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願聞與粵劇
李願聞與粵劇的淵源極深。據已故的香港電影史家余慕云為李氏所寫的小傳便指出,他十六歲便開始撰寫粵曲,作品頗多。其中著名或曾流行過的有《春歸何處》和《九日登樓》等。到十八歲的時候,已開始參與主理“廣州國民體育會”的音樂組。
李願聞是廣州著名的文藝團體“素社”的成員,並因而得在“廣東民眾教育館國樂研究會”當導師。他不但對粵曲唱腔甚有研究,還曾在廣州市政府屬下的電台演唱粵曲,亦客串演出過粵劇。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李願聞曾與粵樂名家梁以忠合作,在廣州開設過一間“華南歌廳”。
電影工作方面,早在1933年,李願聞便已開始參與,那時他才22歲。他在廣州亞洲影片公司負責音樂方面的工作。廣州出品的第一部有聲電影《鐵馬貞禽》(1933年)便是由他負責作曲的。其後他來到香港,任策劃製片。1949年的時候,他負責製片的《夢斷殘宵》,是改編自李我的廣播劇,結果叫好又叫座,並掀起了香港廣播電影(改編自電台廣播劇的電影)的潮流。
20世紀50年代,他和音樂家盧家熾緊密合作,為很多電影寫插曲。通常是李願聞寫歌詞,盧家熾作曲或譜曲。不過,李願聞第一次寫電影歌曲,應是為電影《黑天堂》而寫的,該片於1950年3月19日首映,負責配樂及撰詞的是梁以忠。盧、李初期合作的名曲有電影《玉梨魂》(1953年3月11日首映)的主題曲《梨花落》(紅線女主唱)及《慈母淚》(1953年6月28日首映)的主題曲《中秋月》(紅線女主唱)。其中《梨花落》是很動人的乙反調作品。
有關資料顯示,美聲唱片公司在1954年2月21日推出的第四期(七十八轉)唱片中,便有一張灌錄了《中秋月》,由薇音主唱。該公司在同年的6月23日推出的第五期唱片,又有一張錄有《慈母淚》,由新紅線女主唱。《慈母淚》也就是《中秋月》了。一首歌在同年內兩番灌制,足見該曲在當時是頗受注意的。事實上,該曲在20世紀60年代還不時有唱片公司重錄,又有不少電影採用其曲調重新填詞作為插曲。1974年,李寶瑩為風行唱片公司錄的一張粵語流行曲唱片,也收有《中秋月》。
參與電影
李願聞和盧家熾合作寫的歌曲,還出現在下列的電影裡:《家》(1953年)、《春》(1953年)、《秋》(1954年)、《人隔萬重山》(1954年)、《一代名花》(1955年)、《後窗》(1955年)等。
參與劇本
20世紀50年代中期,李願聞開始寫電影劇本,首個劇本是粵劇戲曲片《寶蓮燈》(共三集),叫好叫座,促使古裝鑼鼓歌唱片成為香港一個長時期的一大電影主流。據余慕雲所記,李願聞寫電影劇本一直寫到1967年,而他的劇本多改編自粵劇,比如《情僧偷到瀟湘館》(1956年)、《一樓風雪夜歸人》(1957年)、《小甘羅拜相》(1961年)、《夜光杯》上下集(1961年)、《鳳閣恩仇末了情》(1962年)等。
參與唱片界
20世紀60年代,李願聞開始轉入唱片界,在1966年,他和鍾錦沛一起創立了著名的“風行唱片公司”,李願聞開始多了用筆名發表歌曲作品。“江南”這個筆名是風行唱片公司多個音樂人都用過的筆名,包括關聖佑、李願聞及鍾錦沛。據推測,“公羽”及“文采”等筆名,可能是因為圈中人喜歡尊稱李氏為“聞翁”,故此他把“翁”字拆為“公羽”,又以“文采”代以“聞翁”,遂有這兩個筆名的產生。20世紀60年代的粵語片名曲《青青河邊草》及20世紀70年代的電視劇《紫釵記》里的主題曲《紫釵恨》(鄭少秋、汪明荃合唱),可能都是李願聞晚期包辦曲詞的名作。而無線電視劇《梁天來》的主題曲(文千歲主唱)也是由他作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