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逵

馬鴻逵

馬鴻逵(1892-1970),國民黨陸軍上將。畢業於蘭州陸軍學校。長期在其父馬福祥統率的寧夏地方軍供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第十一軍軍長、寧夏省政府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1949年任甘肅省政府主席,未上任。馬主持寧夏軍政17年,1949年去台灣。

基本信息

簡介

馬鴻逵馬鴻逵
馬鴻逵,字少雲,1892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蘭州陸軍學校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寧夏新軍都統,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

1919年,段祺瑞上台後,馬鴻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長。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馬鴻逵被曹錕吳佩孚任為騎兵總指揮,率部開往熱河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馬鴻逵表示順從,1925年馮玉祥委任馬鴻逵為國民軍新編第七師師長,駐防寧夏的金積、靈武

履歷

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回響南方北伐,馬鴻逵部擴編為國民聯軍第4路軍,任總司令。
1927年初,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馬鴻逵任軍長。1929年投靠蔣介石。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蔣介石將馬鴻逵部擴編為討逆軍第15路軍並封他為總司令
1931年1月,馬鴻逵部被調往河南,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出任第8戰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12月,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1949年9月底馬鴻逵逃到台灣,受到台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他被“撤職查辦”,感到在台灣無容身之地,便謊稱去美國就醫,後來長期住洛杉磯。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逝於洛杉磯

紀事

馬鴻逵布列松鏡頭裡的馬鴻逵

中原大戰結束後不久,為了制止楊虎城的部隊向西北發展,蔣介石打算任命馬鴻逵為甘肅省主席。當時,老蔣曾徵求馬福祥的意見,馬福祥認為馬鴻逵性情粗暴,擔心他在甘肅乾不好,便推薦了他的侄子馬鴻賓。於是,蔣介石任命馬鴻賓為甘肅省主席,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馬鴻逵不願去寧夏,因而對父親的做法非常不滿。就在這時,蔣介石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部署兵力,準備第四次“圍剿”。蔣介石見馬鴻逵不願意去寧夏,便重新命令他率部到河南許昌、漯河一帶,參加對紅軍的“圍剿”。

接到命令後,馬鴻逵把直屬部隊留駐許昌,其餘部隊開到漯河、駐馬店以及信陽附近,為了保存實力,不與紅軍作正面衝突,他嚴令部下相機行事,不得擅自行動。

馬鴻逵的部隊軍紀不好,作戰向來不帶給養,走到哪裡搶到哪裡。當時,正是豫南水稻收割的季節,馬部便大肆搶割農民的稻子,幾乎連種子也沒剩下。他們不僅在駐地大搶大擄,還跑到雞公山,把在山上避暑的外國人的物品也搶劫一空。馬部多為回民,不吃豬肉,開始還說水牛肉不好吃,在老百姓家裡搜宰黃牛,後來黃牛吃光了,所到之處,連水牛也沒留下一頭,弄得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馬軍大肆騷擾百姓,老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馬鴻逵對紅軍的進攻卻遲遲不行動,這使得他大為光火。當時,馬鴻逵派出少數部隊駐平漢鐵路沿線的柳林至武勝關一線,將主力控制在信陽,一直按兵不動。蔣介石几次電令,要他趕快行動,他討價還價,就是不聽。

蔣介石一時大怒,令河南綏靖主任劉峙將兵力集中在平漢鐵路的西平、遂平一帶,胡宗南將部隊集中在孝感、廣水一帶,一北一南,脅迫馬鴻逵進兵,同時叫馬福祥帶話給馬鴻逵,不要學石友三。馬鴻逵也不甘示弱,嚴陣以待,擺出一副老子誰也不怕的架勢。雙方針鋒相對,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馬福祥接到蔣介石的電報,連夜趕到信陽,勸馬鴻逵趕快出兵。最後,馬懾於蔣的威逼,只好俯首聽命,將軍隊往東開拔,參加了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1932年底,西北政局不穩,蔣介石再次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著他馬上去寧夏上任。為了防止馬鴻逵在西北勢力過大,蔣介石以“剿共”為名,命馬鴻賓、馬鴻逵的部隊互調,即馬鴻逵將他的主力第三十五師留在信陽,將馬鴻賓在甘肅的新編第七師劃歸馬鴻逵。

接到這個命令,馬鴻逵十分不滿,但又不得不服從。他眼珠子一轉,想了一個對付的辦法。當天晚上,他即召開會議,將部隊的編制重新做了安排。他將精銳力量分成了3個獨立旅,開往寧夏。剩下的老弱病殘三四千人留在信陽。1933年2月,馬鴻逵走馬上任。他同時還兼任了國民黨寧夏省黨部主任委員、第十五路軍總指揮。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馬鴻逵開始了他在寧夏17年的割據統治。

經歷

馬鴻逵西北梟雄馬鴻逵

1949年8月6日毛澤東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使生靈儘量少遭塗炭,曾對西北解放軍下達過“對寧夏二馬可在軍事打擊下,儘量爭取用政治方式加以解決”的指示。消滅馬鴻逵集團,則是由楊得志第19兵團完成的。其時,寧夏的馬鴻逵集團,仍企圖作困獸之鬥,以銀川為中心,依據黃河天險,在南起靖遠、同心,北至金積、青銅峽、靈武地域內,構成兩道防線,由馬鴻逵之子馬敦靜統一指揮,妄圖阻止解放軍解放寧夏。

第一野戰軍發布進攻蘭州的作戰命令的兩天之後,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賀龍、習仲勛《兼取政治方式解決西北地區》,其中說:“現在西北敵軍分向漢中、蘭州、寧夏三處退卻,解放軍亦須分為三路解決退敵。除用戰鬥方式解決外,尚須兼取政治方式去解決。我們認為,西北地區甚廣,民族甚複雜,我黨有威信的回民幹部又甚少,欲求徹底而又健全又迅速的解決,必須採用政治方式,以為戰鬥方式的輔助。現在解放軍占優勢,兼用政治方式利多害少。

馬鴻逵是傅作義的把兄弟,馬派馬如龍及哈某至綏遠接洽,有請求和平解決之意。傅作義說馬極願求和,只恐求之不得。請你們對寧夏問題考慮一下,是否可以經過傅作義去改編馬鴻逵部。我們認為在馬步芳解決後,必須使用楊得志兵團深入寧夏,給馬鴻逵部以殲滅的打擊,迫使殘部退入後套,然後經過傅作義用政治方式去解決。

對馬步芳必須殲滅其主力,但他有玉樹等地為後方,可以保存殘部。……此外,班禪現到蘭州,你們攻蘭州時請十分注意保護並尊重班禪及甘青境內的西藏人,以為解決西藏問題的準備。”此時寧夏的馬家軍,主要有兩支部隊。一支是馬鴻逵的兒子馬敦靜為司令的寧夏兵團,統帥4個軍。另一支是馬鴻賓的兒子馬惇靖為軍長的第81軍。
馬鴻賓雖是馬鴻逵的堂兄,但關係一向緊張。馬鴻賓抗戰時期曾表示擁護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並在綏西一線同傅作義共同抗擊過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初期,他的一個團長被俘,受到彭德懷親自接見,並由這個團長將彭德懷的信帶給了馬鴻賓。馬鴻賓不但未刁難這個團長,反而獎給他一匹馬。
果然,馬鴻賓見兵臨城下,大勢已去,便有了起義的念頭。但顧慮重重,怕起義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楊得志派64軍軍長曾思玉為全權代表,向馬鴻賓發出通知,表示歡迎他們起義。只要81軍起義,解放軍保證全體官兵的生命和私人財產的安全。
1949年9月19日下午7時,軍長曾思玉代表解放軍第19兵團,與馬惇靖代表的國民黨第81軍,在中寧縣城簽訂了和平解放的協定,第81軍改編為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獨立第2軍,馬惇靖馬惇信分任正副軍長。及至新中國成立後,馬鴻賓官至寧夏省副主席、甘肅省副省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統一事業作出過許多有益貢獻,1960年10月20日,在蘭州病逝,得以善終,此是後話。

家族統治

馬鴻逵家族統治寧夏十數年之久,危害陝甘多年,被稱為“寧馬家族”,馬鴻逵本人被稱為“寧夏王”。

馬鴻逵主政寧夏伊始,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姿態,提出了“實行三民主義”、“消滅煙毒土匪”兩大施政目標。實際上,馬鴻逵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擴軍”、“抓權”、“刮錢”。馬鴻逵上任時,手下兵員有12000人,他不斷地抓壯丁當兵,不久就壯大至數萬之眾。

馬鴻逵嗜財如命,想盡各種辦法抓錢,如橫徵暴斂,走私菸土,尅扣薪餉,強占房地等,寧夏人民怨聲載道。
1935年底,中央紅軍到達陝北,馬鴻逵極力防備和阻遏紅軍在陝甘寧邊區的發展,多次向蔣介石呈進意見書,建議加大進剿紅軍的力度。同時,馬鴻逵將全省劃為三個警備區,不斷騷擾陝甘寧邊區,一度攻占三邊(安邊、定邊、靖邊)。
整個8年抗戰期間,馬鴻逵直接掌握的部隊並未進入對日寇作戰的戰場,他除了鞏固寧夏地盤,就是對付陝甘寧邊區的共產黨、八路軍。抗戰8年,國民黨將領或多或少都參與了戰鬥,但馬鴻逵卻掛著個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集團軍總司令的空名,過了8年土皇帝的生活。
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為抗戰勝利而歡慶的時候,馬鴻逵卻痛心疾首地說:“抗戰勝利得太快了,共產黨不但沒有消滅,反而力量更大了。中國不亡於日本,要亡於共產黨!”
基於對馬鴻逵的了解,1949年9月3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並賀龍、習仲勛的電報中,又對解決馬鴻逵作了具體指示:“馬鴻逵殘殺陝北人民甚多,從來沒做過好事,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本未喪失,但實際執行起來恐怕有困難。”
馬鴻逵與共產黨為敵多年,此次又得蔣介石的數百萬銀元軍餉,已經表示要“死守寧夏”,和平解決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況且前不久的蘭州戰役時,解放軍曾與馬鴻逵的11軍在固原激戰,付出了很重的代價。
此時馬鴻逵深感大勢已去,自忖手下不到7萬之眾,不是楊德志的對手,卻又不甘心失敗,他一面對外宣稱:“雖留一兵一卒,也必須作戰到底”,一面卻在準備逃離銀川。
1949年9月1日,馬鴻逵藉口飛出席國民黨緊急軍事會議,乘飛機離開銀川去重慶,把戰場指揮權交給了馬敦靜。馬敦靜根據馬鴻逵的命令,於1949年9月5日在吳忠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放水、放火、打光”的死守計畫。
1949年9月9日,楊得志第19兵團兵分三路,揮師寧夏,很快突破第一道防線,進逼第二道防線——中衛和中寧兩大重鎮。
馬敦靜集結所屬128軍、11軍憑藉金積和青銅峽的險要地勢與19兵團決戰,指示部下準備掘堤放水,陷金積、靈武、吳忠堡地區以成澤國,阻止人民解放軍前進。在第一道防線被攻破後,他又調兵遣將。調整部署,重點防守老巢銀川。
1949年9月19日11時,解放軍第64軍的兩個師,分左右兩翼,向金積一線猛撲,揭開了金靈之戰的序幕。與此同時,解放軍第63軍由石空堡北渡黃河,沿黃河兩岸北進,直指銀川。
馬敦靜一面令工兵炸堤放水,將數十里黃河河堤崩裂坍塌,企圖用洪水阻擋住解放軍的進攻;一面慌忙將前線指揮的大權交給了第128軍軍長盧忠良,自己直奔機場,鑽進一架早已準備好的座機,逃往重慶。相約死守銀川的馬鴻逵父子倆,卻在重慶見了面,二人相對而泣。
馬鴻逵父子逃走後,樹到猢猻散。寧夏兵團鬥志全無,士兵成批逃亡,軍官們向解放軍發出求和電報。到了19日晚,馬鴻逵在重慶用電台與寧夏的部下聯繫,得知諸將已發出求和電報,便要與他們講話。結果,沒有一人與他講話。此時的馬鴻逵仰面慘笑,繼而嚎啕大哭。
1949年9月23日下午,寧夏兵團代表與解放軍19兵團達成《和平解決寧夏問題之協定》。至次,“寧夏王”馬鴻逵苦心孤詣經營數十年的老巢土崩瓦解。

盤點回族名人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舊中國21大氣質“大帥”

在軍閥割據的舊中國,他們成為了雄霸一方的“霸主”,他們因為獨特的軍人特質,被認為是舊中國氣質不凡的“大帥”。
張作霖 | 段祺瑞 | 吳佩孚 | 馮國璋 | 曹錕 | 閻錫山 | 唐繼堯 | 張宗昌 | 張勛 | 馮玉祥 | 馬步芳 | 馬鴻逵 | 王龍雲 | 李宗仁 | 胡宗南 | 陳濟棠 | 何鍵 | 劉湘 | 盛世才 | 袁世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