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發病原因主要是鼠蚤體內的莫氏立克次體經破損的皮膚表面進入人體導致人感染莫氏立克次體,從而使人患地方性斑疹傷寒。
臨床表現
潛伏期6~16天,多為12天。少數患者有1~2天的前驅症狀如疲乏、納差、頭痛等。
1.發熱
體溫39℃左右,為稽留熱或弛張熱,於1周左右達高峰,伴頭痛、全身酸痛、結膜充血,熱程9~14天,大多漸退。
2.皮疹
多數患者出現皮疹,多見於第4~7病日,皮疹初見於胸腹部,24小時內遍及背、肩、四肢等。而面、頸、手掌和足心一般無疹。皮疹形態多為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邊緣不整,開始為粉紅色斑丘疹,繼成暗紅色丘疹,持續7~10天消褪,一般不留痕跡。
3.其他
神經系統症狀較輕,大多僅有頭暈、頭痛,極少發生意識障礙。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現心動過緩。咳嗽見於半數病例,肺底偶聞囉音,部分患者訴咽痛和胸痛。50%脾腫大。
檢查
1.血清學檢查
(1)外-斐反應中OX19呈陽性反應患者血清可與變形桿菌OX19株發生凝集反應,敏感度較高,但特異性差,不可用以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區別。
(2)抗體檢測採用莫氏立克次體抗原,以間接免疫螢光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等檢測其抗體,具有較高敏感性和特異性。
2.病原體分離
將患者早期血液接種雄性豚鼠腹腔,豚鼠除發熱外,陰囊高度水腫,睪丸明顯腫脹,鞘膜滲出液檢查可見腫脹細胞的胞漿內有大量立克次體。發熱期血標本中分離出莫氏立克次體,或聚合酶鏈反應檢測莫氏立克次體特異性脫氧核糖核酸(DNA)。
診斷
凡居住環境有鼠或有本病發生,臨床上有發熱、皮疹,白細胞總數正常或輕度減少者,結合實驗室檢查不難確診。分離到莫氏立克次體或檢測到其核酸均為確診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常須與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恙蟲病、傷寒、副傷寒、腎綜合徵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某些病毒感染和藥物疹等鑑別。需做病原體分離才能將二種斑疹傷寒區分開來。傷寒與斑疹傷寒臨床表現相似,但傷寒患者頭痛不明顯,皮疹出現較遲,數量少,斐氏反應陽性,培養有傷寒桿菌。鉤端螺旋體病常無皮疹,但腓腸肌壓痛及淋巴結腫大明顯,套用血清學試驗及鉤端螺旋體的檢查鑑別並不難。藥物疹有用藥史,皮疹有癢感,血清學試驗陰性。
併發症
以支氣管炎最多見,支氣管肺炎、血栓及栓塞性靜脈炎、腎衰竭和呼吸衰竭比較少見。
治療
1.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
2.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與維生素等。
3.高熱以物理降溫為主,必要時可給小劑量解熱鎮痛藥。毒血症症狀嚴重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有低血容量傾向或休克時按感染性休克處理。
4.多西環素、米諾環素和氯黴素對本病有效。
中國國家法定傳染病
甲類傳染病(2種): | 鼠疫| 霍亂 |
乙類傳染病(26種): | 病毒性肝炎 | 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傷寒和副傷寒 | 愛滋病 | 淋病 | 梅毒 | 脊髓灰質炎 | 麻疹 | 百日咳 | 白喉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猩紅熱 | 流行性出血熱 | 狂犬病 | 鉤端螺旋體病 | 布魯氏菌病 | 炭疽 |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黑熱病 | 瘧疾 | 登革熱|黃熱病 |
丙類傳染病(11種) | 肺結核 | 血吸蟲病 | 絲蟲病 | 包蟲病 | 麻風病 | 流行性感冒 | 流行性腮腺炎 | 風疹 | 新生兒破傷風 |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 除霍亂 | 痢疾 | 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接吻病| 軍團病 |
傳染病分類導航
瘟疫 | 疫苗 | 呼吸道傳染病| 消化道傳染病| 蟲媒傳染病| 接觸傳染病| 人畜共患病| 流感|
疾病大全(2)
疾病是人體健康的殺手,了解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一直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預防疾病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的。在這裡讓我們通過對一些疾病的了解來加強人類對疾病的防範意識,杜絕疾病的發生,減少人間的慘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