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廖運周,生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安徽鳳台人,原名廖冠周,字冠淵。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期炮兵科、南京軍事學院(人民解放軍)第一期畢業。河南中州大學肄業,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畢業。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直屬炮兵團見習,第25師75團1營參謀。參加南昌起義,任25師75團團部參謀、連長。他此時所在的部隊,正是葉挺的部隊。起義軍南下潮汕失利後,廖運周到了南京。1928年後在周恩來的安排下秘密潛入國民黨三十三軍從事兵運工作。他是傑出的地下黨員,長期戰鬥在敵人內部,曾先後任團部副官、師部副官長、團長等職。1933年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後升任國民黨軍少將旅長、副師長、110師師長。1938年恢復中共組織關係,在其任師長的110師建立中共秘密師黨委。1946年任110師中共地下黨委書記。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廖運周率110師師部和兩個團5000人起義成功,對取得這次重大戰役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委主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民革中央常委、中央監委副主席,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和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6年病逝。抗戰時期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正酣,侵華日軍淞浦師團被中國軍隊重重包圍。處於包圍圈之外的日軍一部受命向東進攻救援淞浦師團。當這股日軍援兵直撲德安時,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薛岳為確保全殲淞浦所部,除令5個師南下堵口子外,還令防禦面過大的守軍適當收縮集中。廖運周在隸屬於湯恩伯軍團的第110師656團當團長。656團在廖運周的指揮下於茨芭山襲擊了日軍的輜重隊,繳獲了大批輜重和其他戰利品。
湖北、江西兩省交界兩山之間的一個坳口。公路在這裡拐了兩個急彎呈S型,中間是一座十幾米高的小高地。廖運周團在此地遲滯日軍一個旅團一天多的時間,擊毀大批日軍坦克和汽車,殲滅數百名日軍,自己卻無人傷亡。一時轟動了武漢外圍各戰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電嘉獎,稱讚廖團“戰果輝煌”。這一戰在日本的《MALU》雜誌上有過介紹,根據日軍紀錄,丸山師團(27師團)因為首車尾車被擊毀,部隊無法機動,在“支那軍炮兵集團”打擊下損失坦克九輛,其它戰車十六輛,卡車四十餘輛,人員傷亡六百餘,超過了當初攻占東北三省的全部損失。
淮海起義
1949年的淮海決戰中,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殲滅國民黨的第七兵團;第二個階段是殲滅國民黨的第十二兵團,也就是殲滅黃維兵團;第三階段是殲滅杜聿明集團。
在第二階段時,黃維兵團發覺已經被包圍以後不想坐以待斃,經與南京方面聯絡,26日得到指示:“貴兵團應不顧一切,以全力向東攻擊,擊破當面之匪,與李(延年)兵團會師,俾利爾後之作戰。”於是黃維開始謀劃收縮兵力,準備突圍。當天下午,黃維將八十五軍一一○師師長廖運周等召到兵團部,部署突圍。八十五軍一一○師師長廖運周報告該師偵察人員已發現當面解放軍的薄弱環節,可以乘隙取得突破;同時建議將齊頭並進改為梯次行動,由一一○師為先鋒,首先突擊,其他三個師隨後跟進。黃維很高興,著實誇獎了廖一番並且採納了這個建議。黃維沒想到,廖運周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在黃維眼裡,廖運周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國民黨將領。廖運周對黃維說:“這次突圍非同小可,如果長官相信我廖運周,我們一一○師的官兵願以死孝忠,請把最困難的任務交給我們,先走一步。”大難當頭之時,黃維聽到廖運周這樣一番話,高興地說:“不愧是黃埔的同學,你要什麼武器、裝備都給你,坦克、榴彈炮,隨你要。”
黃維同意廖運周的建議以後,廖運周立即派人潛往中原野戰軍6縱報告情況,並請求乘突圍之機舉行戰場起義。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批准廖運周起義。
1948年11月27日晨,廖運周率領一一○師的兩個團從雙堆集出發,向解放軍指定的大吳莊前進。兩小時後,他們順利通過中野六縱陣地,起義圓滿成功。一一○師通過後,解放軍立即封鎖了通道。黃維不斷用電台詢問情況,回答都是“沿途暢行無阻”。當一一○師通過後,六縱立即封閉了通道。黃維以為一一○師突圍成功,命令後續三個師沿110師的路線跟進,不料隨即遭到解放軍預伏火力的迎頭痛擊,儘管有飛機、坦克的支援,仍未能突圍出去。黃維還奇怪一一○師是怎樣突出去的。為了妥善安排好一一○師官兵,劉鄧首長命令對起義的事保密三天。
當十二兵團得知一一○師起義的訊息,士氣大受打擊。軍長、師長們都上下猜疑,互不信任。廖運周起義極大地鼓舞了中原野戰軍的士氣,為殲滅黃維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各縱隊不失時機地向黃維兵團發起攻擊,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之後,廖運周所部改編為十四軍四十二師,廖運周任師長。後來有人在回憶錄中認為:廖運周的起義,是黃維兵團失敗的關鍵。
1948年12月21日,毛澤東,朱德聯名致電廖運周和一一○師起義官兵,高度評價了他們的起義,對他們11月27日英勇起義,脫離黃維兵團,加入人民解放軍非常讚賞,並且感到極為欣慰。
生平年表
1927年7月軍校畢業後派任武漢國民政府第2方面軍炮兵團少尉見習排長,鏇調任第25師(師長李漢魂)第75團(團長孫一中)團部中尉參謀。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後任民革第25師第75團團部上尉參謀兼警衛連連長。9月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戰敗被俘,鏇脫逃避居上海;1928年2月6日出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軍長張克瑤)學兵團(團長孫一中)中尉教育副官。6月因學兵團解散,改任中共壽縣縣委委員。8月出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團(總司令方振武)參謀處(處長蔡天囚)上尉參謀。12月調任第96師(師長魏光武)參謀處上尉參謀;
1929年1月第96師縮編入第44師(師長阮玄武),任參謀處上尉參謀。4月調任第6路軍(總指揮方振武)參謀處(處長蔡天囚)上尉參謀。6月調任第45師(師長鮑剛)第134旅(旅長王占林)第267團(團長喬明禮)上尉連長。9月調任師部參謀處上尉參謀。11月因所部兵變被撤職;
1930年5月出任北京國民政府第2方面軍(總司令鹿鍾麟)第4軍(軍長阮玄武)第2師(師長鮑剛)參謀處上尉參謀;
1931年1月調任第2師第2團(團長喬明禮)少校連長;
1932年12月所部改稱“抗日救國軍”(總指揮方振武)第2師(師長鮑剛),升任第2團中校營長;
1933年5月所部擴編為“抗日救國軍”第2軍(軍長鮑剛)第2旅(旅長喬明禮),升任第3團上校團長。9月第2軍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46旅(旅長鮑剛),改任第738團上校團長;
1936年3月23日敘任陸軍炮兵中校;
1938年1月獨46旅738團改編為第1戰區補充第2師(師長張軫)第3旅(旅長辛少亭)第6團,仍任上校團長。2月所部改編為第110師(師長張軫)第328旅(旅長辛少亭)第656團,仍任上校團長。10月調升第110師(師長吳紹周)第330旅(旅轄兩團)少將旅長;
1939年6月所部縮編為三團制,調任第110師少將步兵指揮官兼野戰補充團團長。10月改兼第31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游擊幹部訓練班(兼主任湯恩伯,教育長馬勵武)少將大隊長;
1940年7月19日晉任陸軍炮兵上校;
1941年6月升任第110師少將副師長。
1942年4月1日升任第110師(師轄三團)少將師長;
1944年6月27日獲頒四等雲麾勳章;
1945年10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4月第110師整編為第110旅(旅轄兩團),改任少將旅長。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7年4月15日晉頒三等雲麾勳章;
1948年9月19日整110旅恢復第110師(師轄三團)番號,改任少將師長。同月22日晉任陸軍少將。12月27日在安徽濉溪率部起義;
1949年2月9日所部編入人民解放軍第42師(師轄三團),任師長。
1952年9月入軍事學院學習。
1954年12月軍事學院畢業後派任高級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
1955年9月27日授予少將軍銜。
1962年8月轉業後任吉林省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委主任委員;
1976年9月調任民革中央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1979年10月當選民革中央常委;
1983年6月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1984年6月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
1996年5月11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