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賓

馬鴻賓

馬鴻賓,字子寅。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從先世屬於臨夏老教畢家場門宦。父名馬福祿,字壽三,曾率回民軍隊馬步七營旗,編為“簡練軍”,駐防山海關等地。1954年馬鴻賓當選為第一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任馬鴻賓為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1960年病逝於蘭州。

基本信息

初創時期

馬鴻賓,1884年9月14日(清光緒十年甲申七月二十五日)出生於臨夏。馬福祿陣亡時,馬鴻賓年16歲,還在家鄉。其叔馬福祥回到甘肅任靖遠協副將時,令馬鴻賓和馬鴻逵在署讀書。馬福祥任西寧鎮總兵兼代青海辦事大臣時,曾成立西寧礦務馬隊。由馬鴻賓帶領,從此起家,以後發展為馬鴻賓的基本武裝力量。1913年,改任昭武軍騎兵中營營長,歷任甘肅新軍(騎兵約五營)司令,軍銜升至陸軍中將,勛四位,地位僅次於馬福祥。此間經歷幾次戰役,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為馬福祥所倚重。

馬鴻賓馬鴻賓(前左一)與楊得志(右一)在銀川會面

1915年秋,綏遠變兵及會黨在河套發難,推弓占元為首,起事於五原縣屬之東皮房,以狼山為根據地。馬福祥命新軍統領馬鴻賓率所部往擊,大捷於科布爾。後來變兵復出狼山,馬福祥親啟率兵出擊於千靈廟,變兵相率引去。馬進至五原,因留馬鴻賓駐守。1916年2月,馬福祥到台梁,接馬鴻賓告急電,變軍數千人已至西山咀,馬鴻賓以數百人與之鏖戰已三日。馬福祥往援未至,馬鴻賓已經戰勝,變軍向東潰退。

1916年5月,馬鴻賓於同心城布置伏擊圈,擊散變軍盧占魁部,並率輕騎追殺兩日夜,斬俘甚眾。

1917年春3月,高士秀由綏西犯寧夏,忽至磴口。這時;馬福祥因送母喪歸葬,由馬鴻賓代理寧夏護軍使職,鴻賓急電請馬福祥回署,並擒斬高士秀所派間諜,出兵分道迎擊。馬福祥得電後,先至靈武布置河東防務,然後回寧,即派馬鴻賓率騎兵、炮兵前往石嘴山督戰。又派騎兵前往阿拉善旗王府防守,並以步兵為後續部隊繼之。高士秀等過河時,黃河即將解凍,冒險進入磴口,河水陡漲,沖盡岸冰,尚未布置妥當,突然腹背受敵,輜重拖累,損失甚重,突圍逃走。馬鴻賓又以大隊分九路包抄,困之於賀蘭山陰。高士秀不能支,自燒輜重,退入山內。最後,馬鴻賓大索山中,搜得偽皇,全部送至寧夏交軍法審判,處偽皇以下首要19名死刑,次要30餘名徒刑,眷屬20餘口資遣回籍,從犯100餘人勞役百日後釋放。

任鎮守使

1920年直皖兩系軍閥戰爭,直系軍閥得勝,馬福祥當時是站在直系軍閥一邊,因此得升任綏遠都統。

馬鴻賓1949年,楊得志(左二)到五畝宅看望領馬鴻賓(左三)

1921年馬鴻賓隨之升任寧夏鎮守使,仍兼管內蒙三旗軍事,其兵力主要為馬福祥留下的軍隊。計有昭武巡防軍,騎、步兵五個營,司令為馬福壽—(馬鴻賓的三叔);甘肅新軍,騎兵三營、步兵三營、炮兵一營;共七個營。司令馬鴻賓兼,炮兵營長馬普仁是馬鴻賓的長子。此外,馬鴻賓又成立了鎮守使署衛兵馬隊一營,營長是馬楚卿(馬鴻賓的岳叔)。

1924年,第二次直奉軍閥戰爭後,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馬福祥任西北邊防會辦。但馬福祥失去了綏遠地盤,向馮玉祥要求擴充馬鴻賓的兵力,經馮玉祥允許自行招兵,夠一師編一師,夠一軍編一軍,因此馬鴻賓委派寧夏當地紳士和頭面人物在自己地方上拔壯丁,一共擴充了三個補充甲(計步兵七個營):第一團團長王德銓(又名王衡之,外號王大炮、天津人)。第二團團長馬獻文(馬鴻賓妻弟)。第三團團長馬顯誠(馬鴻賓四弟)。以上騎、步、炮兵共20個營,約有2000餘人。

1925年馮玉祥準備向甘肅進軍之前,曾派人進入甘肅刺探軍政情況,對於八個鎮守使的底細,打探的較為清楚,並且各加評語,馮玉祥將這個情報交給馬福祥過目,其中對馬鴻賓的評語是“面黑若漆,驍勇善戰”,馬福祥看了也覺舒服。有此緣淵,所以劉郁芬率部入甘時,在寧夏得以順利通過。

劉郁芬到蘭州後,代理甘肅督辦職務,以兵力不足,曾許馬鴻逵為他的副指揮,調第七師拱衛蘭州,意在讓甘肅的軍隊自己火併,好收漁人之利。馬鴻賓勸馬鴻逵不要輕舉妄動,免傷回漢感情。馬鴻逵聽從了這個意見,按兵不動。

1926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直系軍閥吳佩孚,聯合進攻馮玉祥,同時,隴東鎮守使張兆鉀也發出聲討劉郁芬的通電。劉部孫良誠旅與張兆鉀開戰之後,地方遭受戰禍,人民怨恨,馬鴻賓於是發起“平番會議”,意在調和。劉郁芬在上述情勢下,極表贊成,派人以汽車接馬鴻賓至蘭州面商,然後再往平番(今甘肅永登縣),並通知蘭州各界代表及各鎮代表先赴平番等候。此時馬鴻賓舉足輕重,這一倡議很得人心。他行至石空時,為了更有把握,又渡河經中寧至同心城,欲先與張兆鉀電話交換意見,再往蘭州、平番。馬鴻賓在同心等候多時,張兆鉀才派其司令謝有勝(外號“謝苛子”,湖南人)、參議馬國義(回族)、縣長李某等三人為代表,攜帶張兆鉀向劉郁芬提出的八項條件來同心與馬鴻賓商討,馬鴻賓估計張所提各項條件,劉郁芬不能接受。而張兆鉀又電馬鴻賓,還要追加四條。

此時馮部吉鴻昌已率兵一旅援甘,經寧夏至蘭州,因此劉郁芬態度也變得強硬起來,電催馬鴻賓速來蘭州面商,早已到達平番的各界代表和各鎮代表也都電催馬鴻賓速到平番開會。馬鴻逵也電催馬鴻賓,電中說:“甘局如不能調和,請離開同心,以便向平涼進兵,免得劉郁芬責難疑心。”馬鴻賓覺得調和無望,就悄然返回寧夏。平番會議因而流產。不久,孫良誠打敗了張兆鉀,代理隴東鎮守使。

馮玉祥部下

1926年,馬鴻賓部改編為國民軍二十二師,委馬為師長,仍任寧夏鎮守使。二十二師下轄三個旅:六十四旅,旅長王德銓,下轄兩個團,團長為馬玉麟、馬維麟;六十五旅,旅長馬顯圖(馬鴻賓之弟),下轄三個團,團長為馬義新、馬顯誠、馬彥新;騎兵旅,旅長馬獻文,下轄兩個團,團長為馬忠、馬榮華。師直屬部隊有炮兵營、手槍隊。共實有8000餘人,馬1200匹,各種步槍4000餘支(其中僅有好槍1500餘支),各連的第四排全部持矛桿。此外,有“三七”、“五七”、“七五”口徑的火炮10門。

1927年春,馮玉祥命馬鴻賓為甘邊剿匪司令,率二十二師出擊原陸洪濤舊部甘肅地方軍隊韓有祿、黃得貴等部,戰事波及正寧、寧縣一帶,在金村廟、龍灣激戰七晝夜,馬鴻賓部退守慶陽,馬鴻賓因旅長王得銓、馬顯圖、—團長馬榮華作戰不力,先後遣返寧夏。擢升馬玉麟為六十四旅旅長,馬顯誠為六十五旅旅長,王正德為騎兵團團長。馮部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宋哲元指揮步兵暫一師、騎三師、步兵第三師、步兵第八師、二十二師五個師,攻下敵城,擊斃韓有祿和與韓合作的張九才,黃得貴逃往天津。是年秋,馬鴻賓升任第二集團軍第四方面軍第二十四軍軍長,並撥高金唯師列天二十四軍建制。擢升馬彥新代替馬獻文為騎兵旅旅長。以冶成章代替馬維麟、馬應圖代替馬義新為團長,補充槍枝,休整部隊。

1928年3月,甘肅馬仲英等起事,三次圍攻導河縣(今臨夏縣)城,馮玉祥命馬鴻賓隻身赴甘調停其事。馬鴻賓去導河親與馬仲英、馬廷賢洽談,對方拒不接受和解。是年冬,劉郁芬指揮各軍擊潰馬仲英等,臨夏粗定。孫連仲率軍進入青海,馬鴻賓隨同前去,從中斡鏇,將馬麟所部編為騎兵旅,開往陝西。

1929年春,馬鴻賓由甘回陝。馮玉祥命將青海馬步青旅(即上述原馬麟所部)列入二十四軍建制。馬步青於是年夏到同州駐紮。渭北各縣,仍由二十四軍駐防。不久.閻(錫山)、馮(玉祥)倒蔣(介石)之事起、馬鴻賓部奉命編為護黨救國軍第四方面軍第七軍。鄭大章師撥歸七軍建制。但鄭師在河南,並無聯繫。二十二師師長始終由馬鴻賓自兼,兵力仍只一個師而已,適逢馮部韓復渠石友三、馬鴻逵等倒戈投蔣。馬鴻賓部也中止了出關之行。馮玉祥因調吉鴻昌率所部到河南前線,所遺寧夏省主席,派馬鴻賓繼任。

時馬部所屬二十二師的三個旅及騎、炮等團營和直屬幾個連,分駐陝西朝邑,大荔。韓城,邰陽等縣。馮玉祥命馬鴻賓於二十二師內抽調一個團兵力,前往寧夏維持地方。餘留陝西歸劉郁芬指揮,同出潼關赴河南參戰。

這時,寧夏雜牌軍隊很多,境內秩序紊亂,馬鴻賓只帶了五個營及手槍隊等約2000人到寧夏就任主席,深感力量單薄,遂令各縣成立護路隊,由本地豪紳負責招人買槍,無力自備者酌情發給槍枝,並委任馬贊良為北路司令,馬忠為南路司令。對雜牌軍隊一面安撫,一面打擊,不到一年,把蘇雨生趕到陝西、馬謙趕往涼州(武威)、韓進祿趕往隴南,安撫楊子福、馬存良,把楊猴小攆到後套,消滅了馬大牛,寧夏暫又出現平靜局面。

1930年冬,蔣介石打敗了馮玉祥,楊虎城進入長安。二十二師留防渭北部隊由馬玉麟、馬顯誠率領離開陝境返回寧夏,沿路人槍散失不少,實到寧夏的人不過4000,槍還不及4000。

任甘肅省主席

閻馮倒蔣失敗後,馬鴻賓接受蔣介石任命,部隊改編為暫編第七師,馬任師長,後又被任命為甘涼肅邊防司令。

1931年,蔣介石任命馬鴻賓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隨後又正式任命為主席。

馬鴻賓到蘭之初,各方都表示歡迎。雷中田見馬鴻賓在政治上無能,在蘭州的兵力也很有限,遂起覬覦之心。1931年8月25日,發動雷馬事變。雷馬事變後,只有少數人附和,實力派皆持觀望態度,馬麟試作調解未成。適吳佩孚啟四川經甘肅隴南天水過臨洮來到蘭州,仍然以“孚威上將軍”名義,託詞閒遊,到蘭後進行調解,勸雷中田釋放馬鴻賓,馬仍回到寧夏。而蔣介石恐吳佩孚利用甘肅混亂局面,乘機東山再起,遂令潼關行營主任楊虎城派其師長孫蔚如以甘肅宣慰使名義,率陝西軍隊楊渠統部,由陳矽璋前導,向蘭州進攻,雷中田在定西防禦失敗,將殘部交魯大昌,魯資送雷中田他去。馬文車隨吳佩孚倉皇離蘭,經寧夏往北平。孫蔚如進入蘭州以後,設宣慰使署管理省政。1932年5月,蔣介石正式任命邵力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從此,蔣之勢力逐漸控制了甘肅。

馬鴻賓被釋之後,仍然返回寧夏,將到中衛之時,在天水之馬廷賢部被陝軍馬青苑師打敗,率眾逃至寧夏邊境,馬鴻賓一面防禦,一面收撫。在這時期,馬鴻賓部下人數驟增至2萬以上,但馬廷賢所部多為慣匪,馬鴻賓恐難駕馭,把一些馬匹槍枝收繳後,士兵大部遣散。馬廷賢的勢力從此消滅,馬廷賢本人也離寧他去。

1931年冬至1932年春,馬鴻賓按新編第七師的編制,整頓了部屬,共編十九、二十、二十一3個旅和騎兵旅,旅長為馬玉麟,馬顯誠、馬培青、冶成章。師直屬部隊為炮兵營、輜重營、工兵營、特務營。編制人數上報1.2萬多人,實則不足1萬人,各種槍枝約8000.還有一些刀矛。隨後又向閻錫山處買了關退式大炮8門,充實了火力。1932年秋,二--十旅旅長馬顯誠病故,由騎兵旅長冶成章接任。

駐中寧和隴東

1932年冬,馬鴻逵準備就寧夏省主席職務,時馬鴻逵所部三十五師駐在河南,蔣介石令馬鴻賓到河南接替馬鴻逵任三十五師師長,將第七師交馬鴻逵,互換防地租部隊。1933年春,馬鴻逵到寧夏要接收第七師,並催馬鴻賓前往河南接三十五師防務。此時馬福祥已經病故,馬鴻賓、馬鴻逵在國民黨中央失去靠山,所以馬鴻逵來寧之時,蔣介石限令只帶少數部隊,他就挑選三十五師的精銳帶走,留下的多系老弱。馬鴻賓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原有部隊,就去面見蔣介石陳述不能離開部隊前去河南的理由。蔣介石為了籠絡他們,準把兩個部隊的番號互換,就把第七師改為三十五師。下為一O三、一O四、一O五3個旅,旅長分別為馬玉麟。馬獻文、冶成章。以馬培青為騎兵團長,直屬炮兵、工兵、輜重、特務四個營。蔣介石又配發了些重機槍,令其駐在金積、中衛、中寧—帶,受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的指揮,由寧夏補助軍餉每月2萬元。在這個時期,馬鴻賓與馬鴻逵因權力上發生矛盾,不大和睦。

1933年,蔣介石令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率部前往柴達木屯墾,指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主任何應欽支持其赴任。但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卻又指使馬鴻賓、馬鴻逵與青海馬步芳合兵堵截,拒孫殿英部進入西北。三馬因共同利害關係,遂又聯合一致拒孫,馬鴻賓在銀川指揮作戰,歷時兩月,孫殿莢戰敗,時為1934年仲春。此役結束後,馬鴻逵、馬鴻賓弟兄之間,又因軍隊駐地及械彈補給問題發生齟齬,仍鬧矛盾,馬鴻賓的三十五師仍駐在金積一帶。此後,馬鴻賓即以中寧為基地,長駐於此。不久,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命令三十五師向隴東開拔,堵擊紅軍。

1934年秋,馬鴻賓部三十五師除留少數部隊駐中寧等地外,派一O三旅旅長馬玉麟、一O五旅旅長冶成章,率部向甘肅之慶陽、環縣出發,馬本人也往隴東指揮。1935年夏,馬鴻賓部騎兵曾在六村與紅軍有所接觸,均系小規模戰鬥。

是時,蔣介石令朱紹良下令馬鴻賓堵擊北上抗日紅軍進入陝北。馬鴻賓派一O四旅的步兵在平涼一帶布防。並在正寧縣屬湫頭和四村先後接觸兩次。這時.三十五師師部已從固原移至西峰鎮。

1935年秋,紅軍二十五軍徐海東部路過平涼,馬鴻賓部設防堵擊,並派兵尾隨,相機夾擊。紅軍在平涼縣白水鎮附近馬蓮鋪擊潰了三十五師尾追紅二十五軍的馬吉庵團三個營。這時,馬鴻賓正趕到馬蓮鋪,率隨從20餘人參加戰鬥,時已黃昏,又值大雨,紅軍撤離戰場。第二天,馬鴻賓在當地收集部隊,埋葬陣亡士兵。而紅軍已進到涇川縣王母宮山上,擊潰三十五師二O八團,團長馬開基被擊斃。紅二十五軍順利北上,進入陝北根據地。

後來,另一支紅軍經過隴東,陝北革命根據地派出紅軍接應。時馬鴻賓部冶成章旅駐環縣曲子鎮,適當其沖,交戰之後,被紅軍擊潰,冶成章受傷被俘。紅軍教育後釋還。其後又在固原的白楊河與紅軍遭遇,被打垮了一個營。經過幾次交鋒,馬鴻賓受到教訓,知道了紅軍的厲害,不敢輕舉妄動了。以後蔣介石又調兵遣將,包圍陝北、隴東,布防的除馬鴻賓的三十五師外,還有蔣之嫡系部隊和東北軍部隊。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才改變了這種局勢。

抗戰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馬鴻賓部編為八十一軍,馬鴻賓升任軍長,所轄仍為原部隊三十五師和一個獨立第三十五旅,以馬騰蛟為師長,馬獻文為旅長。編制定後,奉命前往綏西抗禦日軍,由馬騰蛟率一部分軍隊開往前方。1940年,又改以馬悼靖(馬鴻賓第三子)為三十五師師長。

1939年的沙溝事變,是伊斯蘭教沙溝門宦教主馬震武之侄馬國瑞在固原、海原、西吉--帶反抗國民黨的一次鬥爭。時甘肅主席朱紹良兼代西北行營主任,調動大軍鎮壓,也調馬鴻賓協同行動。馬鴻賓派團長馬奠邦率騎兵兩營,步兵一營,前往固原三營鎮防禦,後來馬國瑞被國民黨部隊在涇原擊敗。起事民眾懼怕國民黨報復,十分恐惶,馬鴻賓到固原三營當面指示馬奠邦到沙溝八隻窯與當地士紳、阿訇商議,由馬鴻賓出示安民,交出武器。不咎既往,使參加此次事變的民眾情緒暫時安定下來。

1941年,蔣介石命馬鴻賓為綏西防守司令,駐五原、臨河一帶,以防日軍再向河套侵進。是年冬,日軍過黃河南,向包頭以南之桃力鳴、大樹灣等地進行掃蕩,與馬軍遭遇,激戰兩晝夜,擊退敵軍。又數次派兵襲擊包頭以西昭君墳之日本侵略軍,並在包頭以東,使士兵偽裝成老百姓,相機破壞鐵道,阻滯日軍運行。

1942年,蔣介石又派傅作義為綏西防守總司令,改派馬鴻賓為副總司令,加強綏西防務。傅作義部前線部隊進駐包頭以西昭君墳、蔡燈台一帶,馬鴻賓部前線部隊進駐包頭以南大樹灣,桃力鳴一帶。是年冬,傅作義部攻下蔡燈台的日軍陣地,馬鴻賓部一七九團馬奠邦部攻下史家營子,二O五團攻下新城日軍陣地。

1943年,傅作義部完全接替了綏西防務。馬鴻賓率部撤回寧夏中寧縣進行休整。

光榮起義

1949年5月,馬步芳代理西北軍政長官。解放軍於解放西安之後,迅速西進,於8月26日解放了蘭州。解放軍十九兵團已到達三營鎮,曾派三營鎮紳士馬明三等到寧夏中寧縣,約馬鴻賓在中寧以南的四口子見面,商談起義問題。馬鴻賓派其子八十一軍軍長馬悼靖代他前往會見,以馬明三等未持證件,同時寧夏還有一定的武力,因此含糊回答而還。9月上旬,馬鴻逵兩次電催馬鴻賓去銀川商談一同逃走,馬鴻賓派馬停靖代他去見馬鴻逵,說明不願出走。馬鴻逵打算自己先走。然後叫其長子馬敦厚(寧夏騎兵師師長)走,最後叫其次子馬敦靜(寧夏兵團司令官,馬鴻逵走後代理寧夏省主席)走。馬鴻逵離寧以後,9月中旬,解放軍向寧夏進軍,在兵臨城下之時,馬鴻賓自知大勢已去,不能拖延時間,就先到銀川,見馬敦靜不聽自己的意見,不能合作,就想去綏遠找傅作義商量。馬鴻賓到銀川後。適逢國民黨政府原國防部部長徐永昌到寧夏、綏遠活動,馬鴻賓就搭乘徐的飛機前往包頭。

馬鴻賓1949年9月22日,馬鴻賓的代表與解放軍在中寧舉行和平解放寧夏的簽字儀式

這時,傅作義、鄧寶珊也在包頭,馬鴻賓住在包頭復聚恆銀號,與傅作義、鄧寶珊談了很久。事後,據鄧寶珊對人說,馬鴻賓開始想和綏遠一同起義,但對起義後的前途未卜,對家屬、部下的安全有所顧慮。經傅、鄧說明黨的政策,勸其打消顧慮。馬鴻賓於9月18日仍乘徐永昌的飛機回到寧夏。傅作義、鄧寶珊也回北平。此時,馬悼靖在解放軍十九兵團的強大壓力下,於19日在中寧縣接受了解放軍提出的條件,宣布起義,在協定上共同簽字。代表解放軍簽字的是十九兵團六十四軍軍長曾思五,代表國民黨八十一軍簽字的是馬悼靖。曾思五軍長設宴招待馬悖靖,使他解除了顧慮,當天趕回中衛。這時馬鴻賓也已回來,行至大壩附近,得知部隊已經起義,就放心返回。馬鴻逵之次子馬敦靜一直對馬鴻賓保持距離,鏇即搭乘徐永昌的飛機逃離寧夏。

馬鴻賓及所屬部隊國民黨八十一軍起義後,尚有萬餘人,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派了各級幹部300多人,到各師、團、營、連擔任政治工作,並改編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獨立第二軍,仍由馬悼靖任軍長,十九兵團聯絡部長甄華任軍政委。1950年縮編為獨立第一師,1953年改為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1956年全部轉業。馬鴻賓被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國防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撤銷以後,馬鴻賓轉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直至1960年逝世為止。在這期間,他還兼任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人大代表,甘肅省人大代表、甘肅省各界人民協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60年農曆九月初二日,馬鴻賓病逝於蘭州,終年76歲。

盤點回族名人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