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仿說

摹仿說是與表現說相對立的關於藝術起源和藝術本質的學說。該學說認為,藝術根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摹仿和再現,藝術本質重在再現。摹仿說強調藝術要以現實生活為藍本,要追求藝術的真實性,要用生活本來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質,這就為藝術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現實主義藝術思潮的繁榮,尤其是古典藝術的繁榮。但摹仿說過分強調藝術的形似,難免將藝術引入自然主義的死胡同。

簡介

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和現實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摹仿說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他的合理之處在於: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類一種比較普遍的心理特點,即人有一種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類最早採用的藝術創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雖然承認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它將摹仿歸結為人的本能和天性,卻不能解釋這種本能和天性從何而來,為什麼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間顯然忽略了人的社會實踐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說只強調機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卻將藝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現性因素置之一邊,這當然就很難全面把握藝術的起源和人們從事藝術活動的基本動機。

代表人物及代表觀點

自古希臘至近代,摹仿說在西方藝術界一直占據支配地位。“摹仿”是古希臘哲學用語,被引進美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德謨克利特最早提出藝術起源於摹仿的觀點,如人們從對天鵝、黃鶯等鳴獸的摹仿中學會了唱歌。柏拉圖從唯心主義客觀美論出發,認為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而現實世界則是對理式世界的摹仿,因而藝術是摹仿的摹仿,它只能摹仿外形,而無法摹仿實質。亞里士多德在對柏拉圖觀點的批判過程中,在唯物主義客觀美論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了摹仿說。他認為感性世界是第一性的真正實體,藝術是對感性世界的摹仿,藝術所摹仿的不僅僅是感性世界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可能發生的事,即揭示感性世界的普遍本質和必然規律,因而藝術美較之現實美更真實、更理想。古羅馬賀拉斯、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以及近代的狄德羅,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摹仿說,他們都主張藝術對現實的摹仿應具有普遍性,並由此衍化成典型說。德國美學家歌德對狄德羅所提出的創造性摹仿原則進行發揮,認為藝術既根據自然又超越自然,藝術摹仿自然應從特殊性出發來變現普遍性,從而推動了摹仿說從重視共性向強調個性的轉變。俄國美學家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進一步發展了摹仿說,他們都主張藝術應忠實再現現實生活,藝術只是生活的顯現,而是生活永遠高於藝術的虛構,藝術摹仿的重點是生活內容和時代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