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介紹
《中華遺產》雜誌是由中華書局主辦的中國第一份全面、系統、深入的文化遺產類雜誌。它圖文並茂,全面、系統、及時地反映中國遺產現狀、內蘊、保護及動態,充分展現了各類遺產獨特的自然狀態和人文底蘊,較為深刻地探索了遺產熱點問題背後蘊涵的文化動因,對遺產的管理、開發、保護、立法和技術手段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雜誌不僅是讀者了解自己國家及世界不同區域歷史、自然和人文重要視窗,也是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養的重要參考資料,更是人們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平台。
《中華遺產》雜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授權使用UNESCO標誌的官方刊物,中國第一份全面關注自然、文化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權威雜誌。
飽含思想、智慧和情感的歷史轍跡,沉澱而成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是文明傳承的載體,是立國之本,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五千年不間斷的中華文明所積澱的博大深沉的文化遺產,在商業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喧囂聲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不可再生的文化遺存在高速前進的經濟車輪下損毀殆盡,“建設先進文化、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無疑將成為一句空談。每一位國民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履行肩上的歷史責任,留住文化的年輪,延續文明的記憶,呵護中華民族生長了五千年的精神之根。《中華遺產》雜誌以客觀的視角,對中國遺產的內蘊、保護及動態,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讀,立足忠實歷史事實,探究人文精神的脈絡,透析中華文明的精髓,為大中華地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提供品位高雅的文化雜誌。
辦刊宗旨
透析文明遺存,彰顯人文關懷。
地球是個巨大的生命體,它並不完全屬於人類,而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一部分。在21世紀,人類的關注重點也許會轉向自然和環境,因為我們在地球上所生存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環境越來越壞。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遺產》雜誌願與同道一起,以關注遺產為起點,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將來。《中華遺產》雜誌是由中華書局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協辦,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支持的中國第一份全面、系統、深入的遺產行業類雜誌。《中華遺產》雜誌將成為中國遺產地和將要申請成為世界遺產的地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溝通的重要通道。
雜誌定位
一、時尚性:讓遺產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話題,讓遺產成為聯繫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了解過去,才能更好的把握現在和未來;
二、精品性:地理人文化,人文新聞化。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人類生活的軌跡和內心的律動,講述在遺產背後的自然和人文故事;
三、人文性:揭示人與歷史、遺產的關係,發現創造美好生活的鑰匙。
精彩節選
2010-04-30·百樂門:上海的舞步
2010-04-30·上海的百年(1842-1943)
2010-04-30·《中華遺產》2010年05期封面故事
2010-04-07·城市軸線
2010-04-07·藥名:本草的厚朴哲學
2010-03-10·蘇繡《蒙娜麗莎》的誕生
2010-03-09·如何判斷墓葬是否被盜?
2010-03-09·人類最初庇護所的猜想
2010-02-09·海陽秧歌:漢族的狂歡
2010-02-09·皇帝的年夜飯
2010-01-06·誰知魚之樂
2010-01-04·離散的寶貝
2009-12-08·狄仁傑:東方的福爾摩斯?
2009-12-07·七巧板:用直角變出萬千風景
2009-11-17·小人書經典100年
2009-11-17·大唐之“行”:唐代“交規”是如何誕生的?
2009-10-20·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名錄
2009-10-19·幕後故事:考古也可以選美?
2009-10-15·評審專家名單
2009-10-15·中華文明之最
2009-09-18·“百項考古發現”專輯目錄
2009-09-18·“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評選方法與標準
2009-09-18·中國考古學百年發展歷程回顧
2009-09-03·人民大會堂里的人民作品
2009-09-03·青銅器里的商周:神走了,人來了
2009-08-08·星占:人的命,天注定?
2009-08-05·黃曆:吉凶誰來定
2009-07-08·筷子如何戰勝刀叉?
2009-07-08·頤和園的風水
2009-05-13·宜興紫砂壺獨特的練泥法
2009-04-03·揭秘古代陵墓的機關暗器
2009-03-10·百年前外國商人如何在中國做菸草廣告?
2009-03-03·故宮專家透露獨門絕技教你鑑別真假紅山玉
2009-02-06·燭光燈影的記憶
2009-01-22·中國歷史上十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
2009-01-22·“漢”的誕生
2009-01-21·和牌的奧秘
2009-01-21·麻將是中國對世界的第三大貢獻
2009-01-21·奢華的麻將用品
2009-01-21·麻將在海外的強勢傳播
學術委員
王蒙、羅哲文、馮其庸、范迪安、傅熹年、謝辰生、謝凝高、馮驥才等出任顧問和學術委員。
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1958年被指定為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辦事機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陳雲等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在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方面成績卓著,出版了數以千計的研究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遺產方面的最基本的典籍和文獻。
文章節選
金燦燦的西漢王朝
中國歷史上再沒有一個像西漢那樣金光燦燦的朝代—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黃金為何在西漢時那么豐富,而在隨後的東漢及之後朝代卻大量減少?是中國人對金子看法變了,還是金子的儲藏量發生了變化?
西漢黃金滾滾來
公元前205年的冬天很冷,大雪已經連續下了快一個月了,楚、漢雙方的軍隊也像這冰冷的空氣一樣在滎陽這個地方僵持著。
楚霸王項羽早已坐臥不安,他想要儘快地打贏這場戰爭,於是想方設法斷絕漢軍運糧的甬道。不斷被楚軍攻擊糧道的漢軍確實有些支撐不住了,劉邦也不想在這個鬼天氣里再無止境地等待下去,必須有所行動了!
十二月的一天深夜,一行車馬從漢軍大營悄悄駛出,直奔楚軍而去。領軍的人叫陳平,他神情嚴肅而複雜,因為他身後的車隊上裝有幾萬斤黃金。陳平不由回想起前幾天劉邦找他商議局勢時的情形,劉邦是那么的不安和悲傷,於是他獻策說誰都沒法抗拒黃金的誘惑,可以用黃金來離間楚軍將帥,尤其是以耿直著稱的鐘離昧和范增。劉邦大喜,當即命人取了4萬斤黃金給陳平,讓他隨意花。他身後車隊上裝載的就是其中一部分,要用它們去收買楚軍帳中的士兵,讓他們散布鍾離昧的謠言。
陳平的黃金送去沒幾天,謠言果然便傳開了,士兵們紛紛說:“勞苦功高的鐘離昧開始不滿項王不給他分土地稱王了,會與漢軍聯合滅掉項氏,到時好瓜分楚國土地各自稱王。”謠言傳到項羽的耳朵里,他便對鍾離昧產生了猜忌,逐漸疏遠了他。
這4萬斤黃金的效力遠沒有結束。第二年四月,陳平用這些黃金買了牛羊豬三牲,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悠閒地在營帳中等候項羽派來的使者。待使者一到,他便命人將豐盛的酒席端去使者住所,一進門便假裝驚詫道:“我還以為來的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呢!”鏇即再使人端上粗劣的飯食。使者回去之後將自己遇到的情形描述給項王聽,項王自此對范增也心存疑心。范增知道後請求告老還鄉,結果病死在返鄉途中。
失去了左膀右臂的項王,兩年後便在烏江邊自刎而亡。這4萬斤黃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創了西漢。這也像是一個徵兆,預示著西漢將是一個“多金”的王朝。
西漢的“多金”,是歷代史學家的定論。且不說那“開國”的4萬斤黃金,已足以讓人驚詫,來看看西漢的黃金庫存,即現代所謂“黃金儲備”,其數額之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實屬罕見,可以說為歷朝之最。《魏晉南北朝史》載:“西漢初期,黃金的套用總數量在百萬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考據的西漢時1斤折合今日248克來計算,西漢的百萬斤即今日的248噸。而2003年中國的黃金儲備為600噸,也就是說西漢時期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我國2003年黃金儲備的41.3%。
此外,翻開《漢書》,會發現西漢帝王賞賜黃金的例子數不勝數,數目動輒千斤萬斤,仿佛說的是平常的蘿蔔白菜一般。比如:劉邦的長子劉盈,即位後便大肆用黃金打賞為父親劉邦辦理喪事的人員,尤其是親自參與挖墓穴的人,將軍一級的給40斤黃金,年俸2000石的官員給20斤黃金,年俸600石的給6斤,600石以下的給2斤。可以想像,巨大的帝陵必然要求滿朝文武都投入工程,如此一算,賞賜的金額確實很大。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因眾大臣殺呂后的親屬有功,又賜周勃5000斤黃金,賜陳平、灌嬰各2000斤黃金,賜劉章、劉揭各千金。漢武帝劉徹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賞賜連年擊敗胡軍的大將軍衛青就花費了20餘萬斤黃金。
那么,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巨量黃金出現在西漢王朝呢?
哪兒來這么多黃金?
不可否認,西漢黃金之巨得益於前朝的積累:春秋以前黃金已成為人們寶藏的東西;到戰國時各諸侯都視金為寶,無不盡力搜羅。當時秦楚兩國勢力最大,財富最多。楚國汝漢地區就盛產黃金,有方形的爰金流行於世。秦國盛時,“黃金萬鎰為用”;秦統一天下之後,各國的“子女玉帛”自然也包括黃金,都聚在秦王朝的寶庫而這些歷代積累的黃金最後又都被轉移到了西漢。
鐵器時代的到來,帶動了西漢採礦業的迅速發展,更多的黃金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也充實著原本就藏金頗多的西漢國庫。西漢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除了繼承前代的方法外,又發現了按礦脈分布關係尋找新礦和察看金光尋找黃金礦的方法,這在《史記·貨殖列傳》和《史記·天官書》中都有記載。黃金產地也比過去有所增加,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擴展到兩大流域的縱深地區。參與採金的人數之多也有個例子可以說明:漢元帝時的大臣貢禹,看到當時農業人口大量減少,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其中就有一條為:“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可見至少當時政府設立了開採珠玉金銀的專門機構,而在這個機構下面從事採金的人員也一定不在少數,否則也不至於嚴重到要罷免。
除此之外,羅馬史學家的抱怨也值得一提。他們對西漢時期羅馬與中國的外貿交易耿耿於懷,認為羅馬花費了數量巨大的黃金來購買中國的絲綢及其他貨物。比如一種名為“縑”的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可以用來製作衣服、口袋,國內時價是400到600多個銅錢一匹,但在羅馬市場卻與黃金同價,即一兩黃金一兩縑,一匹縑約25兩重,即可換取25兩黃金。據羅馬史學家普林尼統計:西漢時,羅馬帝國每年至少有一萬萬賽斯脫奇(sesterce,古羅馬計量單位)的黃金流入中國(還包括印度和阿拉伯),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折合成現在的計量單位超過5噸。難怪羅馬的史學家會抱怨,用黃金換取中國的絲綢,是後來羅馬帝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中間商安息人經由敦煌、新疆到小亞細亞以及敘利亞、埃及的絲綢之路帶回來的大量黃金,不僅來自有著充實國庫的羅馬,還包括沿途的敘利亞和埃及等國。這些國家很早就使用黃金作為對外支付的貨幣,它們經濟相對落後,對黃金的需求量很有限,因此也願意用黃金來換取中國的貨物。另一方面,由於西漢時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國家,商品輸入相對較少,因此黃金幾乎不外流,只有少量的黃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如漢武帝時常向大宛購買良馬、向海外購買珍珠、琉璃等,僅此而已。(節選自《中華遺產》2010年第8期撰文/聞風攝影/王寧等供圖/中國錢幣博物館)
軍事與體育類期刊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當然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 |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