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全集》

《魯迅經典全集》

《魯迅經典全集》是魯迅的作品,於2007年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魯迅經典全集》魯迅經典全集

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么我們的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 ——他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發軔於五四時期的中國新文學,無論語言形式還是表現對象,都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新的高峰。而峰巔之上的領軍便是魯迅。
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在經歷了諸多變故後,他最終棄醫從文,志在對國民予以根本的療救,“改變他們的精神”(參看《吶喊·自序》) 。從1907年發表第一篇論文《人的歷史》,至1936年逝世,魯迅始終都關注與思考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並留下大量著述,包括小說散文雜文書信以及一些學術著作。在小說和散文領域,他更是有卓越實績。
即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筆耕不輟,並為突破他自己所建立的《吶喊》《彷徨》式的現代小說創作規範(兩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成熟之作,研究魯迅的專家嚴家炎教授曾經說過:“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進行了《故事新編》的“試驗性”寫作。這個寓言式小說集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和獨特的“生命體驗”尤其引起當代瀆者的共鳴。而《朝花夕拾》和《野草》,是新文學領域堪稱經典的散文作品,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現代散文體式,魯迅由此創造了區別於其小說風格的別種從容。
毋庸置疑,魯迅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依然不可或缺。相對時代和民族,魯迅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我們在繼承這筆文化遺產時並不輕鬆。反覆研讀魯迅的經典作品,成為走進魯迅的首要途徑。在讀魯迅小說和散文時,有兩點需要把握:
其一,魯迅小說顯明的現代化特徵主要表現在:他雖則骨子裡透有悲切與彷徨,但始終進行著絕望的反抗——對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開掘,使魯迅小說在卓絕的語言張力和謹嚴的文章結構之外更有一種內力:它顯示靈魂的深。
其二,世人從作為精神界戰士的魯迅那裡得到震驚和自省時,較少注意魯迅對“至誠之聲”及“溫煦之聲”的呼喚(參看魯迅1907年所寫的《摩羅詩力說》,文章末尾提到:“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有作至誠之聲,致吾人於善美剛健者乎?有作溫煦之聲,援吾人出於荒寒者乎? ”)。而魯迅散文,這種“個人的文學之尖端”(周作人語)的文字能夠幫助讀者領會其全部作品中除國民性批判之外,更為深微的關懷與慈悲。
在魯迅逝世70周年之際,編者特別把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重新結集為《魯迅經典全集》奉獻給讀者,衷心地希望它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指正。

作者簡介

《魯迅經典全集》《魯迅經典全集》
魯迅(又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目錄

吶喊
 自序
 狂人日記
 孔乙己
 藥
 明天
 一件小事
 頭髮的故事
 風波
 故鄉
 阿Q正傳
 端午節
 白光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
 祝福
 在酒樓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長明燈
 示眾
 孤獨者
 傷逝
 弟兄
 離婚
故事新編
 序言
 補天
 奔月
 理水
 採薇
 鑄劍
 出關
 非攻
 起死
野草
 題辭
 秋夜
 影的告別
 求乞者
 我的失戀
 復仇
 復仇〔其二〕
 希望
 雪
 風箏
 好的故事
 過客
 死火
 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墓碣文
 頹敗線的顫動
 立論
 死後
 這樣的戰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臘葉
 淡淡的血痕中
 一覺
 《野草》英文譯本序
朝花夕拾
 小引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 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范愛農
 後記
關於魯迅
 一、魯迅生平
 二、魯迅交往
 三、魯迅逸
 四、魯迅思想

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出版書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