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論》

《情愛論》

《情愛論》,作者是基·瓦西列夫,1997年2月1日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引導人們如何更加理性地認識情愛的偉大著作。作者保加利亞社會學家瓦西列夫從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愛情的本質,透視情愛的各個相關方面,對人類的情愛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令人如醍醐灌頂,耳目一新。它教導我們如何更加準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與我們每個人有關的愛情,從而使我們的愛情生活更加幸福。

基本信息

《情愛論》《情愛論》
《情愛論》是一部引導人們如何更加理性地認識情愛的偉大著作。作者保加利亞社會學家瓦西列夫從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愛情的本質,透視情愛的各個相關方面,對人類的情愛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令人如醍醐灌頂,耳目一新。它教導我們如何更加準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與我們每個人有關的愛情,從而使我們的愛情生活更加幸福。

作品簡介

《情愛論》《情愛論》序
愛情是人類精神的一種最深沉的衝動,其本身總是一種善,是在傳宗接代的本能基礎上產生於男女之間,使人能獲得特彆強烈的肉體和精神享受的相互傾慕和交往之情。

究竟什麼是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什麼羅米歐與朱麗葉會一見鍾情?動物也有愛情嗎?人們究竟為什麼相愛?怎樣解釋那種至死不渝的生死戀?保加利亞倫理學家瓦西列夫這本研究著作,對這些問題作出了解答。作者引述大量世界文學作品中的材料,從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逐一剖析愛情問題的各個方面。作者堅決摒棄宗教禁慾主義,認為男女相愛是合理的、正當的,同時就愛情與責任、愛情與道德、心靈與理智等問題作了詳盡的闡發。本書自1984年首版以來,已先後印刷12次,暢銷1210000冊。

內容特色

《情愛論》《情愛論》
《情愛論》從肉體和精神的結合上研究愛情的本質,並得出科學的結論,閃爍著辯證思維的光輝。作者首先從考察人的生物本質入手研究情愛,認為“只有穿越性慾的神秘的迷宮才能進入男女之間親昵生活的高級精神領域”。通過深入研究,徹底戳穿了宗教禁慾主義和虛構的柏拉圖式單純精神愛戀的虛偽,同時也無情批判了性慾至上的“動物本能主義”愛情觀念。作者瓦西列夫以他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男女相愛是合理的、正當的。愛情是人類精神的一種最深沉的衝動,其本身是一種善,是在傳宗接代基礎上產生於男女之間,能夠獲得特彆強烈的肉體和精神享受的相互傾慕和交往之情。在這裡,精神和肉體得到了最佳結合,“肉體”獲得了靈性;瘋狂和理智得到了平衡,“理性”獲得了激情;主體和客體得到了統一,“生存”獲得了審美的升華。

《情愛論》從自然社會的結合上研究愛情,以及愛情與其他社會問題的關係,並得出全面深刻的結論,體現著科學思維的智慧。作者並不是把人類的情愛孤立出來,單獨進行研究,而是把它放在社會大背景下,從自然與社會的結合上尋求科學全面的結論,在研究愛情本質的同時,深刻分析愛情與社會其他問題的相互關係。作者說,情愛就是按照和諧的規律,把自然的衝動和意識的金錢,把機體的生理規律和精神準則交織融合在一起。作者對愛情與責任、愛情與道德、心靈與理智等問題作了詳盡論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愛情不僅是一個時期的事情,而且關乎一個人的命運;愛情不僅是當事人之間的事情,而且關乎責任、道義,關乎社會。它客觀上引導人們在陷入愛情,享受自由、幸福的同時,切莫忘記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內容縱覽

《情愛論》《情愛論》
“肉體”獲得了靈性 ⑴虛構的柏拉圖式的愛情 ⑵肉體和精神的結合 ⑶動物是否有愛情 ⑷愛情的社會性

瘋狂和理智 ⑴性愛的結構 ⑵是“瘋狂的”,還是理智的? ⑶性本能和意識 ⑷對形象的感知 ⑸情緒 ⑹主動性和穩定性 ⑺理智戰勝瘋狂

感覺和愛情感官的作用 ⑵視覺 ⑶聽覺 ⑷嗅覺 ⑸觸覺 ⑹各種感覺之相互作用

關係的審美化 ⑴愛與美 ⑵藝術的作用 ⑶舞蹈、音樂、雕塑、繪畫 ⑷文學作品 ⑸令人陶醉的詞 ⑹罪過的甜蜜 ⑺從古典主義到現實主義 ⑻心靈的解放 ⑼共同感受的魔力

對象的選擇 ⑴無人能替代的對象 ⑵意中人的形象 ⑶選擇的標準 ⑷知覺的完整性 ⑸美容、時尚和愛情

愛情和一個人的命運 ⑴愛情的悲劇 ⑵自由、靈感、幸福

附錄 愛情的哲學

時代影響

《情愛論》《情愛論》
《情愛論》的精彩論述在發行當時曾經引起轟動。比如關於人類的愛情:“男子對女人,以及女人對男子的性慾可能保存終身。這種本能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在人的心理上會留下痕跡。大腦記錄下性慾,仿佛是把個體的歷史封存起來,這種歷史的機制在一定環境中可能死灰復燃,雖然它的力量已經減弱而並不引起性慾的衝動,這正好表達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結構的活動性”。

正因為愛情是人類而不是動物的情感,因此,對於一切處於愛情狀態下的男女,愛情具有責任要求,不僅對下一代也必須對愛情的另一方,這樣人類才能正常延續;愛情具有道德要求,愛情雙方必須符合社會道德的一般規範,這樣人類才能有序生活!

內容選摘

《情愛論》瓦西列夫《愛的哲學》
1.愛情是人類精神一種最深沉的衝動。

2.費爾巴哈說過:“愛就是成為一個人。”

3.愛情的動力和內在本質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慾,是延續種屬的本能。

4.人既要滿足把親密關係充分美化的激情,又要滿足性的欲求。自然界總是要求完整無缺的。

5.即使在最崇高的愛情中也有肉體的基礎,這一點是經歷了漫長的道路才得到承認的。

6.所有被掩蓋起來不讓人看的秘密總是喚起一種不健康的好奇心,一種病態的遐想。

7.越是受到壓抑的東西就越是拐彎抹角地尋找出路。

8.路德說:“如果有人想抵抗自然的需要,因而不去做他想做和該做的事,那就猶如一個人希望自然界不再是自然界,希望火不會灼人,水不會打濕東西,希望人可以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一樣。”

9.性慾是愛情的基礎。

10.性的欲求逐漸成為刺激感情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者簡介

《情愛論》《情愛論》側面圖
加利亞作家。原名赫里斯托,生於教師家庭。曾在索非亞自由大學攻讀外交專業。1924年參加保加利亞共產黨。主編過《世界》報。30年代曾參加反法西斯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編輯地下革命刊物《愛國者》報。1944年保加利亞解放後任廣播電台台長等職。他於1927年開始創作。描寫1923年九月反法西斯起義的中篇小說《火箍》(1928)和長篇小說《小道》(1929)影響較大。歷史小說《大義棄母的海杜特》(1937)和《以牙還牙》(1945),取材於民族解放鬥爭。短篇小說集《純樸的心》(1930)、《苦麵包》(1937)、《人民之聲》(1952),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劇本《警報》(中譯本名為《人間樂園》,(1948)、《愛情》(1952)、《幸福》(1954),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加利亞知識分子的分化過程。其中《警報》於1950年獲季米特洛夫文學獎金。他還翻譯過多種世界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