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戒指》是廬隱創作的高峰,小說以自己的摯友、著名女作家石評梅為模特,故事真實感人,筆觸哀怨秀麗,是愛情小說的傑作佳構。在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初,廬隱是與冰心、石評梅齊名的文壇才女,在瀰漫小資情調、盛行奢靡華麗文風之際,她已經遠遠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創造出了獨樹一幟的文體。茅盾評價說:“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我們看見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們在書中苦悶地徘徊,我們又看見了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思想束縛的青年們在書中叫著‘自我發展’。”
作者簡介
廬隱(1898-1934),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閩侯人。1919年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國文系求學。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為文學研究會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安徽、北京等地中學執教,同時繼續勤奮創作。1930年與作家李唯建結合,婚後曾東渡日本小住。歸國後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國文教師,36歲時不幸因難產歿於上海。
廬隱是一位多產的女作家,生前就出版了小說集《海濱故人》、《曼麗》、《歸雁》、《象牙戒指》、《玫瑰的刺》,散文小說集《靈海潮汐》,散文集《雲鷗情書集》等,去世後又出版了散文小說集《東京小品》和長篇小說《火焰》,還有大量作品散見於各地報刊,可謂著作等身。
內容簡介
在中國白話文運動之初,廬隱是與冰心、石評梅齊名的文壇才女,在瀰漫小資情調、盛行奢靡華麗文風之際,她已經遠遠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創造出了獨樹一幟的文體。茅盾評價說:“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我們看見一些‘追求人生意義’的熱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們在書中苦悶地徘徊,我們又看見了一些負荷著幾千年傳統思想束縛的青年們在書中叫著‘自我發展’。”
本書是廬隱愛情小說的精選集,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尤其是她後期創作的都市情愛小說,大致都已搜錄在本書中。當年廬隱小說深受青年知識男女的喜愛,贏得他們的表睞,喚起他們的同情,觸發他們思索,今天是不是仍能為都市知識男女所愛讀呢?相信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小說主人公原型—石評梅
石評梅(1902年—1928年9月18日)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山西省平定縣城裡人。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此外,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等。石評梅之父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弦,均視其為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父親為她發蒙,課之以“四書”、“詩經”。除家教外石評梅先後就讀於太原師範附小、太原女子師範,成績優異。她除酷愛文學外,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
1919年,“五四”運動將剛剛讀完師範的石評梅召喚到古都北京。她原擬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但由於那年國文系不招生,便改報體育系。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並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盡情分享著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們闖入了文學的門檻。石評梅亦開始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等報刊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和劇本。
1923年秋天,石評梅在北京女高師畢業後,留校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其間與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戀,1925年3月,高君宇因過度勞累,一病不起,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高君宇的死,使評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評梅便常在孤寂悽苦中,前來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
1928年9月18日,評梅猝患腦膜炎,醫治無效,於9月30日亦死於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和醫院。她死後,友人們根據其生前曾表示的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願望,將其屍骨葬在君宇墓畔。
石評梅和高君宇
石評梅和高君宇是本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動家。他們的高風亮節、純情俊逸,使他們共同走過了一段執著追求的路。他們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是千載難逢、萬年少有的金堅玉潔的生死戀情,是他們用生命譜成的一曲震撼人心的愛情悲劇。高、石的愛情雖然像閃電、像慧星般迅逝,但它永遠放射著淒艷動人、璀璨奪目的美麗光芒!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開頭的話
朋友,你去過北京陶然亭公園嗎?你可曾注意到:園內的西湖之濱、中央島西北山麓叢林之中,有兩幢漢白玉石碑嗎?那裡,埋葬著兩個當年聲名顯赫的青年——高君宇和石評梅。
評梅初戀受挫,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加之“五四”退潮,使她在感情的痛苦中煎熬,在彷徨與進取中掙扎。這時,她結識了高君宇。
高君宇是我黨早期的革命活動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五四”運動中他和許德珩、匡互生等學生代表率先衝進趙家樓,他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列;1920年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他被推為第一任書記;他是建黨時期的第一批黨員;曾經當選為“二大”的中央委員;他曾經兼任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總務股主任,致力於國共合作反對軍閥政府;他曾經是孫中山的秘書,在廣州協助孫中山鎮壓企圖推翻革命政府的商團叛亂;他曾經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熱忱的“紅娘”……。
高君宇和石評梅經過幾年的交往產生了極其真摯純潔的感情,君宇曾在紅葉上題詩表白自己對評梅的愛情,但是卻遭到了評梅的拒絕。這說明初戀的挫折在評梅心裡留下了多么深的創傷和她對人生深重的疑慮。直到君宇病危,評梅才以真心相許。可惜,君宇積勞成疾,1925年春突然病逝,年僅二十九歲。依照他生前的囑託,評梅把它安葬在北京的陶然亭畔。
君宇的死,使評梅感情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幾乎痛不欲生;君宇的死使她真正認識到:君宇是一個偉大而多情的英雄,只有他才是她忠誠的情人,才是她生命的盾牌,才是她靈魂的保護者!她決心把自己的青春和愛,全部獻給死了的君宇;她決心走君宇的路來紀念君宇。她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都要到陶然亭畔君宇的墓前,揮淚祭灑,悼亡追悔。她說她和君字“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這樣,過了三年多,評梅終因悲傷過度,於1928年秋病逝,死時才二十六歲。
評梅的朋友們根據她生前的遺願,把她和高君字並葬在一起。當時在古老的北京城,街談巷議,相互傳頌,經年不衰,一時傳為佳話。
1956年周恩來總理曾經強調保存“高石之墓”,他說“革命與戀愛沒有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
1982年鄧穎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說:“我和恩來同志對高君宇和石評梅女士的相愛非常仰慕,但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緬懷之思,至今猶存。”
陶然亭的“高石之墓”,記載著兩個年輕人的愛情與痛苦,和他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艱難歷程;記載著一個淒艷動人的愛情悲劇。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象牙戒指—目錄
導言
《或人的悲哀》
《麗石的日記》
《曼麗》
《海濱故人》
《象牙戒指》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36044.htm
2、《廬隱作品精編》作者:廬隱出版時間:2004-5-1灕江出版社出版
3、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1693
4、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