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寧夏各地民軍起義,多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員,協同寧夏幫會組織共同發動。寧夏各地民軍的指揮者及骨幹,多為幫會頭目,會眾也多參加了民軍。
辛亥革命前,寧夏東部與陝西北部哥老會眾,擁高士秀為“賀蘭山主”,即以賀蘭山為堂名,稱“賀蘭山堂”(亦名“興隆堂”)。在各山堂中,最為活躍,聲勢亦最大。
清末,由於慈禧擅權,清廷更加腐弱,對內加緊鎮壓人民,對外割地賠款,簽訂許多賣國條約。“洋人”享有“治外法權”,依仗權勢,無惡不作。他們搶占民房、土地,修建教堂,開闢種植園(民眾稱為“洋園子”),引種鴉片。在磴口、石嘴山、吳忠、寧夏府城、寧安堡、惠安堡、中衛等地,遍設洋行,壓價收購當地皮毛、髮菜、枸杞、甘草等土特產,壓制地方商賈,壟斷出口物資。而清廷地方官吏,不僅不能為民作主,且與“洋人”勾結,為虎作倀,殘害鄉里。致使素稱“塞上江南”的寧夏,在他們的雙重蹂躪下,成為物窮財盡,民不聊生的災難地區。因此寧夏回漢民眾的反洋情緒,和全國各地一樣,日益高漲。幫會組織更加發展,幫會活動更加得到人民民眾的支持。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寧夏發生下營子教案,龍占海、馬躍川等會眾捕殺了下營子教堂神甫——比利時人梅布桂,荷蘭人彭壽年(均系中名)等。l910年,磴口天主教堂橫行霸道,民眾十分痛恨。高士秀親率會眾,輕騎馳往磴口,乘夜襲入教堂,殺死外國主教①。因受清廷通緝,高士秀潛入陝北、靈州、伊蒙等地,繼續秘密聯絡會眾,擴大幫會組織。當時隨同他一道的會首、大爺共十餘名,其中知名者有高登雲、馬連第、孫學文、盧占魁、金占奎、於凌雲等。這時高士秀的“賀蘭山堂”與陝西關中張雲山領導的“通統山堂”,李漢章領導的“太白山堂”,馬秉乾領導的“秦鳳山堂”以及甘肅楊鴻筠領導的“金龍山堂”,賀桂林領導的“西梁山堂”均取得了聯繫,並與西安新軍軍官、日知會會員張鳳翽等也取得了經常聯繫。
1910年底,張鳳翽及哥老會頭目張雲山等,在西安“大雁塔歃血訂盟”,為陝西起義,推翻清王室作準備。會後張鳳翽等把這次訂盟之目的及經過通知了高士秀,要他在寧夏積極準備策應。
1911年8、9月間,蘭州同盟會員劉先質,奉命來寧夏同各山堂聯繫。高士秀等哥老會頭目,表示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願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而努力奮鬥。高士秀和寧夏各山堂頭目劉華堂等,以及部分社會人士參加了同盟會,分別到寧夏縣西之大、小禮拜寺、余家營等回民聚住區,進行串連活動,並在清軍內部秘密進行瓦解工作,使地處邊陲的寧夏地區,也和全國一樣孕育著革命的火種。
1911年10月22日,陝西同盟會回響武昌起義,光復西安,組成了陝西革命軍政府。陝西“通統山堂”的龍頭大爺張雲山,立即以雞毛信告知高士秀等,促其迅速起義,作為策應。高士秀、劉先質等,立即在寧夏城東嶽武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11月17日,(農曆九月二十七日)寧夏各地同時舉事。高士秀被派往靈州,會同哥老會頭目高登雲等,攻取靈州、橫城、吳忠堡、寧靈廳(金積)等地。
高士秀到達靈州後,會同高登雲於11月17日(農曆九月二十七日)夜,在靈州城內王保子(哥老會兄弟)店內召集了會議,介紹了武昌、陝西等地舉義情況,決定立即起事。並決定由高登雲、馬連第、揚忠厚負責攻占靈州;朱邦科(又名朱同)、孫學文負責攻占金積堡及董府(董福祥家);高士秀率眾攻取橫城,與府城民軍相呼應。
靈州於11月17日晚即告光復。高士秀先派人混入橫城,與清軍中的哥老會人取得聯繫,於靈州光復第三日,率民軍一哨,一舉占領橫城,並繳獲了清軍全部武器、馬匹,收編大部清軍官兵。
在靈州光復的同時,寧夏西路民軍,在劉先質、劉復太、劉華堂等率領下,分兵四路向寧夏府城發動了進攻。但由於民軍內部不純,負責指揮第四路的牟憲章(原清軍左旗營官)未能及時策應;以及清寧夏道台孫廷壽、代署總兵賀明堂、知府慶隆、守城都司多倫岱、寧夏縣知縣陳元驤等拚死頑抗,府城未攻克。民軍退駐八里橋,得知靈州、金積堡、橫城先後光復。決定在11月19日(農曆九月二十九日)再次攻城,當晚府城光復。南路民軍,亦先後占領大壩、葉盛堡、玉泉營等地。寧朔縣知縣高秉彝率全縣官員宣布投誠。北路會眾同時先後在平羅、寶豐、黃渠橋起義。阿拉善旗、中衛、廣武等地會眾,在得知府城光復後,亦先後起義。於是高士秀等為了儘快招降滿營清軍(駐滿城),企圖利用原寧夏道台孫廷壽的影響。遂決定暫推孫廷壽為寧夏軍政府大元帥,以劉先質、高士秀、高登雲、劉華堂、劉復太、劉照黎、孫學文等九人為軍事委員。11月l3日(農曆十月三日),支那寧夏革命軍政府宣告成立。
府城光復後,盤據滿城(現銀川新城區)之清軍,在滿營將軍常連的控制下,始終未向民軍投誠。軍政府成立後,l2月2日(農曆十月十二日)開始圍攻滿城。由於民軍內奸牟憲章的阻撓、常連的頑抗,以及劉先質在攻城時壯烈犧牲,滿城終未攻克。這時清陝甘總督長庚、陝西巡撫升允,在“圍剿”陝西起義軍的同時,調令甘肅提督馬安良所部幫統、循化營參將馬麟前往寧夏鎮壓起義。
12月中旬(農曆十月下旬),甘肅濤軍馬麒部,到達廣武,兵分東西兩路,東路在李自衛、張紹先之子(時稱張少大人)率領下,會同河東豪紳民團數千人,水陸並進,撲向靈州、橫城。
橫城是寧夏府城和靈州的聯絡中樞。高士秀在橫城一面加強防守,一面建議劉華堂通知靈州高登雲“能守則守,不能守應相機後撤”。12月20日,清軍分乘船筏數十隻進抵橫城。當時橫城雖有民兵近千人,但多為臨時參加的民眾,除有少數開花炮及來復槍外,多數是長矛大刀,敵我力量懸殊很大。高士秀奮戰兩日後,突破重圍,撤離橫城,率部到花馬池,打敗了該城守備趙玉秀、千總劉懷芝所率的清軍。到三邊後,高士秀接到寧夏軍政府命令,著其北上接應。於是又率所部民軍向鄂爾多斯蒙地進發,以爭取在羅布召與寧夏府城北撤的民軍劉華堂部會師。
寧夏府城民軍攻滿城未克被迫撤出後,經平羅、石嘴山向後套撤退。到石嘴山時,民軍進行了整編,推劉華堂、高士秀為正、副督指揮。會後由劉華堂率民軍東渡黃河,至鄂爾多斯的羅布召(今巴彥高勒以東)。當高士秀由定邊、鹽池一帶轉移到羅布召正南三百里處的拉僧廟,派人赴羅布召與劉華堂聯繫時,劉華堂部已被清軍勾結蒙古王公,糾集蒙兵千餘人,設計殲滅,劉華堂、劉照黎等頭目均遭殺害。至此高士秀已成孤軍,被迫退回陝北。
1912年8月,袁世凱任馬福祥為寧夏護軍使。時高士秀在陝北接受了陝西軍政府陝北招討使井勿慕(同盟會員)的領導。1915年7月,在反袁聲中,高士秀派盧占奎聯絡甘肅環縣會黨首領張九才,派金占奎(同心回民)到後套組織失散的原寧夏會眾,以圖再起。
1915年8月,張九才在盧占魁的協助下,率眾擊敗了環縣隴軍,殺死縣知事,占據縣城,轉攻慶陽,焚燒教堂兩座,隴東告急。馬福祥派其兄馬福壽“率勁卒千餘人”往援。高士秀聞訊,即率眾從三邊趕往花馬池、惠安堡、西川一帶截擊,協同張九才擊退寧、隴合圍大軍,進駐半個城(同心)、花馬池、定邊一帶。又派盧占魁馳往後套,協同金占奎發展力量。
1915年秋,袁世凱積極策劃帝制,雲南革命黨人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組成護國軍,宣布雲南獨立。高士秀及陝北革命黨人一起,通電擁護,表示堅決反對帝制。
高士秀、張九才決定渡河攻打寧夏府城,途中聞知靈州空虛,高上秀令張九才經鄂托克旗奪取橫城,自己直攻靈州。馬福祥急令其兄馬福壽率營官馬騰蛟、護軍署參謀余鼎銘、董召南等率部堵追。l916年元月高士秀率部從烏審向西挺進中,宿營於鄂托克旗昭化廟(定邊北)時,深夜突遭伏兵襲擊,傷亡慘重。高士秀奮勇突出重圍,奪取靈州之計畫遂告失敗。1916年2月,盧占魁、金占奎得知高士秀、張九才進軍寧夏,便聯絡白彥公、達賴公渡河南下,向寧夏府城及靈州急進。馬福祥立令馬鴻賓部尾追圍擊,4月中旬在靈州一帶激戰十餘日,金占奎被俘犧牲。高士秀在定邊、鹽池的長城沿線與馬福壽、馬鴻逵等相持多日後,被迫轉入蒙地活動。
高士秀、張九才等進入蒙地後,為了籠絡蒙古上層,以張九才部營長吳生彥(靜寧人),假冒清朝王室後裔,取名“達爾六吉”,擁立為假皇帝,以廣號召。l916年底袁世凱死後,高士秀便用假皇帝之詔令,聯合蒙古諸部,發動了烏蘭腦包之戰。大挫綏軍後,又西渡黃河,一度進占磴口。在磴口,高士秀召集各部首領會議,決定分三路再次攻打寧夏:一路由於凌雲等率領,繞道阿拉善旗,越賀蘭山,出西面包圍寧夏府城;一路由高士秀自己率領,經石嘴山、平羅,沿賀蘭山前進;另一路伸向包頭以西,防止綏軍切斷後路。
1917年3月中旬,高士秀等在賀蘭山一帶,與寧軍馬鴻賓、馬彥龍、馬雄圖、馬騰蛟等部激戰十餘日。由於寧軍強占了賀蘭山的制高點,控制關隘,居高臨下,以及於凌雲在戰鬥中叛變投敵,遂致全局崩潰。達爾六吉、張輔、蘇學章、姚占奎等十幾名首領均遭殺害,高士秀遂不得不率領餘部再度退到陝北。
1917年底,高士秀率部二次轉移三邊後,由於高和井岳秀的多年矛盾,井對高表面上歡迎,並在榆林為高修建公館。但對高的部隊則加以限制,只能自籌餉糗,寄居定邊一隅。因而除部分上級軍官如谷蓮芳、張鴻儒等率部投靠井岳秀外,其餘大部紛紛自散。高士秀只得長期蟄居陝北榆林
在榆林期間,他結識了不少陝北進步知名人士,和杜斌丞先生的關係尤為密切,杜對高以老大哥相稱,高夫人與杜的夫人亦以姊妹相呼。通過杜的關係,高士秀和魏野疇、李子洲、李鼎銘、高竹軒、高崗、劉志丹、謝子長等也有所接觸。
1922年,楊虎城參與陝西救國軍活動失敗後到榆林,與高過從甚密。1924年孫中山先生髮表《北上宣言》,12月到北京呼籲召開國民會議,高士秀以寧夏民軍起義代表參加這次會議的預備會議,結識了不少知名人士。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路經寧夏進軍甘肅時,高士秀通電回響。馮給以國民革命軍騎兵師的番號,並授高“陸軍中將”銜。高把過去的部分部隊編為騎兵師,自任師長,轄一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步兵旅駐定邊,他率司令部暨騎兵旅駐神木。
1929年,高士秀把騎兵師縮編為一個騎兵旅,自任旅長,下轄四個團,分駐神木至三邊各地,高與司令部及第一團駐神木。這時由於蔣介石背叛革命,到處捕殺共產黨員。陝北的共產黨員活動受到限制,不少人打入地方駐軍。當時到高士秀司令部及一團的共產黨員有十佘人。蔣介石、井岳秀便以高士秀不能掌握部隊和通共為名,撤掉了高士秀騎兵旅長的職務。杜斌丞先生深恐這支部隊落入蔣介石、井岳秀之手,遂建議楊虎城派參議杜馭生攜楊親筆信邀高至西安,將高部改編為陝北警備旅。以高部安邊堆子梁人谷蓮芳為旅長。從此高士秀便脫離了部隊。
1933年孫殿英進攻寧夏,曾派人與高聯繫,並擬以高士秀任孫殿英四十一軍副軍長,共同進取寧夏。但亦以孫之失敗而未成行。l934年,楊虎城前往太原,同閻錫山、徐永昌商討西北軍事合作問題,高士秀亦被邀參加。以後即長期住在汾陽。1937年秋,鄧寶珊任第21集團軍總司令兼晉陝綏邊區總司令時,任高士秀為中將總參議。高又移住榆林,直至l941年病逝榆林。
相關詞條
-
高士鎮
高士鎮是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下轄的一個鎮。古名高嶺。意為高明之士居地,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是省級中心建制鎮、安徽省擴權中心鎮、省創建文明鄉鎮工作先進鄉鎮、...
歷史沿革 自然環境 地理環境 領導成員 城鎮建設 -
高士勤
高士勤(1897~1973) 字精一,曾用名高凌雲、高永寬,化名石金一、石琴。錫伯族。出生於太陽升鄉(今遼寧省瓦房店市境內)大河沿村。918年畢業於復縣...
概述 經歷 -
高士山
十餘分鐘後,來到了高士山頂,正面是古老的道觀,左邊是原始的隱士讀書堂。 相傳在宋仁宗景佑年間,當地的尹仁宏家出生了一位男孩,取名尹輔,字安仁。 於是,在...
景觀 結構 歷史 -
續高士傳
續高士傳 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出《四庫總目提要》 國朝高兆撰。兆字雲客,侯官人。王晫《今世說》曰:“高雲客少遭喪亂,自江左還舊鄉,布衣蔬食,...
介紹 內容 -
《廷秀跋雲琴圖記高士被遇阜陵再賦小詩》
《廷秀跋雲琴圖記高士被遇阜陵再賦小詩》是宋朝詩人周必大的作品。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茅山劉先覺高士繪雲琴圖求詩次楊廷秀韻》
《茅山劉先覺高士繪雲琴圖求詩次楊廷秀韻》作者周必大 ,是宋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高士談
高士談(?—1146年)字子文,一字季默。先世燕(今河北)人,宋韓武昭王瓊之後,宋英宗宣仁高皇后之族弟。為人溫文爾雅,多與詩友唱和。宋宣和末期任忻州(今...
文字記載 文學作品 -
茅山劉先覺高士繪雲琴圖求詩次楊廷秀韻
作者宋周必大詩詞正文目送歸雲膝抱琴,山林猶恐不高深。應憐三十年前客,擾擾塵心損道心。注釋 ...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高士圖軸
高士圖軸,中國五代畫家衛賢傳世唯一作品。此圖裝裱形式奇特,立幅裱成手卷,卷首有北宋徽宗趙佶瘦金書標題“衛賢高士圖” 5字,曾入宣和內府收藏;本幅有清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