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己對於歷史深刻的也是獨特的理解,對史實進行了再處理。
![郭沫若](/img/a/77a/wZwpmLzUjMzMzN3ETM3QT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E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郭沫若的歷史劇具有主情和偏重寫意的特點,他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創作原則,既拋棄對歷史的生硬紀錄,對史實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和表現歷史精神,如《屈原》中把屈原一生的坎坷濃縮在一天內來展現,創造出嬋娟的形象,改寫宋玉的歷史形象等,都表現了這一原則。同時,他又根據歷史可能性的原則捨棄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節而突出其精神在該時代可能有的合理髮展,如屈原不是赴身清流而是潛居漢北以圖再起等。
在他看來,重要的不是歷史事實的真是,而是內在的歷史精神的真實。劇作家的任務是在把握歷史的精神,而不必為歷史的事實所束縛。從而使故事更加動人,使劇作飽含激情,充溢著抒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