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評論
“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廢言。他的家書,也並非都是腐儒之見,其中有些見解,我看還是可以借鑑的."———劉伯承
名書簡介
作者:曾國藩類型:書信集
成書時間:清鹹豐年間19世紀中葉)
背景搜尋
曾國藩,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人,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個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曾國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對他們兄弟嚴加管教,希望他們能光宗耀祖。曾國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們“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曾國藩從小發憤圖強,6歲入塾讀書,8歲隨父學五經,14歲應童子試,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1846年充文淵閣直學士,次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曾國藩少年得志,官運亨通,10年之中連升10級,官至二品。他能獲得這么快的擢升,關鍵在於他刻苦修身。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他的一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曾國藩立志求學,要求極嚴,抱負很高。他曾對4位弟弟說: “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讀書講究“志、識、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觀海,如井蛙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曾國藩極重擇師交友,立志向聖賢看齊。他在詩中寫道:“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曾國藩在其志向的激勵之下,終生勤儉謹慎,學修不斷。因此,當清國鎮壓太平軍起義屢遭敗北時,他創立的湘軍卻能扭轉敗局,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清政府稱他是“學本有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讚揚他是“中興第一名臣”。在極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學派中,曾國藩既是一名推波助瀾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澤東在1917 年致黎錦熙的長信中寫道:“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這裡,毛澤東服氣曾國藩就是服他是位“大本大源”、倡學促教、陶鑄人心的學者和政治家。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在其任黃埔軍校校長時,就把《曾胡兵書》列為必修課目。他還經常向兒子蔣經國講述他學習曾國藩的心得體會,一再叮囑蔣經國要終生學習研究《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擊敗太平軍,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他一生的轉折點是處理“天津教案”。他卑顏屈膝,為洋人賣力,最後在國人的譏罵聲中感覺到“天津教案”是“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為一生之憾事”。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他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曾國藩早年致力學問,其學術研究從歷史、古文到書法、理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學問,與當朝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位著述豐富的大學者,主要原因是他還來不及著書立說,就已升至二品高官,從此忙於官場之爭,再後來投身於戎馬征戰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書苑,一心研究學問。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今人要研究學習的也只能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
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鹹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
內容精要
曾國藩的家書,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他一生強調立志,常說: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他為自己寫下座右銘道: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在其家書家教中,立志之論甚多。立志之後,據此求過,自律自勉。他說:“余身旁須有一胸襟恬淡者,時時伺吾之短,以相箴規,庶不使‘矜心’生於不自覺。”曾國藩原先嗜好吸水煙,後來他要戒絕,但也不太容易,他對其弟說:“自戒潮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曾國藩硬是憑律己的毅力將煙戒絕。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鍊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云:‘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更是有其獨到之處。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關於曾國藩的與弟書,劉伯承對薄一波說過:“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廢言。他的家書,也並非都是腐儒之見,其中有些見解,我看還是可以借鑑的。比如說,他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寫過不少的信,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薄一波也補充道:“曾國藩講的這兩條,作為治軍為政之道,不無道理。”(見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報》)
曾國藩的教子書談的多是讀書做文之法,與弟書談的多是治軍為政之道。曾國藩、曾國荃的治軍為政,與劉伯承、薄一波的治軍為政,當然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如“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這類方式方法也就是戰略策略,則古今前後盡可相通。故劉伯承覺得可以借鑑,薄一波認為不無道理。
專家點評
古代的帝王將相、卿士大夫、墨客詞人、儒生才子,都是過去了的人物,屬於過去了的時代。如曾國藩者,替愛新覺羅皇室效忠,消滅太平軍,故無產階級謂其人不可取,而其思想體系固無以異於其他士大夫。現代化無須熟讀離騷,當然也無須熟讀曾國藩的家書,因為它決不能指引我們走向明天的世界。但是,它雖然不能指引我們走向明天,卻很能夠指引我們了解昨天和前天,即了解舊中國的政治和社會。舊中國統治階級有它的統治思想和統治方法,這就是以儒為體,以法為用,以黃老為權,以縱橫為變,在這方面,曾國藩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確實不是一個書呆子,他的成功主要得力於對傳統政治權術和謀略的運用,而在與弟書中,他最充分、最坦白、最沒有保留地同他的弟弟進行了交流,這本書確實是他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講出來的私房話。應該說,一個真心希望中國現代化的人,對於在舊中國實行專制統治的“帝王將相”,以及為其制禮作樂、出謀劃策的形形色色的“士師”們的政治謀略和政治權術,上起韓非、李斯、秦皇帝,下至慈禧太后、曾國藩⋯⋯從理性上到感情上都不可能不深惡而痛絕之。(至於其他方面,古人當然不乏可取之處,如劉、薄所說的兩條,又如曾國藩的嚴以教子。)然而,欲求中國之現代化,尤其是願意多思考思考中國的歷史和未來的人,卻又非認真研究和剖析這種代代心傳的“法”“術”不可,其理自明,無須多說。
總之,曾國藩一生經歷了中國衰朽的過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專精學問,學做聖賢,著實取得不小成績,後從戎理政,也大有所成。他的門人李鴻章曾感嘆地說:“吾師道德功業,固不待言,即文章學問,亦卓絕一世。”曾國藩關於治學修身齊家和立志立功立德的論述,對後人仍有研究和弘揚的價值。
妙語佳句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書評
初讀《曾國藩家書》,鑒於其文字多為古義,理解起來頗為困難;再讀《曾國藩家書》,由於初讀奠定基礎,其中為人處事之道理才盡系被理解。
這本書,單看其名,不言而喻,便知其中之內容多以書信方式呈現。通讀全書,曾國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書信中所涉及之內容可理解為三大境界。細細道來,三種角色: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勸”、“教”。
父母之命“孝”為先
當椿蓉並茂之時,曾國藩雖身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喪之事,無不是徵求過父母之意見,方作出決斷;當父母離開人世之時,雖手中大權在握仍不忘記講求孝道,在家丁憂以明孝義,即使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時,仍然不忘記寄書至家中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也許在別人看來,曾國藩的孝道其中夾雜著封建綱常倫理的色彩,但是我們現在所應批判的是封建綱常倫理中的消極不利因素,而不是像孝道之類的積極有利成分,孝道作為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應該積極發揚,而不是拋之於腦後。雖然說現在社會不同於以往,許多事物都發生了變化,但是每個人都是由母親懷胎十月所生的現實沒有改變,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或其他親人)養大的事實沒有變,同樣,對父母養育恩情的也不應有變,確切的說應是有增無減。
從呱呱墜地到成年自立,其間父母流的汗水和淚水恐怕連他們自己也記不清了,但是即使他們到行將就木之時,他們也不曾向我們索要過什麼,求過什麼,並不是他們不會開口,而是他們沒有想過開口。在他們心裡只要子女是快樂的,他們就是最幸福的。
父母不向我們索要回報,作為子女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想想怎么樣去知恩圖報。也許你此時不能給父母以最舒適的房屋,最漂亮的汽車,但是你親手為父母搭建的房屋,用自己的血汗錢買的車子依然可以博得父母的歡笑;你可能沒有能力給父母以山珍海味,但是你自己用心給父母做的家常便飯亦然可以讓父母吃的津津有味。無論你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只要你嘴裡時常念著父母,心裡時常想著父母,你就可以詮釋最至誠的孝道.
手足之意“勸”為上
曾國藩在家中身為長子,在當時“長兄為父”的時代曾國藩在家中所充當的不僅僅是長兄的角色,在一定意義上還有父親的成分。他以“勸勉兄弟勤學修身”為至上,以告誡“兄弟間當和睦,方可興家望族”為重點.尤其在讀書方面,給兄弟提供的讀書課程表對我們現在讀書更是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他提出讀書當“主敬”、“靜心”、“早起” 、“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其所亡” 、“日無忘所能”、“謹言”,並且提出讀書持“專注”和“有恆”四字。他認為只有如此,方可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真正的讓讀書成為養生養氣之術。,
在現代社會由於大部分家庭都是單子女家庭,很難可以像曾氏兄弟那樣得到像兄長之類的過來人的教誨,而且隨著現在網路技術的發展,書信有漸漸退出歷史舞台之趨勢,想要得到像書信所能帶給人民的那種獨特的感覺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但是當你閱讀這本書之時,你就可以補充現實中無法改變的情景。每天讀一封其所寫之信,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帶該你,讓你體會“每天讀完一信,心靈洗禮一次”的感覺。
在讀書方面,相信每個人都有讀書讀到一半就產生放棄心理的經歷,相信每個人在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時,都曾產生過“一口氣吃成一個大胖子”的想法,相信每個人都在自己身上存在過只是單純的讀書而忘記動腦筋思考記錄感受的跡象,在這本書中,曾國藩將會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介紹如何達到真正的讀書境界。讀書當“主敬”,要求讀書需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直到最後方可;讀書當“不二”,要讀書當讀完所讀之書,方可換新內容;讀書當“靜坐”,每日讀書須當靜心反思自己看過去的內容。
子女之情 “教”為本
曾國藩深曉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時常勸解兒女“有才無德者稍遠其人,有才有德者,師之友之可也”。為了讓子女能夠勵志勤學,勿染富貴之氣,其告誡兒女“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唯學做聖賢,全有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干”。在富貴之氣方面,他認為“凡世家子弟當與寒士同;孰可以成大器,若染富貴之氣,有望而難成”,並且發誓“不靠做官發以逸後人.蓋兒女若賢,則不靠官囊,亦能自覓衣飯;蓋兒女若不肖,則多積一些將多造一孽”。
通過觀察曾國藩對待子女的行為和方法,很容易發現現在一個名人的做法有殊途同歸之妙。他就是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茨。雖屬於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們高瞻遠矚的做法,卻值得現在扮演家長角色的每個人的學習。古人尚且能夠看到富貴能夠消人之鬥志,生活在現在社會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想到。
近幾年來,許多孩子在家中已經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謂的“富二代”問題也變得愈演愈烈,“啃老族”問題在中國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稱“21世紀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這種說法的出現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在社會發展、親職教育、孩子自身發展方面一定出現了問題。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少走彎路。在作者看來,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現在的人們學習一下曾國藩之做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為了讓新世紀的花朵早一點成熟綻放出最美麗的色彩,為了讓西方毒害中國青年的詭計不能得逞,為了讓孩子們能早些自立自強成為時代所需人才,作為社會是不是應該為孩子們多提供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和進行實踐的場所;家庭是不是更應該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愛”的成分,多在助他們早日自立自強上下工夫;孩子們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鍛鍊的機會,爭做時代的聖賢之士。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三大階段:幼年、中年、老年,充當三種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以這三種階段的身份去體味其中為人處事的道理,以便我們在經歷同樣的階段之時儘量少走彎路,充當相同角色之時少出現錯誤。在這本書里,讀者可以兒女之身份去體會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體味如何盡到一個做兄長的職責,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個稱職的家長。用心去讀,這本書所能帶給的絕對不單單是幾封家書,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成功和成長所需的寶貴精神財富。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出版書籍
盤點生活勵志書籍(十六)
人生需要學習,人生需要智慧,人生需要奮鬥,人生需要勵志,讀一讀生活勵志圖書,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
盤點生活智慧成功書籍(一)
每個人都必須生存,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智慧不一樣,也就決定生存水平不一樣。讀一讀生活生活智慧成功書籍,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