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鷳

黑鷳

黑鷳,又名鸕雉、黑雞,中型鳥類,全長約58cm。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及西部。在中國相當罕見,僅分布於海拔2100~3200米的亞熱帶森林。

基本信息

概述

黑鷳 黑鷳
又名鸕雉 、黑雞,中型鳥類,全長約58cm。雄鳥頭頂和後頸及頸側均紫黑。頭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藍黑,下體大都黑褐,胸羽為披針狀,除羽基外,呈白色而沾灰。臉部赤紅。嘴黃褐,分布範圍: 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北部、 緬甸北部及西部。在 中國相當罕見,僅分布於海拔2100~3200米的 亞熱帶森林

動物形態

黑鷳 黑鷳
中型鳥類,全長約58cm。雄鳥頭頂和後頸及頸側均紫黑。頭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藍黑,而具紫色光輝。初級飛羽的外羽片棕褐色,內羽片較暗。下背、腰及尾上覆羽深藍,而具有寬闊的白色羽端。尾與背同色,但紫輝不著。下體大都黑褐,胸羽為披 狀,除羽基外,呈白色而沾灰。臉部赤紅。嘴黃褐,基部稍黑。腳灰或 褐色。雌鳥上體大都紅褐,羽緣淡灰。下體相似,但較淡。各羽中部稍暗,而具較寬的淡色羽緣。虹膜橙褐色;嘴黃褐色;腿、腳鉛灰色。

分布情況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及西部。
分布狀況:在中國相當罕見,僅分布於海拔2100~3200米的亞熱帶森林。指名亞種在西藏的南部及東南部,lathami分布於雲南西部怒江以西。黑鷳分布於中國西南的雲南、西藏,以及印度北部、緬甸、泰國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共分化為9個亞種,各亞種之間主要在雄鳥的羽冠、胸部、下背等處的羽色差異較大。中國有2個亞種,指名亞種雄鳥胸部的羽色大都為白色沾灰,分布在西藏南部的聶拉木吉隆亞東等地;藏南亞種雄鳥胸部的羽毛為黑色,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察隅波密和雲南西北部的盈江貢山等地。

生活習性

黑鷳 黑鷳
棲息于海拔1300~3300m的山地箭竹叢和林間草叢中或海拔2109~3200m的闊葉林和林中灌叢間,常成對活動或與幼鳥結群,善奔跑。食物以植物嫩葉、種子為食,兼食部分 昆蟲。數量很少,一個山頭難得遇見1、2隻。

叫聲:鳥群分散時的聯絡叫聲為低沉的kurr-kurr-kurrchi-kurr聲。雄鳥叫聲為響亮的咯咯哨音伴以兩翼拍打身體聲。爭鬥叫聲為恐嚇的koor koor聲緊接尖厲的waak, waak聲。告警時為重複的koorchi koorchi koorchi叫聲或為whoop-keet-keet的喉音。

繁殖

繁殖期5-6月,築巢於草叢中。每窩產卵5-15枚 (Walters 1980),卵深皮黃粉紅色,大小為46. 1-53. 0mm × 27. 7-39. 0mm (Baker 1928)。雌鳥孵卵,孵化期24-25天 。

頻危等級

黑鷳 黑鷳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頻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森林的砍伐等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導致其數量減少。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肉:有補中益肺的功能。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

黑鷳 黑鷳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於1989年建立,1993年被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 西藏自治區 與尼泊爾王國的交界處,保護區總面積338萬公頃。區內劃分為 脫隆溝、絨轄、雪布崗、 江村、貢當、珠峰、希夏邦馬7個核心保護區;有陳塘、聶拉木、吉隆、貢當等5個科學實驗區。

在保護區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區,是中國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有世界十大景觀之一的卡瑪山谷,海拔2300米,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平均8公里,面積440平方公里。

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內有原始森林,有被子植物2101種,裸子植物20種,蕨類植物200多種,苔蘚、地衣植物600多種,真菌130多種,野生動物中有獸類50多種,鳥類20多種,兩棲和爬行類以及魚類共20多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長尾葉猴西藏野驢塔爾羊金錢豹雪豹、黑鷳等10 多種,雪豹是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的標誌動物。區內還有喜馬拉雅冷杉、落葉松皺皮樺刺柏灌叢箭竹、高山棟、雲杉、尼泊爾檀木、木蘭、喬松、杜鵑等主要樹種,還有很高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長蕊木蘭、三七胡黃連等野生植物。

在林海上邊,海拔3800至4500米之間是高山草原,長著蒿草、綴蚤等植物。

雪線以上5500至6000米地帶,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不化的冰雪逐年形成冰川,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的最大冰川是絨布冰川,長22.2公里,冰舌平均寬1.4公里,面積達86.89平方公里,是一條複式山谷冰川。除此以外,還廣泛分布著冰斗冰川和懸冰川。

同屬鳥類

黑鷳 藍鷳
藍鷳
又叫 藍腹鷳,雄鳥體長70—79厘米,雌鳥體長51厘米。雄鳥頭、頸黑色;羽冠白色,有時雜以黑斑;臉部裸出,為紅色;體羽大部為富有光澤的深藍黑色,上背白色,下背、腰有金屬鮮藍色羽緣,肩赤紅褐色;尾羽中央一對白色,其餘黑色。雌鳥體羽紅褐色,具土黃色“V”字形斑和黑色蟲蠹狀斑,臉部裸出,呈鮮紅色;尾暗栗色,具黑色橫斑。虹膜橙黃色;嘴角色;腿、腳紅色。
藍鷳是中國的特產鳥類,沒有亞種分化,分布於 台灣台北、 宜蘭、 桃園、新竹、苗栗、 台中、南投、雲林、嘉義、 台南、高雄、屏東、 台東花蓮等縣、市境內的山地林間。藍鷳棲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其是茂密的原始闊葉林和成熟的次生闊葉林。通常活動在山脊平緩,坡度在20一30度之間,林下灌木發達而又不過於稠密的林下地面上。常單獨活動。覓食活動主要在地面。常常快步行走,邊走邊啄食。即使在食物非常豐富的地方也是如此,顯得很匆忙,覓食時或用腳爪刨開地面落葉和泥土再啄食,或用嘴直接啄食,除取食地麵食物外,有時也通過伸頸或向上跳躍方式啄取灌木高處的漿果、嫩芽和昆蟲。

繁殖期2一7月,配偶為一雄一雌制。2月初即開始配對。每窩產卵3—8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而微沾淡黃色。孵化期25—29天。藍鷳也是數量較少的種類,典型棲息地的密度可達每公頃0.13—0.18隻。

皇鷳
皇鷳雄鳥的體長為75厘米,雌鳥體長為66厘米。雄鳥頭上有短而尖的羽冠;臉部裸出呈紅色;通體羽色都是具金屬光澤的暗藍色,有淡藍色羽緣。雌鳥也有短羽冠;臉部裸出為紅色;通體栗棕色,有淡色羽緣。虹膜褐色;嘴角色;腿、腳紅色。

皇鷳主要分布於越南寮國等地,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雞類之一,自本世紀20年代被發現後,一直到90年才又在越南發現了零星的個體。近年在中國雲南南部的景東景洪等地採到的幼鳥標本,可能為皇鷳,但尚未能確定該種在中國境內有分布,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證實。

黑鷳 白鷳
白鷳
又名銀雞、銀雉、越鳥、越禽、白雉。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白鷳雌雄異色 。雄鳥頭上的長冠和下體全部純輝藍黑色,帶金屬光澤。臉部裸露皮膚呈紅色。頸、背、翅均為白色帶“V”形黑紋。中央尾羽為白色,兩側帶黑紋。跗跖部為紅色。雄鳥上體和兩翅白色,密布黑紋。羽冠和下體都是灰藍色。尾長,中央尾羽近純白色,外側尾羽具黑色波紋,大多數亞種的外側尾羽亦白,染以黑紋。頭的裸出部分和腳為赤紅色;嘴淺綠色;眼棕褐色。雌鳥上體以及翅、尾等概橄欖棕色;下體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細斑它在林中疾走時,從遠處望去,很象披著白色長“斗蓬”,被風吹開露出灰藍色的內衣。眼裸出部分赤紅,腳亦紅色,鮮艷顯眼。雌鳥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廣布於我國南部各省。棲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歡林下的竹林和灌叢。它吃昆蟲的幼蟲,食昆蟲、植物莖葉、果實和種子,還吃各種果實和嫩葉等。通常少叫。告警時發出刺耳的ji-go, ji-go聲或尖厲哨音。求偶期雄鳥發出輕柔的lu, lu, lu, lu…叫聲。進食時常輕叫。

白鷳分化為14亞種。中國有 8個亞種,其中 5個亞種見於雲南西部和南部地區。雲南可能是白鷳的起源地。分布於東南亞。中國見於長江以南地區,僅有1 個亞種,產於長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產於中國南部各省。國外分布於緬甸東部、泰國北部和中南半島等國家。一雄多雌,4月份發情,每窩產卵4~6枚,卵為褐色,有時具白色細點,平均卵重不超過一兩。是亞熱帶的鳥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