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

胡喬木

胡喬木(1912年6月-1992年9月28日),原名胡鼎新,筆名喬木,江蘇鹽城人。1930年畢業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30年至193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和歷史系,1933年經上海抵達杭州,插班就讀於浙江大學外語系二年級。從1941年2月起至1969年任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還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新華社社長,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1992年9月28日,胡喬木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胡喬木胡喬木
胡喬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後改名胡喬木。“喬木”這個名字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中的一句詩:“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喬木取其高大、挺直之意。 與夫人谷羽結婚時,胡喬木依同一詩句,把李桂英(谷羽原名)的名字改為谷羽。羽指鳥,“谷羽”寓意“出自幽谷,遷於喬木”的鳥。兩人的名字同出一典,表達了兩人永結同心的深情。從此,谷羽和喬木“五十餘年共風雨,唱隨偕老相扶護”(胡喬木贈谷羽詩)。政治家,理論家。1930年加入共青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曾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中共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1912年6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鞍湖鄉。青少年時期,他熱愛祖國,勤奮好學,追求進步。

1924年至1930年在江蘇揚州中學讀書時,同共產黨人有了接觸。

1930年下半年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任北平團市委委員、宣傳部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與領導北平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

革命經歷

1949年,毛澤東與胡喬木1949年,毛澤東與胡喬木
1932年在鹽城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黨的領導下從事宣傳組織活動,主編《海霞》等進步文藝刊物。

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底在浙江大學學習時,組織秘密讀書會,傳播進步的社會科學和馬列主義知識,是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1936年至1937年在上海參加左翼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工作,曾任左翼文化總同盟書記、中共江蘇省委臨時委員會宣傳部長,是黨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的領導者之一。

1937年7月到達延安。在抗日戰爭初期,先後在中央宣傳部、戰時青年訓練班和中央青委工作,任青訓班負責人、中共中央青委委員、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教務長,主編中央青委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向奔赴延安的大批進步青年和邊區青年進行革命教育。

從1941年2月起,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他擔任這個職務,一直繼續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前。在延安工作期間,他協助毛澤東同志編輯供黨的高級幹部學習和研究黨史用的《六大以來》、《六大以前》和《兩條路線》等重要歷史文獻。

1942年全黨整風運動開展後,他參與領導文藝界的整風運動,同作家們建立了良好關係。中央領導層的整風運動開展後,他列席中央政治局的整風會議和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並作為正式代表參加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黨中央、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他參加《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為該決議的最後形成作出重要貢獻。他還為延安《解放日報》撰寫數十篇社論,積極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

抗戰勝利後,他作為毛澤東同志到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平談判的隨行人員,同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進步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

解放戰爭期間,胡喬木同志先在陝甘寧邊區的隴東參加土改,1947年4月中旬起,跟隨毛澤東同志轉戰陝北,歷經艱險。

1948年4月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後,任新華社總編輯和社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他多次為黨中央起草重要檔案。

1948年2月,主要由他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土地改革中各社階級的劃分及其待遇的規定(草案)》,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讚揚。他為《解放日報》、新華社撰寫和修改大量社論、評論和新聞。他撰寫的《駁蔣介石》、《無可奈何的供狀》等重要社論,在黨的宣傳鬥爭中成為犀利的投槍。在黨中央領導下,由他參與負責組織的新聞宣傳戰線取得的巨大戰果,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1949年3月,他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作關於新聞工作的發言。黨中央進駐北平後,他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起草,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作了許多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喬木同志主要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任職。

1950年,毛澤東、周恩來和胡喬木在一起。1950年,毛澤東、周恩來和胡喬木在一起。
建國後,歷任新華社社長(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聞總署署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參與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1975年後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

1977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顧問、名譽院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補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主持起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檔案。

1987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曾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人物逝世

1992年9月28日,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胡喬木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1992年10月4日,遺體火化;10月26日骨灰撒在延安地區。

突出貢獻

胡喬木胡喬木(左一)、鄧小平和小朋友在一起

1980年至1981年,他在鄧小平等同志主持下,負責《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工作,接著又負責起草十二大的重大檔案。在這些重要檔案的起草過程中,他日夜操勞,殫精竭慮,為科學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分清歷史是非,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肯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為創立和制定黨在現階段的理論、路線和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他對新時期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提出的一些建議、得到中央的採納。

十三大以後,他退居二線,仍積極關心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政策的實施,關心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他堅決擁護鄧小平同志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積極支持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所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決策。

胡喬木同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關於黨的文獻編纂、黨史研究和檔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主要領導人,歷任毛澤東著作編委會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他領導《毛澤東選集》第1至4卷第二版的修訂工作,親自編輯《毛澤東詩詞選》新編本。他協助鄧小平同志審定《鄧小平文選》等著作。他不顧體弱多病,為編輯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種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在紀念建黨七十周年時,他發表的《中國共產黨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他一生的最後一篇力作。他提議撰寫和參與審定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對推動黨史的教學、研究和宣傳發生很大影響。

人物家庭

胡喬木和夫人胡喬木和夫人
父親:胡啟東(原名胡應庚)
妻子:谷羽(原名李桂英)
兒子:胡石英
女兒:胡木英

歷史評價

胡喬木被毛澤東戲稱為“靠喬木,有飯吃”。

鄧小平則讚譽胡喬木是“中共中央第一支筆”。

代表著作

著作有《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胡喬木文集》一、二、三卷,《胡喬木文集》、《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詩集《人比月亮更美麗》。

《詞十六首》,《賀新郎·看〈千萬不要忘記〉》、《沁園春·杭州感事》、《詩詞二十六首》。

後世紀念

胡喬木文集胡喬木文集
1994年,《回憶胡喬木》、《胡喬木文集》出版發行。

2007年9月5日,“《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書全面客觀地評價了首任院長鬍喬木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建設、對發展和繁榮中國社會科學所做的傑出貢獻,並對胡喬木一生在理論上的卓越貢獻,特別是在中共黨史研究、新聞學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規範化研究、文學藝術研究以及對國際國內重大問題等方面的理論造詣均有深入而客觀的評介,可說是對胡喬木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的全面總結。全書30餘萬字,共三部分,即綜述、回憶和文獻資料。書中還選取了五幅喬木生前工作照和一幅手跡。

2015年1月,81.5萬字的《胡喬木傳》上下冊面世。

毛澤東身邊的五大秘書

毛澤東一生任用過很多秘書,幫助他處理一些日常政務或是生活事宜。解放之初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主要秘書有四個人,人稱“四大秘書”,後來到1956年,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毛澤東的秘書又增加了江青,於是此時,胡喬木、田家英、葉子龍、陳伯達、江青都成為毛澤東的秘書,人稱“五大秘書”。
胡喬木胡喬木(1912-1992),政治家,理論家。江蘇鹽城人。1930年加入共青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藥店小老闆之家。田家英曾是毛澤東的5大秘書之一。他才學深厚,為人坦誠,當過毛澤東長子毛岸英的老師,為毛澤東起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稿。但是,廬山會議上的政治風暴差點把他推入深淵,史無前例的“文革”浩劫終於使這位正直的書生蒙冤自盡。是“文革”開始繼鄧拓之後的第二位犧牲者。
葉子龍葉子龍(1916年12月29日——2003年3月11日),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長征。曾任中央軍委科長、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副處長。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室主任、毛澤東主席辦公室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工業部副部長、北京市機械工業局副局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長、中共北京市顧委副主任。
陳伯達陳伯達(1904—1989)福建惠安人。1927年入黨。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先後在北平中國大學、延安中共中央黨校、馬列學院任教,並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軍委、中央秘書處、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機構工作。
江青江青(1914年3月-1991年5月14日)是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四人幫成員之一而知名。年輕時從事戲劇和電影表演;1938年去延安,後與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結合。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始活躍於中國政治舞台。1976年,在毛澤東病逝後不久即遭囚禁,從此退出政壇。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她在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醫住所自殺身亡。葬於北京福田公墓。

中共黨內四大筆桿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