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史

西方史學史

《西方史學史(第3版)》系統闡述起自古希臘迄至現當代的西方史學,縱貫西方古典的、中世紀的、近代的和現當代史學的發展歷程。古典部分,闡述古代希臘羅馬史學及其對後世的深刻影響;中世紀部分,闡述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前的史學,並對其作出歷史評價;近代部分,闡述西方各國史學的發展演變,涉及各種史學流派與思潮;現當代部分,闡述20世紀的西方史學,主要是西方新史學的發展進程及其在當代的新趨勢。《西方史學史(第3版)》留意考察西方各個時期的史家、史著、史學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學的新陳代謝,突出史學思想的發展變化。

基本信息

正文

古代希臘羅馬的史學

 西方史學導源於古希臘希臘最早的史跡是靠荷馬史詩流傳下來的。相傳在公元前9世紀,盲詩人荷馬把民間流傳的希臘人戰勝特羅亞人的事跡編刪為兩部史詩:一為《伊里亞特》,一為《奧德賽》。這兩部史詩大約到公元前 6世紀中期才用文字寫下來。荷馬史詩充滿著神話和文學的渲染,然而從中可以想見公元前12~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概況。
希臘人在愛琴海東岸、小亞細亞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奧尼亞是希臘文化的搖籃。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伊奧尼亞出現了許多用散文來寫作的紀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奧尼修斯查隆等。紀事家所寫的題材範圍很廣,他們或是把口舌相傳的故事記載下來,或是用古人的事跡來進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異邦絕域的見聞寫成遊記,或是根據口碑和文獻資料來編寫歷史。他們有聞必錄,力求使自己的記載與事實相符。後來,這種求真的精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希臘史學中最寶貴的傳統。
古希臘史學的開山之作是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此書以描述希波戰爭為中心內容,亦稱《希波戰爭史》。希羅多德著書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說“是為了保存人類所達成的那些偉大成就,使之不致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不彰,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了要把他們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記載下來,以永垂後世”。
西方史學史西方史學史
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最初約在公元前 430年問世,比中國孔子所著的《春秋》要遲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歷史著作,所以後來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希羅多德為“史學之父”,以後這個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來。(見彩圖)
西方史學史西方史學史
與希羅多德同時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縝密的史學方法,記載翔實,可稱為信史。他把當時希臘哲學家們那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邏輯方法套用到歷史研究中去,為後世的歷史編纂學樹立了光輝的典範。修昔底德寫道:“在敘事方面,我決不是先入為主,一拿到什麼材料就寫,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觀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記載的,一部分是根據我親身的經歷,一部分是根據其他目擊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確鑿性,總是儘可能用最嚴格、最仔細的考證方法檢驗過的。……我的著作不是為了迎合人們一時的興趣,而是要作為千秋萬世的瑰寶。”憑著這種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後,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有色諾芬。他是個多產作家,著有《希臘史》《長征記》(亦譯《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斯巴達政體論》《回憶蘇格拉底》《經濟論》《論稅收》等書。在這些著作中,比較出色的是《長征記》。
公元前2世紀中期,希臘世界被羅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然而這時希臘的史學仍在發展,產生了古代歐洲最傑出的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
波利比奧斯所著的《通史》(亦稱《羅馬史》),系以羅馬的武力擴張及其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爆發,止於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滅亡和希臘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記載的不僅是羅馬的歷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都占到其所應有的比重。波利比奧斯可稱為“史學家中的史學家”,在古代西方史學家中,波利比奧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學方法的要求。
羅馬的史學興起比較晚。從公元前 8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中期這500年間,羅馬竟沒有產生過一個歷史學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才開始出現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羅馬歷史學家是Q.費邊·皮克托爾(約生於公元前254)。他寫了一部《羅馬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公元前 3世紀末年,對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經過有精詳的記載。波利比奧斯和T.李維都曾讀過費邊·皮克托爾的著作,李維曾以崇敬的心情稱費邊·皮克托爾為羅馬最古老的歷史家。
羅馬史學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圖(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羅馬歷史源流》7卷,他認為歷史著作必須達到“垂訓”的目的,宣揚愛國思想,把古聖先賢的事跡當做進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養青年一代的優良品質。這部書早已失傳,後世只能從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紀中期,羅馬的史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人為 G. 薩盧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亂記》《朱古特戰爭史》。這兩部書對理解羅馬共和時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凱撒不但是政治上、軍事上的風雲人物,而且在史學上也有貢獻。凱撒在戎馬倥傯之際,留下了兩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一為《高盧戰記》;一為《內戰記》。前者是記述他經營高盧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對高盧人、日耳曼人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以及他於公元前55、前54年兩次侵入不列顛的經過;後者是記述他戰勝龐培及其黨羽的經過。這兩部史著都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而且文筆簡練,曉暢可讀。
在“奧古斯都時代”(即屋大維執政時期,約公元前31~公元14),羅馬的國勢強盛,學術上也呈現出高度繁榮,產生了偉大的歷史家李維。他竭畢生之力,寫了一部通史性質的《羅馬史》,始自羅馬建城時期,止於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學中,首創通史體例。李維的歷史著作,洋溢著愛國熱忱,意存勸誡而且褒貶分明。其書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僅存35卷以及少數殘篇。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家,無疑當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關於雄辯術的對話》《阿格里科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歷史》(亦稱《羅馬史》)和《編年史》(亦稱《羅馬編年史》)。公元 1世紀羅馬帝國的歷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記載而流傳下來的。他在政治上傾向於貴族共和,對帝制深為不滿。他的史著被稱為“懲罰暴君們的鞭子”。
與塔西佗同時的普盧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傳記家。他的傳世之作是《希臘、羅馬名人合傳》(簡稱《傳記集》)。他所寫的這些傳記,實際上都是通過具體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來宣揚自己的倫理思想。而其文瑰麗多姿,夾敘夾議,極其生動有致,所以傳誦甚廣。
特點:

① 把史學看作是文學的一個分支,注重文學描寫。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的校注家把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分為9卷,分別標以希臘神話中9位繆斯(文藝女神)的名字,足證當時是把史學當作文學的附庸。修昔底德主張歷史必須記實,然而在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約有 1/4的篇幅是精心撰述的演說詞。
② 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大多只寫他們所處時代的當代史。歷史學家本人多為軍事家或政治家,以其切身經驗教育後世。
③ 重視道德訓誨。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著書立說,意在訓世。波利比奧斯指出:“從研究中所得到的真知灼見,對實際生活說來是一種最好的教育。”塔西佗則在其所著《羅馬編年史》中寫道:“歷史之最高的職能在於賞善罰惡”,主張用歷史事實進行道德教育。
④ 除修昔底德外,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都迷信“天命”,認為有一個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在李維的著作中甚至摻雜著神話故事。
⑤ 沒有統一的紀年標準。例如,古希臘人是用“奧林匹亞德”(即從據說是第一次舉行奧林匹克競技會的公元前776年算起,每4年為一個“奧林匹亞德”)來紀年。古羅馬人用歷屆執政官的名字來紀年。
中古時期歐洲的史學 在中世紀西歐史學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史學家用基督教神學的觀點解釋歷史,認為人類的一切都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一部歷史就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國》支配著西歐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學家認為《聖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爭辯的。而希臘、羅馬古典作家的著作則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閣甚至散佚失傳了。
基督教史學是不足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學家的紀年方法,以後卻被沿用了下來。基督教史學家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之年為準,大大簡化了紀年方法,並且為各國歷史紀年的統一提供了一個方案。
拜占廷的史學 在公元7世紀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還保持著希臘、羅馬的傳統。基督教會的勢力不像在西歐那樣至高無上,它是隸屬於皇帝,作為專制政體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與同時期西歐各國的文化比較起來,拜占廷文化具有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時,拜占廷帝國的國勢最為強盛,出現了最著名的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他留下兩部重要的著作:一為《當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戰史》)。主要是記述東羅馬帝國興兵滅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並移師向東與波斯帝國爭衡的經過;一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時代的宮廷內幕,對當時的顯貴人物頗多譏評。
拜占廷的學者致力於古籍的整理,其中貢獻較大的是大教長佛提烏(約820~891)。他編纂了一部《群書摘要》,輯錄的古典著作達280種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賴有佛提烏的輯錄而保存了下來。
5~13世紀西歐各國的史學 在中世紀的西歐,史學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是神學的奴僕。當時西歐的載筆之士多為僧侶,他們留下一些編年史和傳記。茲按照國別略述如下:
① 義大利。在中世紀初期,義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學家F.M.A.卡西奧多魯斯(約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東哥特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書原本已經散佚,只能從朱爾丹尼斯所作的節本中略見其梗概。
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北部的歷史,是由基督教執事保羅(約720~799)記載下來的,保羅所著之《倫巴德史》是中世紀歐洲史學的要籍之一。
中世紀後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1254~1324)口述、魯斯蒂恰諾(或魯斯蒂切洛)筆錄的《馬可·波羅遊記》,即《東方見聞錄》,廣泛介紹了東方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概況,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② 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家是都爾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約538~594)。他著有《法蘭克人史》10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591年,對法蘭克王國早期的歷史作了精詳的記載。
西方史學史西方史學史
9世紀初著名的傳記家愛因哈德(約770~840)。用華美的文筆寫了一部《查理大帝傳》,此書是世界歷史文庫中的要籍之一,傳誦甚廣。
③ 西班牙。中世紀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歷史家是伊西多爾(約560~636)。他曾當選為塞維亞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達爾、蘇維匯諸王的歷史》,記敘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遷徙和建國的經過。
④ 英格蘭。英國史學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國教會史》,所敘史事止於 731年。此書雖然主要是敘述天主教在不列顛傳布的經過,但也涉及到當時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
英國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賴有《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而流傳下來的。從7、8世紀起,盎格魯、撒克遜各邦的宮廷和寺院中已經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及至英國統一後,阿爾弗烈德大王在位時,組織了一批學者,把從前各地所積累下來的編年史加以刪改和增益,彙編在一起,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英國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頓的副主教亨利(約1084~1155)著有《英國史》,所敘史事始自G.J.凱撒時代,止於1154年。
13世紀,英國產生了編年史家M.帕里斯(約1200~1259)。他的著作對1215年《自由大憲章》的制訂和英國國會的起源均有記述。
⑤ 德意志。在西歐各國中,德意志的史學興起比較晚。11世紀中期,德意志出現了編年史家蘭伯特·馮·黑爾斯費爾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觀寫了一部《編年史》,始自遠古,止於1077年的“卡諾莎事件”。
埃克哈德·馮·奧拉(?~1125)著有《世界編年史》5卷。前3卷敘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時代的史事,後2卷記載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當政時期的史事。此外,他還寫了一部《神聖羅馬帝國史》。
中世紀德意志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弗賴辛的主教奧托(約1111~1158)。他留下兩部歷史著作:一為《編年史》,以《聖經》中所說的“創世記”作為開端,一直寫到1146年;一為《皇帝腓特烈傳》,記述這位皇帝連年用兵的經過。
14世紀以前東歐各國的史學 東歐國家形成比較晚。這些國家的史學興起於10世紀以後。
捷克最早的一位歷史學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馬斯(約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亞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在12、13世紀之際,波蘭產生了歷史學家W.卡德武貝克(約1160~1223)。著有《波蘭史》 4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1203年,是波蘭史的開山之作。
這時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記述阿爾帕德王朝第一位國王史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跡的《大實錄》和《小實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俄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是涅斯托爾的《編年紀事》。相傳涅斯托爾生活在12世紀初年。其所撰之《編年紀事》,始於公元 9世紀中期,止於1110年,為基輔羅斯時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紀俄國最重要的一部文獻資料,是《諾夫哥羅德編年史》。在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的一個寺院裡,從11世紀初葉起就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記載下來。此項工作一直繼續到15世紀末期。所以,從11世紀初葉直到15世紀末期這 500年間俄國歷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的史事,在《諾夫哥羅德編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史學 在西歐,從14世紀到17世紀初葉這300年間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
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史學蓬勃發展,湧現出一批卓越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他們衝破了基督教神學的束縛,鄙棄那種虛妄的、錮蔽人心的宗教史觀,把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學家奉為楷模,到處搜尋波利比奧斯、李維、普盧塔克、塔西佗等大歷史學家的遺稿及其著作的手抄本,加以注釋刊布出來,以廣流傳。人文主義歷史學家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他們著眼於"人"和“人的事業”,認為歷史應當記載“人事”,應當探求社會現象的因果關係,應當以“垂訓”為目的,因此他們特別注重政治史和軍事史。
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學成了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中心,歷史學逐步走向專業化。隨著學術的進步,歷史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史學方法越來越縝密。印刷術的套用和出版業的興起,促進了歷史知識的普及。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史學 義大利第一個著名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是L.布魯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學領域內打出“人文主義”的旗幟,用華美的文筆,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盧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譯為拉丁文,並用義大利方言為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寫傳記。此外,他還著有《佛羅倫斯史》12卷,始自建城時期,止於1404年,把佛羅倫斯城邦的發展過程作了精詳的敘述。
西方史學史西方史學史
與布魯尼同時而稍晚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羅馬衰亡以來的千年史》。比昂多把從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文藝復興這約1000年間叫做“中世紀”,意為介於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世紀”一詞,最初就是這樣提出來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證學有所發展。在這方面,意義特別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對《君士坦丁的贈與》這一檔案的辨偽工作。瓦拉以淵博的知識和精密的考證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這一檔案出於偽造,從而狠狠地打擊了教皇的權威。
以政治理論家著稱的N.馬基雅維利也是一位傑出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1513年,馬基雅維利寫成《君主論》(亦譯《霸術》)一書,侈談君主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蔑信棄義。晚年,著有《佛羅倫斯史》 8卷,始自日耳曼“蠻族”入侵時期,止於1492年。馬基雅維利是用新興資產階級政治家的眼光來寫歷史的,他以古喻今,借歷史事實來宣揚改革之道,讀之令人知所鑑戒。
比馬基雅維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區的界限,把義大利各邦的歷史熔於一爐。著有《義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史學的先導。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也產生了藝術史家G.瓦薩里(1511~1574)。著有《義大利藝苑名人傳》。
“文藝復興”一詞最初就是由瓦薩里提出來的。他把15、16世紀西歐文化的高漲看成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活,故稱之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其他國家的史學 中世紀晚期法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J.弗魯瓦薩爾(約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用法文寫了一部《法國、英國、蘇格蘭、西班牙編年史》,所敘史事始自1326年,止於1400年左右。主要是記載百年戰爭的戰況和有關各國的外交活動。
法國的第一位人文主義歷史學家應該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個政治活動家,晚年寫成《回憶錄》8卷,追述15世紀後半期法國的政事(見彩圖)。他強調歷史學的實用價值,告誡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須熟讀歷史,因為那是理解現實生活的一把鑰匙。
西方史學史西方史學史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T.莫爾,也是一位人文主義的歷史學家。在名著《烏托邦》之外,他還寫了一部精粹的歷史著作《理查三世傳》,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生花之筆,繪形繪聲地刻畫了理查的陰險狠毒及其最後的被殺,鞭撻了這個歷史上罕見的暴君。
16世紀下半葉,英國產生了編年史家R.霍林謝德(?~約1580)。他編寫了一部體大思精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編年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伊莉莎白當政初年。霍林謝德的著作被認為是信史,許多文學家都從中吸取創作的素材。W.莎士比亞的名劇如《李爾王》《麥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於此。
伊莉莎白一世時代(1558~1603)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還應當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用歷史來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卡姆登留下兩部重要著作:一為《大不列顛志》,一為《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時期的英國史》。有人認為,近代英國的史學是從卡姆登開始的。
被K.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歷史學家。除了《新工具論》、《論學術之進步》等名著外,他還寫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培根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識前言往行,能啟人心竇。他說:"哲學使人深邃,數學使人嚴密,歷史使人明智。"
荷蘭人文主義學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蘭史》20卷,描述尼德蘭革命期間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讀之令人奮起。
從15世紀末葉開始的“地理大發現”,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對西方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人們注意到史前史、文化史、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並且使世界史的編纂成為可能。
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在歷史學方面的成就是很顯著的。人文主義史學是對中世紀僧侶主義史學的否定,它撥開基督教神學的迷霧,著眼於現實世界,主張要用理智的態度來研究歷史,這就為近代史學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啟蒙時期歐洲的史學

 17世紀末~18世紀末,這100年間,通常被稱為歐洲歷史上的“啟蒙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歐洲的先進思想家揭示“理性主義”,普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宣揚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要求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他們在當時起了啟蒙作用,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歐洲史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具有以下一些顯著的特徵:① 史學領域的擴大,認為舉凡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一切經驗教訓,均屬歷史研究的範圍。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重視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② 理性主義的態度,“理性”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用理智的態度研究歷史,敢於否定習以為常的成說,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認識到歷史是有軌跡可尋的,是由一系列的因果關係造成的。③ 開始認識到歷史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在古代和中世紀,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歷史是循環的,甚至是倒退的。到了啟蒙時期,這種荒謬的觀點便受到批判。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認識到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斷由低級階段進到高級階段。他們相信今人可以勝過古人,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光輝的未來。④ 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用歷史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啟蒙時期歐洲的歷史學家大都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們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來解釋歷史,以古喻今,要求實現政治上的改革。
啟蒙時期法國和德意志的史學 法國啟蒙思想家C.-L.de孟德斯鳩主要是一位政治理論家,但在歷史學方面也有影響。他倡導“地理環境決定論”,是近代史學“地理學派”的鼻祖。此外,孟德斯鳩還著有《羅馬盛衰原因論》,借古羅馬的史事宣傳改革之道。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個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為哲學家、詩人、戲劇家、政論家和歷史學家,著述宏富。伏爾泰把“理性主義”套用於歷史研究,主張要理智地看看過去,衡量前人的功過得失,寫出“有哲學意味的歷史”。他擴大了歷史學的領域,認為舉凡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諸如政治、科學、文藝、風俗習慣、農業、工藝、商業、生產技術的演進、飲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為歷史研究的範圍。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爾泰留下 4部比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傳》、《路易十四時代》、《風俗論》、《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學觀點和文章風格的是《路易十四時代》。
啟蒙時期德意志最博學的歷史學家應推 A.L.von施勒策爾(1735~1809)。他著有《俄國史》、《北歐諸國史要》和《世界歷史概略》。
與施勒策爾同時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啟蒙時期德意志傑出的歷史學家。他留下兩部比較重要的史著:一為《基督教會史》,敘述基督教會在歷史上的作用;一為《歐洲各國史要》,著重敘述西歐各國文化的演進軌跡。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觀點,要求達成德意志的統一併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學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的兩部文情並茂的歷史著作:一為《尼德蘭革命史》,敘述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統治的鬥爭及荷蘭共和國的成立;一為《三十年戰爭史》,記載三十年戰爭期間那些驚心動魄的事跡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此外,他還寫過很多歷史劇,如《瓦倫斯坦》、《威廉·退爾》、《奧爾良的姑娘》等。席勒是個才華橫溢而又富於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
17世紀末~18世紀末英國的史學 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G.伯內特(1643~1715)。他著有《英國宗教改革史》和《我這個時代的歷史》。他代表輝格黨人的觀點,竭力讚美1688年“光榮革命”所達成的妥協。18世紀英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D.休謨也是一位歷史學家。著有《英國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羅馬統帥凱撒入侵不列顛,止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此書為18世紀出現的最為詳備的英國通史,傳誦甚廣。
與休謨誼兼師友的W.羅伯遜(1721~1793),在歷史學方面的成就比較大。主要歷史著作有:《蘇格蘭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時期的歷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譚》。羅伯遜的治學態度頗為謹嚴。他認為歷史家記事載言,必須有文獻根據。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後面都附有注釋和參考書目,註明出處,以昭信實。
18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歷史學家無疑要推E.吉本,他用“羅馬帝國的衰亡”這一概念來概括2~16世紀這1500年間歐洲的史事。他竭畢生之力,寫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此書共分71章,從奧古斯都時代開始,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作為結束。吉本雖然主要是記述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的經過,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諸部族、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在他以前,歐洲還不曾有過這樣規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是由於“基督教和野蠻主義”的勝利。其書的第15章和第16章,專論基督教的興起及其本質,寓褒貶於深沉,既是歷史性的敘述,也是辛辣的諷刺。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著英國資產階級史學的高峰,是啟蒙時期西歐最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
歷史哲學的興起 在啟蒙時期,西歐先進思想家試圖論證社會發展規律,於是產生了比較系統的歷史哲學。
西方第一個歷史哲學家是義大利人 G.B.維科(1668~1744) 。1725年,維科發表《關於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理》,對人類社會發展史提出自己的解釋。他指出,儘管歷史上的事象紛紜複雜,千變萬化,但歸根到底都是社會發展之必然性的表現。他認為,正如一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是經過童年、青年和壯年一樣,每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神權時代”、“英雄時代”和“人權時代”。維科的歷史哲學,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要求。
啟蒙時期德意志的思想家 J.G.von 赫爾德(1744~1803)著有《人類歷史哲學要義》4卷。赫爾德認為:歷史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循著自然的規律發展。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事實中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抽繹出關於人類社會演進的規律。
法國啟蒙思想家M.-J.-A.-N.de孔多塞(1743~1794)留下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從歷史上看人類的進步》。他從其唯心主義史觀出發,認為一部歷史就是人類理性發展的歷史。孔多塞美化資產階級革命,不過他所描繪的那些美麗的幻想,不久就在歷史事實面前破滅了。
18世紀末葉~19世紀中期 史學

復辟時期法國的史學 在法國大革命的風暴里,法國人民忙於創造歷史,當時並沒有一位人民的歷史學家把那些驚天動地的事跡記載下來。接著,在拿破崙一世橫行歐洲時,兵戈擾攘無虛日,而且文網甚密,因此歷史著作也很少。直到1815年拿破崙一世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以後,各個階級的人才得以靜下來想想過去,用批判的眼光來總結歷史經驗,並且各自借歷史事實來宣揚其政治主張。
在復辟時期,法國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歷史學家,用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觀點來解釋歷史。
復辟時期法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家是J.-N.-A.梯葉里,著有《諾曼人征服英國史》、《第三等級的形成與發展史》等。他用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來解釋歷史,並且把階級關係歸結為財產關係。梯葉里被稱為法國歷史編纂學中的“階級鬥爭說之父”,不過他只贊成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進行鬥爭,否認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在復辟時期法國的歷史學家中,F.-A.-M.米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824年,米涅出版其所著《法國革命史》。此書所敘史事,始自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止於1814年拿破崙一世的失敗。米涅用階級觀點來闡述歷史。他分析法國大革命的原因,認為那是由於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的衝突。此外,米涅尚著有《查理五世傳》、《瑪麗女王史》、《富蘭克林傳》等書。
復辟時期法國史學的代表人物還當推F.-P.-G.基佐。他是一個資產階級學者兼政客,留下不少歷史著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論法國歷史》、《歐洲文明通史》、《法國文明通史》。基佐看到階級的存在和階級鬥爭這一客觀事實,認為法國大革命就是第三等級反對其他兩個特權等級(僧侶和貴族)的鬥爭。
與基佐同時而異趣的J.密什勒,在19世紀法國史學中獨樹一幟。他認為:一部歷史就是一連串波瀾壯闊的人類爭取自由解放的歷史,而歷史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鬥爭場面寫出來。密什勒留下兩部重要著作:一為《法國史》,一為《法國革命史》。密什勒認定人民民眾是歷史的主人。他立志寫人民的歷史,後來有人稱他為“法國第一位人民史學家”。
19世紀上半期德意志的史學 19世紀上半期德意志的史學是在民族自覺的浪潮中發展起來的。自19世紀的20年代起,德意志的歷史學家開始大規模地整理史料,編纂並出版《德意志史料集成》。這部《史料集成》包括6~15世紀這 1000年間所有關於德意志的重要文獻資料,先後由著名歷史學家G.H.佩爾茨(1795~1876)、G.魏茨(1813~1886)總其事。《德意志史料集成》總共出了120卷,直到1925年才最後完成。
19世紀初年,在德意志史學中開一代之新風的是B.G.尼布爾(1776~1831)。1811年,尼布爾出版其所著的《羅馬史》。此書從批判前人的著作入手,剔除無稽的傳說和錯誤的結論,根據可信的事實,給羅馬史搭起一個新的骨架。尼布爾以“科學態度”相標榜,影響了一代新人。
19世紀德意志影響最大的歷史學家無疑要推 L.von蘭克(1795~1886)。他受到“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主張用純“客觀主義”態度和"科學方法"研究歷史。1825~1871年,蘭克主持柏林大學的歷史講座達46年之久,他用“習明納爾”(研究班)的教學方法,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歷史學家,形成一個勢力雄厚的學派,即近代資產階級史學中的“蘭克學派”,影響甚巨。蘭克活到91歲高齡,他的全集有54卷之多,其代表作為《教皇史》和《宗教改革時期的德意志史》。
蘭克之所以在近代西方史學中顯得重要,不在於他的那些著作,而在於他所標榜的那一套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蘭克認為:寫歷史必須“如其實在所發生的情形一樣”。歷史學家應當經常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決不可由於政治上或宗教上的原因而黨同伐異。他甚至諱言歷史的教育作用,說歷史學家不應當存有任何實用的目的,只追求事實真相,不褒貶是非。然而,這種純“客觀主義”的說教是虛偽的,有人指出:蘭克實為普魯士“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是19世紀偏見最深的史學家之一。
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史學 19世紀初年,在英國史學界獨樹一幟的是W.戈德溫(1756~1836)。他是一位小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的社會活動家,著有《英吉利共和國史》 4卷,熱情歌頌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並對O.克倫威爾的某些措施提出了批評。
在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史學家中,H.哈蘭 (1777~1859) 占有重要地位。他屬於輝格黨(自由黨)的右翼,著有《中世紀歐洲史要》和《英國憲政史》。
在輝格黨人中最著名的歷史學家還要數T.B.麥考萊(1800~1859)。他最重要的著作是 5卷本的《英國史》,詳細記載1685~1702年間的史事,尤其著重描寫1688年“光榮革命”的社會背景以及這次革命所達成的政治結果。麥考萊的著作以文筆華美見長,傳誦甚廣。但麥考萊卻不是一個嚴肅的學者,經常為了輝格黨人和資產階級的利益而偽造歷史。
與麥考萊齊名的T.卡萊爾(1795~1881),早年思想相當進步,參加過憲章運動,但後來脫離民眾,蛻化為一個反動人物。他早期的作品如《法國大革命史》、《憲章運動》和《過去與現在》,都是文情並茂、扣人心弦的佳作。而在後期,他所著的《英雄與英雄崇拜》,提出“英雄與群氓”的謬說,否認人民民眾是歷史的主人,走到人民民眾的對立面。
在19世紀英國史學家中,成就最大的應推G.格羅特(1794~1871)。他在政治上屬於資產階級自由派,熱心民主改革,在1832年英國選舉制度改革中起了促進作用。格羅特著有《希臘史》12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事擴張,其中的第46章記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憲政和司法制度的變革,在全書中最為精采。
19世紀上半期俄國的史學 在沙皇專制政體之下,思想控制很嚴,文網甚密,人民沒有言論、出版自由,因此俄國史學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
19世紀初年俄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 H.M. 卡拉姆津(1766~1826),他是俄羅斯本位主義者,美化沙皇專制政體和東正教會,認為俄羅斯文化在各方面均優於西歐。著有《俄羅斯帝國史》11卷,始自遠古,止於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的建立,為當時第一部比較完備的俄國通史。在俄國史學研究方面有開創之功。
及至19世紀中期,俄國史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人物是С.М.索洛維約夫。他在政治上傾向於改革,鼓吹“西方化”。1847~1877年這30年中,索洛維約夫一直在莫斯科大學任教,在俄國學術界有一定影響。著有《自遠古以來的俄國史》29卷,所敘史事止於1774年,是一部空前龐大的俄國通史著作。索洛維約夫盛讚彼得大帝的改革,藉此宣傳其“西方化”的主張。
美國建國初期的史學 美國最早的歷史著作都是些探險家所寫的回憶錄、北美殖民地行政長官所寫的編年史和地方志。這些歷史著作都是比較粗糙的,但對研究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史有其不可移易的價值。
美國史學的發展是獨立戰爭(1775~1783)勝利以後的事。在那次革命戰爭中誕生了美國,也誕生了美國的史學。
19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的文學家 W.歐文 (1783~1859)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歷史學家。著有《哥倫布的生平及其航行》、《格拉納達之徵服》、《喬治·華盛頓傳》,都是文情並茂的佳作。
美國史學的奠基者之一是J.斯帕克斯(1789~1866)。他先後編訂了《美國革命時期外交文牘彙編》、《華盛頓文集》、《富蘭克林文集》、《美國名人傳記彙編》。這些資料整理工作,對後來美國史學的發展甚有裨益。
美國史學的真正奠基者是 G.班克羅夫特(1800~1891)。他竭畢生精力,寫了一部10卷本的《美國史》,始自美洲的發現,止於北美獨立戰爭結束。這是一部史詩般的敘述美國如何誕生的史著,不僅以材料豐富見長,而且文辭華美,充滿愛國激情,至今傳誦不衰。此外,班克羅夫特還著有《美國制憲史》兩卷,作為其《美國史》的續編和補充。
美國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史學家是W.H.普列斯科特(1796~1859)。他著有《墨西哥之徵服》和《秘魯之徵服》,分別敘述印第安人在墨西哥和秘魯創造的古文化,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用血腥手段征服這兩個地區的經過。均為世界歷史文庫中的要籍。
比普列斯科特稍晚而聲名更著的美國歷史學家是 J.L.摩特萊(1814~1877)。他認為16世紀後半期的尼德蘭革命與北美國獨立戰爭頗為相似,同為爭取獨立自由的聖戰,因此畢生致力於荷蘭史的研究。著有《荷蘭共和國之興起》3卷,《荷蘭共和國史》4卷。
在19世紀中期,黑奴制的存廢問題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最尖銳的問題。這場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鬥爭,在美國史學中也有強烈的反映。
美國史學家中反對黑奴制最力的是 R. 希爾德雷思(1807~1865)。他著有《美國史》 6卷,義正辭嚴地譴責黑奴制,說黑奴制是與美國獨立宣言中所揭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旨根本不相容的,理應廢除。同時他指出:美利堅合眾國是各州之同意的聯合,聯邦政府的權力當然高於州政府的權力,各州不能用“州權論”來反對聯邦政府的統一措施。這些論點在美國歷史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史學
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德意志的史學 從19世紀中期起,在德意志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普魯士學派的史學。普魯士學派的史學家明目張胆地用歷史為普魯士王朝的擴張政策和戰爭政策捧場喝采,普魯士學派的史學被稱為“容克”地主和大資產階級所御用的“憲警史學”。
在19世紀德意志的歷史學家中,卓然自成一家的是T.蒙森(1817~1903)。他學識淵博,才兼文史,在考古學、金石學、羅馬史、羅馬法的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著《羅馬史》 3卷,敘述共和制時期羅馬的史事,超過了所有前輩史學家的同類著作。此外,蒙森還著有《羅馬貨幣史》、《羅馬法制史》、《羅馬各行省的歷史》,都是令人嘆服的鴻篇巨製。
在 19世紀末和 20世紀初,西方歷史學家開始倡導"文化史觀",其中最著名的是德意志人K.G.蘭普雷希特(1856~1915)。他提出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認為“歷史學主要是研究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一種居於支配地位的“時代精神”,歷史學家應當用“時代精神”來標誌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徵。他又認為:決定歷史發展的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如環無端,說不上哪個重要或不重要。這樣,他就陷入多元論的泥坑,看不到真正決定歷史發展的力量。他著有《德意志史》12卷,所敘史事止於1870年,後來他又續出《補編》3卷,增述1870年以後的史事。
19世紀末葉,史學方法漸趨嚴密,成為一種專門學科。1889年,德意志史學家E.伯恩海姆(1850~1942)出版其所著的《史學方法論》,論述歷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史學方法、史料考證、歷史的綜合與編寫。為史學方法論這門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英國的史學 W.斯塔布斯(1825~1901)是19世紀後半期英國史學界的中堅人物。他長期執教於牛津大學,並負責編纂《不列顛史料集成》,在整理英國歷史資料方面作出了貢獻。斯塔布斯生平著作甚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英國憲政史》。此書始自凱撒時代,止於都鐸王朝初期,把公元前 1世紀中期直至公元15世紀末葉英國政治制度的演變作了有系統的敘述。
與斯塔布斯齊名的E.A.弗里曼(1823~1892)著有《諾曼人征服英國史》、《英國古代史》、《近代歐洲歷史地理》、《西西里史》等書。他特別重視歷史對當前政治的借鑑作用,曾謂“歷史就是過去的政治,政治就是當前的歷史”。
在19世紀後半期的英國歷史學家中,獨樹一幟的是J.R.格林(1837~1883)。他認識到人民民眾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立志要寫一部人民的歷史。其所著《英國人民簡史》,第一次名正言順地把人民民眾當做歷史的主人,文筆優美,引人入勝,因此傳誦甚廣。實際上格林是在歷史編纂學中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後來有不少歷史學家就仿照他的體例,著重寫人民的歷史。
J.布賴斯(1838~1922)主要是一位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但在歷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神聖羅馬帝國史》和《美國的共和政體》。
英國史學中的劍橋學派,可以說是蘭克學派在英國的一個分支,其精神上的祖師是J.E.E.阿克頓 (1834~1902) 。他竭力宣揚蘭克學派所標榜的那一套“客觀主義”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並曾倡議編纂《劍橋近代史》。
劍橋學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J.B.伯里(一譯布瑞)(1861~1927)。他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古代史專家,著有《希臘史》、《古希臘的歷史學家》、《晚期羅馬帝國史》等書,均為不可多得的佳作。伯里長期執教於劍橋大學,並負責主編由許多歷史學家分頭執筆、多卷本的《劍橋古代史》和《劍橋中世紀史》。《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和《劍橋近代史》,是西方史學界通力協作的結果。
在20世紀上半期的英國史學家中,G.M.特里維廉占有重要地位。他屬於劍橋學派,但在很大程度上繼承麥考萊的衣缽,認為歷史是哲學和詩意的綜合。他的主要著作有《英國史》和《英國社會史》。
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年法國的史學 在19世紀後半期的法國史學家中,影響較大的是J.V.迪律伊 (1811~1894) 。著有《羅馬史》7卷、《希臘史》3卷,並負責主編《世界史彙編》。此外,他還用深入淺出的文筆寫了數十種通俗的歷史讀物,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19世紀後半期,有些法國歷史學家著重研究古代的社會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N.-D.富斯特爾·德·庫朗日(1830~1889)。所著《古代城市》和《法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均為制度史方面的要籍。
自19世紀初期以來,關於如何評價18世紀末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問題,一直是法國史學研究中的一個中心問題。各個階級、各種不同政治信仰的歷史學家,對那次大革命作了不同的描述和評價。
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者J.-J.-C.-L.布朗,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他著有《十年史,1830~1840》、《法國革命史》、《一八四八年革命史》等書,借歷史來宣傳其社會改良主義的主張。
在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貢獻較大的是F.V.A.奧拉爾(1849~1928)。他長期在巴黎大學主持“法國大革命史講座”,並創辦《法國大革命月刊》,專門刊布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文獻資料和論著,影響甚巨。奧拉爾著有《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史》,對法國大革命作了熱情的歌頌。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國歷史學家合力編纂多卷本的法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在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E.拉維斯(1842~1922)和A.N.朗波(1842~1905)。兩人都是學有專長的史學名家,同在巴黎大學任教。1893~1901年,拉維斯與朗波合作主編一部12卷的《世界通史》。接著,拉維斯又獨力主編了一部18卷的《法國通史》和一部 9卷的《當代法國史》。
1898年,法國歷史學家C.-V.朗格盧瓦(1863~1929)和C.塞諾博斯(1854~1942)合著了一部《史學導論》,專門討論史學方法方面的問題。
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年俄國的史學 在19世紀中期的俄國史學家中,Н.И.科斯托馬羅夫(1817~1885)占有重要地位。他生平著作甚多,其中主要的有:《拉辛叛亂記》、《史學專題論文集》、《傳記體俄國史》。此外,他還編有《俄國西南地區歷史文獻彙編》。他是俄國第一個用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觀點來寫歷史的歷史家。
19 世紀末葉至 20世紀初年俄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無疑要數到В.О.克柳切夫斯基。他繼承了索洛維約夫的衣缽,主張“西方化”。同時又是一個大俄羅斯民族沙文主義者。他長期在莫斯科大學任教,著有《貴族杜馬在俄國早期歷史上的作用》、《俄國社會各階級的歷史》、《俄國農奴制的起源》、《俄國歷史教程》,均為研究俄國史的要籍。
南北戰爭後美國的史學 南北戰爭後,美國史學界的爭論很激烈,形成了“南派”和“北派”。“南派”用種植場奴隸主的觀點來解釋美國歷史。“北派”則用工業資產階級、乃至激進民主主義者的觀點來論述南北戰爭,其先驅者為H.格里利(1811~1872)。他原為新聞工作者,是“廢奴運動”的中堅人物,著有《美國之衝突》,對南北戰爭的原因、經過和意義作了生動有力的說明。
自然科學家J.W.德拉珀(1811~1882)在歷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除《歐洲學術發展史》外,還著有 3卷本的《美國南北戰爭史》,認為南北戰爭具有社會解放的意義,對以A.林肯總統為首的聯邦政府作了全面的肯定。
"北派"史學家中最著名的是J.斯庫勒(1839~1920)。他著有《制憲以來的美國史》,著重敘述南北戰爭和重建時期的歷史。斯庫勒是個唯心主義的歷史學家,但他或多或少還能看到人民民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認為決定美國政治發展的是“絕大多數平民的意志”。
在19世紀的美國歷史學家中,專門研究北美殖民史的是F.帕克曼(1823~1893),著有《湧向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人流》、《半個世紀的衝突》等。
在19世紀末葉,美國出現了鼓吹大海軍主義的歷史學家A.T.馬漢。他著有《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制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納爾遜傳》,竭力用歷史事實來說明海上霸權的重要性。他這套黷武主義的主張,促使美國政府擴建兩洋大海軍,加劇了列強之間的軍備競爭。
美國史學的發展曾經受到歐洲各國、特別是德國史學的影響。在19世紀70和80年代,美國一些歷史學家把蘭克學派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介紹到美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H.B.亞當斯 (1850~1901)和J.W.伯吉斯(1844~1931) 。他們承襲蘭克的衣缽,標榜“客觀主義”和“科學方法”,用“習明納爾”的教學方法來培養高級研究人才,其弟子成名者甚眾,形成一個有勢力的學派,支配美國史學界達數十年之久。
從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各地紛紛成立歷史學會,推進當地的史學研究工作。1884年,全國性的美國歷史學會成立,它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年會,討論歷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從1895年起定期出版《美國史學評論》。直到現在,《美國史學評論》仍是美國最重要的史學專刊。
從19世紀80年代起,美國史學界也有人開始寫人民的歷史,其代表者是J.B.麥克馬斯特(1852~1932),著有《美國人民史》 8卷。他跳出前人的窠臼,不專寫政治史,而著重寫社會文化史。
美國資產階級政治家、第28任總統T.W.威爾遜也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分裂與重新聯合》,追溯南北戰爭的起因以及這次戰爭造成的後果。此外,他還著有《美國人民史》 5卷。此書系模仿格林著《英國人民史》的體例而作,詳述美國社會文化的演進之跡。
19世紀末,美國史學中出現了“邊疆學派”,其倡導者是歷史學家F.J.特納。他認為,在19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在西部有一條不斷向前移動的邊疆;美國居民不斷向西移殖,使美國社會經常處於流動與創造狀態,帶來經濟“繁榮”和政治“民主”。其所著《新西部的興起》,系統地闡述了以上的論點。特納和他的弟子用關於邊疆的理論來解釋美國歷史,被稱為邊疆學派。不過實際上,邊疆學派的論點是浮淺的,只是“美國例外論”在歷史學中的表現。該學派不敢正視這一史實 :美國向西部的擴張,是以虐殺、滅絕印第安人的方式進行的。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實用主義思潮的泛濫,美國史學中出現了實用主義的學派,其代表者為J.H.魯賓遜(1863~1936)和C.A.比爾德(1874~1948)。他們提出“現在主義”,聲稱為了“現在”而研究“過去”,要使“過去”服從“現在”。在他們看來,歷史不過是一大堆事實材料,人們可以任意擷取其中的一部分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或主張,而凡是有用的就是真理。他們慣於用歷史來影射現實。與德國歷史學家蘭普雷希特一樣,魯賓遜倡導多元論的文化史觀,他將歷年發表的論文編為一集,題為《新史學》出版。他和他的追隨者以“新史學”相標榜,形成一個有影響的學派。
比爾德著有《美國憲法之經濟的解釋》,販賣經濟史觀。並與其妻瑪麗合著《美國文明之興起》,用多元論的“文化史觀”來解釋美國歷史的發展。及至20世紀30年代,比爾德越來越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甚至連虛偽的“客觀主義”都不要了,說“客觀主義的史學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史學”。公開宣稱:“歷史寫作是一種出於信仰的行為”;作為記載的歷史,只能是歷史學家根據其頭腦中的想像和目的而寫出來的東西;歷史著作因人而異,客觀真理是沒有的。鼓吹歷史相對主義,為一切奇談怪論開了方便之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