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刊名:明清小說研究TheJournalofMing-QingFictionStudies
主辦: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周期:季刊
出版地:江蘇省南京市
語種:中文;
開本:32開
ISSN:1004-3330
CN:32-1017/I
郵發代號:28-217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明清小說研究
創刊時間:1985
雜誌信息
繼承《外語學報》。學術理論刊物。刊載明清小說研究資料、研究論文,開展對明清小說重大問題的討論和爭鳴,努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外學術交流。主要讀者對象為明清小說研究人員、高校中文系師生及文學愛好者。有英文目次。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明清小說研究》辟有明清小說綜論、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話本小說研究、文言小說研究、晚清小說研究、各種名著的研究以及名家論壇、博士論壇、博士論文提要、學術信息、學術機構介紹等專欄。
《明清小說研究》奉行繁榮學術、弘揚傳統、百家爭鳴、唯文是取的原則,竭誠歡迎海內外相應領域的專家、學者賜稿。優先採用正面進行科學探討的學術著作,尤其歡迎:一、有文獻價值的論著;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的論著;三、對某些問題作巨觀研究的論著;四、中外比較,並在比較中探尋中國古代小說民族特色的論著;五、進行深入理論探討,有利於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的論著;六、各級研究課題的成果。
雜誌榮譽
《明清小說研究》被評為“全國中文文學理論類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被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等單位列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本刊在國外的影響也比較大,特別是在韓國、日本、法國、美國、東南亞一帶的漢學家中反響很大。清華大學、中科院、南京大學的資料庫和《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上海圖書館報刊索引》等期刊等國內著名資料庫和檢索期刊均收錄本刊。
圖書
明清小說研究作者:曾良著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20年前開始研究明清小說。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之集成。有幾篇先後在《文史知識》(中華書局)、《社會科學研究》、《明清小說研究》及其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三國演義>對婦女描寫的矛盾心態》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收入本書中的大多數文章尚屬首次發表。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如同唐詩、宋詞、元曲一樣,明代小說代表了明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呈現出萬紫千紅的興旺景象,並為清代小說藝術高峰的形成準備了充分的條件。明代小說作品數量多,規模大,眾體齊備,反映社會生活面廣。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封神演義》都出現在明代。清代是中國古代小說全面成熟的時期,出現了《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偉大作品。在小說繁榮的同時,至清代,小說理論也進入了成熟時期,尤其是清代小說評論,一反傳統偏見,以極大的熱情肯定小說的價值和功能,為清代小說理論的成熟奠定了基礎。本書精選文章40餘篇,對明清兩代小說的人物描寫及小說思想性、藝術性進行探討,還對明清兩代的名篇如《西市上屈殺忠臣》、《某王孫者》等進行賞析、研究。全書文筆優美、流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可供有關研究人員借鑑,也可供有關明清小說愛好者閱讀。作者簡介
曾良,男,漢族,1957年9月出生,四川簡陽人,現任內江師範學院院長助理、《內江師範學院學報》主編、中文系教授,西華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獻”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省高校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中國語文文學學科組成員,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明清小說,已出版《<東周列國志>研究》、《古典文獻學》、等專著,校點出版《列國志傳》、《隋史遺文》、《八仙出處東遊記》等明刊小說,在《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輯刊》、《明清小說研究》、《文史知識》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參加多部書的撰寫。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已出版多部專著。本書重點介紹了中國四大名著、《金瓶梅》、《楊家府演義》等著作的內容、思想、藝術、地位以及人物形象,並對明清小說中的名篇做了解讀。本書對於了解明清小說有著重要價值,幫助讀者理解小說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作者推薦
我對明清小說的解讀和研究,是20年前在遼寧大學讀助教進修班時開始的。當時高明閣教授講“明清小說研究”(主要是版本演變)、朱眉叔教授講“《紅樓夢》研究”、黃岩柏教授講“中國小說史”、李謙教授講“《水滸》研究”,他們都使我如沐春風,受益良多。回校後,我一直在他們的指導下從事元明清文學教學和明清小說研究。黃老師常在信中稱我為“良子”、“吾子”,催我是“該出書的年齡了”,給我很多鞭策和鼓勵;高老師是遼寧鐵嶺高鶚後裔,他大病初癒後,用顫抖之手寫的書信,歷歷在目,教我奮進。我能在離開遼寧大學後不久發表論文,開設“歷史演義小說研究”選修課,全靠恩師的教誨。如今,高老師已仙逝,黃老師也年逾古稀,且重病纏身,想到這些,我就不禁淚流縱橫。1995年,八十四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在中央電視台播完不久,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在湖北當陽舉行了第十屆學術討論會。我雖是學會會員,但限於會議規模,未能接到參會通知,此時學會副會長、四川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沈伯俊研究員把自己的參會通知轉寄給了我。在會上,我交流了《(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缺點和錯誤》一文,後來發表在中華書局《文史知識》上的《(三國演義)卷首詞不宜作題歌》就是該文的前半部分;《三國演義》電視劇精編版播出後,《北京日報》理論部的李喬、李君紅兩位同志又約我以答讀者問的形式重談此題(題為《重提(三國)卷首詞與主題歌》,1997年6月4日第3版)。這年八月,我又上廬山參加了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會上歐陽健、蕭緗凱主編提議由我在內江舉辦一次小說研討會。後來得到了我校領導和中文系的大力支持,由內江師專、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和四川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96明清小說研究會”在我校隆重舉行。國內一批著名學者和日本、韓國一些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開得熱烈而成功,反響很大。我也得到了一次組織學術會議的鍛鍊,促進了我對明清小說的研究。此前此後,沈伯俊、歐陽健、蕭緗凱等學界前輩對我的小說研究多有獎掖、提攜和幫助,《明清小說研究》副主編張蕊青女士、王學均先生也對我關照頗多,我銘記在心。
1996年秋,我到復旦大學作黃霖教授的訪問學者。黃老師乃忠厚長者,為人和做學問都堪稱楷模,可謂德業雙馨,對我循循善誘,教誨殷殷。我在他的指導下研究《東周列國志》,老師要我力求做到考據、辭章、義理三者的結合,從爬梳史料人手,使立論堅實有據,不發虛言,同時注意理論的闡釋和發揮。我那本《(東周列國志)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要求下寫成的。老師的要求未必能達到,但在學術理念上對我的影響是很深很遠的。
1998年,我被全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文科教材編委會遴選為面向2l世紀新教材《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組成員,分工我撰寫明代小說部分,促使我從小說演變史角度思考問題,同時也閱讀了不少文獻材料。
這本《明清小說研究》就是在論文、教材的基礎上陸續寫成的,其中有幾篇先後在《文史知識》(中華書局)、《社會科學研究》、《明清小說研究》、《海南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過,《論(三國演義)對婦女描寫的矛盾心態》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多數是尚未公開發表和近年寫的,《論蜀漢政權衰亡的原因》、《對比藝術在(三國演義)中的運用》、《(紅夢夢)八十回後內容之探究》三篇分別與鄒作聖先生、楊鑫和陳姝同志合寫(文末分別有注),後兩篇在我的指導下選擇題目,撰寫提綱,修改數稿,收入本書時我又作了修改。
還須說明的是,本書非在短時間內一氣呵成,後來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已有所變化,少數篇章的部分論述也有重複的地方,但考慮到自己學術發展的軌跡還是一如舊貌的好,故未作大的改動。本書參考和借鑑了一些學界成果,有的已在文末註明,有的未能一一註明,謹在此一併致謝。但自愧資質魯鈍,又多荒疏,其中必有不少缺陷和錯誤,誠望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謹記
2005年6月16日於內江師院
精彩片斷
《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是在三國史料、民間傳說、宋元平話和戲劇的基礎上,最後由羅貫中加工創作而成的。西晉初年陳壽的《三國志》和南北朝時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釋,為羅貫中創作小說提供了基本史料。南朝范曄《後漢書》中的一些人物傳記,如《孔融傳》、《禰衡傳》、《左慈傳》等為《三國志》所無,也為羅貫中提供了必要材料。北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將三國歷史逐年排比,條理更加分明,無疑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
三國故事廣泛地在民間流傳和豐富,被人們以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加以創造和發揮。東晉乾寶的《搜神記》和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就記載了有關三國人物的傳聞軼事。到隋代,文藝表演中已有三國故事,據杜寶《大業拾遺記》載,隋煬帝看水上雜戲,已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節目。李商隱有《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可見到晚唐,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說話藝術發達,已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和專業藝人。蘇軾《東坡志林》載:“王彭嘗云:……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暢快。”說明當時“說三分”不僅藝術效果好,而且“尊劉貶曹”的傾向已很明顯。宋代這些話本未流傳下來,現存元英宗至治年問(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和近年在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發現的《三分事略》,兩書內容大致相同,只是《三分事略》更為簡略。《全相三國志平話》約八萬字,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輪廓,突出蜀漢一條主線,有大量的民間傳說,但文筆還相當粗糙。
在戲劇舞台上,金元時期也出現了大量三國戲。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的金院本中有《赤壁鏖兵》等多種劇目。南戲戲文中有《貂蟬女》等劇目。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等載,元代及元明之際的雜劇劇目中有六十餘種三國戲。從這些劇目和現存的21種劇本看來,大多數是以蜀漢人物為中心,“尊劉貶曹”傾向十分鮮明,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羅貫中就是在此基礎上,“據正史,采小說,徵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關於羅貫中的資料很少。元末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記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競不知其所終。”賈仲明此書作於永樂二十年(1422年),時年80歲,可知他與羅貫中於至正甲辰(1364年)復會時是22歲。據此,可知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約在1315--1385年之間①。羅貫中的籍貫,除太原說外,明代以來還有東原(今山東東平)、錢塘(今杭州)、廬陵(今江西吉安)諸說,近年來集中在“東原”與“太原”之爭。除《三國演義》外,署名為羅貫中的作品,還有小說《水滸傳》、《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和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三國演義》的版本,可大致分為嘉靖本系統和志傳本系統。現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有弘治甲寅年(1494年)庸愚子(蔣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張尚德)《引》。以後的新刊本多從此出。萬曆至天啟年間,出現了多種題為《三國志傳》的版本,均為20卷,內容與嘉靖本有所不同,特別是有關羽之子關索的故事。《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敘諸葛亮南征時,有“關索詐敗”一句,但沒有完整的故事;後在毛宗崗評本中,卻又有一段關索故事。這表明志傳本與嘉靖本不屬同一底本,其底本有可能早於嘉靖本。至《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實為葉晝偽托)本,將嘉靖本240則合併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變單句為雙句。到清代康熙年問,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志傳本,整理回目,修正文辭,並逐回評點。經毛氏父子評改後,小說的正統思想更加濃厚,但在藝術上也有較大提高。從此,毛評本《三國演義》成了最為流行的版本。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十)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
與歷史、考古、文物相關的雜誌
中國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豐富。現在與之相關的期刊雜誌也相當地多,一下就讓我們盤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