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刊。1984年 4月創刊。創刊號為《博物館》,1985年第一期起更名為《中國博物館》(季刊)。由中國博物館學會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2009年2月18日經中國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決定,進行全面改版。
改版後的《中國博物館》,堅持“學術性、服務性、開放性”的辦刊理念,以全新的面貌(全銅版紙彩色印刷)、更大的容量(128面),成為國內各文博機構展示和宣傳的最佳視窗、對外交流和溝通的良好渠道,是博物館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各文博機構最佳的合作夥伴,是博物館學研究的陣地,博物館學者發表成果的平台!
刊物採用大開本、圖文並茂、彩色印刷的形式,在保持其原有學術性的基礎上,能夠用更豐富的色彩、更準確的手段、更精美的視角,將每篇文章的精彩之處準確和完美地展示出來,具有更好的宣傳效果、更大的宣傳力度以及較高的收藏價值。
此刊是唯一專門反映中國博物館工作和學術研究的理論性刊物。它除刊登學術論文和理論探討性文章外,還載有工作研究、新技術的研究和套用、學術資料和信息以及其他知識性文章。其內容主要有博物館學研究、博物館陳列、保管、社會教育和有關學科的學術研究成果、經驗總結等。讀者對象主要是博物館工作者、教學人員、研究者和愛好者。
《中國博物館》系中國博物館界的領軍學術刊物,至今已經走過了20年的發展道路。
幾十年來,它致力於中國博物館學的學科建設,在理論博物館學、套用博物館學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進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壯大和中國博物館學的成長,提升了中國博物館界的專業研究水平,促進中國博物館學走向成熟。
同時,它注意探討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學術問題,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並緊跟世界博物館界學術的發展動態,是國際同行了解中國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視窗。幾十年來,《中國博物館》也擔當著培育博物館界學術人才、扶掖後人的作用。它不僅團結系統外博物館和高校教研力量充實到編委會,作者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已成為博物館界研究人員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園地。
隸屬組織機構
中國博物館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名單
中國博物館學會第五屆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名單
理事長
張柏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副理事長
宋新潮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
郭得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董琦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陳燮君上海博物館館長
陳建明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王川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
徐延豪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
秘書長
安來順國際友誼博物館副館長
中國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常務理事會名單(共25名)
(以姓氏筆劃為序)
馬寶傑遼寧省博物館館長
王川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
王紅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王紅誼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
石金鳴山西博物院院長
孫毅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
安來順國際友誼博物館副館長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宋新潮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
張柏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陳浩浙江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陳卓天津博物館館長
陳建明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陳燮君上海博物館館長
李鐵柱民族文化宮常務副主任
李玉華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
張文軍河南博物院院長
孟慶金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
徐延豪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
郭小凌首都博物館館長
郭得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
董琦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為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保留1名)
中國博物館學會第五屆理事名單(共100名)
(以姓氏筆劃為序)
丁勇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主任
於學嶺中國體育博物館主任
於湘(女)中國鐵路博物館館長
馬寶傑遼寧省博物館館長
王川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
王平(女)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院長
王紅光貴州省文物局局長
王紅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王紅誼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
王毅成都博物院院長
韋榮慧(女,苗族)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丘剛海南省博物館館長
厲華(滿族)重慶紅岩聯線主任
由少平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
白文源(回族)天津市文化(文物)局處長
白堅(女)甘肅省文物局副調研員
石金鳴山西博物院院長
伊斯拉菲爾(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副館長
劉廣堂大連現代博物館館長
劉加量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
劉寧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館長
劉慶平武漢市博物館館長
劉沛中國電信博物館館長助理
劉濤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劉超英(女)北京市文物局處長
劉毅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博物館學系系主任
呂軍(女)吉林大學文學院博物館學系系主任
呂建富中國財稅博物館副館長
孫英民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
孫家驊江西省文化廳博物館處處長
孫毅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
安來順國際友誼博物館副館長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達瓦扎巴(藏族)西藏自治區博物館書記、副館長
齊賢德中國航空博物館館長
吳偉峰(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
宋向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
宋新潮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
張文軍河南博物院院長
張連章中國印刷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張柏國家文物局副局長
李雲麗(女)廈門市文化局副局長
李文儒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李玉華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
李立夫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
李榮勝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
李虹霖吉林省博物院院長
李恩佳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
李鐵柱民族文化宮常務副主任
李耀申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副司長
楊永安中國電影博物館館長
汪志剛上海公安博物館館長
肖洽龍廣東省博物館館長
谷同偉河北省博物館館長
陸建松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
陳同樂南京博物院副主任
陳麗華(女)常州博物館館長
陳卓天津博物館館長
陳坤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局局長
陳官忠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
陳建國安徽省文物局局長
陳建明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陳浩浙江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陳啟青島市文物局副局長
陳菊興上海市青浦區博物館館長
陳燮君上海博物館館長
周慶明徐州聖旨博物館館長
孟慶金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武斌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
羅葆森黑龍江省文化廳(文物局)處長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
鄭國珍福建省文物局局長
俄軍甘肅省博物館館長
段曉明湖南省文物局處長
祝君青海省博物館館長
胡欣民安徽省博物館館長
胡浩雲南省文物局副處長
趙景琦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副處長
倪興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徐延豪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
莫志東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博物館副館長
郭小凌首都博物館館長
郭俊英(女)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館長
郭憲曾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
郭得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
康明章中國煤炭博物館館長
盛建武四川省博物館館長
黃錫全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
黃德建重慶市涪陵區博物館館長
彭明瀚江西省博物館館長
程存潔廣州博物館館長
董貽安寧波市博物館書記
董琦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蔣迎春中國保利藝術博物館館長
魯文生山東省博物館館長
戴宗品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
魏國英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館長
(為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保留3名)
主要欄目
1、時事評議
目的:一國的博物館文化,在一個時期內必有一個熱點話題,或者在媒體的放大下出現一個博物館公共事件。例如博物館免費、汶川地震與汶川地震博物館建設論證等等,都是一時熱點話題。本欄目放在篇首,目的在於和社會相呼應,就一個時期內博物館熱議的話題組織文章進行討論,筆談或小型會議論壇發言摘要均可,篇幅不必太長,言簡意賅。可用約稿形式。
作者對象:博物館學研究核心專家學者和對博物館感興趣的人士
2、博物館研究與實踐
目的:博物館基礎理論主要涉及的是有關博物館的基本概念,諸如博物館的特徵、博物館的本質、博物館的分類、博物館的功能、博物館的作用、博物館的歷史、博物館的未來等問題。本欄目旨在通過對這些問題做哲學意義的探討,促進博物館學理論建設走向成熟,鼓勵不同觀點之間進行爭鳴。
作者對象:博物館學理論研究者、高校博物館學專業教研人員
篇幅:4面或6面
3、博物館與收藏
目的:“這東西過時了,該送博物館了”,這是一般民眾對博物館收藏物的判斷,可是民眾也有“博物館存放的物都是寶貝”的判斷,兩種似乎矛盾的判斷在國際博協提出的“物證”收藏理念那裡得到了統一。本欄目的目的旨在於通過對博物館的收藏功能、收藏政策、收藏理念、收藏方法、收藏技術等方面的討論,在博物館內樹立正確的收藏觀,完善中國的博物館藏品分類體系,將傳統的藏品保護方法和現代的科學技術做到相互補充。
作者對象:博物館藏品管理人員、文物保護技術科研人員
篇幅:6面或8面
4、博物館展陳列理論與實務
目的: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社會價值的體現,博物館的館藏在展陳中通過不同的組合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從19世紀丹麥湯普森在皇家博物館推出三時代陳列體系以來,博物館的展陳理論與實踐一直成為博物館工作的中心環節。本欄目設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博物館展陳策劃、展陳設計、展陳評估和展陳技術等方面的探討,促使中國形成自己的博物館展陳理論體系。
作者對象:博物館展陳設計師、博物館展陳評論家
篇幅:8面
5、博物館與觀眾
目的:觀眾是博物館構成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博物館展陳是給觀眾看的,沒有了觀眾的博物館社會價值也無法實現。從張謇開始,我國的博物館一些人士就多次提到博物館觀眾的重要性。但相當長時期以來我們對博物館觀眾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十分不夠。本欄目的設立宗旨是通過觀眾調查理論與方法的學術探討,並發表一系列的博物館觀眾調查的個案報告,最終在博物館界形成博物館觀眾實證研究風氣。
作者對象:博物館觀眾研究人員、博物館觀眾調查人員
篇幅:8面
6、公眾服務與教育
目的:從旅遊來看博物館,博物館分旅遊型和非旅遊型兩大類。相應地,博物館的公眾就有旅遊型和非旅遊型兩種。不同類型的公眾要不同的需要,所以博物館要提供不同的服務。就一般意義而言,博物館的教育屬於非強制式教育,必須要寓教於樂。本欄目的設立宗旨是探討博物館在旅遊業大發展的今天對策、博物館和社區關係、博物館服務的內容、講解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博物館教育的其他方法運用等等。
作者對象:博物館公眾服務人員、博物館志願者
篇幅:6面
7、博物館數位化與數位化博物館
目的:網路時代的迅速到來使社會方方面面都受到深刻影響,博物館也不例外。“博物館數位化”和“數位化博物館”、“虛擬博物館”等概念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自1997年南京博物院推出中國博物館第一個網頁介紹以來,有相當多的博物館在網際網路上設立了伺服器,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南京博物院也由幾個靜態網頁介紹到推出內容豐富、不斷更新的網站。在理論上也成為博物館學的一個熱點領域。本欄目設立的宗旨是在現代傳媒理論視域下探討博物館的數位化和數位化博物館種種概念、範疇、新技術運用,並展望發展前景。
作者對象:博物館數位化技術人員
篇幅:4面或6面
8、博物館管理與評估
目的:叫社會組織就有個管理問題,博物館也不例外。博物館的許許多多工作都和管理有關。博物館的研究重點是套用方面,這裡面大量內容都屬於管理範疇。
9、政策解析
目的:博物館政策是國家機關以權威形式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博物館應該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博物館政策代表的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就表現形態而言,博物館政策不是物質實體,而是外化為符號表達的觀念和信息。它由行政部門用語言和文字等表達手段進行表述,諸如會議紀要、通知、意見、辦法、條例、規定、標準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頒布了許多博物館方面的新政策,隨著社會的進步,博物館政策呈現為法規頒布的前提和基礎。
本欄目旨在通過對博物館政策的解讀和分析,介紹國家有關博物館管理方面的通知、意見、辦法、條例、規定、標準等等出台的歷史背景、現實意義、基本內容,還包括政策的演變、發展以及和法律法規內在關係的辨析。
作者對象:國家各級政府博物館主管部門公務員、國家文物局法規處人員以及關注博物館政策制定的公眾。
篇幅:2面
10、博物館行銷
目的:博物館從屬於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有行銷,沒有行銷將無法生存和發展,非盈利組織也存在行銷問題,沒有行銷的話,儘管不死(因為有政府財政支撐),但是沒有活力,發展也受到障礙。本欄目旨在對博物館行銷理論的探討和行銷實踐的總結,推進中國博物館的行銷活動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例如特展行銷就非常值得進行討論。我們有成功的案例,還沒有加以認真總結經驗進而在大範圍內進行推廣。
作者對象:博物館業務工作人員、博物館管理人員
篇幅:4面或6面
11、精品展覽
目的:博物館陳列展覽走精品化路線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兩年一度的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已經持續開展了7屆,這項活動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對中國的博物館陳列展覽選題、創意、內容設計、形式設計、展示製作、環境安全、宣傳推廣、接待服務等方面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欄目旨在通過對博物館展陳精品相關理論與實踐的探討,探索出一條中國的博物館展陳管理模式。
作者對象:博物館展陳評選專家、博物館展陳設計師、策展人等。
篇幅:3面
12、博物館建築
目的:現代博物館建築形態與風格呈現多元特徵,既有充滿創意、建構文化“焦點”的建築傑作,也有留存記憶、尊重歷史環境的大型遺址展示。博物館正被作為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元素植入到城市和區域中,在公共空間的建構里擔當重要的角色。一棟非凡的博物館建築,具有超地區性的吸引力,甚而成為突出的“城市圖示”。同時,國內若干博物館建築外型上的雷同化和相似性,也惹來“山寨”的質疑聲。本欄目旨在通過對博物館建築文化的深入探討,最終落實到公民文化參與權的實現上。博物館建築這公共品應該從設計方案誕生之初就實行社會公眾的文化參與,廣泛實行民主化論證方式決定博物館的建築選址、規模、外型方案選擇等等,使博物館建築不再是精英文化的藏寶盒,或是長官意志的體現所在,而成為服務於人們的情感、領悟和沉思的文化體驗場所。這個欄目可以附圖。
作者對象:博物館建築設計師及關注博物館建築的有關人員
篇幅:2面或4面。
13、博物館人才培養與人力培訓
目的:博物館是一個需要各種專門人才的地方,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培養存在多樣化途徑,高等教育發展呈現職業化趨勢在博物館方面的體現就是越來越多的高校紛紛辦起了文博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大陸有四十多所高校)。國家文物局和其他博物館主管部門也通過各種非學歷培訓方式對在職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大學如何來培養博物館需要的人才?職業在職培訓如何搞才更有成效?這個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進行探討。本欄目旨在通過這方面的探討,在探索中國博物館人才培養和人力培訓上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並對外國也有借鑑意義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之路。
作者對象:高校考古及博物館學教學人員、博物館行政管理部門人員
篇幅:4面
14、博物館評估
目的:博物館評估是博物館管理的有效手段,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重在建設。2008年我國在大範圍內開展了博物館等級評估活動。推出了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本欄目旨在已有的評估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探討,總結得失,完善評估指標體系,探討新的評估方法。在本欄目下也可發表自評報告和他評報告。
作者對象:博物館評估專家、博物館管理領導、博物館從業人員
篇幅:4面
15、博物館學譯文專欄
目的:博物館學是舶來品,近代中國以來的博物館也是西方化的產物。在當代以歐美為主流的博物館學研究中,有許多對於我們有借鑑意義的信息。本欄目本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有選擇地全文翻譯或摘譯外國博物館學重要的論文、報告、著作等當代文獻,旨在活躍思想,開闊視野,使我們的博物館學研究有國際意識。
作者對象:博物館學理論研究者、外文翻譯工作者
篇幅:6面
16、博物館史志
博物館史事
目的:中國博物館歷史的研究上世紀宋伯胤先生做過一系列的史料蒐集和梳理,但這個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相當多的博物館史的描述都屬於宏大敘事,沒有活生生的血肉,乾巴巴的大事記式的記載。本欄目旨在通過人物採訪方式用口述史的方法記錄當代中國各個博物館的發展歷程。然後從個別到一般,進而探討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歷史發展規律、集體經驗和教訓是什麼。
作者對象:媒體採訪記者、博物館史研究者、博物館親歷者
篇幅:4面
17、博物館介紹
目的: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千姿百態,面貌各異,世界上有許多精彩紛呈的博物館。中國的博物館正處於一個大發展時期,每三天左右就誕生一個博物館。社會辦館的積極性愈加高漲,主流博物館和非主流博物館互為補充,博物館正向多元文化方向發展。本欄目旨在通過圖文並茂形式介紹一系列國內外的博物館,為世人打開一扇門,了解各種各樣的博物館,進而為後來親自體驗博物館做一個必要的鋪墊。
作者對象:各個博物館從業者、博物館觀察家以及掌握資料的其他人員。
篇幅:1面。
18、博物館書評
目的:博物館學屬於國小科,從國際上看博物館學著述每年都出版百餘部,國內博物館學著述也出版量大約在十部左右。以往在《中國博物館通訊》上有過零星介紹,但沒有做客觀評價。本欄目旨在從客觀立場上選取若干國內外博物館學方面圖書進行提要式的點評,為了解博物館學研究動態提供便利。
作者對象:高校博物館學研究者、圖書館工作者、翻譯從業者。
篇幅:2面
徵稿啟事
本刊自2009年第1期(總第98期)開始全面改版,改版後的刊物將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繼續立足學術,兼顧服務開放,力求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刊物現面向全國各地各級博物館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徵稿,稿件要求請參照如下欄目宗旨:
高端視角欄目旨在發表國家及各省相關部門的管理者、決策者對博物館有關政策法規、發展思路、熱點問題的見解、觀點(30005000字);
ICOM2010年大會專欄旨在以專家訪談的形式就大會申辦過程、籌備進展等一系列熱點問題進行報導(5000字左右);專家熱議欄目旨在以書面形式,就當前博物館事業發展各個方面的熱點話題進行討論(每位專家觀點不超過1000字);
博物館品讀欄目旨在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成為各類各級博物館展示風采、介紹特性、增進交流、提供借鑑、促進事業發展的園地(5000字左右,需配圖);
研究與實踐欄目旨在成為博物館各領域學術發布、信息交流、經驗共享的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博物館學理論探索(30006000字)、調研報告(5000字左右)、文博講壇(30006000字)、考古發現與展示(3000字左右,需配圖)、文物保護(3000字左右)、數位技術(3000字左右,需配圖)、社會教育(3000字左右)、免費開放(3000字左右)、管理與經營(3000字左右)、安全與保衛(3000字左右)、館史研究(30005000字)、非物質文化遺產(30005000字,需配圖)、書訊(10002000字)等;
展陳推介欄目旨在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分析精品展陳中各具特色的內容、手段和方式,以達到增進業內人士交流、提高展陳設計水平、擴大宣傳以及為各博物館引進展覽提供信息的目的(5000字左右,需配圖);
藏品研究欄目旨在用“器物學”方法對藏品進行深入的研究,挖掘藏品中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為藏品發揮最大的學術價值奠定基礎(30005000字,需配圖);
建築與環境欄目旨在介紹國內外優秀的、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建築實踐,探討新形勢下博物館建築文化的發展趨勢及其與環境的關係(30005000字,需配圖);
館長風采欄目旨在以訪談的形式,通過對長期工作在博物館第一線、為博物館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館長及其業績進行報導,反映出新時代中國博物館館長的新面貌與新思路(3000字左右,需配圖);
境外博物館觀察欄目旨在作為與國外博物館信息交流的平台,介紹國外各類博物館最新的學術活動、工作經驗、展覽資訊、研究成果及學術動態等(3000字左右)。
來稿所需圖片全部由作者自行提供。凡註明需配圖的欄目,圖片為必需。無註明需配圖的欄目,則可視實際需要提供。如遇特殊稿件,可提前與編輯部聯繫。
來稿如無特別說明,本刊不退稿(含電子稿、紙稿、光碟等);特殊稿件(含底片、反轉片等)將在當期刊物出版三個月之內退還作者;稿件自投稿之日起六個月內未經刊登,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恕不另行通知。
歡迎博物館各界人士不吝賜稿。來稿請明確註明作者、單位、聯繫方式及身份證號碼(發放稿費之需),並請同時提交標題的英文翻譯。謝謝!
精品解讀
中國博物館(影視典藏大系)
1、內容說明
《中國博物館》本片在中國1800多家博物館中,精選出最具魅力的100家博物館,採用前所未有的影視手法,結合各博物館的館呈實物,深入追蹤檔案背後的故事,全景式展現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時間跨度從侏羅紀的恐龍時代、直到晚清鴉片戰爭。全片內容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全面性
先進的影視手段、超強的采編隊伍、巨額的前期投入,使本片成為當前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視史書”。本片力求通過對100家博物館的深入拍攝,以廣闊的視角、真實的畫面、全方位揭示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曾經蘊育的古老、神秘、燦爛、輝煌的文明。通過對一件件傳世國寶的傾情展示,通過對博物館各類文物的深入挖掘,向人們全景式的傳達出,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及發展線索。從而向人們傳達出,中華文明所獨有的文化內涵及迷人魅力。
3、史料性
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中國政府今後將不再允許對博物館和珍藏文物進行如此大規模拍攝,這使《中國博物館》成為世紀絕唱。《中國博物館》光碟(DVDVCD)共102集,每集20分鐘,總長度2040分鐘,26(34)張碟片大8開豪化精裝,中英文雙語對白,該片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紀錄片優秀獎”、“中國政府獎”,已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國家領導人出訪饋贈禮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全世界公開發行。
4、權威性
這是一部講述中國博物館背後故事的電視專題片,這是一部全景展示中華文明輝煌歷程的鴻篇巨作。百餘位專家學者、兩百位影劇院視編導、投資3千萬、歷時3年半,聯手打造而成的中國歷史探索巨片。是一部極具權威性、觀賞性、知識性,擁有極高史料價值、教學價值、珍藏價值的大型歷史探索電視專題片。
5、適用對象:
各地圖書館-適於作為近代史圖片資料庫珍藏
各類學校 -適於開展近代史基礎教育
學術機構 -適於各地學術機構研究相關課題
電視台 -適於各地電視台台播
第一盤
1、藏著的中國—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2、我們活著—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
3、寒來暑往—天津自然博物館
第二盤
4、瞬間古老—北京·北京猿人展覽館
5、姚江渡—浙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6、紅山遺蹤—遼寧省博物館
第三盤
7、陶彩—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8、天圓地方—北京·中國古錢幣博物館
9、霧中王國—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第四盤
10、金沙彝魂—四川·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11、中原—河南省博物館
12、周原行—陝西·寶雞市周原博物館
第五盤
13、車行千載—山東·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
14、故城古事—山東·淄博市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
15、匯納百川—四川省博物館
第六盤
16、闕里聖人家—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
17、鳳凰涅槃—湖北·荊州市博物館
18、大冶之火—湖北·黃石市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博物館
第七盤
19、高山流水—湖北省博物館
20、埋伏—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21、神話不朽—湖南省自治區博物館
第八盤
22、衣帶漢風—陝西·漢陽陵考古陳列館
23、兩個中山國—河北省博物館
24、大象無形—河南·南陽漢畫博物館
第九盤
25、冥土安魂—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
26、帝國的邊緣—廣東·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27、銅鼓金韻—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第十盤
28、千古一人—山西·運城市博物館
29、十朝圍城—江蘇·南京市博物館
30、河西往事—甘肅省博物館
第十一盤
31、來自北方—山西·大同市博物館
32、圍屋主人—江西·贛南中華客家博物館
33、稻穀揚花—江西省博物館
第十二盤
34、十里揚州路—江蘇·揚州博物館
35、秦地尋蹤—陝西歷史博物館
36、法門因緣—陝西·法門寺博物館
第十三盤
37、乾坤之間—陝西·乾陵博物館
38、石上墨韻—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39、守望福田—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
第十四盤
40、鳴沙流年—甘肅·敦煌莫高窟陳列中心
41、絲路流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42、西行西行—青海省博物館
第十五盤
43、西藏傳說(一)—西藏博物館
44、西藏傳說(二)—西藏博物館
45、龍井問茶—浙江·中國茶葉博物館
第十六盤
46、花是主人—河南·千唐志齋博物館
47、彩雲之南—雲南省博物館
48、幽幽鹿鳴—海南省民族博物館
第十七盤
49、夢華東京—河南·開封市博物館
50、大廟塑彩—山西·平遙縣雙林寺彩塑藝術館
51、光之城(一)—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第十八盤
52、光之城(二)—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53、坐標——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
54、文明的傳遞——北京·中國印刷博物館
第十九盤
55、一紙風行——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
56、回望西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57、硯墨書香——安徽省博物館
第二十盤
58、畫中臨安——浙江省博物館
59、釉之光——浙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60、景德文華——江西·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第二十一盤
61、馬上天下——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62、中亞風——寧夏·固原博物館
63、燕山下——北京·首都博物館
第二十二盤
64、天地一線——北京·中國長城博物館
65、天子人生——北京·定陵博物館
66、日夕有食——北京古觀象台
第二十三盤
67、鐘鳴前世——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68、水映江南——江蘇·南京博物院
69、天下藏書——浙江·天一閣博物館
第二十四盤
70、十萬進士——南京市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
71、鴻雁演繹——江蘇·高郵盂城驛博物館
72、衣被天下——江蘇·蘇州絲綢博物館
第二十五盤
73、都市山林——江蘇·蘇州園林博物館
74、步虛——湖北·武當山文物珍品陳列館
75、四水歸堂——安徽·潛口民宅博物館
第二十六盤
76、吾土吾民——安徽·黃山市博物館
77、“臉子”——貴州·安順蔡官村地戲博物館
78、白山黑水——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第二十七盤
79、滿州舊話——吉林·伊通滿族民俗館
80、清風乍起——遼寧·瀋陽故宮博物館
81、秋獵時代——河北·避暑山莊博物館
第二十八盤
82、家國之間(一)——北京·故宮博物院
83、家國之間(二)——北京·故宮博物院
84、家在閩南——福建·廈門華僑博物院
第二十九盤
85、歲月鎏金——廣東民間工藝館
86、雪記春秋——浙江·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
87、在中堂——山西·祁縣民俗博物館
第三十盤
88、香格里拉—雲南·麗江納西東巴文化博物館
89、記憶——貴州·六枝梭嘎生態博物館
90、百味之祖—四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第三十一盤
91、衙門內外——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
92、九河下梢——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93、物是人非——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第三十二盤
94、曲終人未散——天津戲劇博物館
95、人神遊戲——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96、白衣民族
——吉林·龍井朝鮮族民俗博物館
第三十三盤
97、博物百年——江蘇·南通博物苑
98、海上霓虹——上海博物館
99、風吹過——香港藝術館
第三十四盤
100、望媽閣——澳門博物館
101、浮島浪影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灣歷史博物館
102、山地日月—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
相關評價
“精美絕倫的瑰寶,神奇華貴的精粹,太美了,簡直就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這是筆者第一眼見到《中國博物館》畫冊時發出的由衷的讚嘆。由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畫報出版社聯合編撰的我國首部博物館類專題畫冊———《中國博物館》大型專題畫冊即將向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
該畫冊由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任編委主任,國家有關部委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文物(廳)局主管領導任編委,編委會設在北京宣武區梁家園2號408室,幾十位專家參與了審定,書中收錄有全國各地博物館及精選的國家級瑰寶精粹照片近3000多張。
博物館作為展現一個國家(地區)文化遺產的視窗,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地區)文明發展的縮影。中國自1905年張謇創建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發展成了現今近2000座博物館。然而卻沒有一部反映全國各博物館及其收藏的史冊。為此,1999年底國家文物局同中國畫報出版社開始聯合著手編撰《中國博物館》大型專題畫冊。為保證畫冊全面反映中華輝煌燦爛的文化,再現華夏國粹精品文物,畫冊編委會邀請幾十位文物專家對全國各館提供的瑰寶珍品照片及資料進行了精心挑選和審定,歷時兩年編撰而成。
《中國博物館》大型專題畫冊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翻開畫冊,一件件瑰寶精品展現在眼前:遠古的石器、陶器,近古的青銅、陶瓷,漢代的金縷玉衣,唐朝的唐三彩……從皇家的金銀玉器到民間的鐵具瓷器,每一件都是中華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其技藝之精湛,氣勢之恢弘,簡直無與倫比。特別是部分瑰寶密不示人,從來沒有公開展出,第一次以照片的形式出現,更使該畫冊收藏價值倍增。
《中國博物館》大型專題畫冊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該畫冊囊括了史前人類遺址到現代文明的積澱,涵蓋數千年,再現了中華歷史長河閃光的耀點,一件件珍品記載著人類演變發展的歷史進程。翻著一頁頁畫冊,仿佛看到了祖先從荒蕪到文明的艱難行進,聽到了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和喘息聲。該畫冊對研究古人類生活、文明進程及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該畫冊又具有工具書的作用。畫冊刊載的近3000幅瑰寶照片,名稱、朝代、收藏館都十分清楚,考證、查找非常方便。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二十)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