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者:(英國)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1889-1975年)類型: 歷史學論著
成書時間:1939-1961年
概況
湯因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出生在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他的母親是英國第一代女大學生,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在母親的影響下,湯因比從小就喜愛歷史。
他7歲學習拉丁語,8歲學習希臘語,曾先後就讀於溫契斯特公學和牛津大學。一戰期間,他在英國外交部情報局工作,1918年作為英國代表團的顧問參加巴黎和會。
1919年擔任倫敦大學教授。
1920年開始主編《國際事務概覽》,1937年被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研究員。
1947年赴美國講學。
1955年,牛津大學和伯明罕大學同時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
1975年,湯因比因病去世。
推薦閱讀版本:劉北成、郭小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創刊
《歷史研究》(雙月刊)創刊於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版最早的一本綜合性史學期刊。它一直是全國歷史類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1995年獲全國社會科學優秀期刊提名獎,1996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
《歷史研究》是中共中央“中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倡議創辦的歷史學專業刊物。毛澤東同志就創辦《歷史研究》提出以“百家爭鳴”為方針研究歷史。郭沫若先生是《歷史研究》編委會的召集人,他撰寫的發刊詞論述了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的必要性,同時認為“認真能夠實事求是的人,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必然會逐漸地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接近而終於合轍。”
百家爭鳴、實事求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是《歷史研究》編輯部同仁始終堅持不懈的辦刊方針和不斷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
本刊主要發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史學史、各種專業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還刊登史學研究動態、讀史札記和史學著作評論等。
《歷史研究》主要欄目:專題研究、史家與史學、學術述評、讀史札記、討論與評議、書評、海外新書評介、讀者來信等!
內容摘要
湯因比的宏偉計畫是要比較各種文明的歷史,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發現它們興衰的原因和過程。他反對把民族國家當作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而應當從文明的角度去考察歷史。因為國家正是在文明的懷抱中誕生和消亡的。
什麼是文明?湯因比認為,文明是指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的某一群人類所構成的社會整體,這個整體包括若干同樣類型的國家。據此,他從人類近6000年的歷史發展中,劃分出26個文明形態,其中21種得到了發展。
它們是:
西方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遠東文明、古希臘文明、古敘利亞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米諾斯文明、蘇美爾文明、西臺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於加丹文明和瑪雅文明。另外五個停滯發展的是:波士尼亞文明、愛斯基摩文明、遊牧文明、奧斯曼文明和斯巴達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有某個占統治地位的傾向,如古希臘文明的傾向是美學,古印度文明的傾向是宗教,古中國文明的傾向是倫理道德。各個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形成互動。
同時,湯因比採用了文明模式來研究歷史,他十分重視中國文明,在他的系統中,就有中國模式和希臘模式,首先他談到了中國統一文字的問題。
仍然從秦始皇時代出發,湯因比談到了國家統治思想對經濟的影響。他認為,在中國,地方諸侯國秦國於公元前221年戰勝了自己的最後競爭者首次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它在公元前4世紀系統地革新了社會經濟結構,目的在於提高人們的生產力,將增加的產品置於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使秦國在各競爭對手當中露出頭角。但同樣具有意義的是,當這個統一國家的奠基人秦始皇將統治擴及整箇中國時,引起了劇烈的反抗。秦始皇死後,秦朝的統治很快被推翻,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哲學上的“法家”(其理論曾是秦政權行事的依據)流派,都受到後來確立的中國傳統的排斥。由漢武帝正式尊崇並直到1911年斷斷續續保持其壟斷地位的哲學流派不是法家思想,而是儒家思想。儒學雖然懂得水利對農業和交通的價值,但對農業之外的經濟事業不感興趣。
這種經濟結構的缺陷不僅可以用來解釋中國這樣的統一國家不斷崩潰的事,而且也適用於其他建立在同樣的經濟和社會基礎之上的國家。譬如,它可以解釋埃及古王國的覆滅,可解釋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其西部行省的垮台,可解釋在同一地區的羅馬帝國化身———加洛林王朝於9世紀的崩潰,以及11世紀在安納托利亞的羅馬帝國化身———拜占庭帝國的覆亡。所有這四個案例都發生在與中國相對的舊世界的另一端,這些統一國家的經濟基礎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農業。
湯因比極大地讚揚了中國自公元前221年政治統一以來的史實,並且認為從漢代上溯到中華文明的初起時期,中國史的結構類似於希臘模式。中國最初擁有清晰的歷史記載的時間,不早於公元前9世紀或者公元前8世紀。在這個時期,中國是以地方列國政治分立的局面出現的,秦漢王朝最終實現的政治統一,則是列國之間曠日持久的痛苦戰爭的結果。但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統一之前,中國早已實現了文化統一。在這方面,中國最偉大、最富創造性的思想文化運動發生在兵連禍結的春秋戰國時代,即完成政治統一前。這是包括孔子在內的幾乎所有中國哲學學派奠基人所在的時代,儒學最終被推崇為經典。孔子是位保守主義者,他從未夢想過中國會實現有效的政治統一。秦始皇的事業或許讓他震驚,漢高祖劉邦修復統一一事也不見得會使他多么高興。孔夫子如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視政治分立為正常現象。中國早期史的這種可靠的構成,包括政治分裂與思想文化成就的共時性,與早期希臘史的結構雷同,完全不同於接踵而來的中國歷史形態,其思想僵化和政治統一的輪廓不斷被非正常與暫時的分裂動亂所打斷。
儘管他的結論是中國的未來是難以捉摸的。但是他已經從中國燦爛的古文明中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專家點評
1914年8月,湯因比在牛津大學講授古典希臘歷史時,突然腦子里靈光一現,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給了他一個直到近60年後仍未擺脫的震撼----為這世界分崩離析、各國間血腥戰爭而震撼。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拉開序幕,隨後的兩年間,湯因比在學校中的朋友同事竟有半數死於戰爭。修昔底德寫下了記錄希波戰爭的《歷史》,在修昔底德的震撼之下,湯因為比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歷史研究》的寫作中。《歷史研究》共12卷,出版前後費時27年,於1939年至1961年間出齊,作者總共引用上百種文獻資料與多種語言。
《歷史研究》是湯因比的最重要的歷史巨著。這本書的內容如書名所示,試圖將人類史當作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這意味湯因比的考察始自人類史的開端,終至他生活的時代。同時也表明這本書著眼於全球範圍內的考察。
湯因比的視野不只局限於規定的時間範圍之內。他清楚地意識到人類有史可載的歷史在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是極其短暫的,農業、家畜馴養、陶器製作和紡織技術僅有一萬年左右的歷史,而文明存在的時間充其量也不過5000年。人們所了解的大部分人類史其實都處在相對近的時代。史學家必須採用全面的、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觀點,必須拋棄以前那種錯誤的中心優越觀點,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為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
《歷史研究》摒棄了西方史學的傳統分期,超越國家、時代的界限,以“文明”作為研究對象和社會形態的總稱。在書中縱覽世界各大文明的興衰,描述了已知的31種文明的起源、發展和衰落,考察各種文明在時間和空間中的碰撞、接觸和融合。他認為各個文明都要經歷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四個階段,其中挑戰和應戰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收集歷史資料是任何一個歷史學家都能做到的,然而湯因比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精神讓書中的史料活了起來,仿佛有某種靈魂似的東西貫穿於作品中。
如果沒有一次世界大戰,那么湯因比會堅定地相信他將在一個一個理性的、秩序井然的、和平的世界中安度自己的一生。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直至1914年8月,當他26歲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要全面研究歷史的真正理由。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喚醒了他去認識現實。湯因比在1972年簡編本的自序中說:“我在世上活得越久,我對惡毒地奪走這些人生命的行為便越發悲痛和憤慨。我不願我的子孫後代再遭受同樣的命運。這種對人類犯下的瘋狂罪行對我提出了挑戰,我寫這部書便是對這種挑戰的反應之一。”他處於一個特殊的年代,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他曾慶幸自己“生在這樣一個混亂時期”,這個時期的事變推動著人們“去關心時事演變所提出的每一個歷史之謎”。世界的不安定狀態促使湯因比運用自己的歷史知識來思考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
為什麼要從整體上研究歷史呢?湯因比認為這是“現實需要”。由於技術上日新月異的進步,人類逐步消除了在空間上的距離,但這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天下一家”的和諧狀態。湯因比在有生之年曾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他不僅看到戰爭給人類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壞,而且深感人類的相互殘殺給後世帶來的緊張、不安、沮喪和暴力正將人類推向自我毀滅的危險境地。“為此,我們必須相互熟識,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逐步熟悉彼此的歷史,因為人類並非僅僅生存於直接的現在。”正是出於這種對人類文明的深切憂慮和對人類文明的無限希望,湯因比懷著一顆“好奇心”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其傑出的智慧、孜孜不倦的熱情,為我們這個時代及後世留下了這筆精神財富。
湯因比不僅從時間的縱向層次考察了人類歷史,而且還在各個文明地理分布的橫向層面保持了“一種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觀點”。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湯因比指出: “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於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並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越。”這種看待歷史和各個文明的寬廣視野,自然不同於那些將整個人類歷史僅僅看作西方歷史的狹隘偏見。“如果這種有意識、有節制地進行的恰當融合取得成功,其結果可能為文明的人類提供一個全新的文化起點。”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採用的這種“大歷史”的巨觀敘述手法,是對20世紀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發展的史學界分工日益細化的回應。湯因比敦促人們考察過去,以求獲得對當今世界的更高的洞察力。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深刻的社會批判意識和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介入。
由於湯因比創立了獨特的歷史哲學思想以及《歷史研究》在全世界的發行,西方學者稱他為“我們時代最傑出的智者”,與愛因斯坦、羅素等人並列,在當今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
亨利·格魯爾德在《二十世紀代表性人物》中評價:“不論世人對湯因比的理論反應如何,我們必須承認,他的思想照亮了龐大的歷史。而且以若干理論、事實以及同代偉大詩人的直覺,支撐了整個歷史。”閱讀《歷史研究》,在欽佩湯因比淵博的學識和精彩的分析之餘,我們可以徜徉在令人著迷的歷史海洋之中,不僅吸取知識,豐富思想,而且能充分獲得思考帶來的快樂。
湯因比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思想遺產,造就了一個難以跨越的年代,這個傑出的歷史學家,晚年最嚮往的就是中國。
當年日本的池田大作問湯因比:“您願意出生在哪個國家?”湯因比面帶笑容說:“公元一世紀佛教已傳入時的中國新疆。”
妙語佳句
文明是指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的某一群人類所構成的社會整體,這個整體包括若干同樣類型的國家。相關詞條
歷史學;湯因比;英國;歷史文明;歷史學家相關資料
《湯因比評傳》;《湯因比傳》;《湯因比文集》詞條分類
歷史;歷史學;歷史學家;湯因比;英國;世界歷史名書;傳世經典文學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