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prejudice;bias]片面的見解;成見。
固執的偏見。
不應有的偏見。
引證解釋
1.從側面看到。
《漢書·杜鄴傳》:“疏賤獨偏見,疑內亦有此類。”顏師古注鄴自謂傍觀而見之也。”《漢書·匈奴傳贊》:“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冑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也。”2.片面的見解;成見。
《莊子·齊物論》“與物相刃相靡……不亦悲乎”晉郭象註:“各信其偏見,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吾雖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執偏見,但求夜光於巨海,正自未得耳。”宋,司馬光《辭樞密副使第六札子》:“未嘗有四海之內,卿士大夫、農商工賈,異口同辭,鹹以為非,獨信二三人之偏見,而能成功致治者也。”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岳忠武於忠肅》:“文人立論,往往好逞偏見,如魏叔子謂岳忠武不當班師。”徐遲《地質之光》:“凡是胸無偏見的真正有成就的科學家,畢竟是有正義感的。”
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是這樣界定偏見的:“人們依據有錯誤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來的、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敵對的或者負向的態度”,一旦產生偏見又不及時糾正,扭曲後或可演變為歧視。
有很多理論用來解釋偏見的形成。如:最常見的社會學習理論,它認為偏見的習得途徑與其他態度和價值觀的習得相同。人們從他們的家庭、夥伴、大眾媒體以及他們身處的社會中學會了偏見。動機理論用來解釋偏見是如何滿足個體需要的,如有一種動機理論認為,偏見起源於群體間的競爭,是“群體資源或權力必然的結果”,另一種則認為偏見是一種人格障礙。認知理論則認為,基於社會知覺的特點,即使沒有經歷引發偏見的社會化過程,沒有群體間資源競爭或人格障礙的情況下,看似無害的認知偏差會導致偏見的產生。
說“偏見”
◇作者:葉千華
在人們生活的各自環境中,人,對人對事對物都將會產生感官的刺激和不同程度的印象,這在心理學中稱為“知覺”。由此便是產生偏見的最初原因。
說“偏見”,偏見是人們認識世界萬事萬物所萌動的臆斷情由,它攜帶著主觀意識情感看問題,論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異,浮於現象,總立足於自以為是的角度,或深或淺,依憑自我見解和見識的情感,發表“以偏概全”的論說和觀點。偏見的圈子既狹小又自私,人也多愛在此打轉。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誰都逃脫不了曾經有或現在有或未來有——偏見。
錯誤的判斷,盲目的推理,無知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造成偏見的因素。在現實中,人的第一印象和交往,常是影響人們相互間微妙關係和產生偏見的前提,或用一些間接的途徑得知或根據某種資料了解或道聽途說,似乎掌握和抓住了確鑿的證據,從而發表個人的意見,萬然沒有考慮自己所存的偏見,也無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審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根本就是在偏見性地看問題,偏見性地辦事和處理對待事物。
偏見,人皆有之,世界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愛憎情感和褒貶態度。人們都在不同程度的範圍內為自己縮小和減少偏見。正如人們所希望和應該努力做到的,以防範偏見帶來的危害。在如今“三個文明”的開展,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好轉,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們的素質,改善人們的面貌。評價、看待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環境和一個問題,雖受著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種身心狀況的影響,但生活中的人們心態、境遇、認知和情緒等都將隨事物的發展而日趨美好。狹隘、偏見、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擔子,一頭挑著狹隘,一頭挑起自私,不是輕鬆的人生旅程。偏見常使人誤入歧途,回報給人們的是痛苦和煩惱。
正因如此,我們儘可能少些偏見,減些苦惱。由於情感的因素,偏見在當今社會裡,尤其是愛情與金錢造成的見解,更是激烈加劇。一些強加於人的偏見,附庸於權勢和利益之中,自己生存的某種品質和行為,而且要求他人也具備或類似這種品質和行為,以此形成一種心理傾向,使鄉土觀念、情趣相投、生人熟面,團體情感和上下關係等都是滋生偏見的心理土壤。它們各具哲理,是偏見生長的基因。
無論人們怎樣貶斥偏見,偏見也總不被人們捨棄,不過,偏見成為高見的“道理”,也大有人在。——選自葉千華《千華隨筆》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