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社簡介
《故宮博物院院刊》是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學術雙月刊。全國文物考古類中文核心期刊。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宮古建築博物館,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最為豐富的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的《故宮博物院院刊》,以深入發掘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文化內涵、努力推進中國宮廷學術研究、明清歷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及歷代藝術品研究為己任。《故宮博物院院刊》數十年所發表的國內外、院內外專家學者的數千篇論文,以此形成鮮明的學術特色和長期的學術堅持,受到學術文化界的歡迎和重視。200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80周年。擔負著進故宮學術、傳播故宮文化使命的《故宮博物院院刊》,從2004年起改版擴版,由原96頁擴為164頁,由普通開本擴為特別開本,由黑白印刷改為特種紙全彩色精製。改版擴版後的《院刊》,內容更為厚重,表現更為豐富,在文史類中文核心期刊中,特色更為鮮明,因而也更受讀者歡迎。刊物簡介
文物考古類學術性刊物。主要發表有關故宮藏品研究的論文及研究成果,報導考古新發現及學術動態。介紹歷代畫名家的書畫作品和各種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築等。辟有書畫研究、明清歷史、古代工藝、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築、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獻、佛教造像、文物保護等欄目。讀者對象為文物考古工作者、歷史研究人員、博物館工作人員及廣在文物愛好者。主編簡介
李文儒,男,漢族,1952年出生,山西省代縣人,中共黨員。研究館員。1976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1976年至1990年在山西師範大學工作,先後任中文系教師、《語文報》社副社長,1987年後任中文系副主任。1990年,調北京魯迅博物館工作,1992年至1997年,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助理。1997年至1998年,任《中國文物報》社副社長。1998年至2000年,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2000年至2003年,任《中國文物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文物天地》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2003年7月,由文化部任命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曾先後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魯迅研究和中國博物館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叢刊》、《魯迅研究月刊》、《新文學史料》、《中國博物館》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數次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出版《走進魯迅世界》、《魯迅文獻圖傳》等專著。
1995年至1996年主持魯迅博物館魯迅生平基本陳列,獲首屆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精品獎。從2000年開始,主持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活動。主編出版《中國博物館陳列精品圖解》(一、二卷)、《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1990-1999)、《全球化下的中國博物館》、《中華文明遺蹟通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案說法》等專著。
清代宮廷氅衣探微
清代宮廷氅衣,是晚清后妃日常穿在襯衣、便袍外面的便服,也是后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工藝最為繁複精緻、穿用最為頻繁的便服之一。以往學者的研究多重禮服、吉服而輕常服、便服,本文依據相關檔案和院藏文物,擬從形制、面料、裝飾等方面對清代宮廷氅衣的特點加以探究,以期為人們深入認識清中晚期便服的發展變化及其所體現的滿漢合璧、中西交融的社會風尚提供實物例證。
唐五代時期定窯初探
定窯是唐宋時期的著名瓷窯,以燒造精美的白釉瓷器聞名於世。據定窯遺址出土的典型資料推斷,定窯約創燒於9世紀中葉。唐五代是定窯的創燒和發展時期,可以將其分為二期。第一期為9世紀中、晚期,是定窯的創燒時期,燒造的瓷器品種多而複雜。第二期為9世紀末至公元960年,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燒造的瓷器品種以白釉瓷器為主。定窯的制瓷工藝技術受到了邢窯的影響,進入第二期,定窯發展比較快,逐漸取代了邢窯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力發展白釉瓷器的生產、努力提高產品質量、批量燒造仿金銀器器皿造型的瓷器應是主要原因。定窯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應泛指官府,而應是代表訂燒該瓷器的官府機構中的某一個單位,很可能是中央官府機構光祿寺下屬的太官署的簡稱。唐五代定窯的發展為北宋定窯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農業與建築方面的學術論文期刊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當然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 論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所以在寫作中,一定要對這三點加以重視。 |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五)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電話、網址、信箱。 |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