:
從行銷角度看,市場機會就是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要。要了解消費者哪些需要沒有滿足或沒有完全滿足,通常涉及對市場條件和市場趨勢的分析。比如,通過分析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或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可以揭示消費者有哪些新的需要和欲望未被滿足。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針對性地開發出新產品。

市場區隔:
市場區隔是制定大多數行銷策略的基礎,其實質是將整體市場分為若干 子市場,每一子市場的消費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行為特點,不同子市場的消費者在需求和行為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企業細分市場的目的,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進入的目標市場,並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行銷方案,使目標市場的消費者的獨特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滿足。市場可以按照人口、個性、生活方式進行細分,也可以按照行為特點,如是小量使用者、中度使用者,還是大量使用者進行細分。另外,也可以根據使用場合進行市場區隔,比如,將手錶按照是在正式場合戴,運動時戴,還是平時一般場合戴細分成不同的市場。

產品與店鋪定位:
行銷人員只有了解產品在目標消費者心目中的位置,了解其品牌或商店是如何被消費者所認知的,才能發展有效的行銷策略。科瑪特(K-Mart)是美國一家影響很大的連鎖商店,它由20世紀60年代的廉價品商店發展到七、八十年代的折扣商店。進入90年代後,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科瑪特的決策層感到有必要對商店重新定位,使之成為一個品味更高的商店,同時,又不致使原有顧客產生被離棄的感覺。為達到這一目標,科瑪特首先需要了解它現在的市場位置,並與競爭者的位置作一比較。為此,通過消費者調查,它獲得了被目標消費者視為非常重要的一系列店鋪特徵。經由消費者在這些特性上對科瑪特和它的競爭對手的比較,公司獲得了對以下問題的了解:哪些店鋪特徵被顧客視為最關鍵;在關鍵特性上,科瑪特與競爭對手相比較處於何種位置;不同細分市場的消費者對科瑪特和競爭商店的市場位置,以及對各種商店特性的重要程度是否持有同樣的看法。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在掌握這些信息,並對它們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科瑪特制定了非常具有針對性且切實可行的定位策略,結果,原有形像得到改變,定位獲得了成功。

市場行銷組合:
新產品開發:
通過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了解消費者對各種產品屬性的評價,企業可以據此開發新產品。可以說,消費者調查既是新產品構思的重要來源,也是檢驗新產品能否被接受和應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徑。通用電器公司設計出節省空間的微波爐和其他廚房用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其產品構思就是直接源於消費者對原有產品占有空間太多的抱怨。

產品定價:產品定價如果與消費者的承受能力或與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脫節,再好的產品也難以打開市場。一次性尿布在試銷過程中定價為10美分一塊,預計銷售4億塊。但試銷的結果只及預計銷量的一半,很不理想。後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整個試銷過程中,沒有把價格這一環節與消費者聯接起來。雖然消費者很歡迎這種產品,但10 美分一塊太貴了,很多家庭只有帶孩子旅遊或參加宴會的時候才捨得使用。公司通過成本分析,找到了節約單位產品成本的途徑,後將售價由每塊10美分降到6美分,產品再度投放市場時,需求量巨增。很快,美國一半以上的嬰兒用上了這種名為“貝貝”的一次性尿布。由此可見,產品定價也離不開對消費者的分析和了解。

分銷渠道的選擇:消費者喜歡到哪些地方購物,以及如何購買到本企業的產品,也可以通過對消費者的研究了解到。以購買服裝為例,有的消費者喜歡到專賣店購買,有的喜歡到大型商場或大型百貨店購買,還有的則喜歡通過郵寄方式購買。多大比例,以及哪些類型或具有哪些特點的消費者主要通過上述哪些渠道購買服裝,這是服裝生產企業十分關心的問題。這是因為,只有了解目標消費者在購物方式和購物地點上的偏好和為什麼形成這種偏好,企業在分銷渠道選擇上的風險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

廣告和促銷策略的制定:對消費者行為的透徹了解,也是制定廣告和促銷策略的基礎。美國糖業聯合會試圖將食糖定位於安全、味美、提供人體所需能量的必須食品的位置上,並強調適合每一個人尤其是適合愛好運動的人食用。然而,調查表明,很多消費者對食糖形成了一種負面印象。很顯然,糖業協會要獲得理想的產品形像,必須作大量的宣傳工作。這些宣傳活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協會對消費者如何獲取和處理信息的理解,對消費者學習原理的理解。一句話,只有在了解消費者行為的基礎上,糖業協會在廣告、促銷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有關消費政策制定提供依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行為不斷增多,消費者權益保護正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消費者作為社會的一員,擁有自由選擇產品與服務,獲得安全的產品、獲得正確的信息等一系列權利。消費者的這些權利,也是構成市場經濟的基礎。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來禁止欺詐、壟斷、不守信用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發生,也有責任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政府應當制定什麼樣的法律,採取何種手段保護消費者權益,政府法律和保護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藉助於消費者行為研究所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例如,在消費者保護過程中,很多國家規定,食品供應商應在產品標籤上披露各種成份和營養方面的數據,以便消費者作出更明智的選擇。這類規定是否真正達到了目的,首先取決於消費者在選擇時是否依賴這類信息。

決策過程

企業管理者和行銷人員除需了解影響消費者的各種因素、消費者購買模式之外,還必須弄清楚消費者購買決策,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實現企業的行銷目標。

1.購買決策的參與者消費者消費雖然是以一個家庭為單位,但參與購買決策的通常並非一個家庭的全體成員,許多時候是一個家庭的某個成員或某幾個成員,而且由幾個家庭成員組成的購買決策層,其各自扮演的角色亦是有區別的。人們在一項購買決策 過程中可能充當以下角色:

1)發起者:首先想到或提議購買某種產品或勞務的人。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2)影響者:其看法或意見對最終決策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人。

3)決定者:能夠對買不買、買什麼、買多少、何時買、何處買等問題作出全部或部分的最後決定的人。

4)購買者:實際採購的人。

5)使用者:直接消費或使用所購商品或勞務的人。了解每一購買者在購買決策中扮演的角色,並針對其角色地位與特性,採取有針對性的行銷策略,就能較好地實現行銷目標。比如購買一台空調,提出這一要求的是孩子;是否購買由 夫妻共同決定,而丈夫對空調的品牌作出決定,這樣空調公司就可以對丈夫作更多有關品牌 方面的宣傳,以引起丈夫對本企業生產的空調的注意和興趣;至於妻子在空調的造型色調 方面有較大的決定權,公司則可設計一些在造型、色調等方面受妻子喜愛的產品……只有這樣了解了購買決策過程中的參與者的作用及其特點,公司才能夠制定出有效的生產計畫和行銷計畫。

2.購買行為的類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會因商品價格、購買頻率的不同 ,而投入購買的程度不同。西方學者根據購買者在購買過程中參與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間的差異程度,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分為四種類型。

1)複雜的購買行為。當消費者初次選購價格昂貴、購買次數較少的、冒風險的和高度自我表現的商品時,則屬於高度介入購買。由於對這些產品的性能缺乏了解,為慎重起見,他們 往往需要廣泛地收集有關信息,並經過認真地學習,產生對這一產品的信念,形成對品牌的 態度,並慎重地作出購買決策。對這種類型的購買行為,企業應設法幫助消費者了解與該產品有關的知識,並設法讓他們知道和確信本產品在比較重要的性能方面的特徵及優勢,使他們樹立對本產品的信任感。這期 間,企業要特別注意針對購買決定者做介紹本產品特性的多種形式的廣告。

2)減少不協調感的購買行為。當消費者高度介入某項產品的購買,但又看不出各廠牌有何 差異時,對所購產品往往產生失調感。因為消費者購買一些品牌差異不大的商品時,雖然他們 對購買行為持謹慎的態度,但他們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品牌價格是否優惠、購買時間、 地點是否便利,而不是花很多精力去收集不同品牌間的信息並進行比較,而且從產生購買動 機到決定購買之間的時間較短。因而這種購買行為容易產生購後的不協調感:即消費者購買 某一產品後,或因產品自身的某些方面不稱心,或得到了其他產品更好的信息,從而產生不 該購買這一產品的後悔心理或心理不平衡。為了改變這樣的心理,追求心理的平衡,消費者 廣泛地收集各種對已購產品的有利信息,以證明自己購買決定的正確性。為此,企業應通過 調整價格和售貨網點的選擇,並向消費者提供有利的信息,幫助消費者消除不平衡心理,堅 定其對所購產品的信心。

3)廣泛選擇的購買行為。又叫做尋求多樣化購買行為。如果一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品牌間差異雖大,但可供選擇的品牌 很多時,他們並不花太多的時間選擇品牌,而且也不專注於某一產品,而是經常變換品種。 比如購買餅乾,他們上次買的是朱古力夾心,而這次想購買奶油夾心。這種品種的更換並非 對上次購買餅乾的不滿意,而是想換換口味。面對這種廣泛選擇的購買行為,當企業處於市場優勢地位時,應注意以充足的貨源占據貨架的有利位置,並通過提醒性的廣告促成消費者建立習慣性購買行為;而當企業處於非市場優 勢地位時,則應以降低產品價格、免費試用、介紹新產品的獨特優勢等方式,鼓勵消費者進 行多種品種的選擇和新產品的試用。

4)習慣性的購買行為。消費者有時購買某一商品,並不是因為特別偏愛某一品牌,而是出 於習慣。比如醋,這是一種價格低廉、品牌間差異不大的商品,消費者購買它時,大多不會 關心品牌,而是靠多次購買和多次使用而形成的習慣去選定某一品牌。針對這種購買行為,企業要特別注意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企業的廣告要強調本產品的主要特點,要以鮮明的視覺標誌、巧妙的形象構思贏得消費者對本企業產品的青睞。為此,企 業的廣告要加強重複性、反覆性,以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的熟悉程度。

3.購買決策過程每一消費者在購買某一商品時,均會有一個決策過程,只是因所購產品類型、購買者類型的不同而使購買決策過程有所區別,但典型的購買決策過程 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需求。認識需求是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的起點。當消費者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到或意識到實際與其企求之間有一定差距、並產生了要解決這一問題的要求時,購買的決策便開始 了。消費者的這種需求的產生,既可以是人體內機能的感受所引發的,如因飢餓而引發購買 食品、因口渴而引發購買飲料,又可以是由外部條件刺激所誘生的,如看見電視中的西服廣 告而打算自己買一套、路過水果店看到新鮮的水果而決定購買等。當然,有時候消費者的某 種需求可能是內、外原因同時作用的結果。市場行銷人員應注意識別引起消費者某種需要和興趣的環境,並充分注意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注意了解那些與本企業的產品實際上或潛在的有關聯的驅使力;二是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需求強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動,並且被一些誘因所觸發。在此基礎上,企業還要善於安排誘因,促使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產生強烈的需求,並立即採取購買行動。

2)收集信息。當消費者產生了購買動機之後,便會開始進行與購買動機相關聯的活動。如果他所欲購買的物品就在附近,他便會實施購買活動,從而滿足需求。但是當所需購買的物 品不易購到,或者說需求不能馬上得到滿足時,他便會把這種需求存入記憶中,並注意收集 與需求相關和密切聯繫的信息,以便進行決策。

消費者信息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

1)個人來源。從家庭、親友、鄰居、同事等個人交往中獲得信息。

2)商業來源。這是消費者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其中包括廣告、推銷人員的介紹、商品包裝 、產品說明書等提供的信息。這一信息源是企業可以控制的。

3)公共來源。消費者從電視、廣播、報刊雜誌等大眾傳播媒體所獲得的信息。

4)經驗來源。消費者從自己親自接觸、使用商品的過程中得到的信息。上述四種信息來源中,商業信息最為重要,從消費者角度看,商業信息不僅具有通知的作用 ,而且一般來說具有針對性、可靠性,個人和經驗來源只能起驗證作用;而對企業來說,商業信息是可以控制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商業信息的渠道了解本企業的產品,進而購買本企業 的產品。

3)選擇判斷。當消費者從不同的渠道獲取到有關信息後,便對可供選擇的品牌進行分析和 比較,並對各種品牌的產品作出評價,最後決定購買。

消費者對收集到的信息中的各種產品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分析產品屬性。產品屬性即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特性。消費者一般將某一種產品看成是一系列屬性的集合,對一些熟知的產品, 他們關心的屬性一般是:

照相機:照片清晰度、速度、體積大小、價格。

電腦:信息存儲量、圖像顯示能力、軟體適用性。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牙膏:潔齒、防治牙病、香型。

計算機: 儲存能力、圖像顯示能力、軟體的適用性。

輪胎:安全性、胎面彈性、行駛質量。

手錶:準確性、式樣、耐用性。

這些都是消費者感興趣的產品屬性,但消費者不一定對產品的所有屬性都視為同等重要。市場行銷人員應分析本企業產品應具備哪些屬性,以及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分別對哪些屬性感興趣,以便進行市場區隔,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提供具有不同屬性的產品,既滿足顧客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生產不必要的屬性所造成的資金、勞動力和時間的耗費。

2)建立屬性等級。即消費者對產品有關屬性所賦予的不同的重要性權數。消費者被問及如何屬性。在非特色屬性中,有些可能被消費者遺忘,而一旦被提及,消費者就會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市場行銷人員應更多地關心屬性權重,而不是屬性特色。

3)確定品牌信念。消費者會根據各品牌的屬性及各屬性的參數,建立起對各個品牌的不同信念,比如確認哪種品牌在哪一屬性上占優勢,哪一屬性相對較差。

4) 形成“理想產品”。消費者的需求只有通過購買才能得以滿足,而他們所期望的從產品中得到的滿足,是隨產品每一種屬性的不同而變化的,這種滿足程度與產品屬性的關係,可用 效用函式描述。效用函式,即描述消費者所期望的產品滿足感隨產品屬性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函式關係。它與品牌信念的聯繫是,品牌信念指消費者對某品牌的某一屬性已達到何種水平的評價,而效用函式則表明消費者要求該屬性達到何種水平他才會接受。每一消費者對不同產品屬性的滿足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效用函式。比如,某一消費者欲購買一台攝像機的滿足,會隨著功能的齊全、圖像的清晰、操作的方便等而得以實現,但也會因價格的上升而使滿足感減少。把效用的各最高點連線起來,便成為消費者最理想的攝像機效用函式。

5)作出最後評價。消費者從眾多可供選擇的品牌中,通過一定的評價方法,對各種品牌進行評價,從而形成對它們的態度和對某種品牌的偏好。在這一評價過程中,大多數的消費者總是將實際產品與自己的理想產品進行比較。也就是說,偏好和購買意圖並不總是導致實際購買,儘管二者對購買行為有直接影響。表明了一項特別具有典型意義的最終購買行為。

4)購買決定。在對100名聲稱年內要購買A牌家用電器的消費者進行追蹤研究以後發現,只有44名實際購買了該種產品,而真正購買A牌家用電器的消費者只有30名。因此,只讓消費者對某一品牌產生好感和購買意向是不夠的,真正將購買意向轉為購買行動 ,其間還會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

1)他人的態度。消費者的購買意圖,會因他人的態度而增強或減弱。他人態度對消費意圖影響力的強度,取決於他人態度的強弱及他與消費者的關係。一般說來,他人的態度越強、 他與消費者的關係越密切,其影響就越大。例如丈夫想買一大螢幕的彩色電視機,而妻子堅 決反對,丈夫就極有可能改變或放棄購買意圖。

2)意外的情況。消費者購買意向的形成,總是與預期收入、預期價格和期望從產品中得到的好處等因素密切相關的。但是當他欲採取購買行動時,發生了一些意外的情況,諸如因失業而減少收入,因產品漲價而無力購買,或者有其他更需要購買的東西等等,這一切都將會使 他改變或放棄原有的購買意圖。

5) 購後行動。產品在被購買之後,就進入了買後階段,此時,市場行銷人員的工作並沒有結束。消費者購買商品後,通過自己的使用和他人的評價,會對自己購買的商品產生某種程度的滿意或不滿意。購買者對其購買活動的滿意感(S)是其產品期望(E)和該產品可覺察性能(P)的函式,即S=f(E,P)。若E=P,則消費者會滿意;若E>P,則消費者不滿意,若E<P,則消費者會非常滿意。消費者根據自己從賣主、朋友以及其他來源所獲得的信息來形成產品期望。如果賣主誇大其產品的優點,消費者將會感受到不能證實的期望。這種不能證實的期望會導致消費者的不滿意感。E與P之間的差距越大,消費者的不滿意感也就越強烈。當他們感到十分不滿意時,肯定不會再買這種產品,甚至有可能退貨 、勸阻他人購買這種產品。所以,賣主應使其產品真正體現出其可覺察性能,以便使購買者感到滿意。事實上,那些有保留地宣傳其產品優點的企業,反倒使消費者產生了高於期望的滿意感,並樹立起良好的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消費者對其購買的產品是否滿意,將影響到以後的購買行為。如果對產品滿意,則在下一次購買中可能繼續採購該產品,並向其他人宣傳該產品的優點。如果對產品不滿意,則會儘量減少不和諧感,因為人的機制存在著一種在自己的意見、知識和價值觀之間建立協調性、一致性或和諧性的驅使力。具有不和諧感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放棄或退貨來減少不和諧,也可以通過尋求證實產品價值比其價格高的有關信息來減少不和諧感。市場行銷人員應採取有效措施儘量減少購買者買後不滿意的程度,並通過加強售後服務、保持與顧客聯繫、提 供使他們從積極方面認識產品的特性等方式,以增加消費者的滿意感。研究和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及其購買過程,是市場行銷成功的基礎。市場行銷人員通過了解購買者如何經歷引起需要、尋找信息、評價行為、決定購買和買後行為的全過程,就可以獲得許多有助於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有用線索;通過了解購買過程的各種參與者及其對購買行為的影響,就可以為其目標市場設計有效的市場行銷劃。

需要與動機

消費者為什麼購買某種產品,為什麼對企業的行銷刺激有著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密切聯繫在一起的。購買動機研究就是探究購買行為的原因,即尋求對購買行為的解釋,以使企業行銷人員更深刻地把握消費者行為,在此基礎上作出有效的行銷決策。

1.消費者的需要

1)消費者需要的含義

消費者需要是指消費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匱乏狀態,即感到缺少些什麼,從而想獲得它們的狀態。個體在其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需要,如餓的時候有進食的需要,渴的時候有喝水的需要,在與他人交往中有獲得友愛、被人尊重的需要等等。需要是和人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人們購買產品,接受服務,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要。一種需要滿足後,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決不會有被完全滿足和終結的時候。正是需要的無限發展性,決定了人類活動的長久性和永恆性。需要雖然是人類活動的原動力,但它並不總是處於喚醒狀態。只有當消費者的匱乏感達到了某種迫切程度,需要才會被激發,並促動消費者有所行動。比如,我國絕大多數消費者可能都有住上更寬敝住宅的需要,但由於受經濟條件和其他客觀因素制約,這種需要大都只是潛伏在消費者心底,沒有被喚醒,或沒有被充分意識到。此時,這種潛在的需要或非主導的需要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力自然就比較微弱。需要一經喚醒,可以促使消費者為消除匱乏感和不平衡狀態採取行動,但它並不具有對具體行為的定向作用。在需要和行為之間還存在著動機、驅動力、誘因等中間變數。比如,當餓的時候,消費者會為尋找食物而活動,但面對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眾多選擇物,到底以何種食品充飢,則並不完全由需要本身所決定。換句話說,需要只是對應於大類備選產品,它並不為人們為什麼購買某種特定產品、服務或某種特定牌號的產品、服務提供充分解答。

2)消費者需要的分類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的動機

作為個體的消費者,其需要是十分豐富多彩的。這些需要可以從多個角度予以分類。

根據需要的起源可以分為: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指個體為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而產生的需要,如進食、飲水、睡眠、運動、排泄、性生活等等。生理性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而且往往帶有明顯的周期性。比如,受生物鐘的控制,人需要有規律地、周而復始地睡眠,需要日復一日地進食、排泄;否則,人就不能正常地生活,甚至不能生存。應當指出,人的生理需要和動物的生理需要有本質區別。人的生理需要,從需要對象到滿足需要所運用的手段,無不烙有人類文明的印記。正如馬克思所說,“飢餓總是飢餓,但是使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飢餓不同於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飢餓。”人類在滿足其生理需要的時候,並不像動物那樣完全受本能驅使,而是要受到社會條件和社會規範的制約。不僅如此,人類還能夠運用生產工具和手段創造出麵包、黃油、稻穀等需要對象,而動物則只能被動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賜獲取其需要物。社會性需要:這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為維護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而產生的需要,如求知、求美、友誼、榮譽、社交等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類特有的,它往往打上時代、階級、文化的印記。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只有被群體和社會所接納,才會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社會性需要得不到滿足,雖不直接危及人的生存,但會使人產生不舒服、不愉快的體驗和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一些物質上很富有的人,因得不到友誼、愛,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而產生孤獨感、壓抑感,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性需要的滿足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根據需要的對象可以分為:物質需要:這是指對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物品的需要。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條件下,人們購買物質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其生理性需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運用物質產品體現自己的個性、成就和地位,因此,物質需要不能簡單地對應於前面所介紹的生理性需要,它實際上已日益增多地滲透著社會性需要的內容。精神需要:主要是指認知、審美、交往、道德、創造等方面的需要。這類需要主要不是由生理上的匱乏感,而是由心理上的匱乏感所引起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需要按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分成五個層次或五種基本類型。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維持個體生存和人類繁衍而產生的需要,如對食物、氧氣、水、睡眠等的需要。安全需要(Safety Need)。即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免受傷害,獲得保護、照顧和安全感的需要,如要求人身的健康,安全、有序的環境,穩定的職業和有保障的生活等。歸屬和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即希望給予或接受他人的友誼、關懷和愛護,得到某些群體的承認、接納和重視。如樂於結識朋友,交流情感,表達和接受愛情,融入某些社會團體並參加他們的活動等等。自尊的需要(Self Esteem)。即希望獲得榮譽,受到尊重和尊敬,博得好評,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與個人的榮辱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涉及到獨立、自信、自由、地位、名譽、被人尊重等多方面內容。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即希望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人類最高級的需要,它涉及求知、審美、創造、成就等內容。

2.消費者的動機

動機 (Motivation)這一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 Wood-worth)於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學的。他把動機視為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一般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促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人們從事任何活動都由一定動機所引起。引起動機有內外兩類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誘因。需要經喚醒會產生驅動力,驅動有機體去追求需要的滿足。例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會使人(或動物)產生對水的需要,從而引起喚醒或緊張的驅力狀態,促使有機體從事喝水這一行為滿足。由此可見,需要可以直接引起動機,從而導致人朝特定目標行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用需要直接解釋人的行為後的動因,而是在需要概念之外引入動機這一概念呢?首先,需要只有處於喚醒狀態,才會驅使個體採取行動,而需要的喚醒既可能源於內部刺激,亦可能源於外部刺激,換句話說,僅僅有需要還不一定能導致個體的行動。其次,需要只為行為指明大致的或總的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動線路。滿足同一需要的方式或途徑很多,消費者為什麼選擇這一方式而不選擇另外的方式,對此,需要並不能提供充分的解釋。引進動機概念,正是試圖從能量與具體方向兩個方面對行為提供更充分的解釋。再次,在有些情況下,需要只引起人體自動調節機制發揮作用,而不一定引起某種行為動機。典型的例子是人的體溫,雖然人類的體溫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內變動,但它卻能自動調節,以適應高於體溫(如洗熱水澡)與低於體溫(如冬泳)的環境。當然,人體均衡機制的調節幅度也是有限的,當均衡狀態被大大地打破且超出了正常的調節幅度時,人體內會自動產生需要恢復均衡的力量,動機也就由此而生。最後,即使缺乏內在的需要,單憑外在的刺激,有時也能引起動機和產生行為。飢而求食固屬一般現象,然則無飢餓之感時若遇美味佳肴,也可能會使人頓生一飽口福之動機。

消費者具體購買動機有:

求實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為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特別重視商品的質量、功效,要求一分錢一分貨,相對而言,對商品的象徵意義,所顯示的“個性”,商品的造型與款式等不是特彆強調。比如,在選擇布料的過程中,當幾種布料價格接近時,消費者寧願選擇布幅較寬、質地厚實的布料,而對色彩、是否流行等給予的關注相對較少。

求新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服務的時尚新穎奇特為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消費者選擇產品時,特別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澤、流行性、獨特性與新穎性,相對而言,產品的耐用性、價格等成為次要的考慮因素。一般而言,在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人群以及青年群體中,求新的購買動機比較常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上海等地生產的雨傘雖然做工考察、經久耐用,但在國際市場上,卻競爭不過我國台灣省、新加坡等地生產的雨傘,原因是後者生產的雨傘雖然內在質量很一般,但款式新穎,造型別致,色彩紛呈,能迎合歐美消費者在雨傘選擇上以求新為主的購買動機。

求美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主要傾向的購買動機。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消費者選購商品時特別重視商品的顏色、造型、外觀、包裝等因素,講究商品的造型美、裝潢美和藝術美。求美動機的核心是講求賞心悅目,注重商品的美化作用和美化效果,它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以及從事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人群中是比較常見的。據一項對近400名各類消費者的調查發現,在購買活動中首先考慮商品美觀、漂亮和具有藝術性的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1. 2%,居第一位。而在這中間,大學生和從事教育工作、機關工作及文化藝術工作的人占80%以上。

求名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名牌、高檔商品,藉以顯示或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形成的購買動機。當前,在一些高收入層、大中學生中,求名購買動機比較明顯。求名動機形成的原因實際上是相當複雜的。購買名牌商品,除了有顯示身份、地位、富有和表現自我等作用以外,還隱含著減少購買風險,簡化決策程式和節省購買時間等多方面考慮因素。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求廉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服務的價格低廉為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求廉動機的驅使下,消費者選擇商品以價格為第一考慮因素。他們寧肯多花體力和精力,多方面了解、比較產品價格差異,選擇價格便宜的產品。相對而言,持求廉動機的消費者對商品質量花色款式包裝品牌等不是十分挑剔,而對降價、折讓等促銷活動懷有較大興趣。

求便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追求商品購買和使用過程中的省時、便利為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在求便動機支配下,消費者對時間、效率特別重視,對商品本身則不甚挑剔。他們特別關心能否快速方便地買到商品,討厭過長的候購時間和過低的銷售效率,對購買的商品要求攜帶方便,便於使用和維修。一般而言,成就感比較高,時間機會成本比較大,時間觀念比較強的人,更傾向於持有求便的購買動機。

模仿或從眾動機:它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自覺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購買行為而形成的購買動機。模仿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出於仰慕、欽羨和獲得認同而產生的模仿;有由於懼怕風險、保守而產生的模仿;有缺乏主見,隨大流或隨波逐流而產生的模仿。不管緣於何種原由,持模仿動機的消費者,其購買行為受他人影響比較大。一般而言,普通消費者的模仿對象多是社會名流或其所崇拜、仰慕的偶像。電視廣告中經常出現某些歌星、影星、體育明星使用某種產品的畫面或鏡頭,目的之一就是要刺激客群的模仿動機,促進產品銷售。

好癖動機:它是指消費者以滿足個人特殊興趣、愛好為主導傾向的購買動機。其核心是為了滿足某種嗜好、情趣。具有這種動機的消費者,大多出於生活習慣或個人癖好而購買某些類型的商品。比如,有些人喜愛養花、養鳥、攝影集郵,有些人愛好收集古玩古董古書古畫,還有人好喝、飲。在好癖動機支配下,消費者選擇商品往往比較理智,比較挑剔,不輕易盲從。以上我們對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呈現的一些主要購買動機作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購買動機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錯、相互制約的。在有些情況下,一種動機居支配地位,其他動機起輔助作用;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可能是另外的動機起主導作用,或者是幾種動機共同起作用。因此,在調查、了解和研究過程中,對消費者購買動機切忌作靜態和簡單的分析

消費者行為學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作品
消費者行為學是研究消費者在獲取、使用、消費何處置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心裡活動特徵和行為規律的科學。

消費者行為學(ConsumerBehavior)研究消費者在獲取、使用、消費何處置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心裡活動特徵和行為規律的科學。從行銷學的角度,這門學科是為了提供對消費者行為的理解,因為“行銷學是一門試圖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學科”。

對消費者行為的定義有不同的立論觀點,“決策過程論”把消費者行為定義為消費者購買、消費和處置的決策過程。“體驗論”認為消費者行為是消費者的體驗過程,往往是一種感性的行為——消費者是在體驗中購買、在體驗中消費、在體驗中處置。“刺激—反應論”認為消費者行為是消費者對刺激的反應,從消費者與刺激的關係中去研究消費者行為。“平衡協調論”認為消費者行為是消費者與行銷者之間的交換互動行為,是雙方均衡的結果。

研究起源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作品
消費者行為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套用科學是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問題日益尖銳、競爭加劇而出現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有關消費者行為與心理研究的理論開始出現,並有了初步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工業革命後的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生產能力開始超過市場需求,導致企業之間競爭加劇。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始注重消費者需求的刺激和商品推銷,推銷術和廣告術在這個時候登上了企業的“競技”舞台。與此同時,一些學者根據企業銷售的需要,開始從理論上研究商品的需求與銷售之間的關係,研究消費者行為與心理同企業銷售之間的關係。

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凡勃倫。他出版的《有閒階級論》(1899年)提出了廣義的消費概念。他認為過渡的消費是在一種希望炫耀的心理下被激發的。以他為代表的消費心理研究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興趣,也受到了企業的密切關注。
1901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斯科特(W.D.Scott)首次提出在廣告宣傳上套用心理學理論。

同時,美國心理學家蓋爾的《廣告心理學》問世,系統地論述了在商品廣告中如何套用心理學原理增加廣告的宣傳效果,引起消費者更大的興趣。

1980年,美國社會學家發表了《社會心理學》,重點分析了個人和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心理與行為。
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又發表了《工業心理學》一書,闡述了在商品銷售中,櫥窗陳列和廣告對消費者心理上的影響。

科普蘭(M.T.Copeland)於1923年提出將消費物品分為便利品、選購品和專門品的分類方法部分建立在對三個方面的消費者行為的分析之上。

另外,在一些市場學、管理學的論著中也介紹了有關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問題,比較有影響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約翰·華生的刺激-反應理論活動即S-R理論。這一理論因為揭示了消費者在接收廣告刺激物與行為反應的關係而被廣泛套用於消費者行為研究中。不過,這一時期還是消費者行為與心理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的中心在促進產品銷售,而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這種研究也僅限於理論層面,而沒有套用到企業行銷活動中來,因此,尚未引起社會大範圍內的重視。消費者行為學借鑑了很多門學科的研究成果。

著名學者麥可·R.所羅門在他的研究中為我們勾畫了消費者行為學跨學科研究的範圍——消費者行為金字塔

案例分析

消費者行為學的典型行銷案例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典型行銷案例-手機
一天早上,你看到了你的同事手裡拿著一款新型的“彩屏手機”,剛好正是你喜歡的那種,你會即時產生許多不同的念頭,以下的幾種想法,你是那種呢?

為她感到高興,她的表情使你感到高興;
很想下午就去購買這款手機;
因為她在炫耀,而產生一種厭惡的感覺;
決心不買這款手機,因為你不想與她相同;
有點自卑,因為自己還沒有能力購買;
對自己的男友不滿,因為他沒有送給自己這款手機……

人類的行為可以簡單歸納為刺激與反應的過程,作為最高等生物的人類,具有最複雜的刺激與反應系統。由於複雜而且動態,人類的行為學很早就成為一門正式的科學。

作為行銷者,你的使命就是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上面描述的心理反應與過程發生的時間僅為0.2-1秒。不同的個體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每天每一個消費者要處理數以萬計的各種信息,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果汁的市場,那么你的目標消費群是以億計算的。這樣龐大數量的心理過程,一個行銷人員怎樣才能把握主流,從而套用方法去改變人們的行為呢?答案只有一個:消費者行為學。

消費行為在許多情況下是非理性的。例如,如果問你為什麼會去購買一瓶娃哈哈純淨水,你能講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嗎?大部分人可以講出原因,但並不一定符合邏輯。行銷最讓人著迷而又感到困惑的就是-----消費者不可捉摸的心思。

那么,你的產品是什麼呢?

金龍魚食用油還是一種智慧型管理軟體?是一種配電系統還是一種洗衣粉呢?也許是一間餐館,一家立體影院。無論你的產品是什麼,行為學都可以成為開啟你行銷心靈的鑰匙。

也許你現在正是一位啤酒公司的市場總監,每天都要與競爭對手展開著艱苦卓絕的價格戰,你的專業知識告訴你啤酒都是一樣的,閉著眼睛喝基本沒有什麼差別。你甚至正在懷疑廣告要不要做。

讓我從行為學的角度與你討論一下,首先一個基本的問題:人為什麼要喝啤酒呢?因為它比水解渴?因為它比牛奶有營養?因為它比果汁更健康?好像都不是,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需求在起作用,一位經常喝啤酒的朋友告訴我,“因為喝啤酒感到舒服,每次只嘗一口冰涼的青島純生,感覺自己就進入了一種輕鬆的環境”。他的需求是改變態度,進入輕鬆環境。而另外一位朋友說,“我和朋友在一起一定要喝啤酒,因為不喝顯得關係較為陌生。”他的需求是表示親近的一種信號。還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在卡拉OK我會喝很多啤酒,因為在那種場合一定要樣。”

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行為
他要的是融入環境!

你也許會問:“你與我談這些有什麼用呢?” 

如果我是你,我會開發一種新的啤酒,名字叫做“青島純熟”口號是“老朋友專用啤酒”。他是針對我第二位朋友的。 

當然,這只是一種想法,不過你應該可以感受到,當我們從行為學的角度去看我們的產品,許許多多無法解決、沒有思路的事情,會變得有趣而富於新意。行為學就是這樣讓我們將封閉的心靈展開,插上創造的翅膀,當然,行為學是一門複雜的科學,它所涉及的領域不僅涵蓋了行銷中90%的內容,而且在我們生活中也廣泛的涉及到。

在行為學的學習過程中,你不是在記憶或是理解什麼高深的概念,你是正在學會睜開你的第三隻眼!

相關詞條

經濟學知識(一)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本篇介紹了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方便大家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