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運動
運動 |
發生背景
運動過程&主要內容
代表人物&論爭觀點
運動特點&成就影響
1840|1916
晚清文學改良運動
1、詩界革命:黃遵憲(反對擬古復古、提倡“我手寫我口”)
2、小說界革命:梁啓超(重視小說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
3、文界革命:梁啓超(“報章體”)
4、白話文運動:裘廷梁(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
1、晚清文學明顯強化和提高了小說和戲劇地位,明確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為平等並列的四大文體,是對傳統文化的革新,這種觀念轉變奠定了“五四”新文學整體格局的基礎。
2、對翻譯文學的高度重視。1896年-1916年,翻譯外國小說800多種,林紓翻譯的小說被稱作“林譯小說”,形成當時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繁榮了晚清當時的文學作品,對“五四”新文學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響。
3、晚清小說創作以梁啓超為代表提出小說界革命,在藝術上不成功,但因特別追求小說的社會意義,明確反對把小說看作遊戲和娛樂,這種追求實際上就是茅盾、葉聖陶等人文學研究會強調為人生服務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先聲(四大譴責小說)。晚清小說初步吸取和運用了一些西方小說的新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加強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直接取材於現實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現了對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畫,為新文學作家實現小說的根本轉變提供了必要的經驗。
4、晚清出現了話劇萌芽。中國最早的話劇團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話劇。
1917|1927
五四文學革命運動
1、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
2、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生的。
【運動過程】
1、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創刊,標誌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始。1917年,胡適和陳獨秀分別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誌著“五四”文學革命的正式開始。
2、1918年1月首刊胡適等人創作的白話新詩。5月,刊登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
3、1920年,白話文終於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認白話文為國語。
【主要內容】
1、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是文學革命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迫切要求;
2、反對封建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人的文學、平民文學;
3、介紹、翻譯外國文學。
【胡適】
1、《文學改良芻議》:①提出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②側重文學語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說;③推崇白話小說,同時也表現了對內容的重視;
2、《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
3、《易卜生主義》:介紹了易卜生現實主義和個性主義
4、《談新詩》:主張“詩體的大解放”
【陳獨秀】
1、《文學革命論》:①“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②從內容(反對“文以載道”,“代聖賢立言”)和形式(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兩個方面提出文學改革主張;③還從政治革命、倫理道德革命角度論述了文學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
2、《本志罪案之答辯書》
【周作人】
1、《人的文學》:提出新文學以人道主義為本,從理論上反對違反人性的那種表現禮法制度和獸性遺留的舊文學;
2、《平民文學》:提出“普遍”和“真摯”的原則,“以真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張;
【李大釗】《什麼是新文學》:“光是用白話寫的文學,算不得新文學”;“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新文學應建築在“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和“優美的文藝”的“土壤根基”上。
【錢玄同】提出小說、戲劇為文學正宗,斥桐城派為桐城謬種;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增多詩體、重造新韻、分段、使用標點符號等;
【成就】
1、批判了“文以載道”、“代聖賢立言”等舊文學觀念,宣傳了現實主義文學思想;
2、新文學浸透了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等近代思想,並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因素,出現了新的主題、新的題材、新的人物;
3、文學革命提出了小說,戲劇的地位,引進了話劇等新的文學體裁,進行了新詩的創建和小說形式的革新,特別是以白話代替文言,使白話文學立於正宗地位。
4、文學革命在理論上破舊立新,在創作上顯示了實績。
【歷史意義】
1、它是中國文學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徹底反對舊文學的革命,是文學觀念、文學思想內容、文學語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學革命使中國文學從禁錮束縛狀態走向自由開放,從閉關鎖國狀態面向世界,開創了中國文學一個嶄新的時代;
3、文學革命批判舊傳統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學勇於吸收的開放意識,衝破舊框框的自由創造精神,對新文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偏頗不足】
對中國古代文學否定過多,而對外國文學則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
1928|1937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左翼)運動
1、國民黨破壞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統一戰線,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由中國共產黨單獨領導革命的格局。
2、1928年前後,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成立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
3、從混合型的革命文學進而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1928年1月,創造社、太陽社以《創造月刊》《太陽月刊》《文化批判》三個刊物為主要陣地,開始鼓吹革命文學;
2、魯迅、茅盾分別撰文批評論爭;
3、革命文學的論爭擴大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糾正了創造社、太陽社的一些理論錯誤,使他們對魯迅、茅盾的態度有所改變;並形成翻譯介紹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熱潮,使革命文學運動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提高了論爭雙方的思想,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準備了條件;
4、1930(-1936)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1930年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稱劇聯)成立,中國現代的戲劇運動,這時期也從“愛美的”戲劇向左翼戲劇運動發展;1932年,中國詩歌會成立,會刊:《新詩歌》,主要成員穆木天、蒲風等,詩會是一個自覺地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5、1935年,黨中央根據日寇擴大對華侵略戰爭和國內階級關係的新變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1936年春,左聯自動解散,左翼文學內部發生兩個口號【“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論爭。由於魯迅、茅盾的努力,1936年10月,代表文藝界各派別簽名的《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發表,標誌著左翼文學界經過論爭達到了新的團結,顯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勢下文藝界的廣泛團結,為過渡到下一時期的抗戰文藝運動和建立更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準備了較充分的思想條件。
【創造社、太陽社】
1、文學觀點:①文學是有階級性的;②文學是宣傳的武器;③無產階級文學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無產階級,最重要的是要獲得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2、存在錯誤:①對當時中國社會缺乏準確的分析,因而對中國革命的性質、革命的主要任務、革命的對象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點;②誇大文學的作用,說文學能“組織生活”;③對“五四”以來的文學進行錯誤批判。
【茅盾】《從牯嶺到東京》
【魯迅】
1、《文藝與革命》:①批評他們誇大文藝的作用,不相信文藝有鏇乾轉坤的力量;②肯定文藝的宣傳作用,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並非全是文藝;③革命文學當先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批評那些腦子裡存著許多舊殘滓的自封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
2、《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①“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為“右翼”作家的;②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鬥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③戰線應該擴大,應該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④聯合戰線目的都在工農大眾。講話成為左聯綱領性的指導文獻,是魯迅對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3、《論我們現在的文學運動》《答徐鬰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對兩個口號的論爭的主要意見:①贊成一切文學家,任何派別的文學家在抗日的口號下統一起來的主張;②不能說:作家在“國防文學”的口號下聯合起來;③在文學問題上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學的領導責任要“更加重,更放大”。
【左聯的成就和貢獻】
1、左聯的成立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的發展,劇聯、中國詩歌會使左翼文藝運動成為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文藝運動
2、左聯密切了文藝與革命的聯繫,成為黨領導下的革命作家的統一組織,自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一翼,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英勇鬥爭;
3、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對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左聯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李偉森)
4、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進一步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學習和運用;
5、根據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成立了“大眾文學委員會”,進行了三次規模很大的文藝大眾化討論;
6、開展文藝思想鬥爭和論爭,對革命文學初期創作中的錯誤傾向,特別是“革命的羅曼蒂克”傾向進行了批評、清算,貢獻了新的題材、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精神,構成新文學第二個十年創作的繁榮局面;
7、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為新文學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左聯的錯誤及缺失】
1、政治上的左傾錯誤;2、理論上的教條主義傾向;
3、組織上的關門主義、宗派主義傾向;
1937|1945
抗日戰爭文學運動
1937·7·7抗日戰爭爆發,抗戰文學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1、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王任叔和阿英關於雜文曾發生“魯迅風”的爭論,後出版《魯迅風》;孤島戲劇運動特別活躍,於伶反映現實和鬥爭的戲劇《長夜行》,阿英的南明史劇《碧血花》《海國英雄》等,以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激勵觀眾,影響很大;
2、上海淪陷,武漢成為文學活動的中心。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協)成立。它是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包括了除漢奸以外的各派文學家、藝術家。會刊:《抗戰文藝》(1938·5-1946·5);口號:“文章下鄉,文章入伍”;
3、1938年郭沫若主持的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宣傳廳)成立,領導了以武漢為中心的抗日文藝宣傳活運蓬勃開展,朗誦詩、街頭詩、街頭劇、報告文學等小型作品的湧現,是這一時期文學活動的重要特點。但由於這一時期作家對抗戰現實的認識不夠深入,因而抗戰文學也有著熱情多於理智、內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點;
4、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郭沫若脫離第三廳,1940年建立文化工作委員會,歷史劇《屈原》發表和演出,衝破國統區沉悶空氣,喊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
5、抗戰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後,為使文學為抗戰服務,在國統區,1938年文學界曾展開“利用舊形式”和“舊瓶裝新酒”的討論;1940年前後又有民族形式的論爭,並產生了兩種對立的觀點。此外,1938年還發生了抗戰文學主流和梁實秋的文藝與抗戰無關的論爭;
6、解放區文藝運動對國統區影響很大。1944年4月,何其芳、劉白羽從延安到重慶,向國統區進步文藝界傳達《講話》,周恩來親自領導了國統區進步文藝界對《講話》的學習;
7、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進步作家積極參加了人民大眾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聞一多因此遭國民黨特務暗殺。暴露國民黨腐敗黑暗統治的小說、政治諷刺劇、政治諷刺詩等喜劇形式,成為國統區文藝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形式。
【向林冰】
《論“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強調民間形式是“大眾習聞常見的自己作風與自己氣派”,對五四以來新文藝的形式加以否定;
【葛一虹】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謂“民間形式”嗎?》:肯定新文藝,對舊形式全盤否定;
【郭沫若】
《“民族形式”商兌》: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無可疑的,是現實生活;
【茅盾】
《舊形式·民間形式·民族形式》:要吸收過去優秀傳統,更要學習外國古典文藝和新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品的典範,要繼續發展五四以來的優秀作風,更要深入於今日的民族現實,提煉熔鑄其新鮮活潑的質素;
【胡風】
《論民族形式問題》:把民族形式和現實主義、大眾化問題聯繫在一起
解放區文學運動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許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藝青年來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使解放區文學運動蓬勃興起。中國新文學運動在國統區和解放區兩大區域沿著同一方向推進。
1、解放區文學的發展,以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為界,分為兩個階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為中心先後建立起文藝界統一戰線組織和各種文藝團體,解放區文學運動與現實鬥爭和工農兵民眾密切結合,報告文學、文藝通訊、短篇小說、街頭詩、朗誦詩活動等十分活躍;
2、1942年日寇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嚴峻的形式要求文學對民族革命戰爭以更好的協助。於是,5月,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毛澤東作“引言”,經過作家三次熱烈的討論,23日毛澤東作了“結論”發言。“引言”和“結論”合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黨對文藝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文藝政策的依據;
3、延安文藝座談會後,作為貫徹《講話》精神在文藝上顯示最初成績的是新秧歌運動,如魯藝的《兄妹開荒》;其次是具有更深遠意義的作家下鄉,促使文藝工作者思想感情和創作發生變化,創作了一批主題和題材新、人物新、語言和形式大眾化的中、長、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抒情詩、長篇敘事詩、話劇和新歌劇等,顯示了解放區文學嶄新面貌;
4、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在文藝界開展了整風和一系列文藝思想批判,其中以中央研究院對王實味的批判鬥爭最為激烈;
5、1949年7月在北平召開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標誌著解放區文學與國統區文學的合二為一,標誌著現代文學歷史階段的結束和當代文學歷史階段的開始。在會上,周揚和茅盾分別代表解放區和國統區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藝》和《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的主題報告,郭沫若作《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斗》的總報告。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的-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
2、如何去服務-強調指出作家必須把立足點移到無產階級方面來,並從生活、思想、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創造人民文藝的必須的途徑;論述了普及和提高的關係,強調指出在當時條件下向工農兵普及的任務的迫切性;論述了文藝與政治的關係,並把政治作為衡量文藝作品的第一標準。
運動各階段相對獨立性和主體聯繫
①現代文學開始的時間是1917年前後。“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創刊,新文化出現萌芽,當時是在上海創刊,稱作《青年雜誌》,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時期。近代文學、晚清文學是現代文學的先聲。“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學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後”,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學革命運動過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陣地。
②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即1917年開始的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口號的文學革命,主要是以語言表現形式的改革為核心的文學革命運動,至於文學內容的改革還比較模糊。
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出現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第三個階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規定,文學又出現了一次帶有顯著特色的變化,出現了全國範圍的以抗日救亡為中心的文學熱潮,“抗日救亡”是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一切文學形式都圍繞抗戰而發展。
④1942年後,現代文學顯著地出現了以地區為特色的現象。其一,以陝甘寧地區、延安、廣大農村為代表的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文學,主要描寫對象是農民、農村土改;其二,以大中城市廣大地區為代表的國統區文學,突出描寫對象是知識分子、廣大市民的命運。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思潮
時段
總體特徵
思潮名稱
思潮表現
代表人物/社團/流派/刊物
1917|1920
1、現實主義是文學主潮;
2、浪漫主義也是這時期一股強大的文學思潮;
3、現代主義有所介紹,但尚未產生純粹的現代派作品。
五四時期新文學思潮
文學革命倡導為人生的寫實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胡適介紹易卜生的現實主義、個性主義;周作人《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提倡抒寫真實的人生等。
破舊創新的浪漫主義文學:郭沫若·《生命底文學》、詩集《女神》等
封建主義復古思潮
新文學與封建復古派的鬥爭
1、錢玄同、劉半農的雙簧戲,總題《文學革命之反響》;2、林紓(琴南)發表《荊生》《妖夢》等文言小說,影射與攻擊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倡導者;李大釗《新舊思潮之激戰》、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駁林紓,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則”和“兼容並包主義”。
1921|1927
1、“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占主潮地位;
2、浪漫主義也是這時期主要的文學思潮;
3、現代主義文學思潮這時期也占有一席之地;
4、新文學內部這時期還出現了革命文學思潮。
文學革命深入發展期的多元文學新思潮
現實主義文學思潮
1、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彷徨》在這期間出版;(論文《論睜了眼看》批判舊文藝的瞞和騙)
2、現代最早、成員最廣的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其文學思想基本傾向是現實主義;
3、除文學研究會外,當時影響很大的語絲社和魯迅領導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傾向也是現實主義;
4、歐美現實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這時期得到大量翻譯、介紹。
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1、異軍突起的創造社,擁有一批創作力旺盛的作家;
2、當時最重要的新詩流派之一的新月詩派,其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雖具有唯美主義傾向,追求詩的形式美,但就詩歌的主要傾向而言,是浪漫主義的;
3、歐美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這時期也被大量翻譯、介紹進來;
4、五四運動後的中國,社會黑暗,政治腐敗,封建復古派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反撲,以創造社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正適合青年知識分子反抗鬥爭的要求。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1、現代主義的許多流派,如象徵主義、唯美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等得到介紹,現代主義作品的翻譯也有一定數量;
2、許多現實主義作家、浪漫主義作家,也常吸收現代主義因素於創作中,或運用現代主義方法創作一些作品;
3、出現了現代主義詩歌流派象徵詩派。代表詩人:李金髮·《藝術之本原與其命運》——“朦朧”、“含蓄”、穆木天·《談詩——寄沫若的一封信》——“詩是要暗示的”象徵詩最本質的特徵。
革命文學思潮
1923—1924年間,早期共產黨人鄧中夏、惲代英、沈澤民等進行革命文學倡導,提倡創作革命的文學,強調作家要有革命的實際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求革命文學家要從事革命實際活動,到勞動民眾中去。【意義】有助於新文學與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及勞動民眾的聯繫。【偏頗】1)對非革命“工具”的文學簡單否定,尤其是共產黨人作家蔣光慈對葉紹鈞、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儈”的評價粗暴否定;2)對文學的藝術特徵重視不夠。
資產階級右翼倒退思潮
1919年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是一場馬克思主義與實驗主義的論爭,關係到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的問題;
2、“整理國故”思潮
1919-1922年隨著社會鬥爭的深入,以胡適為代表的右翼,從軟弱的反封建文化立場後退,逐漸表現出與封建勢力妥協的傾向
遊戲的消遣的文學思潮
鴛鴦蝴蝶派/禮拜六派
20世紀前半期中國近現代一個頗有社會影響的文學流派。其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遊戲”、“消遣”的工具。以小說創作為主,主流是言情小說,其內容多為才子和佳人相悅相戀。主要刊物《禮拜六》;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等;代表作徐枕亞《玉犁魂》、李涵秋《廣陵潮》。主流:言情小說,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對中國小說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起過承前啟後的作用;壞的支流:粗製濫造,黑幕小說等。文學研究會對鴛鴦蝴蝶派遊戲的、消遣的文學觀進行批判、抨擊。
封建復古主義思潮
1、學衡派
1922年吳宓主編的《學衡》創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嘯等,稱為學衡派,攻擊新文化運動。魯迅《估“學衡”》批駁。
2、甲寅派
1925年章士釗復刊《甲寅》,稱為甲寅派,讚美文言,非難白話,攻擊新文化運動。魯迅撰文批駁。
1927|1937
1、總的特點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和自由主義文學思潮這兩大文潮的並存和論爭:革命文學以文學為革命事業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自由主義文藝思潮則強調文藝的獨立品格,文藝和政治保持距離,或強調文學脫離政治的自由;
2、革命文學思潮,就其主流而言,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主導的,但也摻雜了嚴重的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的理論錯誤,如文學與革命的關係問題、文學與民眾的關係問題等;
3、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比上一時期有所發展,產生了現代詩派和現代派小說。
無產階級革命(左翼)文學思潮
1、現實主義文學思潮
占主潮地位。左翼的創作,奉現實主義為圭杲。創造社轉向革命文學,同時也否定浪漫主義而推崇現實主義,郁達夫小說中現實主義的成分加重了;象徵派詩人馮乃超、穆木天也成為革命文學倡導者、大眾化詩歌的主幹人物;浪漫主義戲劇團體南國社轉向,自我批判浪漫主義,田漢劇作的現實主義成分也增加。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張天翼、沙汀等創作一批現實主義小說;艾青、臧克家、田間及中國詩歌會的詩作傾向是現實主義;民主主義作家老舍、巴金、曹禺等、文學研究會作家葉聖陶、王統照、魯彥等創作了各具特色的現實主義傑作;這時期出現的東北作家群創作了一批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傾向的抗日救亡文學。
2、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比起前一時期大大減弱。創造社轉向;後期新月派向現代派轉化;彌灑社、湖畔詩社早已停止活動。
自由主義文學思潮
1、京派
30年代的一個文學流派。關注人生,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高蹈於現實功利上,強調藝術的獨立品格,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2、論語派
本時期一個散文流派,宣揚“世事看穿”“自然幽默”,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筆調”,採取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自由主義立場。
3、新月派
新月社同人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後期,提出“健康”、“尊嚴”的原則,梁實秋發表《文學與革命》《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等文,宣揚人性論,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由此引發1928-1930年左翼文壇與新月派的思想論戰,這是新文學史上無產階級文學思想和資產階級文學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論爭。
4、“自由人”“第三種人”思想論戰
1931-1933年。自由人指《文化評論》的胡秋原,第三種人指《現代》的蘇汶。論爭的中心是文藝的階級性、文藝與政治的關係問題。1932年張聞天發表《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馮雪峰發表《關於“第三種文學”的傾向與理論》,進行了總結和清算。
右翼反動文學思潮
民族主義文學
1930-1931年,屬於國民黨的一個文學派別,出版《前鋒月刊》,竭力鼓吹要建立“文藝的中心意識”,聲稱“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借民族主義來抹煞階級斗爭,以民族意識否定階級意識。而其所謂民族意識,是封建意識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魯迅的《“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揭露了它們“寵犬派文學”的本質。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1、現代詩派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現代派”得名於1932年出版的《現代》大型文學雜誌,主要負責人為施蟄存、蘇汶、戴望舒三人。在《現代》上發表詩歌的人很多,一批詩人從思想到藝術有許多共同傾向,稱之為“現代詩派”。這股現代派詩潮,因後期新月派向現代派轉化而匯為一股不小的潮流,有人稱之為中國新詩的黃金時代,有人稱之為詩的成熟期。現代派詩歌以象徵主義為主,兼有浪漫主義、古典主義、意象派的特點。
2、現代派小說
心理分析派
1)代表作家:施蟄存·《梅雨之夕》《春陽》《石秀》《將軍的頭》等;整部作品都是寫各種心理的。
2)創作特色:現實主義或浪漫主義為主要創作特色;性心理描寫作為其中的因素、成分
新感覺派
(海派小說)
1)代表作家:穆時英·《夜總會裡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
2)創作特色:在快速節奏中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生活;2主觀感覺印象的刻意追求與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潛意識、隱意識的開掘與心理分析小說的建立;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當突出的頹廢悲觀乃至絕望色情傾向
3、現代派戲劇
曹禺在發表了標誌著話劇藝術成熟的現實主義傑作《雷雨》《日出》後,又推出了借鑑表現主義劇作《瓊斯皇》的某些表現手法反映農村階級茅盾和鬥爭的劇本《原野》,是該時期具有濃重現代主義色彩的劇作。
1937|
1949
1、重視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
2、現實主義是國統區抗戰文學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學和現代派文學仍有存在;
3、現實主義幾乎成為解放區唯一的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沒有絲毫地位,浪漫主義也只是作為因素附麗於現實主義;
4、從文學大眾化思潮發展到工農兵文學思潮,解放區文學就是工農兵文學。
國統區抗戰文學思潮
1、文學大眾化思潮
1938“利用舊形式”和“舊瓶裝新酒”的討論;1940年前後又有民族形式的論爭。
2、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
抗戰以後,一些現代派詩人面向抗戰現實,詩風大變,趨向現實主義,1937年10月胡風主編的《七月》創刊。《七月》等刊物發表了許多戰鬥的、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的詩歌,以艾青、田間為首,培育了綠原、阿壠、曾卓、魯藜、冀訪、鄒荻帆等一批青年詩人,形成貫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
3、胡風文藝思想“主觀戰鬥精神”
關於現實主義如何適應於抗戰現實問題的討論。胡風為了克服抗戰文學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公式主義,十分強調作家的“主觀戰鬥精神”。
4、後期浪漫派
以徐訏、無名氏為代表的小說創作,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筆調;郭沫若的歷史劇,主題富有現實戰鬥性,但創作方法主要傾向是浪漫主義。
5、現代主義詩歌流派“九葉詩派”
40年代國統區一個具有鮮明特色和影響的現代主義詩歌流派。他們既忠於時代和鬥爭現實,又忠於藝術創造,較多吸收了西方象徵詩派、現代詩派的表現藝術和手法,使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較好地結合起來。
6、戰國(策)派
1940年陳銓、林同濟等創辦《戰國策》半月刊,錯誤地提倡“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的“三道母題”,自稱是抗戰文學思潮中的另一種聲音。他們雖然也主張和宣傳“抗戰”,但卻錯誤地稱當時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的重演”,抹煞了德日法西斯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正義性的根本區別。代表作是陳銓的劇本《野玫瑰》,把國民黨間諜作為民族英雄歌頌。
抗戰無關文學思潮
梁實秋的論爭
1938年12月,梁實秋主編《中央日報》副刊《平明》對“抗戰八股”作了徹底否定,因此而引發論爭。
解放區工農兵文學思潮
工農兵文學思潮
毛澤東: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講話》反覆強調現實主義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社團&流派
時段
社團·流派·運動
概念解釋
1917
|
1927
“五四”文學革命
1、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相繼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的文章,標誌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2、文學革命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以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為主要內容,並取得了一系列的實績:出現了大量的新文學作品、社團、刊物,確立了白話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學革命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它的成功從形式上根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的面貌,標誌著中國文學進入了現代文學的發展新時期。
《新青年》
1、1915年創刊於上海(第一卷名《青年雜誌》),主編陳獨秀,標誌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始;2、1917年1月、2月,胡適和陳獨秀分別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誌著“五四”文學革命的正式開始;3、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適等人創作的白話新詩。同年5月,刊登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標誌著“五四”新文學創作實踐的正式開始;4、“五四”新文學的發展進程中,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同時出現了一個被稱作“新青年”作家的創作群體,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
文學研究會
1、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代表作家有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清、冰心等;2、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3、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4、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在當時和以後都對新文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創造社
1、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2、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等;3、理論主張: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等,表現出浪漫主義的特徵;4、創造社的作品,尤其是郭沫若的詩歌和郁達夫的小說,對當時和以後的新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和文學研究會成為雙峰並峙的兩大新文學社團,使浪漫主義形成新文學的另一強大的文學思潮;5、1925年五卅後是創造社後期,宣傳和倡導革命文學。
新月詩派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2、重要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新月》(後期)3、1926年徐志摩、聞一多在《詩鐫》上提倡新格律詩。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可以看作是他們對新詩的新格式、新音節的理論主張;4、以《詩鐫》為陣地,以聞一多、徐志摩為首的新格律詩的創作,稱為“新月詩派”,對提高新詩的藝術性和對新詩形式的探索,有積極意義;5、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是新月社的後期,在文學上提出“健康”和“尊嚴”原則,梁實秋宣揚人性論,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31年新月派詩人又創辦《詩刊》,陳夢家編《新月詩選》,收18人的詩,展示了新月詩派的陣容及詩作創作成就。
語絲社
1、1924年成立,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2、《語絲》是新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性的散文刊物,多發表雜文、小品、隨筆,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莽原社
1、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以創辦《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員還有高長虹、向培良等;2、《莽原》提倡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與《語絲》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向舊勢力、舊文明發起攻擊。
未名社
1、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主要成員還有韋素園、臺靜農等,是一個著重於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團體;2、臺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鄉土文學的成功之作。
狂飈社
1、1926年,高長虹、向培良等從莽原社分裂出去,與高歌、尚鉞等另組狂飈社,出版《狂飈》周刊及狂飈社叢書;2、狂飈社受尼采思想影響較深,表現出“虛無的反抗”的特色。
淺草社
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林如稷、陳翔鶴、馮至等,創辦《淺草》季刊,1925年停刊。
沉鍾社
1、1925年《淺草》停刊,淺草社同人和楊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鍾社,創辦《沉鍾》刊物,至1934年停刊;2、沉鍾社是致力於創作的團體,文藝思想接近創造社,魯迅評價它“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
彌灑社
成立於1923年,主要成員有胡山源等,創辦《彌灑》月刊,文藝思想強調藝術無目的論和靈感作用。
湖畔詩社
1、1922年成立於杭州的新詩團體,主要成員有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等四人,被稱為“湖畔詩人”;2、湖畔詩人以“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為特色,此外,還有專心致志作象徵詩的李金髮等,形成新詩中的象徵詩派。
南國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員:田漢,是一個以浪漫主義傾向和感傷情調為鮮明風格的話劇團體,主要是在1928-1929年開展戲劇活動。
鴛鴦蝴蝶派
1、始於20世紀初,盛行於辛亥革命後,得名於19世紀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因該派創辦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等;2、鴛鴦蝴蝶派提倡遊戲的、消遣的文學趣味,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文學思想,其創作主流是言情小說,代表作品有徐枕亞的《玉犁魂》、李涵秋的《廣陵潮》等;壞的支流是黑幕小說,這些都受到了文學研究會的嚴厲批判和抨擊;3、在中國小說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流派的小說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過承前啟後的作用,但是,鴛鴦蝴蝶派文學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營利為目的,大量製作,粗製濫造,質量低劣,染上了濃重的商業氣息。
學衡派
1、1922年,吳宓主編的《學衡》雜誌在南京創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嘯等,稱為學衡派;2、學衡派都是歐美留學生,擺出一副學貫中西的架勢,在《學衡》雜誌上攻擊新文化運動,反對言文合一,稱文學革命者“淺陋”,魯迅、茅盾等著文批駁。
甲寅派
1、1925年章士釗復刊《甲寅》周刊,稱為甲寅派;2、章士釗維護封建教育,壓迫北京女師大學生運動,提倡讀經,在《甲寅》上舉古書為例,讚美文言,非難白話,攻擊新文化運動。魯迅、郭沫若等批判了這一封建復古思潮。
1928
|
1937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
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陽社和經過整頓的後期創造社以《創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陽月刊》三個刊物為主要陣地,一齊鼓吹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他們大力宣揚文學是有階級性的,文學是宣傳的武器,無產階級文學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無產階級,最重要的是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等,存在著片面性和機械論的傾向;在革命文學創作中他們忽視文藝的特徵,對五四以來的文學作家和作品進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擊魯迅,從而引發了與魯迅、茅盾等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論爭促使雙方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思想,糾正了某些理論錯誤,擴大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準備了條件;2、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標誌著中國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入發展和變化。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沈端先、錢杏邨、魯迅、田漢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演,是左聯綱領性的指導文獻;2、左聯的成立,推動了革命文學運動的迅猛發展,成為黨領導下的革命作家的統一組織。先後出版《北斗》《萌芽》等刊物,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文藝大眾化運動,十分重視理論批評和培養青年文學作者等,同時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對中國革命、對新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3、1936年由於形勢變化,左聯自動解散。
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劇聯
1、1927年以後,隨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中國現代戲劇運動也從“愛美的”戲劇向左翼戲劇運動發展。1930年左聯成立後,藝術劇社、南國社、青鳥劇社等聯合組成左翼劇團聯盟,是年8月改名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簡稱劇聯);2、劇聯成立後,在學生、工人中組織成立劇社,開展戲劇演出活動,推動戲劇的大眾化建設。
中國詩歌會
1、1932年9月成立,發起人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等,是左聯領導下的民眾性詩歌團體。會刊《新詩歌》,除上海總會外,還在北平、廣州等地建立分會,各自出版詩歌刊物;2、詩歌會在詩的內容方面提出“要抓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是一個自覺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兩個口號的論爭
1、1935年,黨中央根據日寇擴大對華侵略戰爭和國內階級關係的新變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1935年底上海文學界地下黨領導提出“國防文學”的口號,並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解散左聯。1936年黨中央特派員馮雪峰從延安到上海。魯迅、馮雪峰、胡風等商量後,提出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以進行補救。主張國防文學的一些作家對此進行指責,於是發生兩個口號的論爭,使左翼文學處於分裂狀態。這場論爭,是左翼文藝界在新形勢下圍繞建立文藝界統一戰線而發生的思想分歧和論爭。魯迅著文提出兩個口號可以並存,反對並批評了左的關門主義和右傾偏向。2、1936年10月,由於魯迅、茅盾的努力,代表文藝界各派別的21人簽名的《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發表,標誌著左翼文學界經過論爭達到了新的團結,顯示了抗日救亡新形勢下文藝界的廣泛團結。兩個口號論爭得到了積極的結果,為過渡到下一時期的抗戰文藝運動和建立更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準備了較充分的思想條件。
京派
1、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藝術風格在本質上有較為一致之處;2、主要刊物有《文學雜誌》、《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等;3、“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風格。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底蘊,基本傾向是現實主義並有所發展變化。
論語派
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以創辦《論語》刊物而得名,後又辦有《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閒適、性靈,採取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自由主義立場。
“自由人”
指30年代初《文化評論》的胡秋原。他自稱“我是一個自由人”,有著文藝脫離政治、脫離階級而自由的傾向。他一方面批判國民黨民族主義文學“實在是反民族的文藝”,另一方面也批評左翼文壇“將藝術墮落到一種政治的留聲機”,由此引發了和左聯的思想論戰。
“第三種人”
指30年代初《現代》的蘇汶。文藝主張有著脫離政治、脫離階級而自由的傾向。左聯曾和他展開論辯,批評了他的文藝傾向。通過辯論,左聯也檢討了理論上和策略上“左”的錯誤。
東北作家群
1、指出身東北,九·一八東北淪陷後流亡到關內的一批年輕作家,主要成員有蕭軍、蕭紅、端木貢良、駱賓基、舒群等;2、作品以東北人民生活和鬥爭為內容,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傾向,具有激昂悲憤的感情色彩和濃烈的鄉土氣息。
現代詩派
1、1932年《現代》大型文學雜誌出版,在雜誌上發表詩歌的人很多,一批詩人從思想到藝術有許多共同傾向,稱之為“現代詩派”。現代詩派的首領是戴望舒,主要成員有徐遲、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2、現代派追求的是“純詩”,詩歌以象徵主義為主,兼有浪漫主義、古典主義、意象派的特點。
心理分析派小說
1、30年代初出現的現代派小說之一,代表作家施蟄存;2、主要特點:運用弗洛伊德學說於小說創作,深入細緻地、嚴肅地描寫人物的性心理、性壓抑等,在現代小說中別具一格,豐富了文學表現生活的內容和手法;3、代表作品有《梅雨之夕》《春陽》《石秀》等。
新感覺派/海派小說
1、也稱海派小說,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的一個流派,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穆時英被認為是該派最成功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夜總會裡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2、新感覺派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點:1)在快速節奏中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生活;2)主觀感覺印象的刻意追求與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3)潛意識、隱意識的開掘與心理分析小說的建立;4)思想上有一部分存在相當突出的頹廢悲觀乃至絕望色情傾向。
民族主義文學
1、30年代初國民黨的一個文學派別,由潘公展、王平陵、黃震遐等人組成,鼓吹要建立“文藝的中心意識”,聲稱“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借民族主義來抹煞階級鬥爭,攻擊左翼文藝運動,反動性質十分明顯;2、主要刊物:《前鋒周報》、《前鋒月刊》等;代表作品有黃震遐《隴海線上》、《黃人之血》等。
1937
|
1949
孤島文學
1、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上海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2、孤島文學中雜文寫作和戲劇活動較活躍。雜文界發生過頗有影響的“魯迅風”的爭論。於伶和阿英分別創作了很有影響的現實劇和南明史劇,如《長夜行》、《碧血花》等。
抗戰文藝運動
1、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抗戰文學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是全國規模的文學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並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幾十個分會;文協會刊《抗戰文藝》1938年創刊,1946年停刊,是抗戰時期歷史最久的文藝刊物;2、抗戰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出現了大量充滿熱情,易於宣傳和富有鼓動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街頭詩,街頭劇,多人合作的大型戲劇和報告文學等;出現了眾多的文學中心;3、抗日戰爭給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全國範圍的抗戰文藝運動充分表明了中國現代文學始終與時代、社會相輔相成,同步共進的根本特徵。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1、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大會推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為理事,理事會推選老舍為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工作;2、文協是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會刊《抗戰文藝》,1938年創刊,1946年停刊,是抗戰時期歷時最長的文藝刊物;3、文協在成立大會上提出了“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對推動作家參加現實鬥爭,密切與工農兵民眾的聯繫,起了積極作用。
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宣傳廳)
1、1938年4月在武漢成立。郭沫若主持,陽翰笙任該廳秘書,田漢掌管藝術宣傳的第六處處長;2、第三廳領導了以武漢為中心的抗日宣傳活動,並組織各種戲劇、電影演出,到全國各地進行抗日宣傳,使文藝工作者擴大了視野,豐富了創作題材。
七月詩派
1、因胡風主編的《七月》而得名,是貫串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2、七月詩派發表了許多戰鬥的、以抗戰現實為主要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的詩歌作品,以艾青、田間為首,並培育了綠原、阿壠、曾卓、魯藜等一批青年詩人;3、主要刊物:《七月》《希望》《泥土》等。
九葉詩派
1、40年代國統區出現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和影響的現代主義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詩歌主要發表在《詩創造》、《中國新詩》刊物上;2、九葉詩派的特點:既忠於時代和鬥爭現實,又忠於藝術創造,在現實主義中又較多吸收了西方象徵詩派、現代詩派的表現藝術和手法。
戰國策派
1、活動於抗戰中期,因創辦的刊物《戰國策》而得名。主要成員有陳銓、林同濟;2、文藝上主張以“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的“三道母題”。代表作有陳銓的劇本《野玫瑰》,把國民黨間諜作為民族英雄歌頌。
解放區文藝運動
1、抗日戰爭爆發前後,許多左翼作家及大批文藝青年來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使解放區文學運動蓬勃興起。2、解放區文學的發展,以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為界,分為兩個階段。1942年以前以延安為中心先後建立起文藝界統一戰線組織和各種文藝團體,開展大眾化抗日宣傳活動如街頭詩、街頭劇等;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新秧歌運動蓬勃發展,作家的思想面貌和文藝思想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湧現了一大批語言和形式大眾化的中、長、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抒情詩、長篇敘事詩、話劇和新歌劇等,顯示了解放區文學的嶄新面貌。
延安文藝座談會
1、1942年,抗日戰爭處於極其艱苦的相持階段。嚴峻的形勢要求文學對民族革命戰爭以更好的協助。當時解放前文學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隊伍的思想面貌、文藝思想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學習提高,總結經驗教訓,克服錯誤缺點,於是,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2、會上,毛澤東作了“引言”和“結論”的兩次發言,合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講話》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精闢論述了如何服務的問題,強調作家要到民眾鬥爭中去汲取創作源泉,改造世界觀;3、延安文藝座談會對新文藝尤其是解放區文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第一次文代會
1、1949年7月在北平召開,解放區文學與國統區文學因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而會師了。這是繼往開來的大會,是總結和動員的大會。會上,周揚和茅盾分別代表解放區和國統區做了《新的人民的文藝》和《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的主題報告,郭沫若作《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鬥》總報告,指出新文藝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的文藝”。2、大會標誌著現代文學歷史階段的結束,開始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當代文學發展階段。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創作概述1
發展史段 | 1917—1927 | ||||
發展特徵 | “五四”時期由於社團蜂起,流派紛呈,相互競爭,彼此砥礪,使中國現代文學在第一個十年就形成了初步繁盛、多元並存的局面,獨具一番“五四”氣象。主要表現為: l “五四”文學的開創性質:在自由詩、格律詩、象徵派詩、小說(短篇、中篇、長篇、問題小說、鄉土文學)、雜感、散文、戲劇等方面,都產生了某種體式或開一代風氣的奠基之作。 l “五四”文學的啟蒙色彩:反封建主義和蒙昧主義、爭取個性和民族解放的文學主題的確立,使“五四”文學染上了濃厚的人道主義、平民主義的色彩,構成了新文學現代意識的覺醒。 l “五四”文學的感傷格調:記錄著新文學作家艱難而不無寂寞的求索軌跡。 l “五四”文學的開放意識:各種國家、各種風格的創作,都有理論上的引進,也隨著有創作上的學步,乃至獨創性藝術個性的追求,使中國新文學一起步就納入世界文學的總體之中。 | ||||
時段文體創作特徵 | l 文學研究會的創作以小說成就最為突出。一是“問題小說”熱;二是“鄉土文學”的崛起。前者與周作人的理論闡釋有關,後者源於魯迅的小說《故鄉》,創作代表 作家有【文學研究會·魯彥、許傑、彭家煌、王任叔】、【語絲社·馮文炳、許欽文】、【未名社·臺靜農《地之子》】等,形成了五四時期最早的文學流派,對三 四十年代的文學格局也有長遠影響;詩歌、散文、戲劇等創作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如葉聖陶、朱自清、瞿秋白等。 l 創造社的成就以郁達夫的小說和郭沫若的詩歌為代表。重要劇作家除郭沫若外,還有後來重組“南國社”的田漢。 l 與創造社相近的浪漫抒情傾向的文學社團還有淺草社、沉鍾社、彌灑社和湖畔詩社。 l 語絲社是新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性的散文(雜文)刊物,對促進現代散文的成熟起了主要貢獻。《語絲》的作者隊伍實力雄厚,但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不盡相同。大致可分2支:一是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言志”小品,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戰鬥雜文。 l 1926年春,以徐志摩、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詩派成立,從理論到實踐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辦有《新月》月刊和新月書店。 l 戲劇方面的丁西林也值得重視。丁西林的世態諷刺劇代表作《一隻馬蜂》《壓迫》,在輕鬆的笑謔中觸及嚴肅的社會問題,在初期的劇壇上獨樹一幟。 l 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詩派出現於20年代中期。同道者還有後期創造社詩人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等。 | ||||
文學創作 | 創作團體 | 小說 | 詩歌 | 散文 | 戲劇 |
白話文學 | 《新青年》 《新潮》 | 魯迅《吶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 【其它:葉紹鈞、汪敬熙、楊振聲、陳衡哲等】 | 劉半農《揚鞭集》;“平民詩人”-詩體多樣化和平民化; 胡適《嘗試集》(1920)·《上山》(1919) 【其它:沈伊默、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等】 | 散文詩集《野草》(1924-1926)、《朝花夕拾》(1926)雜文集《墳》(1907-1925)、《熱風》(1918-1924)、《華蓋集》(1925)、《華蓋集續編》(1926) 【其它: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 | 第一部獨幕劇胡適《終身大事》 |
現實主義(為人生) | 【問題小說】-人生意義、婚戀、教育、兒童婦女等主題; 【鄉土小說】(文學研究會)魯彥、許傑、彭家煌、王任叔;(語絲社)馮文炳、許欽文;(未名社)臺靜農《地之子》 | 最早的詩歌刊物《詩》;8位詩人詩合集《雪朝》 冰心《繁星》、《春水》 | 瞿秋白20年代《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現代報告文學濫觴、報告社會主義蘇聯建國初期的情況;30年代雜文集《亂彈及其他》; 冰心《寄小讀者》(1923) | “問題劇”為主的寫實派劇作: 【民眾戲劇社】1921,歐陽予倩《潑婦》《回家之後》 【上海戲劇協社】1921,洪深(《少奶奶的扇子》《趙閻王》) | |
語絲社 | 周作人“言志”小品;魯迅戰鬥雜文;林語堂《剪拂集》 | ||||
浪漫主義 (浪漫抒情創作傾向) | 創造社 | 郁達夫《沉淪》(1921); 張資平《她悵望著祖國的田野》、《沖積期化石》(1922,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傾向,後墮落; 馮元君《隔絕》《旅行》-五四知識女性情愛、母愛的茅盾 | 郭沫若《女神》 | 浪漫派劇作: 郭沫若《三個叛逆的女性》;白薇《琳麗》 田漢《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 | |
沉鍾社 | 馮至《昨日之歌》 | 蘇雪林散文集《綠天》《鴿兒的通信》《當我老了的時候》-與冰心齊名的“閨秀派”作家之一 | |||
湖畔詩社 | 馮雪峰、汪靜之、應修人、潘謨華: 合集《湖畔》、《春的歌集》;汪靜之《蕙的風》 | ||||
“新月”派 | 凌叔華《花之寺》-高門巨族女性。魯迅:“很謹慎的、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婉順的女性。” | 徐志摩《志摩的詩》(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聞一多《紅燭》(1923)、《死水》(1928) 朱湘《夏天》《草莽集》 | 丁西林《丁林獨幕劇集》·《一隻馬蜂》《壓迫》(1925) | ||
現代主義 | 象徵詩派 | 李金髮、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 |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創作概述2
發展史段 | 1927—1937(大革命失敗—7·7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 | ||||
創作特徵 | 本時期文學創作發展的總體特點:中國現代文學從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從思想到藝術走向成熟,左翼文學與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文學合力構成了新文學創作繁花似錦的嶄新局面,創作取得全面豐收: 1、一方面,贊成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作家集結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旗幟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左翼文學運動,將“五四”開始的“文學革命”推向“革命文學”的新階段。 2、另一方面,為數眾多的民主主義作家和自由主義作家作為反抗舊世界的有力的一翼,創辦各種文學刊物,形成傾向不同、風格各異的若干作家群體,如“京派”、“海派”等,或堅守“文學”的立場,甘於寂寞,潛心創作。 3、文學的各種體裁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小說尤其是中長篇小說的成就特別引人注目。 | ||||
文學創作 | 發展概況 | 創作流派 | 創作特點/創作題材 |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 思想內容/藝術成就 |
小說 | 本時期小說發展的標誌: 1、優秀長篇的湧現。如茅盾、巴金、老舍等; 2、反映現實的深刻程度上有了顯著提高,產生一批真實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社會本質的扛鼎式作品; 3、題材廣闊多樣:描寫農村破產和農民苦難的小說在眾多題材中表現突出;反映時代青年的苦悶,從而燭照出時代的黑暗和沉重;工商業和工商業者的凋零和苦難;勞動婦女的命運;城市市民的生活,東北大地上反帝抗日鬥爭,歷史小說等; 4、 創作潮流的分野和小說流派的連續湧現。創作潮流:一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觀察、剖析中國社會;一者從文化、道德的層面入視;小說流派:茅盾、吳組緗、 沙汀、艾蕪等的社會剖析派;沈從文、廢名、蕭乾等的京派;劉吶鷗、穆時英等的新感覺派;施蟄存等的現代派心理分析派;蕭軍、蕭紅、端木貢良、駱賓基、李輝 英、舒群等的東北作家群。 | 寫實主義 | 歷史題材小說 | 李劼人《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 | 連續性長篇,廣泛描寫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城鎮動亂的社會圖景,被郭沫若譽為“小說的近代史”。 |
革命鬥爭題材小說 | 蔣光慈《短褲黨》 | 反映了大革命時期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可歌可泣的史實 | |||
蔣光慈《田野的風》 | 描寫了鄉村農民的暴動 | ||||
洪靈菲《轉變》、胡也頻《光明就在我們前面》 | 對青年知識分子追求光明的曲折歷程的描寫,包括他們的革命活動和流亡生活 | ||||
農村破產和農民苦難的小說 | 茅盾《春蠶》《秋收》《殘冬》;王統照《山雨》 葉聖陶《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 | 廣泛反映了農村動盪的生活、農民處境的悲苦和發出的不平呼聲 | |||
青年知識分子題材 |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1931)《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柔石《二月》等 | 各具特色地反映了時代青年的苦悶和心靈創傷,從而燭照出時代的黑暗與沉重 | |||
勞動婦女命運題材 | 許地山《春桃》(1934)、柔石《為奴隸的母親》 | ||||
城市市民生活題材 | 老舍《老張的哲學》《離婚》《斷魂槍》《駱駝祥子》《月牙兒》《黑白李》;張天翼《包氏父子》《從空虛到充實》等 | 作者既同情他們的苦難,發掘他們身上的美德,又對他們灰色的生活和向上爬等人生哲學給予辛辣嘲笑 | |||
社會剖析派 | 1、接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用階級對抗的眼光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實,試圖從本質上揭示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生活發展的路向。 2、創作上充分體現了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發展軌跡,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得到空前增強和深化,並且開創了史詩式結構和雄健筆力大規模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藝術作風和氣派。 | 茅盾《子夜》(1933)、《蝕》(三部曲)、《腐蝕》 | 從時代變動的角度展示了上海這一大城市到東南沿海農村的社會面貌 | ||
吳組緗《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家鋪》 | 反映皖南農村經濟破產下各種悲劇性奇事的短篇小說 | ||||
沙汀《航線》《土餅》《苦難》 | 描寫四川農村重重黑幕的短篇集 | ||||
艾蕪《南行記》·《南國之夜》《夜景》 | 描寫西南邊地流浪生活的短篇集 | ||||
京派作家 | 帶隱逸氣的文學群體,有一定的純文學色彩。創作上基本賡續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路向,承襲鄉土小說的傳統而將其推進 | 和五四時期的小說集《竹林的故事》,形成一種恬淡靜美的鄉土抒情小說風格 | |||
沈從文《丈夫》(1930)、《邊城》(1934)、《長河》 | |||||
現代派小說 | 以現代大工商業城市中“都市男女”為描寫中心,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畸形文明中的病態人生,體現了新文學向世俗化發展的另一極,藝術表現手法上也獨具一格 | 施蟄存《梅雨之夕》《將軍的頭》《善女人行品》 | 心理分析派,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透視人物潛意識和性心理 | ||
穆時英短篇集《南北集》《公墓》·《夜總會裡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等 | 被稱為新感覺派聖手,以直覺、多變的畫面和快速、跳躍的節奏,表現都市男女形形色色的生活及其不安、狂亂的心態 | ||||
東北作家群 | 蕭軍《八月的鄉村》;蕭紅中篇《生死場》(1935) | 以莊嚴的民族情感,反映了東北大地上反帝抗日的神聖鬥爭 | |||
端木貢良《科爾沁旗草原》 | 長篇小說土地史詩 | ||||
詩歌 | 本時期詩歌創作概況: 1、郭沫若、蔣光慈、殷夫和中國詩歌會蒲風、穆木天等左翼詩人的革命詩歌創作; 2、以艾青、田間和臧克家等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歌占據著主潮的位置; 3、後期新月派詩人陳夢家對“純詩”的追求,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的“現代派”詩人戴望舒、卞之琳、徐遲、路易士等,重視主觀意識、感覺,以新異的手法提高了新詩的表現力, 對詩藝的進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 左翼詩人 | 郭沫若《恢復》;蔣光慈《戰鼓》;穆木天《流亡者之歌》 | 反帝反黑暗社會的歌唱 | |
殷夫《血字》《我們的詩》《別了,哥哥》 | 在廣闊社會背景中熱情謳歌中國工人階級英勇戰鬥的雄姿,把對罪惡社會的詛咒和對理想未來的讚美完美結合起來,成為“屬於別一世界”的光輝之作。 | ||||
“中國詩歌會”蒲風《茫茫夜》《六月流火》《鋼鐵的歌唱》 | 粗獷雄渾地唱出南中國農民的苦難、憤懣與反抗 | ||||
現實主義詩歌 | 30年代崛起於詩壇,以反映現實生活特別是農村生活著稱,他們的詩作代表著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在30年代曾達到的藝術高度和卓越成就。 |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手推車》(1938) | 淳樸的農民,苦難的鄉村,憂悒的調子下滾動著巨大的熱流 | ||
田間《給戰鬥者》(1937);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 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 | 時代的鼓手,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反抗意識 | ||||
“新月”詩派 | 追求純詩的“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認為“真實的感情是詩人最要緊的元素”,反對詩歌“受感情以外的事物的指示”。 | 徐志摩詩集:《猛虎集》(1931)、《雲遊集》(1932) | |||
聞一多詩集:《死水》(1928) | |||||
陳夢家《夢家詩集》《鐵馬集》 | |||||
現代詩派 | 擁有眾多詩人,創作上受西風現代主義詩歌影響,追求思想知覺化 | 戴望舒《雨巷》(1928) | |||
卞之琳《三秋草》(1933)、《魚目集》(1935)《十年詩草》 | 受法國象徵派影響,詩歌由主情向主智轉變,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現,追求思辨美和非個人化傾向。漢園三詩人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的詩合集《漢園集》 | ||||
路易士《行過之生命》《火災的城》 | 意象鮮活、跳躍不定,給人以晃動之感,語言諧趣 | ||||
徐遲《二十歲人》·《微雨的街》《一天的彩繪》 | 善於以視覺意象疊加構成視覺和弦,對客體進行立體描繪,體現一種活躍的機智,耐人尋味。 | ||||
散文 | 本時期散文創作呈現出繁榮景象: 1、雜文的繁榮; 2、抒情散文絢麗多姿; 3、遊記文學的發展; 4、報告文學的提倡。 | 戰鬥雜文 | 魯迅、瞿秋白、還有一批受魯迅影響的新湧現的青年雜文家如徐窬庸、唐鎪、聶紺弩、柯靈、巴人(王任叔)等,使現代雜文到30年代發展至全盛時期; | 瞿秋白雜文集《亂彈及其他》 | |
馮雪峰《簡論市儈主義》·《鄉風與市風》 | |||||
聶紺弩《蛇與塔》(1941) | |||||
抒情散文 | 30年代前半期,當時除茅盾、巴金外,還湧現了一批以主要精力撰寫抒情散文的作者,主要有何其芳、李廣田、陸蠡、麗尼、豐子愷、繆崇群等; | 何其芳散文集《畫夢錄》(1936) | 對美麗淒清的夢境進行詩的刻繪,當時有人稱為“何其芳體” | ||
李廣田《畫廊集》《銀狐集》《雀衰集》《山之子》 | 自稱是“一個鄉下人”,散文以鄉間情事、山東風物、鄉野見聞居多,質樸渾厚 | ||||
陸蠡《海星》《竹刀》《囚綠記》 | 《海星》是散文詩式的短什,《竹刀》歌頌反抗的高貴精神,《囚綠記》各篇為抗戰後所作 | ||||
麗尼《黃昏之獻》《鷹之歌》《白夜》 | 《黃昏之獻》是散文詩式的作品,情調低沉;《鷹之歌》以詛咒代替了“眼淚”,用現實替代了“虛空”,發出了叛逆的歌唱,顯示了一個人吃人的世界; | ||||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子愷隨筆錄》 | 繼承了我國古代散文夾敘夾議的手法,情理並重 | ||||
遊記散文 | 朱自清《歐遊雜記》《倫敦雜記》 | ||||
報告文學 | 報告文學興起於30年代。創作上克服了前幾年的缺點,做到思想與藝術並重,標誌著我國報告文學的進步。 | 夏衍《包身工》 | 在中國的報告文學上開創了新的記錄 | ||
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1936) | 用第一人稱貫穿全篇,用新聞剪影的手法處理場面、事件,極具現場感。 | ||||
戲劇 | 本時期戲劇創作概況: 1、戲劇創作藝術臻於成熟,從“案頭戲劇”向“劇場戲劇”轉化 2、國防戲劇的興起。 | 現代話劇 | 除了曹禺、田漢、洪深外,本時期還湧現了夏衍、李健吾、白薇、於伶、宋之的、陳白塵等新人,創作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思想內涵的深刻、劇本舞台性的要求等。 | 曹禺《雷雨》、《日出》 | 可視作我國現代話劇劇本成熟的標誌。 |
夏衍《上海屋檐下》(1937);李健吾《這不過是春天》 | 悲喜劇,舞台性效果 | ||||
國防戲劇 | 興起於1936年,劇作家們鑒於國難日深,紛紛熱情回響。 | 夏衍《賽金華》《自由魂》;於伶《夜光杯》等 | 充滿愛國熱情,藝術上大體粗糙,但演出效果卻相當令人滿意。 |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創作概述3
時 | 地 | 總體發展特徵 | 文學創作 | 小說 | 詩歌 | 散文 | 戲劇 |
抗戰初期 | 抗戰區 | 1、1937·7·7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2、抗戰初期,小型作品與通俗作品大量湧現,具有短小、活潑、敏捷、通俗和富有戰鬥性特點,迅速反映了時代氣氛,但帶有一定公式化概念化傾向。 | 創作特徵 | 詩歌創作也相當活躍,寫出了一些反映全民抗戰的詩篇。詩歌作品多以短詩為主,1938年前後,武漢、重慶等地還興起了朗誦詩運動的熱潮。 | 報告文學在此時也發揮了文藝“輕騎兵”的作用。 | 小型戲劇非常繁榮 | |
代表作品 | 光未然組詩《屈原》《黃河大合唱》 | 丘東平《第七連》《我們在那裡打了敗戰》 | 《三江好》《最後一計》《放下你的鞭子》被當時戲劇界合稱為“好一記鞭子” | ||||
孤島 | 1937·11-1941·12珍珠港事件。最為活躍的是戲劇創作。雜文創作在孤島也風行一時。 | 代表作品 | “魯迅風”作者合集《邊鼓集》《橫眉集》 | 於伶《夜上海》反映抗戰初期上海各種人物面貌心態;阿英《明末遺恨》(《碧血花》)頌揚忠烈,指斥奸偽,具有現實戰鬥作用。 | |||
抗戰階段 | 淪陷區 | 孤島淪陷後,《萬象》是這時最有影響的文學雜誌。它團結了一大批上海進步作家,發表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 | 代表作品 | 師陀(蘆焚)短篇集《果園城記》描寫中原城鎮各種小人物,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蘇青長篇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張愛玲小說集《傳奇》 | |||
國統區 | 1、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2、從相持階段到抗戰順利前夕國統區創作特點:在宣傳與表現抗戰的同時,也對國民黨專制統治進行了揭露和批判;藝術表現上則逐漸由小型趨向大型,由粗放走向精雕細刻,呈現出不同特點。 | 創作特徵 | 1、本時期小說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長篇創作上; 2、內容上一方面面對現實,深入揭露阻礙抗戰、阻礙民族新生的黑暗勢力和民族痼疾;另方面則是無情解剖自己,在抗戰廣闊背景下,探討知識分子的歷史道路和民族命運; 3、反映土匪生活、農村階級鬥爭的作品也產生過一定影響。 | 敘事詩、抒情詩代替短詩 | 該時段內的散文有梁實秋後來收在《雅舍小品》中的若干佳作。梁實秋在大後方“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生活中,寫出了人生的各種窮愁滋味,讀來使人感同身受。 | 本時期最活躍的是多幕劇的創作。形式上多幕劇、歷史劇代替短劇、街頭劇 | |
代表作品 | 茅盾《腐蝕》、巴金《寒夜》、老舍《四世同堂》、沙汀《淘金記》、姚雪垠《長夜》等 | 梁實秋《雅舍小品》;冰心《關於女人》 | 宋之的《霧重慶》;吳祖光《風雪夜歸人》; 歷史劇:郭沫若《屈原》《虎符》、陽翰笙《天國春秋》《草莽英雄》、歐陽予倩《忠王劉秀成》等 | ||||
解放戰爭階段 | 國統區 | 1、喜劇文學成為這一時期創作的大潮; 2、“七月”派是當時相當活躍的文學流派; 3、40年代後期,“九葉”詩派從不同側面暴露國統區的黑暗現實,成為當時引人注目的詩歌流派; 4、毛澤東《講話》對國統區文學產生影響,促之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方向發展。 | 創作特徵 | 【“七月”派】現實主義小說 | 1、【“七月”派】現實主義詩歌; 2、大眾化詩歌; 3、【“九葉”詩派】現代派詩歌; | 這是發自心頭的真正的笑,是對腐朽勢力的無情蔑視與嘲弄。喜劇性品格在這一時期得到蓬勃發展。 | |
代表作品 | 錢鍾書《圍城》;路翎長篇小說《財主底兒女們》; | 魯藜、阿壠等;辛笛、陳敬容、杜運等; 袁水拍政治諷刺詩集《馬凡陀的山歌》對國統區種種黑暗現實予以諷刺,大量採用歌謠形式,語言通俗易懂。 | 宋之的《群猴》、吳祖光《捉鬼傳》、陳白塵《升官圖》 | ||||
抗戰爆發|新中國成立 | 解放區 | 1、最突出的就是民族的鬥爭、階級鬥爭、戰天鬥地的生產勞動成為作品中壓倒一切的題材,工農民眾在作品中取得真正主人公地位; 2、在長達10年的戰爭環境中,解放區文藝並不是一種開放的具有多種選擇可能性的文藝態勢,實際上它肩負著抗戰救亡的繁重任務,承載著諸如認識、教育、審美、娛樂等社會功能; 3、解放區文學創作可以毛澤東《講話》為標誌,劃分為兩個階段。1942年以後,解放區文藝在工農兵文藝方向指引下,小說、詩歌、歌劇創作的豐收;作家風格的變化;主題、題材的新開拓,工農兵及其幹部的新人物形象;舊形式、民間形式的借鑑、改造、創新,民眾語言的運用等。 | 創作特徵 | 抗戰初期根據地小說創作短篇居多,數量較少,題材也比較單一。 | 1、街頭詩、朗誦詩、傳單詩廣泛流傳,深受歡迎; 2、抗戰初期開始出現塑造工農兵形象的作品 | 報告文學、速寫,熔政治性、新聞性、真實性於一爐,比戰前的報告文學、速寫躍進了一步,給後期文學以積極影響。 | |
代表作品 | 丁玲短篇小說集《一顆未出膛的槍彈》《我在霞村的時候》 | 田漢街頭詩《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柯仲平長篇敘事詩《邊區自衛軍》《平漢路工人破壞大隊》 | 沙汀《賀龍印象記》; 丁玲《彭德懷速寫》等 | ||||
代表作品 | 趙 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孫犁《荷花澱》《蘆花盪》《囑咐》;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劭子南中篇《地 雷陣》;康濯短篇《我的兩家房東》;反映農村生活的長篇:歐陽山《高幹大》(艱苦工作)、柳青《種穀記》(互助合作組);表現新人民英雄的長篇章回小說: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最早;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最有影響;草明《原動力》第一部以東北解放後工礦企業復工為題材的開拓性長篇小說;劉白羽《無 敵三勇士》-軍事題材;新聞體小說。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張志民長詩《王九訴苦》 阮章競《漳河水》《圈套》 | 小型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 新歌劇《劉胡蘭》《王秀鸞》;阮章競《赤葉河》 大型歌劇丁毅、賀敬之的《白毛女》 |
中國現代文學史·魯迅
作品集
體裁·篇目
創作·發表
主要篇目
中心人物
主題思想
藝術特色
《吶喊》
小說集·14篇
1918-1922·《新青年》
1923年結集出版
(第一個創作高峰)
《狂人日記》、《孔乙己》、《白光》、《藥》、《故鄉》、《風波》、《阿Q正傳》等。
主要是農民、個體勞動者、下層舊知識分子
1、反封建是《吶喊》的總主題。
2、抱啟蒙主義目的寫小說,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3、多數作品真實描寫了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的茅盾,展示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剝削掠奪、虐殺的生活圖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的深廣。
1、採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同時又非常個性化。
2、多採用白描手法,又吸取中外藝術家的經驗,採取“畫眼睛”和“勾靈魂”的方法。
3、創作方法以現實主義為主,但也有浪漫主義、象徵主義成分。
4、語言以口語為基礎,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語言,具有簡潔、洗鍊、生動、峭拔的特點。
《彷徨》
小說集·11篇
1924-1925
《祝福》、《離婚》、《傷逝》、《在酒樓上》、《孤獨者》、《幸福的家庭》
主要是農村勞動婦女和新知識分子
1、繼續描寫封建主義吃人的悲劇。
2、作品中“不幸的人們”,對封建主義的壓迫有過反抗的行動,但最後都以悲劇告終。
《故事新編》
小說集·8篇
1922(1)。
1926-1927(2)。
1934-1935(5)
補天》、《奔月》、《鑄劍》、《理水》、《非攻》、《採薇》、《出關》、《起死》
塑造了各類古人形象
中國的戲劇中,常有穿插的喜劇性人物,離開規定場景而插進一些現代生活的語言和細節,對現實進行揭露、諷刺,《故事新編》是對中國戲曲藝術這一傳統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創作方法,有現實主義,也有浪漫主義
具有古今交融的藝術特色
《野草》
散文詩集·23篇
1924·9-1926·4·《語絲》
(第二個創作高峰)
《秋夜》、《這樣的戰士》、《死火》、《臘葉》、《過客》、《血》、《好的故事》、《影的告別》、《希望》、《墓碣文》、《淡淡的血痕中》、《一覺》
1、這是魯迅思想矛盾加劇,進行上下求索時候的作品,在思想上以抒寫內心、解剖心靈為主要特色,反映了魯迅戰鬥、探索、彷徨、苦悶的內心感受。
2、較多篇什,雖然流露出彷徨、苦悶、寂寞情緒,但著重表現的是黑暗重壓下的戰鬥精神、追求精神、犧牲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奮力博戰的人格。
3、重點在袒露內心的茅盾和苦悶彷徨,展示了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實在與虛無、生與死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內心茅盾,更顯示了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作品中的生者與死者,代表了作者頭腦中茅盾思想外化的兩個方面。
4、寫於1926年的《淡淡的血痕中》和《一覺》2篇,格調明朗,表現作者已脫出苦悶和彷徨。而當1927·4·26日作者寫《野草·題辭》時則全篇洋溢著樂觀和昂揚的戰鬥精神。
1、多數篇什在藝術上採用象徵主義的方法,以創造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複雜的內心感受。手法上除象徵、暗示外,也注意寫實、抒情等手法的並用。
2、也有現實主義作品,如《風箏》。浪漫主義作品,如《淡淡的血痕中》。
3、語言精緻形象,飽含詩情,具有音樂美、繪畫美的特點。是中國現代散文詩的最早創作者。
《朝花夕拾》
散文集·10篇
1926·2-1926·10·《莽原》
《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范愛農》、《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父親的病》、《五猖會》
1、“是從記憶抄出來的”。描敘了作者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家長制、封建教育對心靈的損害而萌孽反叛思想,離家去異地走異路,成為青年愛國者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其間的思想變遷、生活道路、性格志趣。歷歷可見,具有傳記意義,同時,也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
2、雖是回憶性散文,但具有現實的戰鬥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涵著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著態度。
3、貫串全書的,是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
1、作為敘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畫。
2、全書各篇文體不很一樣。前三篇夾敘夾議,描述往事與批判現實穿插交織,有較多雜文筆法。中間四篇重在寫人,結尾常有文字凝練、感情濃郁的抒情或議論。後三篇以記事為主,常以簡練而發人深思的文字作結。
3、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文筆樸實優美。
《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
前期雜文·4本
1918-1926
側重對封建性舊文明》、《舊道德的批判,充分體現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徹底反對封建文化的“五四”精神。
批判封建主義的同時,探索和研究國民性問題,暴露和批判了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國民性弱點。
1925-1926年,社會鬥爭更趨激烈。魯迅前期雜文也擴增了政治鬥爭的內容。
1、深刻性是魯迅雜文的重要思想特色。
2、善於總結社會鬥爭的經驗教訓,闡揚深刻的思想。
3、在深刻中也流露出偏激、苦悶之音。
《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後期雜文·10本
《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中也有許多雜文
1927-1936
(1930-1936為魯迅第三個創作高峰)
1、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時期,魯迅也從前期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和進化論思想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因此後期雜文在思想和內容上有所發展,表現出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政治鬥爭和時評的文字增多,後期每個集子裡,幾乎都有抨擊帝國主義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政策的文章。
3、對舊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文學進行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批判。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對半殖民地都市社會種種病態心理》、《病態現象,予以深刻的剖析。對革命文學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
1、具有抒情性和諷刺性的藝術特點,愛憎情感熾烈分明。
2、文體多樣而又統一,切實鋒利,精練潑辣,似匕首投槍。
3、語言簡練雋永、鮮明生動、機智幽默、多姿多彩。
中國現代文學史·作家作品
作家
作品
作品內容/特點
藝術特色/成就
郭沫若
創造社成員
小說創作
自敘傳式小說最引人注目,大都反映了青年知識分子找不到出路的時代苦悶及其苦苦掙扎與精神反抗
基本傾向是強烈的愛國心和大膽反抗舊世界的叛逆精神;主情主義的創作特色,屬於浪漫主義範疇,又受西方和日本現代主義文藝的影響。
中篇《漂流三部曲》、《行路難》
【《歧路》《煉獄》《十字架》】留日學生愛牟
自敘傳式;開創了我國現代小說的三部曲形式
書信體中篇《落葉》
日本護士菊子
由一個少女的41封情書組成。菊子鍾情於中國留學生洪師武(病死)
詩歌創作
《女神》(1921·8)
1、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2、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的歌唱;3、愛國情思的抒發
自由體詩。中國白話新詩的奠基作。體現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戰鬥的樂觀主義氣概,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激情和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泛神論色彩。作品通過設問、排比、反覆、重奏等手法,將內在情感強化、極化以及噴髮式宣洩表達,想像奇特,極度誇張,氣魄雄偉,濃烈瑰麗,具有整體的崇高美感。語言華贍豐美,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缺點是形式過度自由,抒情缺乏節制。
《星空》(1921·10-1922年底)
留日後期作品,是五四退潮期詩人自樂觀、激越跌入苦悶、彷徨在藝術上的折射
《前茅》(1921·8-1924·1)
創造社成立到詩人歸國初期詩作,是詩人思想的回升期
泛神論開始被階級觀點代替,“喊叫”代替抒情,詩美降低。
愛情詩集《瓶》(1925年春)
五卅前產物,詩人一段戀情的痕跡
《恢復》(1928)
大革命失敗後詩作,收詩24首,中國無產階級第一部詩集
國民黨白色恐怖歲月里抒發的革命情懷和樂觀主義精神,顯示了革命詩歌創作實績。
戲劇創作
提出“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作原則
合集《三個叛逆的女性》
早期歷史劇作《卓文君》《王昭君》1923;《聶榮》(後改編為《棠櫪之花》)
【思想特色】
1、《棠櫪之花》《屈原》《南冠草》的共同點是宣揚“捨身報國”的愛國精神;
2、《卓文君》《王昭君》《虎符》宣揚“把人當成人”的民權思想;
3、《高漸離》借秦始皇來影射蔣介石,宣揚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抗日戰爭時期歷史劇作
《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
《屈原》
把屈原的一生集中在一天裡來描寫;具有強烈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劇;
《孔雀膽》
著重謳歌阿蓋公主的純潔和賢德,鞭撻奸人的陰詐與殘暴,展示正義與邪惡的鬥爭
郁達夫
創造社成員
抒寫“性的苦悶”作品(1920-22)
《沉淪》《銀灰色的死》《南遷》-1921年結集為《沉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思想傾向】個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擠出軌道的“零餘者”的哀怨;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色與欲的描寫和頹廢氣息;
【藝術風格】1、自我的寫真。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的小說大都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在相當多的作品中甚至可以看到作者個人出身、經歷、個性、氣質、…乃至相貌的投影;2、感傷的抒情。郁達夫認為“小說的表現,重在感情”,並且把“情調”二字視為衡量小說優劣高下的主要標準。他注重抒發主人公抑鬱寡歡、孤獨淒清的情懷,宣洩人物感傷的、悲觀的甚至厭世頹廢的心境;3、結構的散文化。郁達夫小說的結構不是以情節為中心,而是以情緒為中軸,依人物感情的波瀾起伏結撰成篇;4、文筆清新、流麗。郁達夫的文筆富有色彩和節奏,感情飽滿,流動感強,與作品主觀色彩、抒情傾向相契合,顯出“清、細、真”的特色。
抒寫“生的苦悶”作品(1922-27)
《血淚》《青煙》《薄奠》《蔦蘿行》《采石磯》《微雪的早晨》《春風沉醉的晚上》
描繪時代風雲作品(1922-29)
隱逸思想抬頭作品(30年代)
《遲桂花》《東梓關》
遊記散文集《屐痕處處》
胡適
詩集《嘗試集》(1920)
胡適主要功績:倡導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20世紀中國寫作和發表新詩的第一人;話劇創作;外國文學翻譯介紹;《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
1、明白清楚,講求“可懂性”;2、平實、沖淡的意境;3、在詩形和用韻上,多是句不論長短,聲不拘平仄,音節自然,用韻自由。詩集以詩體大解放和積極、進取的思想內容,在新詩史上占了一個光榮位置。
獨幕劇《終身大事》
胡適介紹挪威“問題劇”作家易卜生的副產品。安排了田女士與其父、母茅盾兩條線索
表現了追求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對封建迷信與傳統禮教習俗的勇敢姿態
周作人
文學研究會發起人
新詩《小河》20年代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永日集》《談龍集》《談虎集》《澤瀉集》
重要貢獻:對“美文”的倡導與創作;前期散文可分為注重議論、批判的雜感和偏於敘事抒情的小品兩類;前者思想意義較強,後者藝術成就較高。《語絲》主編。
1、取材廣泛,不拘一格,具有相當濃厚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2、恬淡從容,真率親切;
3、簡素質樸,莊諧並出,在“簡單味”之外,往往還有相當濃郁的“幽默味”。
葉聖陶
文學研究會
“教育小說”《潘先生在難中》《飯》《半年》《一篇宣言》
基調: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並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箇舊社會。浸漬著一種作為知識者的作家的自省意識。“改造國民性”
【小說的現實主義特色和風格】1、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2、同情與諷刺兼備;3、結構多變,精於布局,講究結尾饒有餘味;4、文字整飭嚴謹,平實純正,堪稱中國現代漢語散文的楷范。
長篇《倪煥之》
對從辛亥革命到北伐戰爭失敗這一歷史時期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的描寫
短篇《抗爭》《多收了三五斗》
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國現代最早的童話作家
許地山
文學研究會
早期短篇《綴網勞蛛》
浪漫主義傾向三要素:異域色彩、宗教氛圍、愛情線索
1、浪漫主義傾向和現實的內涵;2、思想和人物性格的複雜性;3、愛國民主意識、人道主義思想和宗教宿命傾向
《春桃》《鐵魚的鰓》
現實主義的發展,標誌著作者走上切實沉著的現實主義創作大道
散文集《空山靈雨》
現代小品文最初成冊的書,45篇,主旨是“生本不樂”。格調感傷、憂鬱。
人生哲理的玄想;平民主義的禮讚(《落花生》);夫婦感情的抒寫(“妻子文學”)
王統照
文學研究會
早期短篇《沉思》《微笑》
對“愛”和“美”的玄想、追求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1、創作上對象徵與寫實的探索;2、風格的發展:題材上從知識者到農民,從一般背景到齊魯大地;3、從感傷的抒情到凝重的寫實;4、從優美到壯美;詩人氣質濃厚。
30年代長篇《山雨》
反映北方農村在政治腐敗、經濟崩潰陰影下農民的悲劇命運動及其崛起反抗
冰心
文學研究會
《斯人獨憔悴》《超人》《分》
《超人》《煩悶》《悟》-愛的三部曲
問題小說的創作發展:社會問題-宣揚“愛”的哲學-思想中開始萌生的某種階級觀念
小詩集《春水》、《繁星》
散文集《寄小讀者》、《櫻花贊》
自然、童真、母愛,核心是“愛的哲學”。受泰戈爾的影響
書信體散文集;1923-1926旅美所作。
朱自清
文學研究會
詩文集《蹤跡》長詩《毀滅》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
寫作重心由詩而散文而雜文,數度轉移。散文類型:
1、以事傳情類,如《背影》《給亡婦》;
2、借景抒情類,如《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1、真摯深厚的感情;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3、縝密精巧的構思;4、清麗細密的語言
文學研究會
中篇《海濱故人》
長篇《女人的心》《象牙戒指》
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女大學生們的生活、思想和追求、苦悶和彷徨
1、自敘傳的寫法(郁達夫);2、對女性婚戀問題的探究;3、感傷、哀怨、悲觀的抒情格調
聞一多
新月社詩人
《紅燭》(1923)
多為自由體,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唯美主義印痕
1、歌頌祖國、思戀祖國,如《秋菊》;2、反帝反種族歧視,如《洗衣歌》;3、對軍閥統治下祖國黑暗現實的失望和對祖國新生的信念,如《死水》《發現》《靜夜》《一句話》;4、對人民苦難生活的抒寫和對祖國前途人民命運的關切,如《荒村》《罪過》《天安門》《飛毛腿》等
《死水》1928、長詩《奇蹟》1931
詩風轉向格律體音樂美、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現實主義精神增強
徐志摩
新月社詩人
《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前期詩集。追求光明與自由的理想;對軍閥統治下黑暗現實的暴露、詛咒;對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同情;個性解放要求和反封建傾向的愛情詩;對大自然的歌頌。
1、構思精巧,意象新穎;如《沙揚娜拉》。2、韻律和諧,富於音樂美;如《再別康橋》。
3、章法整飭,靈活多樣;如《再別康橋》。4、詞藻華美,風格明麗。如《她是睡著了》。
後期詩集《猛虎集》、《雲遊》
思想茅盾複雜,許多詩篇表現出迷惘、失望情緒。
馮文炳(廢名)語絲社
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桃園》長篇《橋》
以抒情見長的田園作家,著力描寫宗法制農村中溫飽人家的美滿生活,堪稱詩化小說,有隱逸、舒閒之美,平淡樸訥
以美和愛為主題。西方現代派手法、意識流;散文化小說結構
馮至
沉鍾社詩人
《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上卷收抒情短詩,下卷收敘事長詩。主要內容是對青春、愛情的歌頌,對生命的沉思,情思纏綿,意象新穎,語言清新。
1、對詩情哲理化的追求,注重從細節捕捉詩眼;
2、善於進行藝術的節制,詩情內斂有度、不露鋒芒,常常把內心的激情外化為客觀的形象;
3、形式上大多採用半格律詩,詩行大體整齊,大致押韻,節奏舒緩,音韻柔美。並且對十四行體詩歌的中國化作了成功實踐。
《十四行集》
哲理抒情詩。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十四行詩集
李金髮
《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
《棄婦》是國內最早發表的一組詩作,集中體現了詩人象徵詩的特徵
在中國詩壇上率先介紹法國象徵詩派的手法,被稱為“詩怪”。
茅盾
文學研究會
早期創作
提倡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參與發起和成立文學研究會;改革《小說月報》成為發表新文學創作的重要陣地,小說主要以小資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的革命生活為題材
系列中篇《蝕》(1927-1928)
【《幻滅》《動搖》《追求》】
《幻滅》·靜女士-小資產階級在革命前夕的亢昂興奮和革命既到面前時的幻滅心態;
《動搖》·方羅蘭-小資產階級在革命鬥爭劇烈時的動搖;土豪劣紳胡國光
《追求》·章秋柳-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幻滅動搖後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後之追求;
以大革命前後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為題材,深刻揭露了革命營壘中林林總總的茅盾和在動盪鬥爭中的階級分化。
【藝術特色】狂亂的混合物;兩種不同的描寫視角(本意是客觀的,本能又是主觀的),呈現出一種再現與表現相融合的形式技巧;現代派手法、局部象徵主義、多重視角;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現代主義藝術技巧相融合的特色
長篇《虹》(1929·日本)
深刻描摹了一代知識分子從“五四”到“五卅”時期如何衝破囚籠,走上與人民大眾攜手戰鬥的艱難心理歷程。梅女士。
1、作者已基本擺脫大革命失敗的陰影,以一種高昂的格調完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蛻變;
2、局部描寫(尤其是後半部)帶有革命文學概念化、公式化傾向
30年代的創作
社會剖析派,從中國農村的破產,到城市工商業經濟的崩潰,力圖展示30年代中國社會階級鬥爭的全貌。
短篇《林家鋪子》(1932年)
展示了“一·二八”抗戰前後的民族危機和經濟恐慌,深刻揭露和抨擊了國民黨趁民族危機大肆掠奪,中下層老百姓水深火熱之中的悲慘命運的根源
自稱是其描寫鄉村生活的第一次嘗試,短短五年文學生涯的里程碑之一。
長篇《子夜》(1933年)
【思想成就】對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深刻揭示;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悲劇命運和實業救國道路破產的深刻描繪;對民族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壓迫下加劇壓榨工人以求出路和工人被迫奮起反抗的時代特徵的深刻表現,力圖展示30年代中國社會階級鬥爭的全貌。後半部不足的地方,由農村三部曲補足。
1、宏大嚴謹的結構:以吳蓀甫、趙伯韜鬥法為主線,以吳蓀甫與工人的茅盾衝突為副線,情節緊湊,時間跨度小(三個月),人物眾多,開門見山的手法,結成“網狀結構”;2、富有特色的心理描寫:比重大、富有象徵意味的色彩和聲音的描寫;3、成功的人物性格刻畫:吳蓀甫-表現了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趙伯韜-美國壟斷資產階級走狗,流氓習氣的洋奴;屠維岳-資本家走狗,偽善而兇殘的二重性格;馮雲卿-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在新的經濟危機面前苟延殘喘的面目,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深刻反映了30年代中國農村階級茅盾的日益深化,農民迅速破產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被迫走上反抗道路的歷史必然。
《春蠶》是一副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土人情味的風俗畫。景物描寫自然優美,又有著深刻的象徵意蘊。
40年代的創作
主要是暴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
長篇《腐蝕》(1944年)
以1940-1941年的重慶為背景,抨擊了國民黨特務組織推行內戰、破壞抗日的醜惡行徑,同時謳歌了進步正義力量。趙惠明
日記體形式、採用心理分析方法的心理現實主義特色;被稱為是“一部用血寫成的特務反動分子罪行的記錄”。
長篇《霜葉紅於二月花》
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個小縣城為背景,揭示了當時社會錯綜複雜的階級和人際關係,歌頌了呼喚民主和要求個性解放的五四啟蒙思潮。
採用民族的形式和風格
20年代散文
苦悶、惆悵、幻滅、悲哀的內心思緒和精緻朦朧、象徵性曲筆的藝術特點,抒寫大革命失敗後的情懷。
30年代散文
《故鄉雜記》《鄉村雜景》的紀實性散文;《雷雨》《黃昏》《沙灘上的腳跡》
以高昂的熱情呼喚革命的到來,禮讚革命者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象徵手法。
抗戰時期散文
《風景談》《白楊禮讚》
1、含蓄;2、鑑戒電影手法,6個場景;濃郁象徵色彩。
老舍
文學研究會
小說創作特色
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會和底層人民為描寫中心;濃烈的“京味兒”;悲喜劇交融的幽默特色;
長篇《二馬》(1929)
以馬則仁、馬威父子從北京到倫敦的生活軌跡為經,以中英兩國國民性的比較為緯,是老舍剖析國民性的成功之作。
對比方法;倒敘結構;幽默特色;語言純淨而富於表現力
寓言體小說《貓城記》(1932)
寫一個漂流到火星上“貓國”里的機師在貓城的所見所聞,寄寓著明顯的政治諷喻意旨
思想的複雜性:對國民黨統治下黑暗中國的暴露、抨擊;對舊中國國民性的嚴厲批判;對革命力量的錯誤嘲諷
長篇《離婚》(1933)
通過對北平財政廳幾個科員家庭風波的描寫,批判了整箇舊中國的社會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統。張大哥。
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一個新的高度:1、創作的思想核心-批判市民性格和文化傳統-得以全面系統確立;2、幽默藝術日趨成熟:悲喜劇交融的形式,諷刺與抒情的滲透,“笑中有所思”的藝術魅力
長篇《駱駝祥子》(1936)
通過祥子的悲劇命運,對舊社會的暴露和血淚控訴;勞動人民不能憑個人奮鬥改變生活命運的深刻啟示。
人物塑造上飽含感情色彩的心理描寫;以祥子買車三起三落的遭遇為主線的緊湊集中的結構;北京景物風俗描寫和語言的“京味兒”;嚴肅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長篇《四世同堂》(1944-48)
【《惶惑》《偷生》《饑荒》】
【思想】1、對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及其覺醒、鬥爭的廣泛深刻的反映;2、是異族侵略者統治下靈肉遭受折磨凌遲的痛史;3、是憎恨侵略者、民族敗類、也恨惶惑與偷生的國民性的恨史;4、也是激勵人民起而抗爭、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的壯史。
【人物】漢奸祺瑞豐、冠曉荷與其妻大赤包;民族氣節小崔;新舊壓力下的祺瑞宣;最先覺醒反抗的祺瑞全。中國封建禮教堡壘象征的祁家。
1、全景式、多線索的廣闊場景描寫,反映時代風雲,富有史詩氣魄。1)人物形象塑造上:推出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貧民三大形象系列;2)人物關係設定上:以北京小胡同中祁家四代人為中心,呈輻射狀、網路狀展開,紛繁錯雜,但結構嚴謹、勻稱、完整;脈絡清晰,敘事抒情層次分明,充分顯示了老舍小說大家的雄健筆力;
2、比較濃厚的文化反思色彩。對北平文化的沉痛反思;對北平市民民族劣根性的理性審視,對“民族遺傳病”的深入剖析,都滲透著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感。3、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感情傾向。辛辣的諷刺、漫畫式的誇張代替幽默,收到強烈效果
短篇《月牙兒》《斷魂槍》
《月牙兒》展示了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控訴了非人的世界。貫穿全篇“月牙兒”是主人公命運的詩意象徵。
短篇小說創作的基本傾向,主要地仍然是對舊中國黑暗社會的批判和否定。
巴金
本名李堯棠,字芾甘
創作概述
巴金的創作,以中長篇小說占主要地位,尤以兩大題材的系列創作最為顯著
社會革命題材
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題材系列,凝聚了作家青年時代的生活戰鬥經歷以及社會運動失敗後的激憤情緒和渴望戰鬥卻找不到出路的悲憤心理
無政府主義的深刻印痕;人物性格理想化、類型化特點;藝術上的主觀傾訴、激情宣洩;激憤、狂熱、絕望、哭訴的抒情風格
中篇《滅亡》(1929)
杜大心是一個帶有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的革命者,一個年輕的無政府主義者。通過杜大心形象,真實描述了作者從參加社會運動以來的心靈歷程,帶有自傳色彩。
巴金的創作風格,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早期和後期。以《滅亡》《寒夜》為兩極標誌
1、【早期:1929-1942】創作感情爆發期;
2、【1942】《還魂草》創作風格轉變定型的標誌;
3、【後期:1942-1949】風格穩定期
創作風格的轉變,有以下幾個特徵標誌:
1、“家庭”這個概念的涵義發生了變化。在巴金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徵物,專制的形象化,與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處於完全對立狀態,叛則勝,順則亡。到了《還魂草》,家庭不再作為革命的對立物出現,相反,它成了強權的對立物,成為作家所珍惜的倫理組織,寄寓了作家對平等、寬厚、友愛的新型家庭倫理關係的理想;
2、與題材的變化相應的是,巴金塑造英雄形象的熱情逐漸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轉化,人物的性格特徵也從理想化、類型化變得越來越向複雜,具有生活化、立體感的特點;【小人物形象:劍雲、覺新、汪文宣】
3、作家創作情緒的變化,人道主義的思想越來越顯示出它的本色。從早期的主觀傾訴、激情宣洩到後期的在客觀寫實中寄託人生理想。愛的表現形式不再求助於幻想與暴烈行為,人類之愛的基本觀念不再是通過它的對立面“憎”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表現對人物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反映了巴金以“人類之愛”為中心的人道主義人生觀。
《新生》(1933)
《滅亡》的續篇。著重刻畫了杜大心的朋友李冷的成長道路,曲折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由個人主義轉向團隊精神的心理變化過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33、35)
著重描寫了一群不滿現實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戀愛與斗爭生活。《雨》是其中結構最完整、人物心理剖析得比較深刻的一部。《電》里作者正式提出了信仰的問題,但只是一種空洞的理想,並無實際內容。吳仁民
《抗戰三部曲》·《火》(1940、42)
寫一群知識青年在抗日救亡中的活動,以前作品中寄託的悲憤、絕望的情緒已經漸漸轉為明朗,反映出作家思想風格的變化。
家庭題材
描寫家庭生活、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的系列創作,凝聚了作家少年時代在封建家庭中獲得的種種生活印象與人生經驗。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3、38、40)
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家》·高公館·梅、鳴鳳、瑞鈺;《春》·周家·淑英、蕙;《秋》·琴;從《家》到《秋》,小說的基調從高昂轉向低沉,敘述方式也由主觀的傾訴型轉向客觀的敘述型,具有濃烈感情色彩的現實主義特色。
《寒夜》(1947)
抗戰勝利前後的國民黨“陪都”重慶為背景,展示一個五四新文化背景下的新型家庭的破碎。樸素自然,成熟的現實主義特色。曾樹生·反道德重自我
其它題材
描寫工人生活的作品《雪》(原名《萌芽》);中篇《第四病室》
沈從文
自稱是“鄉下人”作家
創作概述
以小說創作為主,散文創作為次;【創作思想】1、把創作看作是自我生命意識的自由表現。其作品幾乎可以看成他的“自敘傳”;2、對人性的謳歌,把人性當作文學表現的終極理想。
中篇《邊城》1934
【“邊城世界”的特點和意義】1、用人性描繪的一個“愛”與“美”的理想化世界,寄託著作者個人美好的社會理想;2、濃厚的悲劇意識,藉此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的思考與表現。以美與愛的邊城世界對照、反觀黑暗罪惡現實社會,是一種建立在人性、人道主義上的獨特的社會批判。
【藝術表現特色】1、擅長將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徵和豐富的內心世界;2、小說結構寓嚴謹於疏放,自然流暢;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各種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作品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
【藝術風格】1、一首抒情的詩。作者以散文的筆法、詩歌的抒情融入小說,創造抒情寫意的藝術表現風格;2、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超現實的創作方法、夢幻式的故事情節、餘韻裊裊的小說結局,都使作品充滿了一種牧歌式的風情。
長篇《長河》1938-1942
【思想上的進展】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暴露批判
1、人性美的表現;2、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品格
短篇小說創作
占很大比重。以1928年發表的《柏子》為標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後期具有代表性。
【創造了三種基本文體形態】1、運用現實主義方法寫湘西和都市下層人物生活命運的寫實故事;2、運用浪漫主義方法寫浪漫傳奇;3、運用批判現實主義方法寫諷刺小說。【文體結構特色】追求文體結構的千變萬化,每一篇是每一篇的個性形態,互不雷同。在章法外接受失敗,無定格自成一格,這是沈從文文本結構創作的秘訣。
《柏子》《丈夫》《牛》《菜園》《貴生》《蕭蕭》
1、對湘西勞動人民窮苦命運的關注、同情並予以追問;
《紳士的太太》《八駿圖》《菸斗》《有學問的人》《自殺》《大小阮》
2、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嘲諷與批判(中國文化的“閹寺性”、道德問題);
《神巫之愛》《月下小景》《雨後》
3、對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與表現;4、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創作用意。
散文集《從文自傳》《記胡也頻》《記丁玲》《湘行散記》1934《湘西》1938
【思想特色】1、不是單純的寫景狀物、敘事抒情,而是文化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又融入強烈的主觀評價和鮮明的審美感情;2、具有熾烈的本土性、鮮明的本族性(苗族)以及人性的哲理思考,是作者散文表現“自我”的主要方面。
1、以“我”的見聞與行動為敘寫線索,將現實的人與事和湘西的歷史地理等地域文化背景資料穿插糅合成一體;2、融進對話、細節與情節描寫,往往形成小說的情節性和情境氛圍;3、抒情呈現多種多樣的姿態。描述山川風景、民風民俗,多採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詩一般的意境,評述湘西的歷史與現實時,往往是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涉及敏感的政治性問題時,則採用曲筆抒寫個人的愛憎情感,沉鬱頓挫,韻致盎然。
曹禺
《雷雨》(1933)
五四後出現的第一部多幕話劇。以五四前後中國社會為背景,通過家庭糾葛和勞資衝突揭露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帶有濃厚封建性資產階級家庭的罪惡及其必然崩潰的悲劇命運。
危機上開幕的結構方式;以周朴園為中心,明線衝突:周朴園-蘩漪;暗線衝突:周朴園-魯侍萍;時間跨度長達30年,劇情卻濃縮在不到24小時內。劇作結構嚴謹,戲劇衝突尖銳,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個性化,且具有動作性、抒情性等特點。
《日出》(1936)
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大都市生活為背景的四幕話劇,生動描繪了金錢統治下的中國畸形發展的不公平不合理現象,對萬惡的舊社會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橫斷面的描寫法,用多少人生的零碎來闡明一個觀念,沒有統領全劇的中心衝突線,每個角色互為賓主,共同烘托出“損不足以奉有餘”罪惡社會。
《原野》(1937)
曹禺劇作中唯一一部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通過仇虎復仇的悲劇反映了受盡地主焦閻王壓迫的農民的掙扎和反抗。全局人物只有6人
三幕劇,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較多運用現代主義的手法來表現仇虎復仇其後的心理。金子的形象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
《蛻變》《黑字二十八》等
《蛻變》描寫了抗戰初期一所醫院遷移到內地一個小城後的種種腐敗現象,同時塑造了兩個立志改革的愛國志士的形象。
寫於抗戰初期的一些劇作,主要是配合當時的政治任務,號召動員全民抗戰
《北京人》(1941)
運用象徵手法,以棺材象徵封建階級的滅亡,同時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了現在(曾皓、曾思懿、曾文清)、過去(野人大漢)和未來的“北京人”(愫方、瑞貞),突出作品埋葬舊生活、走向新生活的題旨。
1、把人物活動放在古都北平特有的典型環境裡來進行考察,生動描繪了當地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2、在日常家庭生活畫面中展開尖銳的戲劇茅盾衝突,劇中人物性格、心理的細膩刻畫,表現了曹禺一貫的對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形式的關注;3、虛實結合、對照、象徵等手法的運用。劇中用抽象的人類祖先“北京人”對照、批判不肖子孫-現實中的“北京人”,寄寓了作者敢愛敢恨、反禮教、反虛偽、追求未來的光明生活的社會理想。
《家》(1942)
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本。但對原作進行了藝術的再創造
以覺新、端鈺、梅小姐三個人物的關係為劇本的主要線索,著重突出反抗封建婚姻這一面。
蔣光慈
書信體小說《少年漂泊者》
借主人公汪中寫給進步文學家維嘉先生的一封長信,對黑暗社會作深刻剝露
汪中代表著自五四到五卅時期我國不平的青年進步的傾向。
報告文學式小說《短褲黨》
反映了上海工人為配合國民黨革命軍北伐而舉行的三次武裝起義。短褲黨指共產黨。
直接表現重大的社會事件,在當時文學創作中是一種可貴嘗試,但存在一些“左”的認識與叫喊,藝術上也未注意熔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速寫式的人物描畫
長篇《田野的風》
初名《咆哮了的土地》。取材於南方農民運動,反映了當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預示著革命風暴之後的勝利前景。
“革命文學”的創作特點:從起步作品《新夢》,到《田野的風》,顯示了作者文學創作時代性與思想性方面的鮮明特徵,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作出了貢獻
柔石
中篇《二月》
寫青年知識分子蕭澗秋是一個追求精神自由的“尋夢者”,應約到他想像中的桃源芙蓉鎮教書,由於種種變故,最終不得不逃離該地的故事。反映出軍閥盤踞下社會的黑暗、人們思想的守舊、夢境的不可求。
1、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蕭澗秋、陶嵐、寡婦文嫂等;
2、結構單純、勻稱、完整,語言清俊秀麗,是“用了工巧的技術所寫成”(魯迅)
《為奴隸的母親》1930
作品借善良柔順的農婦春寶娘的不幸遭遇,控訴了在“典妻”制度下封建階級對於農村婦女的超經濟的殘酷壓榨和欺凌。
繼魯迅《祝福》之後反映被污辱被損害的勞動婦女的血淚生活的又一力作。
殷夫
左聯五烈士
詩集《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組詩《血字》等
《孩兒塔》是詩人1930年收錄1929年以前的詩作65首所成,內容多為對愛情和光明的歌吟與憧憬,也有人生的慨嘆。1929年後開始職業革命家生活
“紅色鼓動詩”的政治抒情詩:直接取材於革命者的生活,憤怒的詛咒,表現了英勇不屈的戰鬥精神;近乎浪漫主義的直抒方法,理想主義的光芒;詩風剛健急驟、跳躍短促;“鋼鐵的”語言和英雄主義的調子
丁玲
早期《夢珂》《暑假中》《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記》
日記體形式,一篇出色的心理寫實小說。茅盾: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後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茅盾心理的代表者。確立了中國現代具當代性的女性文學。
繼廬隱之後寫出負著時代苦悶特徵的叛逆女性的焦灼和喊叫,表現了從傳統邁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年輕一代知識女性主體意識的抬頭和現代性愛意識的覺醒,以及與守舊社會的劇烈衝突和為爭取做一個真正的、平等的“人”所曾表現出的抗爭精神。
30年代左聯期《水》1931《田家沖》
以1931年國內遍及16省的洪水浩劫為背景,展示了中國農村的悲苦情景。作品中的“水”,既是肆虐的洪水,又象徵著罪惡勢力的統治,象徵著災民們覺醒後反抗的巨大力量。
1、從個人自傳式的寫法進為對於社會現實的直接描繪,被認為宣告一種“新的小說的誕生”;2、群體形象和場面的刻畫、主題的鮮明、形式的剛健、氣勢的沉雄,被譽為“左翼文藝運動1931年的最優秀的成果”。
延安期
《夜》《在醫院中》《我在霞村的時候》(1936)
該時期創作的通訊、速寫、報告文學等,後來結集為《陝北風光》;短篇小說則收進了《我在霞村的時候》一書。丁玲在40年代解放區的小說創作,集中體現了她對解放區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新的人和事的思考和觀察,傳達了她對於開始“新的生活”必須經過千錘百鍊、不畏艱苦、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的革命思想。
《夜》寫農民出身的鄉指導員何華明工作責任心強,但沒文化,碰到了困難。意義在於揭示:邊區的農民雖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離開了經濟上和文化上的翻身,農民的翻身是不完全的,是不可能真正告別昨天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寫主人公貞貞不幸淪為日軍妓女後不是消極尋死,而是表示“我總得找活路,還要活得有意思”,突現了一個慘遭摧殘的女性堅強不屈的人生態度和追求光明的不二心志,以一種新的倫理姿態揭示人物在災難性境地中由生存意識和自尊心理滋生出來的新的生活態度。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46-1948)
描寫了華北地區暖水屯開展土地革命後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發生的變化。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從1946-1947年土地改革運動歷史時期解放區農村的真實面貌,小說圍繞階級關係的變化和土改運動的深入,塑造了一些真實可信的藝術形象:新農民張裕民、程仁;老農民侯忠全;地主錢文貴、李子俊老婆。
反映土改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說。革命現實主義特色。人物塑造上的特色和成就:
1、主要人物各有個性:寫地主富農的階級特徵而不臉譜化,寫農民的革命性而不迴避他們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弱點;
2、深入揭示農村各階層人物在土改運動中的內心世界和思想變化
張天翼
左翼諷刺作家
暴露性小說
抨擊的主要目標是舊社會少數權勢者對大多數貧苦無告的人們橫施蹂躪的“禽獸世界”以及官場和上層社會的種種虛偽、腐敗、黑暗、冷酷現象。
不以左傾的情緒,簡單地以革命原理去圖解生活和製造反抗,或硬造自己不熟悉的突變式的“英雄”,不徒作激烈的空喊,不趕作趨時的作品,而是腳踏實地,嚴格地從生活中取材,寫人狀事,讓傾向從這些人事描寫中自然地流露出來。
諷刺小說
直面人生,展現世態,貫穿著反暴虐、反虛偽、反庸俗的諷刺主題。
以極其輕鬆而又睿智的筆觸,鞭撻了小市民包括職員、店伙、士兵、僕役等的灰色人生哲學和畸零性格,觸及了某些知識階層中的庸俗、敷衍、無聊、空虛的生活,寫出了病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生相。
代表作《包氏父子》
老包是個公館僕役,為了送兒子包國維進洋學堂,不息借債,最終希望成空
作者抓住“望子成龍”以向上爬這種社會普遍的文化心態,冷然審視對象,以含淚的諷刺刻畫了老包的愚妄心理,指出這類人物向上爬和他們愚昧落後的思想意識之間的茅盾,寫成了一篇出色的世俗悲喜劇。
中篇小說《清明時節》
以鄉長羅二爺與地主謝老師爭奪一塊風水地為中心線索,刻畫了羅二爺的貪婪、粗鄙和謝老師的狡猾、吝嗇、陰毒。
雙方鬥法的情勢與人物性格的邏輯真實可信,使人清晰感受到人物情緒的躍動和心理的變化,表現出作者透視生活方面的敏銳眼光與刻畫性格、結構故事方面的深厚功力。
抗戰要人《華威先生》、投機分子《譚九先生的工作》、頹廢分子《新生》中的李逸漠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政客;漫畫式的人物速寫;突出華威先生的“忙”和“假”。
沙汀
短篇集《航線》《土餅》《苦難》
抗戰前作品主要以四川農村和小城鎮為背景,集中暴露舊社會黑暗,反映舊中國農村動盪不安的現實。抗戰後創作出現轉折並取得重大成就。
1、寓批判、諷刺於冷峻的現實主義刻畫之中;2、精煉含蓄的白描手法;3、濃郁的四川地方色彩;4、嚴謹集中的結構
長篇《淘金記》1941《困獸記》1943-44《還鄉記》1946
合稱“三記”。《淘金記》展示了四川農村一個小鎮中惡霸、封建幫會流氓頭子、沒落地主各階級為了爭奪金礦的開採權而進行的狗咬狗的鬥爭,清晰勾畫出國民黨統治區當權人物明爭暗鬥、巧取豪奪的腐敗景象,對國統區的黑暗現實、對借抗戰以營私的國民黨官吏進行了冷靜的揭露和諷刺,也反映出抗戰期間農民痛苦的加深。
《困獸記》從客觀環境的壓迫和知識分子主觀思想狀態兩個方面,真實反映出國統區進步知識分子共同的抑鬱、憤怒、苦悶和追求;《還鄉記》反映國民黨反動政權的罪惡本質和在抗戰後期處於動盪中的農村的複雜關係,展現了農民馮大生由個人反抗走向集體鬥爭的思想歷程,揭示出農民自發鬥爭的一般規律和不可低估的力量。
艾蕪
短篇集《南行記》《南國之夜》
長篇《故鄉》《山野》40年代
抗戰前作品大都取材於其流浪生活,描寫了西南邊境上下層人民的生活;抗戰時期出有短篇集《秋收》《荒地》等,創作風格更趨堅實、冷峻;抗戰後在40年代完成了三部長篇《豐饒的原野》《故鄉》《山野》。《故鄉》以大學生余峻廷回鄉20多天的經歷為主線,展示戰時江南後方一縣份的生活全貌。
短篇集《南行記》《南國之夜》的思想和藝術:
1、對西南邊境和緬甸底層人民生活的描寫,表現人物在惡劣環境中頑強的生活信念和鬥爭勇氣;2、帶有若干自傳成分的流浪者手記;3、寫景、抒情、敘事、刻畫人物交織在一起的表現方法;4、異域、邊地風光的浪漫色彩和神秘傳奇色彩。
田漢
南國社創辦人
早期《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
兩個劇本都充滿個性解放的思想和對封建思想道德的猛烈反抗,表現出強烈的五四精神。
早期話劇創作特色:注重人物內心感情的直接和強烈抒發;重視戲劇氛圍與情境的詩意渲染,在迴腸盪氣的浪漫情緒中流露著青春期的感傷與留戀。
思想轉變和創作豐收期
(1927-1930)
該時期創作大體可分為兩類:1、直接揭露現實的社會劇,如《名優之死》;2、隱喻暗示的象徵劇,如《南歸》。共同特點是不以事件為推動劇情的要素,而注重於對生命本身的神秘性思考,表現靈魂漂泊的先鋒色彩的文學主題。
1、社會劇揚棄了唯美的傾向和感傷的情調而富含現實主義成分,標誌著本時期田漢創作思想中現實主義精神的高揚;
2、象徵劇藝術特色:浪漫主義情思與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有機結合。
創作成熟期《梅雨》《回春之曲》
(1930-1937)
《梅雨》寫一個失業工人的家庭生活,在田漢歷來劇作的熱烈氣氛中出現了悲劇性的深沉新質;《回春之曲》寫僑居南洋的青年高維漢感於國難,返國抗日。詩情濃郁。
從1930參加左聯,到1937年,是田漢創作的成熟期。劇作創作共同特徵是:取材現實,反映了日益尖銳的民族茅盾和國內社會生活的動亂,大都洋溢著昂揚的意氣,以激情和氣勢取勝。
抗戰時期《麗人行》
以日本侵略軍鐵蹄下的上海為背景,刻畫了三個不同的女性形象,啟示人們對生活道路的思考,有力揭露和控訴日本侵略者及其漢奸走狗的罪惡。
戲劇形式上作了新的嘗試:打破話劇分幕的格式,採用了傳統戲曲靈活安排場子的方法,安排了4幕21場次,同時吸取活報劇一類的手法特點。
洪深
早期劇作《趙閻王》1922
1924年曾改譯王爾德《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為《少奶奶的扇子》
思想和藝術上深受表現主義的影響,“為痛苦的人生叫喊”的創作思想特色
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1930-31)
《五奎橋》寫鄉民抗旱,打水船通不過五奎橋,鄉民要求拆橋。豪紳周地主不讓拆。劇本圍繞拆橋和保橋的衝突展示人物性格與鄉村中的階級鬥爭,是現代話劇中最早正面反映農民反抗地主鬥爭的優秀劇本。
林語堂
語絲時期散文集《剪翳集》
“語論派”代表,先後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著有雜文和小品文集《翳拂集》《有不為齋文集》《無所不談合集》等。
提倡“幽默”“閒適”的散文體式小品文。林氏稱之為“閒談體”或“娓語體”“閒適筆調”。取材廣泛,形式上各體並用,不為格套所拘,寓莊於諧,化嚴肅為輕鬆,大大提高了閒話風散文的文體地位。1933-幽默年;1934-小品文年
何其芳
詩集《預言》、《夜歌》1938
早期詩作《預言》集,主要是抒寫內心的情感體驗,歌唱一種迷離、甜蜜而痛苦的愛情。《夜歌》是何其芳奔赴延安後的詩作,思想和詩風都有了新的變化。
《夜歌》突出表現了作者對解放區熱火朝天的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也直接表現了“一個舊我與一個新我在茅盾著、爭吵著、排擠著”的內心衝突。藝術上改變了《預言》中那種華美、雕飾、委婉、晦澀的風格,力求樸素、自然、明朗、奔放,體現詩人自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詩風向著現實主義詩風的轉變。
散文集《畫夢錄》1933
調子是感傷的,流露的感情是纖弱的,主要價值在於對散文藝術的自覺追求與散文的抒情美、形式美的創造上。時人稱之為“何其芳體”。
與蘆焚的小說《谷》、曹禺的劇作《日出》同獲1936年的天津《大公報》文藝獎,直接推動了30年代前半期“抒情散文熱”的形成。
葉紫
短篇集《豐收》
包括6個短篇。對北伐大革命時期和大革命失敗後湖南農村階級茅盾和農民的覺醒以及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鬥爭的反映。感情真摯,沉鬱悲壯。
【葉紫小說的戰鬥性】所描寫的生活和所讚美的人物,都與農民運動緊密相連,所表現的‘愛憎感情也特別鮮明和強烈,其主人公都是倔強的,他們懷戀大革命高潮中農民抬頭過日子的生活,勇敢地尋求著出路,就是犧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葉紫的創作較之同時代反映農民生活的其它作品,更具巨大的力量和深刻的意義。魯迅稱讚它們:這就是作者已經盡了當前的任務,也是對於壓迫者的答覆:文學是戰鬥的!
中篇《星》
在農民運動大背景下對農村婦女命運和婦女解放道路的探索。梅春姐淪為夫權的性承受物和傳宗接代的工具,農民運動興起後與革命者戀愛,農民運動失敗後重新淪入夫權的桎栲,但她已為星光照亮的心靈不會再屈服於黑暗。
吳組緗
速寫體短篇《一千八百擔》
《樊家鋪》《錄竹山房》
《一千八百擔》以大旱之年宋氏家族分莊爭奪一千八百擔穀子結果佃戶搶糧為中心事件,在一天時間裡將宋氏大家族作了透視;《樊家鋪》寫逆倫慘劇;《錄竹山房》寫“嫁殤婚”。
作品大都以急劇破產的皖南農村為背景,寫出了世道的澆漓與農民的疾苦。藝術特點是以人物聲口畢肖的對話作為結構篇章和表現性格的主要手段,展現了蕭條、動盪、騷亂的社會生活斷面和中國農村封建宗法制度的分崩離析,具有相當的現實主義深度。
長篇《山洪》(原名《鴨嘴嶗》)
寫抗戰初期皖南山區的生活,通過主人公章三官的轉變,表現了一般農民在抗戰烽火中的覺醒,指出:覺醒了的民眾是民族解放戰爭中勢如山洪的偉力。
1、取材於作者的家鄉,人物、景色熟稔,鄉土氣息濃郁;2人物語言真實,方言口語精心運用,使語言既個性化、生活化,又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蕭軍
《八月的鄉村》《第三代》
《八月的鄉村》通過正面描寫了學生出身的蕭明帶領的一支東北抗日游擊隊在血泊中成長的艱難歷程,揭示了不抗爭即淪為奴隸的嚴峻真理。是一部“嚴肅、緊張”的作品(魯迅)。蕭軍的作品,粗獷而沉毅,平實描繪之中常有豪奇之氣,充滿東北山野的強悍氣息。
長篇《第三代》以相當規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間東北的社會生活,在聯繫著農村和城市的錯綜複雜的生活場景的描寫中揭示了整個東北乃是封建地主、買辦資本家及帝國主義勢力的天下這一嚴酷的生活真實,在這苦難的背景中探求近代東北民眾強烈反抗精神的成因,並予以全力謳歌。
蕭紅
中篇《生死場》1935
短篇集《牛車上》
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葉紫的《豐收》一起被魯迅編入“奴隸叢書”。作品反映的是“九·一八”其後東北農村十餘年間的生活,沒有什麼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而是以場面推移的方法,將“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作了“力透紙背”的描寫。
文字清新脫俗而又間見雜質,人物鮮活而又不夠完整,結構缺乏章法和聯結過渡,但流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溫潤感情彌補了章法上的缺陷,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串珠成貫的作用。蕭紅是為了愛而去恨的作家,對於人生的冷靜的諦視與發自身心的對於鄉野人物的摯愛相交融,是形成她鄉土文學獨特風格的最主要因素。
長篇《呼蘭河傳》
回憶性、自傳體小說。7章3部分,以“我”的敘述和回憶為貫穿線索,寫出了千古相傳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和習俗對於人們靈魂的驚人鏽蝕,實際上也是沉默的國民的靈魂的別傳。對封建宗法制度、傳統文化落後心理的思考
1、抒情性更加濃厚,筆調更為活潑純熟,敘事寫景真切動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茅盾)
2、作品真切自然,貼近生活,創造了一種介乎小說和散文詩之間的可以稱之為“蕭紅體”的新的小說文體,是中國現代文學一位出色的“本色派”作家。
戴望舒
現代派、“雨巷詩人”
《我底記憶》1929
多抒寫對現實生活的迷惘、失望、厭棄情緒,感傷氣息濃重
早期詩作明顯受新月詩派新格律詩影響,注重音樂性,詩形整飭,語言多舊詩詞痕跡
《望舒草》1933
此時詩人生活在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中,精神苦悶而又低沉,詩人的形象是悒鬱、孤寂和多愁善感的,但也不乏健康明朗之作。
確立了以散文美為主要特徵的自由體詩,認定“詩的情緒”是詩歌的核心。對詩歌音樂性的否定,從外在節律向內在節律的轉化,可視為對新格律詩理論的揚棄和超越。
《災難的歲月》1948
收入1934-1945年間詩作25首。從內容到創作方法,已屬於現實主義。
詩歌在表現上大都押韻,多重詞複句,講究句式和章法,部分恢復曾被詩人拋開的音樂性和新格律詩形式,顯示出詩人從現代主義向現實主義皈依後較高層面上的回歸。
臧克家
詩集《烙印》1933《罪惡的黑手》《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
《烙印》對農村生活和農民苦難、農民堅忍精神的抒寫;《罪惡的黑手》對帝國主義罪惡的控訴和浪漫主義的預言。有農民詩人、泥土詩人之稱。
在技巧形式方面受我國古典詩詞和聞一多新格律詩主張及手法的深刻影響,藝術上追求“意新語工”。因此詩歌有錘鍊工穩的長處,但也失於拘謹雕琢的毛病。
張恨水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春明外史》是社會言情小說,張恨水的成名作。春明是北京的別稱。以“報人”楊杏園的戀愛史為情節主幹,再旁及社會某些角落。
《金粉世家》著重寫北伐戰爭之前北京金姓內閣總理的繁花綺麗的大家族,借“六朝金粉”的典故鋪敘了豪門貴族的興盛衰敗史。
《啼笑因緣》
敘述一個以“平民化大少爺”樊家樹為中心的多角戀愛故事,中間穿插了軍閥霸占民女以及豪俠除強扶弱的武俠傳奇。
1、情節架構巧妙,善於精心編織故事情節;2、反霸道、反強權的精神,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3、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與驚險緊張的武俠傳奇熔於一爐,傳統章回小說和西洋小說新技法融為一體,富於吸引力。
《八十一夢》《五子登科》
《八十一夢》是社會諷喻小說,以夢幻形式,參照近代譴責小說,諷刺國民黨貪官污吏以及大後方官紳紙醉金迷的腐朽醜惡生活。
《五子登科》是諷刺小說,運用寫真手法,以抗戰勝利後的北平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善於作種種偽裝的國民黨要員金子原形象,從而戳穿了國民黨的政治本質和官場內幕。
艾青
抗戰前詩集《大堰河》《馬槽集》
早期詩作強烈抒發了對生活的愛憎感情,揭示出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
1、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農村勞動人民的愛,感情深沉而強烈;
2、前期詩歌的“憂鬱”的感情色彩和“漂泊的情愫”,在抗戰的炮火和現實生活的磨鍊中升華為對祖國、民族前途的熱切思考,對光明的熱烈嚮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燒的熱情;
3、鮮明深刻的意象和濃郁的詩情,想像豐富、比喻新鮮,有色調,有光彩,詩中有畫;
4、革命現實主義融進了象徵主義、浪漫主義藝術技巧,代表了中國現代自由體詩歌創作的一個新高度;
5、以散文式的詩句自由抒寫的自由體形式。
抗戰期詩集《北方》《曠野》《他死在第二次》;長詩《向太陽》1938、《火把》1940
《北方》集收錄了詩人在抗戰最初階段的重要詩作,展示了民族的覺醒和人民的抗戰熱情。長詩《向太陽》以武漢為背景,真實展現了抗戰初期全國人民為神聖的民族事業而努力奮鬥的壯麗畫面,以高度的熱情讚美著光明,讚美著民主。“太陽”是體現理想、謳歌戰鬥的抒情象徵。《火把》敘寫一對女青年在某城市參加一次火炬游行的故事,是一曲抗戰年代革命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之歌。“火把”是時代光明的象徵。
延安後詩集《黎明的通知》
以欣喜的心情告訴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黎明就要到來,表現了詩人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心。詩作中的時代意識更為強烈,理想主義色彩有了新的發展,語言質樸、清新
田間
擂鼓的詩人
早期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抒情長詩《給戰鬥者》1937
對侵略者的憎,對祖國的愛,對人民奮起抗戰的歌頌,飽滿的戰鬥激情、高昂的時代精神
精短的“鼓點”式詩行和急促、跳躍的節奏,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
長詩《她也要殺人》《趕車傳》
1938到延安後創作大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街頭詩如《假如我們不去打仗》《義勇軍》
1942年延安文藝整風后,田間致力於詩歌大眾化、民族化追求,1945年前後創作了兩部敘事長詩《戎冠秀》《趕車傳》
穆旦
《詩八首》《森林之魅》
《詩八首》抒寫愛情與“自我”-生活在混亂而黑暗的現實中的分裂、殘缺、茅盾而痛苦的“我”,充滿了深沉的內省與思辨的力量。《森林之魅》禮讚生命與永恆。
持久、深入地探索、表現了“自我”,是中國最早有意識地採用葉芝、艾略特等現代詩人的部分表現技巧的幾個詩人之一。
夏衍
抗戰前《賽金花》《秋瑾傳》1936
《賽金花》以賡子事變為背景,妓女賽金花;
國防戲劇創作,以歷史題材影射當時民族茅盾日益尖銳、但國民黨反動派卻一味諂內媚外的社會現實。
《上海屋檐下》1937
三幕話劇。標誌著作者開始由歷史題材轉向嚴謹的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通過對一棟小樓里五戶人家的不同遭遇和命運的描寫,反映出一群善良的人們的不幸生活,生動展現了那種令人窒息、抑鬱的時代氛圍,對當時的黑暗勢力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發出了強烈控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鮮明政治內容。
1、結構特點:利用上海弄堂房子的特殊結構,將五戶人家用一個場景畫面,在一天時間裡的同一舞台空間同時展現5家住戶的命運;2、幾乎不採用人物上場下場這些常見的戲劇手段,劇情的敘述只是依靠各條線索穿插交替的手法,繁而不亂;3、把劇情發生的時間精心安排在一個鬱悶得使人不舒氣的黃梅時節,象徵著抗戰前夕如黃梅天氣一樣晴雨不定、鬱悶陰晦的政治氣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悶、悲哀和失望,更顯示了革命風暴的即將來臨,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抗戰期間
《一年間》《水鄉吟》《芳草天涯》《離離草》
1、劇作題材與現實鬥爭密切相關,表現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注,富有政治激情;
2、多數劇本不追求驚險曲折的情節和激烈熱鬧的場面,而是取材於平凡的生活瑣事,樸素地再現生活本來面目,展示形形色色的社會世相;
3、劇作十分注意選擇富有特徵的場面、細節,給予細緻入微的剖析和再現,以傳達人物的內心活動,刻畫人物性格;
4、語言樸素自然,含蓄深沉,平易親切而又耐於咀嚼回味。
《心防》1940
四幕劇。生動記敘了抗戰初期堅持在上海“孤島”繼續進行鬥爭的進步文化工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劉浩如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新聞記者。
《法西斯細菌》1942
留日細菌專家俞實夫在九·一八事變現實教訓前終於由不問政治到投身抗戰洪流的故事
陳白塵
四幕劇《歲寒圖》1944
《歲寒圖》塑造了一位忠於職守、克己為人的醫師黎竹蓀形象,歌頌了中國抗日戰爭的苦難歷程中知識分子堅貞自守、苦鬥不屈的傲然正氣和錚錚骨氣,猛烈抨擊了寒冷如嚴冬的黑暗社會,給奮戰在民主運動洪流中的人們以精神上的鼓舞。
《升官圖》運用漫畫式的誇張、諷刺、對比、重複和人物的自相茅盾等喜劇手法,對國民黨“官匪一體”、巧取豪奪的新官場予以辛辣的諷刺。達到“假中有真”的效果,被譽為“新官場現形記”、描畫蔣介石統治集團的“百醜圖”。
三幕諷刺喜劇《升官圖》1945
《石達開的末路》《結婚進行曲》
李健吾
(劉西渭)
三幕劇《這不過是春天》
塑造了一位北伐革命時期“善惡共生”、“美醜交織”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強的政治內涵。
1、善於塑造“善惡共存者”的形象系列(主人公馮允平、廳長夫人);2、戲劇技巧圓熟,布局嚴謹勻稱;3、既有深湛的歐洲戲劇藝術造詣,又能繼承中國戲劇藝術的精華;4、話劇語言精煉而性格化,以華北農村為背景的戲,尤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被美國著名作家斯諾譽為和曹禺在30年代中國最重要的戲劇家。
寫山西一個農家祖孫三代為了家庭財產的支配權而相互殘殺的故事。
《販馬記》
標明“辛亥傳奇劇”,一部正面反映辛亥革命、又以男女主人公戀愛悲劇為副線的分折不分幕的話劇。形式上是照著“南戲”的樣式來寫的。
《青春》
寫清末華北鄉野一對青年男女經過種種波折,戲劇性地終成眷屬的故事
路翎
七月派小說
中篇《飢餓的郭素蛾》
表現作者對人物“原始強力”的尋求,對“人物性格的根苗”的發掘
其它作品:小說《蝸牛在荊棘上》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在鐵鏈中》等
《財主底兒女們》(分上下2部)
對封建性大財主家庭生活及其子女的描寫,提出在動亂的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
被譽為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書。濃重的現實主義色彩、開闊的背景、規模宏大
錢鍾書
《圍城》
方鴻漸進出於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刻劃了戰時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新儒林外史特色和諷刺藝術。
張愛玲
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
代表作中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
單線結構的形式。不僅運用傳統的小說筆法,又兼融西方現代派的意識流、心理分析等表現技法。善用譬喻和有色澤的辭彙。
徐訏
中篇《鬼戀》長篇《風蕭蕭》
《風蕭蕭》1943年列全國暢銷書之首,情節特點:間諜傳奇和愛情傳奇並置
浪漫主義,又融入了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成分,以“人性和愛”作為貫串母題
無名氏
《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
《無名書稿》:長篇六卷集現代主義小說
趙樹理
農民作家
短篇《小二黑結婚》(1943)
《講話》後最早出現的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小說中的小二黑和小芹是解放區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新人形象
1、創作思想: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主題的“問題小說”;
2、人物形象:先進農民及其幹部形象;落後農民的喜劇性格和鮮明生動的個性;地主形象閻恆元;
3、藝術特色:民族化民眾化、結合中國傳統的說唱藝術和古典小說的長處,採用單線條發展手法,運用白描和細節描寫刻畫人物。
中篇《李有才板話》《邪不壓正》
最早反映解放區農民翻身鬥爭的小說。線索是解放區農民改選村政權和減租減息運動,鬥倒地主閻恆元。結構上通過李有才快板來褒貶章工作員和老楊
長篇《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
描寫了太行山區一個村莊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戰勝利近20年間所發生的變化,還描寫了農民在黨領導下的武裝鬥爭
孫犁
描寫水鄉農村生活鬥爭題材
《荷花澱》(1944)《蘆花盪》《囑咐》(1946,寫經過八年抗戰一對夫妻重逢的動人故事)
以談笑從容的態度反映翼中根據地軍民的抗日鬥爭生活、描摹時代風雲變幻的藝術角度和特點;塑造水生嫂和婦女群像;深入細緻地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心靈美;融小說、散文、詩歌的特點為一體的散文詩式的小說的獨特風格。
描寫山地兒女生活鬥爭題材
《吳召兒》《蒿兒梁》《光榮》
《光榮》反映了一對青年男女原生和秀梅在兩次戰爭(七七事變-解放戰爭)的整整十年中如何在戰鬥中成長、成熟,終於盼來了令人羨慕的幸福姻緣。
周立波
長篇《山鄉巨變》《暴風驟雨》短篇集《禾場上》
《暴》分2部分。第一部分以趙玉林為中心人物,以其在剿匪中英勇犧牲而結束。第二部寫一年後蕭隊長帶領工作隊再進元茂屯,以郭全海為中心。完整地描繪了東北地區土地革命的全過程。工作隊隊長蕭祥是貫徹全書的人物。
1、對農民優秀品德發掘得最多的一個作家,突出先進農民的民主革命積極性。
2、小說有地方色彩,風格粗獷質樸,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
賀敬之
丁毅
《白毛女》(1945)
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主題
1、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詩、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劇;2、歌劇形式運用上的獨創性:繼承民間歌舞劇的同時,也借鑑中國古典戲曲和西洋歌劇的某些表現手段,在秧歌劇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的歌劇;在音樂上,適當運用民歌、小調和地方戲曲的曲調來表現劇中人物的感情;藝術表演上,借鑑了中國戲曲歌唱、吟誦、道白三者結合的傳統手法,突破西洋歌劇只唱不說的框框
李季
敘事長詩《王貴和李香香》
通過一對農村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描寫了30年代前後陝北農民在黨領導下進行土地革命運動的艱苦鬥爭,熱烈讚揚了人民革命鬥爭的勝利。
1、表現了新的愛情觀念:把人物命運和革命鬥爭聯結在一起,認識到“不是鬧革命,窮人翻不了身,不是鬧革命,咱倆也結不了婚。”
2、成功的民族風格:信天游、比興手法、鮮明生動的民眾語言
阮章競
敘事長詩《漳河水》
描寫解放區婦女爭取自身解放的長詩。作者通過婚姻、家庭以及生產勞動等日常生活的描寫來表現三位農村婦女荷荷、苓苓、紫金英對自身命運的選擇和人生價值的追求。
1、關於婦女解放道路的深刻啟示:婦女參加社會生產勞動;
2、藝術特色:民歌民謠的形式;注意吸收古典詩詞藝術長處,音樂節奏感特強,比興手法,民歌小曲的加工提煉及運用等。
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學創作概覽
小說創作 | 詩歌創作 | 戲劇創作 | 散文創作 | |||||
現實主義(左翼作家) | 現實主義(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作家) | 浪漫主義、現代主義 | 自由詩體 | 格律詩體 | 現代派詩體 | |||
1917|1927 | 魯迅 | 文學研究會:葉紹鈞、冰心、廬隱、許地山等 | 創造社:郁達夫 | 胡適、郭沫若 | 新月社:聞一多、徐志摩; 沉鍾社:馮至(半格律詩體) 湖畔詩社 | 象徵詩派:李金髮、馮乃超、穆木天等 | 郭沫若 | 周作人、朱自清 |
1927|1937 | 1、社會剖析派: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張天翼等; 2、革命作家:蔣光慈、柔石、葉紫等; 3、東北作家群:蕭軍、蕭紅等 | 1、文學研究會:王統照、老舍、巴金等; 2、京派:沈從文、馮文炳(廢名)等; 3、通俗小說:張恨水 | 1、心理分析派·施蟄存 2、新感覺派·穆時英 | 臧克家 | 現代詩派:戴望舒、卞之琳、徐遲、路易士等 | 南國社:田漢、洪深等; 曹禺 | 語絲派:林語堂; 何其芳 | |
19 37|1949 | 1、國統區:路翎、錢鍾書、張愛玲等; 2、解放區:丁玲、趙樹理、孫犁、周立波 | 徐訏、無名氏 | 1、國統區:七月詩派:艾青、田間、魯藜、阿隴等; 2、解放區:《王貴與李香香》《漳河水》 | 1、國統區:九葉詩派·陳敬容、辛笛等; 2、穆旦 | 1、國統區:夏衍、陳白塵、李健吾等; 2、解放區:《白毛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