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1894~1955)
正文
中國話劇和電影導演、劇作家、戲劇理論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學名洪達,號伯駿,字潛齋,又稱淺哉,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等。他從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草創時期開始,就進行了編劇、導演、表演全面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是中國現代話劇的奠基人之一。生平事跡 洪深是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生於1894年12月31日,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愛好文藝。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在校4年雖學的是實科,卻熱心新劇活動。他能演,能編。最初所編皆幕表戲。1915年寫的《賣梨人》及1916年寫的《貧民慘劇》,特別在後者的編演中,著意描寫貧民生活,初步顯示出民主主義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1916年,洪深赴美國,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燒磁工程,但選修了許多文科課程,並繼續編戲、演戲。最後他打消實業救國的幻想,1919年考入哈佛大學G.P.貝克教授主辦的戲劇訓練班,成為中國第一個專習戲劇的留學生。他在這裡不僅學會編劇,還懂得了排戲和管理後台的技術,同時也在其他戲劇學校學習包括戲劇營業和管理在內的有關一切。1920年洪深結束學業,到紐約參加職業劇團演出。 翌年3月他與張彭春合寫的英文劇《木蘭從軍》,融合進中國戲曲表現手法,向美國觀眾介紹了中國傳統戲劇的演出形式。
1922年春,洪深懷抱著“做一個易卜生”的決心回到上海。1923年2月,在笑舞台文明戲演員協助下,上演了他回國後的第一部劇作《趙閻王》,自飾主角。9月,經歐陽予倩與汪優遊介紹,加入戲劇協社,並任排演主任,正式展開了他建立中國現代話劇的實驗活動。
洪深在戲劇協社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藝術革新:建立了正規的導演制,實行嚴格的排練;實現了男女合演,打破文明戲男女不同台的陋習;舞台布景也作了改革,由原來彩畫在布片上的平面景,改為用硬片製作的立體布景;燈光解決了晝、夜、明、暗的區分,能按時間,氣氛的需要來變換。 這些在當時國內都屬首創。1924年4月公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為革新後第一次完整的藝術實踐,將“五四”以來所倡導的歐洲現代話劇具體展現在中國舞台上。
洪深在戲劇協社的實驗活動,使得正處於由文明戲向現代話劇過渡的中國話劇完成了其歷史性轉化,奠定了以後發展的基礎。洪深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也由此確立。1928年4月在一次南國社的集會上,他提議採用“話劇”一詞來統一當時名稱上的混亂,並於次年撰寫了《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一文。
1928年冬,洪深加入南國社。這年他撰寫了論文《屬於一個時代的戲劇》,首次從理論上表明了自己的戲劇觀:戲劇是“描寫人生的藝術”,“凡一切有價值的戲劇,都是富於時代性的”。他還在《南國社與田漢先生》一文中宣稱:做戲劇運動,是要從事那種“能幫助人類生長”的戲劇。
洪深歸國不久,受聘復旦大學為外文系教授,並於1926年創辦復旦劇社。一生中歷任暨南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外文系教授、主任,從事教學工作30年。
洪深自1922年起兼做電影工作,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導。他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電影文學劇本,並引進有聲電影技術。
1930年,洪深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又以光明劇社名義加入左翼劇團聯盟(後改組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1930年2月22日,他為了抵制美國辱華影片《不怕死》的上映,到上海大光明電影院放映現場發表抗議演說,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也表現了洪深為祖國、為人民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1932年7月,美國資本家籌組所謂“美國註冊”的“中國好萊塢”,妄圖獨占中國製片業,洪深又發表檄文《美國人為什麼要到中國來辦電影公司攝中國片》,使其陰謀迅速破產。
1936年夏,連續發生國防戲劇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禁演事件,洪深憤然起草發表了《中國文化界為爭取演劇自由宣言》,提出嚴正抗議。1937年“七七”蘆溝橋炮聲一響,洪深立即以戲劇作武器,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八·一三”後他毅然辭去大學教授職位,組建救亡演劇第二隊,奔赴徐州、開封、洛陽、鄭州、武漢等地城鄉進行救亡宣傳,他既是隊長,又是編劇、導演和演員。1938年春在武昌一次國民黨召開的茶話會上,他當場駁斥汪精衛的悲觀亡國言論。同年4月,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成立,洪深任戲劇科科長。他和田漢一起,在周恩來、郭沫若的領導下,組建了10個抗敵演劇隊,1個孩子劇團以及其他團隊。年末,參與了長沙大火後的救災工作。1939年8月,他帶領政治部教導劇團,由重慶巡迴演出步行至成都,行程一千餘里,歷時兩個半月,途中以四川方言演出新作《包得行》70餘場,深受農民歡迎。
1940年秋,洪深任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次年春去廣東中山大學任教,假期中為桂林新中國劇社導演《再會吧,香港!》,此劇1942年在桂林上演時,遭國民黨當局禁演,他在臨場軍警監視下登台演說,揭露了反動派的醜惡面目。不久被大學解聘,轉赴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同年冬去重慶,為中華劇藝社導演《法西斯細菌》。年末,重慶文化界舉行集會,紀念洪深50壽辰。以後他陸續導演了《金風剪玉衣》、《祖國在呼喚》等劇。
抗戰勝利後,洪深因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積極支持進步學生運動,而不斷遭到特務迫害。1947年夏在上海,被復旦大學變相解聘。然後他到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又被迫離滬到廈門大學任教。這年冬,洪深輾轉進入解放區,1949年2月抵達北平,5月即赴蘇聯參加第一屆世界和平代表大會,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洪深主要從事對外文化聯絡工作,歷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副局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195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繼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又於1953年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及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1954年12月,洪深奉派出國與民主德國、匈牙利、波蘭簽訂文化交流協定,因患肺癌,1955年2月返國,8月29日在北京逝世。
藝術成就 洪深一生創作、編譯了38部話劇劇本,是中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現實主義主流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的作品基本取材於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最早的兩部習作,充滿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在美國留學期間,寫了英文劇《為之有實》、《虹》、《回去》、《牛郎織女》等。其中《虹》是對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陰謀瓜分中國的抗議。洪深1922年冬所作9幕劇《趙閻王》,是他的成名作。該劇寫出了封建軍閥混戰和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戲劇協社時期,3部改譯的劇本 《少奶奶的扇子》、《黑蝙蝠》和《第二夢》,內容由素所關注的城鄉貧民轉向了社會上層。進入30年代後,由於參加進步文化運動,創作思想達到新的境界,誕生了獨幕劇《五奎橋》(1930)、3幕劇《香稻米》(1931)和4幕劇《青龍潭》(1936)“農村三部曲”。特別是前兩劇,形象地表現了中國農民在貧困線上的掙扎及其自發性鬥爭。這是洪深的兩部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優秀的作品。《五奎橋》1933年5月20日由復旦劇社首演,朱端鈞導演,洪深飾李全生,袁牧之飾周鄉紳。國防戲劇運動時期,洪深創作了《鎢》,又參與集休創作了《走私》和《鹹魚主義》(皆由洪深執筆)、《漢奸的子孫》、《洋白糖》、《我們的故鄉》等一系列劇本。其中廣播劇《開船鑼》,是我國最早的廣播劇之一。抗戰時期是洪深最多產的年代,初期他接連寫出了《飛將軍》和《米》兩劇。《飛將軍》切中時弊,廣為演出。1939年寫的4幕劇《包得行》,是洪深抗戰時期的重要作品。它在揭露國民黨統治區抽壯丁營私舞弊醜惡現象的同時,也鼓舞了人民的抗戰信心。此後的劇作題材繼續擴大,有聲討漢奸汪精衛的《櫻花晚宴》、反映淪陷區上海金融界與敵偽作鬥爭的《黃白丹青》、寫婦女問題的《女人女人》等。抗戰勝利後,洪深以他敏銳的洞察力,迅速寫出3幕劇《雞鳴早看天》,揭開了掩蓋在勝利背後的國統區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的黑暗現實以及漢奸混入後方等泥沙俱下的混亂社會狀況,提醒人們保持清醒頭腦。該劇標誌著洪深在創作上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洪深最後一部劇本《這就是“美國的生活方式”》,揭露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是1950年為配合抗美援朝運動而作。
洪深在話劇實踐的同時開始了理論啟蒙,著有大量理論批評著作,介紹西方話劇知識。他寫出了《電影戲劇表演術》(1934)、《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1935)、《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1943)、《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1943)等專著,開拓了中國話劇的理論園地。他著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導言》(即《現代戲劇導論》,1935)與《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1947),是最早運用新的觀點研究中國現代戲劇歷史的成果。此外,他還先後主編或與他人合編了《一周間》、《光明》、《抗戰戲劇》、《戲劇時代》、《大公報·戲劇與電影》等報刊。
洪深更主要的成就是在舞台藝術方面。30年間,他先後導演了《少奶奶的扇子》、《李秀成之死》、《法西斯細菌》、《春寒》、《草莽英雄》、《雞鳴早看天》、《四十年願望》等大小劇目約40個。 1947年為演劇9隊導演的《麗人行》(田漢編劇)是其代表作。洪深重視戲劇的社會效果與觀眾,他認為導演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觀眾,這是他導演構思的出發點。他以高度的修養理解作家作品,從而能對不同劇本採用不同的創作方法,並揚其所長,補其不足。在具體實踐中,他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環節,並調動舞台美術手段進行配合,來求得演出的完整性。洪深是深諳表演藝術的導演,對演員善於用多種方法進行啟發誘導。他的導演手法多樣,富於創造性,如《麗人行》用場與場之間的報告員,來幫助觀眾理解劇情,用風格化布景和燈光切割表演區,解決了場景多的問題,這些都是對話劇傳統形式的大膽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