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墨子政績顯著。
公元前347年(周顯王二十二年),即墨大夫政績顯著,齊威王封之萬家,即墨之名始見於史冊。
2、孟子第一次到齊(公元前347年至公元前324年)。
公元前347年,周顯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齊威王招文學遊說之士,第一次由鄒到齊臨淄稷下學宮。徐幹《中論·亡國篇》說 :“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孟軻之徒皆游於齊”。這裡的齊桓公是指田午。錢穆認為,此說“《中論》以外無言者”(《先秦諸子系年·稷下通考》),即是孤證。而徐幹之說,在時間上有矛盾,齊桓公田午在位時,孟子並未游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騶忌,以鼓琴乾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可見孟子第一次游齊當在騶忌任齊威王相之後,不可能在齊桓公田午之時。錢穆也說:“桓公(田午)之卒,孟子不過三十,謂其已游齊,亦恐不然”(《先秦諸子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風俗通義·窮通篇》說:“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徐幹說稷下學宮創建孟子即游齊是可信的,但他所說的齊桓公很可能是齊威王之誤。從《孟子》一書看來,孟子由鄒第一次到齊是在齊威王之時。
3、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
公元前347年,相當於中原的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較為罕見是,蜀王沒有採用當時西周營國制度對正南北中軸線的要求,而因地制宜、依勢傍路地採用了一條北偏東約30度的軸線來定位建城。至此,這條偏心的中軸線,以及沿這條軸線在後來的秦大城、唐羅城中發展出的方格路網結構,一直沿襲至明初,總共近一千七百多年不曾改變。
逝世
1、公元前347年春季,柏拉圖去世。
遺囑對用於校舍的房產,不許出售、轉讓。留下四家奴,釋放一奴隸,財產很少。
柏拉圖(公元前427一前347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柏拉圖的行政組織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代表議理想則與《政治家篇》里。主要觀點有:
(1)柏拉圖認為,社會分工是國家行政組織存在的基礎。在他看來,人有各種需求,這些需求單靠個人是不能滿足的,為此,就要求人們在分工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從而產生國家。柏拉圖的理想國由三個自由民等級構成:監國者治理城邦、武士保衛國家、工匠從事物質生產。 他認為這樣的分工是天然合理的。為此,馬克思曾指出: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分工被說成是國家的構成原則。
(2)柏拉圖主張“無學識者不能治國”。柏拉圖認為,治理國家是一種非常專門化的工作,需要很高的政治藝術,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勝任的,只有集知識與權力於一身的哲學家才能承擔。
(3)柏拉圖指出,治國者應以教育為“第一要務”。既然只有最有知識的哲學家才能治理好國家,柏拉圖當然就特別重視教育了。他認為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惟一手段。
(4)柏拉圖晚年提出依法行政思想、柏拉圖主張由既有知識又有良好品德的哲學家治國,實際上是一種人治思想。到了晚年,他認識到實現這樣的好人治國是很難的,他就退而求第二等好的國家,即依法治理的國家。
2、歐多克索去世——卒於尼多斯。精通數學、天文學、地理學,可能是第一個試圖建立與實測數據相符合的宇宙模型的人。
歐多克索(約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47年):唯心主義理念論者柏拉圖的學生,卻用幾何學來研究天象,從而第一個建立了宇宙的幾何模型。 他的這個模型是以地球為中心的殼層球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五大行星和恆星分別附著一些同心透明球形殼層之上, 圍繞地球而鏇轉。 但這個模型說明不了行星的不規則運動以及日月運行運動的變化。為此,歐多克索構成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運動體系。 他的這一體系雖然能夠解釋日月食等一些現象,但對於行星和日月視運 動的變化的解釋很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