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曾赴河南、山西、甘肅等地訪師求學。1922年,20歲時任鄭州清平里清真寺阿訇,講授伊斯蘭教經典。後返回原籍創辦經文(阿拉伯文與漢文)國小,鏇在鄭州參予創建“伊斯蘭文化研究社”。1930~1937年間任北平成達師範學校訓育主任,兼授阿拉伯語課程。1938年率“中國法魯克留埃學生團”赴開羅愛資哈爾大學留學,就讀於教法學院,專攻教法與聖訓等學科。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領中國留學生朝覲團赴麥加朝覲,大力宣傳中國抗戰。1942年起,任中國留埃學生部部長,且榮膺埃及國王法魯克東方事務顧問,愛資哈爾大學中國文化講座講師。1947年回國後,在北平參與創建伊斯蘭教經學院並任教,又參與創辦“月華文化服務社”,並主編《月華》雜誌及《月華周報》,同時擔任北平師範大學阿拉伯語兼職教授。1949年,在北京回民學院和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任教。1952年曾參與籌建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該會成立後任常務委員會委員。
個人作品
他長期從事伊斯蘭教教育工作和學術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與伊斯蘭教》(阿拉伯文,開羅版)、《埃及九年》、《中國清真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課本》、《回民教育與留埃學生》以及譯作《和平之使命》、《伊斯蘭教認識的派別》、《伊斯蘭宗教史》、《伊斯蘭教法學史》、《瑙威四十段聖諭》等。他畢生勤奮篤學,銳意改革。
社會評價
在“兩世觀”上,主張“今後兩世兼顧”,提倡改善穆斯林現實生活,他還致力於改革經堂教育,提倡在宗教課程外加授科學文化課程,“使所學阿拉伯文現代化”,從而“皆能讀報、寫信、作文、講話”。主張各清真寺給經學兒童加授漢文課本,並親手試編了阿文國小新式教科書。主張用現代觀點全面研究伊斯蘭文化,重視理性知識,反對以神話傳說作學術研究的依據。重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既要遵奉伊斯蘭經、訓精神,又不要因循守舊。他以身示範地倡導用漢文譯述伊斯蘭教經籍,以廣泛宣傳伊斯蘭文化。
盤點回族名人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