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崇群

繆崇群

繆崇群,名終一(1907-1945),江蘇泰縣人。早年曾遊學日本。1929年開始創作散文,大部都是回憶少年時的生活和抒寫在日本的經歷。

經歷

1931年回國,在湖南任雜誌編輯。1933年出版散文集《唏露集》。1935年赴上海專事寫作,形成用精細而平實的文字訴說自己落寞情懷的風格。七七事變後,輾轉流亡在雲南、廣西、四川各地,做過書店的編譯,教過書,藝術視野筆前開闊,把個人的憂鬱與民族的災難結合,描寫山光水色和邊陲鄉鎮的文學小品,滲透著文化批判的內涵。他終身貧病交加,沒有能等到抗戰勝利便因肺結核在重慶江蘇醫院不幸病歿。

著作書目

繆崇群繆崇群

唏露集(散文集)1933,北平星雲堂
寄健康人(散文集)1933,良友
歸客與鳥(小說集)1935,正中書局
廢墟集(散文集)1939,文生
夏蟲集(散文集)1940,文生
石屏隨筆(散文集)1942,文生
眷眷草(散文集)1942,文生
唏露新收(散文集)1946,國際文化服務社

翻譯書目

現代日本小品文 1937,中華

與巴金

據巴金《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一文可知,繆崇群於1945年1月14日病死於重慶,葬於重慶北碚。從巴金文中看繆應該是死於肺病:“你喘著氣告訴我你委實沒有力走到裡面去了。你那時身體似乎很壞,連走路都很費力。”“我默默地看著你們夫婦紅著臉(病態的紅)”“還是你那包著水的眼睛,微笑的嘴唇,帶痰的咳聲,關切的問詢。這一切仿佛是永不會改變的東西。從最初的相識到最後的會晤,我沒有看見你改變過一點,甚至不治的痼疾,甚至人世的苦辛,都不曾毀損了你的面容和心靈。”可見當是死於肺結核。

憶繆崇群

40年代初,他到雲南的石屏任中學教師,寫了一組記敘石屏學校、車站、貓頭鷹、小花(海菜花)、校長、學生等風光世情的散文。總名為《石屏隨筆》。把畢業生的離情,用畫面定型在紙上,並與米勒的名畫《晚鐘》相掩映:“金紅的顏色不是夕陽,而是春朝的光輝;不在蒼茫的田野,而在燦爛的庭院;沒有雜草,頂上正開著艷花,沒有虔誠的祈禱,而只是緜緜的憂怨”。作者大聲宣稱他“愛石屏”,喻石屏“如同是在牧歌的一個地方。”寫“葉笛”時引用雲南通志記載石屏的話: “少年子弟,暮夜遊到巷閭間,吹蘆笙或樹葉子,聲韻之中,皆情言,用相呼召。”描繪兩個學生表演吹葉子“不像吹,不像唱,也不像歌和訴”,“那顫動的音調,正好像微波輕輕擊著寂寂無人跡的花香草長的岸緣似的。也好像為我們打開了一重門,我又望見門外的青春了。”——這客觀描述融入主觀感受之中,頗有郁達夫的筆韻。繆崇群還為我們記錄下了石屏車站最早的對聯“造飛車仿奇肱國風行萬里斯為發軔之初/佔文彩自武侯鄉雲瑞千年儼與中州並駕。”令中州之地的逃難者頗生懷鄉之痛。更令他們聯繫到昆明某校,因升著國旗被鬼子飛機轟炸,炸死學生之事,哀嘆石屏學校白天不敢升國旗,為“美麗的國旗”“失去了自由”、為國難的哀嘆聲。當校務會議通過白日國旗自由飄揚的決定時,作者欣慰地說“從此,登高一望,在萬綠叢中的石屏添了一點紅——我們的國旗,正美麗而且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飄揚著,飄揚著一片微笑,好像回答著我們無數顆敬愛她的心。”
繆崇群當時執教的中學生,今天該是古稀之年了,不知可還會記得這位先生飄揚微笑的願望!你們的子輩孫輩可能傳承這對石屏、對家鄉的濃濃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