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料介紹: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男女老少都愛吃,有人形容說“嚼著驚動十里人”。營養分析:饊子麻花的營養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屬油脂類、高熱量食品,不宜多食。
相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孕婦、高血脂症、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製作指導:用麵粉加發酵面和水揉在一起,成麵團,糖,搓成股擰成麻花形,入油鍋用七成熟熱油炸透炸熟撈出即成。
其它相關:饊子麻花是用發酵面揉擰成麻花形,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小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將麻花、饊子作為寒具的代表,寒食節禁火之日,多食此品。據《續晉陽秋》載:“桓靈寶好蓄書法名畫,客至,常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後遂不設寒具。”據此典故可知寒具是油炸食品。唐韋巨源《食單》載:“巨勝奴—酥蜜寒具”。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菸用之,故名寒具。”到了清代,據御膳房食單載:“乾隆十九年()1785三月十六日總管馬國用傳,皇后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就有“發麵麻花”作點心。大約從清代起將是麻花、饊子分立,麻花較硬而粗,饊子細而散也。但都是油炸食品。著名的天津桂花發祥麻花,就是用發酵面加芝麻、青梅、糖姜、桃仁等果脯,經過搓擰,油炸而成。但也有稱為“饊子麻花”者,如天津的王記剪子股麻花,就因條散而不亂,麻花肌不擰緊在一起而得名。
備註:饊子麻花能久存不壞,置於塑膠袋中,半月酥脆如故。饊子麻花屬高糖、高熱量食品,不宜多吃。
製作方法
將明礬、鹼面、白糖、糖桂花和溫水用木槌研化,隨即倒入麵粉和成麵團,揉勻至麵團光潤不粘時,刷上一層花生油餳半小時將麵團搓成圓條。摘劑,搓成約二寸長的長條,蘸上水和芝麻仁,蓋上濕布,再餳40分鐘取小條搓成約一尺二寸長、直徑二分的細條,並從中間對摺成兩根,將合攏的兩端捏在一起橫放好,再取一小條做成同樣的形狀。
隨即將兩條的兩端分別捏在一起,抻成一尺二寸長,從中間斜著對摺,使一端的左側壓在另一端的右側上,再輕輕地捏在一起。
製作工藝
用和好的發酵面對上鹼,另用一塊面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一塊擀開後,將紅糖和的面鋪上,再擀另一塊發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一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
從小塊中間開一刀口,然後打開,將薄的一面往裡翻過去,厚的一邊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鍋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鐘過蜜,浸透後,撈在盤裡晾涼即可食。饊子麻花色澤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
北京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最有名。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只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乾糖麻花、芙蓉乾糖。乾糖麻花不過蜜,芙蓉乾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市場製品
1)原料配比麵粉25kg,植物油12.25kg,白砂糖6.75kg,薑片250g,鹼面175g,青、紅絲各110g,桂花275g,芝麻仁750g,糖精5g,水7.5L2)操作要點
①和面發酵:在炸制麻花前一天,用3.5kg麵粉加入500g老肥,用4L溫水調攪均勻,發酵至次日備用。
②化精:取2L水將3.5kg白糖、135g鹼面和5g糖精用文火化成糖水備用。
③制酥面:取3.5kg麵粉,用550~650g熱油燙成酥面。
④燙麻仁:取750g麻仁,用開水燙好,保持不濕、不乾的程度,準備搓麻條用。
⑤和料:用燙好的酥面,加入白糖3.25kg、青紅絲、桂花、薑片和25g鹼面,再放入冷水1750mL搓勻,用500g乾麵搓手,搓手後的面與面塊混勻並攪和到軟硬適度。在搓條過程中用撲面1000g。
⑥和面:將剩下的乾麵16kg放入和面機內,然後把前一天發好的面種摻入,加入化好的糖水,再根據麵粉的水分大小、不同季節,倒入適量冷水,和成大面備用。
⑦成形:將大面餳好,切成大條,再將大條送入壓條機,壓成細麵條,然後揪成長約35cm的短條,並將條理順,一部分作為光條,另一部分揉上麻仁作麻條。將和好的酥面製成酥條,按光條、麻條、酥條5:3:1的比例,搓成繩狀的麻花,捏好嘴。
⑧油炸:油燒至溫熱時,放入麻花生坯,炸制20min左右,待呈棗紅色、麻花體直不彎時撈出,在條與條之間加適量的冰糖渣、瓜條等小料即可。
3)設備信息:攪拌機,蒸煮鍋,和面機,壓條機,油炸鍋和面機:HMJ45-Ⅰ電機功率4.0kw;外形尺寸1000×460×700(mm);麵筋機:MJ125A型;電機功率4.4kw;外形尺寸2080×900×1040(mm);自動油炸麵包圈機:MBQ80A-1型;電機功率0.4kw;外形尺寸1550×540×1530(mm);和面機:HMJ45-Ⅰ型;電機功率4.0kw;外形尺寸1000×460×700(mm);多功能組合式炊具:ZHCJ-5011型;外形尺寸930×354×650(mm)。
歷史典故
饊子古時候稱寒具。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寫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粔籹蜜餌、餦\\\\\\餭是什麼東西?宋代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過名為《寒具》的一首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但有人說這不是劉禹錫寫的,而是蘇東坡為一個賣“寒具”食的老太婆寫的廣告宣傳詩。且不管誰是原作者,但這首詩卻把“寒具”這種油炸食品描繪得活靈活現,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那么寒具究竟是什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可見饊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
為什麼古人要吃“寒具”這種食品,其中還有一段傳說。原來古代清明節前一日為民間的寒食節,要緊火3天。晉陸(歲羽)的《鄴中記》有“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的記載。說的是介子推曾伴隨公子重耳一起過著流亡生活達19年之久,在重耳餓肚無食時,曾割股獻君,可謂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執政為晉文公後,在論功行賞時卻忘記了介子推。為此介子推帶了母親去了綿山隱居。晉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不見,命令放火燒山,想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會見晉文公,母子雙雙抱木而被燒死。為此晉文公十分悲痛,遷怒於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國禁菸火,於是就有了寒食節。三日不動煙火,吃什麼呢?那就是寒具,它過油炸制,能夠儲存不變質,保持酥脆不皮,當然時最理想的食品了。
經典名店
北京地安門小吃店製作的饊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宣武區菜市口南來順飯莊,是一家以經營北京風味小吃著稱的老字號,在這裡蒸、炸、煮各式小吃琳琅滿目,就說饊子麻花類吧,就有十幾個品種,大麻花足有以尺半長,小的蜜麻花一個兩口就能吃下,還有棗核形、扇面形的饊子麻花,小巧玲瓏,逗人喜愛,怪不得一位初次到南來順飯莊吃小吃的客人說:“吃麻花何必再上天津!”。
據文獻記載,地安門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因為是皇城的北門,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出地安門,親祭地壇諸神時也出地安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侵略軍曾在地安門遭受清軍的頑強抵抗。在緊急關頭,慈禧太后帶了光緒皇帝倉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門地安門,再出內城德勝門,走避西安。1924年,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時,這位末代皇帝也是從地安門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攝政王府的。早年,地安門內設定有許多為皇家服務的衙門,諸如尚衣監、司設監、司禮監、酒醋局、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火藥局、司苑局,還有鐘鼓司、供用庫、蠟庫、帘子庫、兵器庫、皮房、紙房、安樂堂等。
地安門的歷史文化讓饊子麻花的味道又加重了很多……
天津麻花
說天津麻花絕,那的確是有它絕的地方。就說生產廠家、店家,大大小小不計其數,而最著名的還得說是桂發祥,現在是桂發祥麻花集團總公司,是天津三絕食品之一。接下來便是河北區王記剪子股麻花,因其麻花形狀像一把剪子而得名。還有河東區十香齋的蛋奶小麻花,酥、香、脆、甜小巧玲瓏,富有營養,以及新崛起的各種麻花等等,各區各縣都有生產廠家,而在市區大街小巷的食品店,糕點店、副食門市部、小吃店、各大超市食品經營區以及車站、碼頭、機場到處都有經營天津麻花.特別是桂發祥(十八街)麻花的。天津麻花早已鹹了國人饋贈親友的禮物,年年、月月、日日如此經久不衰,這是天津人的驕傲。七十多年前,天津的麻花店經營的麻花幾乎是千篇一律。用兩三根白條擰在一起不捏頭叫“繩子頭”,兩根白條加一根麻條擰在一起叫“花里虎”,兩三根麻條擰成叫“麻軸”。而那時炸出的麻花雖脆香,但艮硬。1937年范貴林、范貴才兩兄弟各自開設麻花店。范貴林開了一家起名“貴發祥”。范貴才開了一家起名“貴發成”。
由於他們之間的競爭,促進了麻花質量的提高。范貴林立於革新,屢經探索,終於研製了夾餡和半發麵的新品種。兌鹼隨季節、氣候變化而增減配比方法,使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保持質量穩定。1956年公私合營後,生產工人對品種的規格又作了改進。根據民眾需求,做成5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重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種規格麻花。這種獨特風味的夾餡什錦麻花,口感油潤、酥脆香甜、造型美觀、久放不綿,因而特別受民眾歡迎。特別是近些年來,生產規模擴大了,品種增加了,使這一特色食品走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桂發祥麻花不僅品種有六、七個,而且規格齊全,要大有大,要小有小,大的25公斤、5公斤,小的50g、100g。
大麻花曾作為參加天津食品博覽會以及“天交會”等活動的展品,重達十公斤,麻花越大越不好操作,但是拿出絕活來,不論多大的麻花,一經油炸必定酥脆麻花掉地上必定全碎,以示其質量。桂發祥的麻花“酥脆香甜、久放不綿”,是其自身質量的寫照;說它“堪稱絕活”是稱其酥脆不艮,越嚼越香,甜口適度,有閩姜香味,以及炸得透,無水分,最少能放三個月,秋季麻花能過冬,不需防腐劑。“王記”剪子股麻花(亦稱“王記”饊子麻花)與桂發祥什錦麻花同為天津特色風味名品。其創始人工雲清,在50年代中期,研製了這種剪子形狀的麻花,並不斷改進提高,使之頗具特色,多次被評為市優和部優產品。
相關信息
回族的饊子、麻花
饊子,是回族待客、送禮、過節的傳統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開始吃油炸饊子了,之後,回族聚居的甘肅、寧夏、雲南等省都有吃饊子的習俗。當回族親友拜節時,要拿饊子送禮,家裡來賓客時要端上饊子和蓋碗茶招待,邊吃邊喝邊聊天。回族的饊子股細條勻,焦酥香脆,色澤艷麗,造型美觀,做工頗講究,一般要在麵粉里放入適量的礬、鹼、鹽溶液,並加入由紅糖、蜂蜜、花椒、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進雞蛋和香油和面,然後反覆揉壓,搓成粗條放在盆中醒一會兒。當油鍋熱時,左手四指併攏,纏上麵條七團,輕輕抻長,套在筷子上下鍋。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民做饊子時,把面搓成均勻的長繩狀,對頭折成兩個來回成八股,用手將兩頭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鍋內炸出。回民的饊子看上去黃鮮鮮,聞起來香噴噴,吃起來脆甜甜,堪稱佳饌。1982年西北五省烹飪比賽表演時,寧夏回族的饊子色彩鮮艷奪目,味道芳香,轟動了西安。
回族的麻花,製作也很精細,品種多樣,有蜜麻花和淡味脆麻花兩類,脆麻花又可分為三股麻花、繩子頭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等。這些麻花的原料成分略有不同,但搓法多樣,色鮮味美。
回族還用同樣的原料製作出油酥花繭、油酥脆花,以及各種花花、油圈等等。入口脆酥,味道香甜。如今回族民眾開設的饊子、麻花館,門庭若市,供不應求,深受兄弟民族的歡迎和讚譽。
北京名小吃
說到小吃,名聲最大的莫過於成都小吃;說道味美可口的名小吃,那一定非北京莫屬!在您的身邊,您還深知哪些名小吃?讓我們一起攜手補充這些名小吃的資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