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郝家鎮](/img/5/1e3/nBnauM3XzAzM4QDO2gjN1YzNxITM5cDNxgTMwADMwAzMxAzL4Y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郝家鎮位於縣(區)境西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61.67平方公里。2006年底,轄29個自然村,28個村民委員會;有5516戶,16924人,其中女84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三。
![郝家鎮](/img/a/36f/nBnauM3X3MDN0YzMwE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xA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006年底,國民生產總值5.44億元,比2005年增長27.9%,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705萬元、34022萬元、1367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1%、29.4%、34.5%。工業總產值26億元,實現利稅2800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30萬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26公頃,總產1.10萬噸;瓜菜267公頃,總產0.78萬噸,棉花1165公頃,總產1311噸,種植業產值6170萬元。全年造林3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7.5%,林果總產440噸;林業產值178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6006頭,豬存欄0.68萬頭,羊存欄1.07萬隻,畜牧業總產值4254萬元。水產品總量60噸,漁業總產值38萬元。有水庫5座,總蓄水能力385萬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15355千瓦時。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達1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35.5元,比上年增加447.5地鋪。有中學1處,國小4處,在校生共133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行政區劃
2006年底,轄29個自然村,28個村民委員會;有5516戶,16924人,其中女84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三。
歷史沿革
![郝家鎮](/img/1/572/nBnauM3X4gjM0czM1MjN1YzNxITM5cDNxgTMwADMwAzMxAzLzY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000年,墾利縣轄4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42654人,各鄉鎮人口:墾利鎮44877勝坨鎮32610郝家鎮16648高蓋鎮30008永安鄉12280下鎮鄉9914新安鄉11078建林鄉19306西宋鄉13936寧海鄉20645勝利鄉11648董集鄉19704
2001年,墾利縣撤銷高蓋鎮,併入墾利鎮;撤銷永安鄉、下鎮鄉,設永安鎮;撤銷建林鄉、新安鄉,設黃河口鎮;撤銷勝利鄉、寧海鄉,併入勝坨鎮。
主要領導簡介
![郝家鎮](/img/a/f1d/nBnauM3X2EjN1czM3ITOy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yk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於泮義,男,漢族,1964年1曰14日出生,籍貫東營市廣饒縣,1981年7曰參加工作,現任郝家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簡歷:
1981.07至1983.09墾利造紙廠技術員
1983.09至1984.12墾利縣糧食局幹事
1985.01至1987.02墾利縣廣播局股長
1987.03至1991.02墾利縣紀委秘書
1991.02至1992.08墾利鎮政府副鎮長
1992.08至1995.05墾利鎮黨委副書記(期間:自1994年9月至1996年12月
在山東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班學習)
1995.05至1998.03墾利縣機關黨委副書記(過渡,縣委組織部,1997.09)
1998.03至2000.03墾利縣計生委副主任
2000.03至2003.03墾利縣西宋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2003.03至2006.04墾利縣西宋鄉黨委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2006.04至今墾利縣郝家鎮黨委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領導職能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於泮義同志,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側重“三農”和油區工作。
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慧芬同志,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側重工業和財稅工作。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郭新吉同志,協助黨委書記處理黨委日常工作。分管紀檢監察、政法、綜治、信訪穩定、團委、婦聯、油區和油地共建工作。
![郝家鎮](/img/1/355/nBnauM3X4AzNxQTO2E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xA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黨委委員、副鎮長張德峰同志,分管財稅辦公室、審計所、農經站、村鎮建設站,負責聯繫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環保局、公路局、交通局、電業局、供銷社等單位。
宣傳統戰委員耿麗娟同志,負責宣傳、統戰工作,分管文化廣播、新農村和小康文明村建設、旅遊工作,任西南管區書記。
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周偉同志,負責人武工作,分管防雹增雨、氣象、任西北管區書記。
副鎮長李善文同志,主抓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分管水利水產站、農林站、科技科普工作、土地管理、畜牧獸醫、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負責聯繫糧食局、物價局、國土資源管理局、縣科協、科技局等單位。
副鎮長馬新起同志,分管工業、招商引資、安全生產、民營經濟、統計工作,任西郊工貿發展基地黨總支部書記、主任和東北管區書記。
人大副主席戴景鵬同志,主持人大日常工作,負責工會、史志,分管分管黨政辦公室,負責黨委政府的日常值班、教育工作。
政協聯絡員張松海同志,分管衛生院、藥檢所、勞動保障所。
副主任科員薛安源同志,負責信訪工作。
榮譽稱號
郝家鎮被市安全生產委員會授予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被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授予全市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先進單位;被市人事局、市教育局授予全市學前教育單位;鎮司法所被市司法局授予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司法所。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石油地質儲量達18.72億噸,勝利油田開採以來,70%的油氣產量出自墾利境內。黃河每年為這裡攜沙造陸3萬畝,墾利縣成為中國沿海土地後備資源最多,農業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草場面積116萬畝,生長著近百種野生天然牧草和野生藥材,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淺海灘涂廣闊,非常利於魚、蝦、貝類的養殖。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墾利經濟的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發展
![郝家鎮](/img/c/23a/nBnauM3XyITNyMTMyQjN1YzNxITM5cDNxgTMwADMwAzMxAzL0Y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綠色農業
![郝家鎮](/img/5/b95/nBnauM3X1AjM0ADM3QjN1YzNxITM5cDNxgTMwADMwAzMxAzL0Y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濃濃鄉情
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縣,居民來自11個省107個市縣。他們帶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西部多為利津籍人,他們多靈氣,善思辨,長於經商貿易;中部多為壽光籍人,他們尊克儉,善持業,長於勤奮勞作;東部則以魯西移民為主,他們耐艱辛,性剛烈,長於拼搏創業。多種類型的風俗民情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經過長期的融契約化,不少習俗漸趨一致。形成了既具有傳統特色,又極具時代氣息的獨特精神。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國家級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地球暖溫帶地區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1.3萬公頃槐林,萬頃柳林,2萬公頃蘆葦盪亦野趣天成,構成了黃河口“野、奇、新、特”的獨特景觀
生態旅遊
![郝家鎮](/img/6/aab/nBnauM3XyMzN5gTO3UjN1YzNxITM5cDNxgTMwADMwAzMxAzL1Y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獨特文化
![郝家鎮](/img/e/b94/nBnauM3X4YjN1kTO5cjN1YzNxITM5cDNxgTMwADMwAzMxAzL3Y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風俗風情
生活習俗服飾
20世紀80年代後,衣著大為改觀,款式更換頻繁,城鄉人穿戴難以區分。西裝、牛仔、夾克、裙裝、直筒褲、喇叭褲、蝙蝠衫、旗袍、超短裙;八角帽、前進帽、絨線帽、禮帽;紗巾、圍巾、披肩;高跟鞋、三緊鞋、涼鞋、拖鞋、膠靴等應有盡有。衣料多為化纖、毛、絲、革麻之類,純棉織品成了時髦。身上的裝飾品,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20世紀80年代後,少數男子戴黑色眼鏡、佩領帶卡、掛BB機、戴戒指(極個別的戴單耳環)等為時髦;女以戴變色眼鏡、挎坤包,佩黃、白金、珍珠項鍊、手鍊、寶石鑽戒、耳環、耳墜、耳釘及玉鐲、胸花為美;兒童佩飾有玉佛、銀手鐲、彩色眼鏡、發卡、串珠等。
![郝家鎮](/img/c/590/nBnauM3XzYzNyMjMzA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wA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6年開始,人民生活主食粗細不勻,但都能吃飽。進入90年代後,城鄉居民普遍以細糧為主,偶爾吃點粗糧算改善生活,如蒸玉米、小米、大豆面窩窩頭或煎餅,往往當“禮品”送給鄰居、好友。其麵食花樣也越來越多,由原來的饅頭、花捲、蒸包為主,發展到“千層”油餅、“五香”酥餅、火燒、麵包、煎包、鍋貼、餛飩、油條、麻花等。肉食類有豬肉、牛羊肉、雞、鴨、鵝、鮮魚、鮮蝦、乾蝦、蝦皮等。70年代前,墾利境內的蔬菜類以白菜、蘿蔔、豆角、茄子、辣椒、黃瓜、南瓜、西葫蘆為主。80年代後,增加了洋蔥、土豆、西紅柿、甘藍、菜花、蘑菇、萵苣、芹菜、油菜、台菜、蒜薹、香椿芽等。民眾歷來喜食大蔥、大蒜、面醬、豆醬、蝦醬。利津人大都喜歡喝茶,尤喜茉莉茶;魯西人喜歡喝酒;壽光、廣北人喝茶麵不廣,但現在煙、酒、茶多數家庭具備,主要是接待客人用。
筵席菜餚
1986年前後,農村婚喪待客宴席,多數遵循其原籍風俗習慣。如利津人,一般是四盤、八碗、兩大件(一盤方肉,一盤整魚);魯西人相當講究,有“八大碗”、“十大碗”、“兩大件”、“四大件”等名堂。用料多以雞、魚、肉為主,間以時鮮蔬菜及禽蛋,稱之為“擺席”。赴宴稱“坐席”;壽光、廣北人較為節儉,一般為“九大碗”(即9樣菜)。90年代後,不論城鎮、農村,多數在酒店(飯店)設宴,宴席菜餚日趨統一。
![郝家鎮](/img/b/e1a/nBnauM3X0QjM3AzM5I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yA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器具餐具:20世紀80年代,盆、碗、盤、碟多細瓷、搪瓷,並飾以烤花。90年代,塑膠製品、成套細瓷餐具大量進入百姓家。
飲具
20世紀80年代後,多數居民家庭都備有成套細瓷茶具和酒具,城鎮家庭還大多配有飲水機、電熱壺、冷水瓶、啤酒套具等。
炊具
主要有鍋、炒勺、鏟、籠、篳、笊籬、案板(面板、菜板)、鏊子等。20世紀70年代,不少城鄉家庭用上高壓鍋、電飯鍋。
臥具
本境居民習慣為一代人一室。鄉村中、老年人喜睡火炕。青年及城鎮居民則多睡木床。一般居民的木床也非常簡陋,上鋪秫秸箔、草苫。富裕人家使用雕花床、棕屜子床。20世紀80年代出現鋼絲床、木製高低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好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臥具花樣、質量也在不斷更新。20世紀末,席夢思、床頭櫃等高檔臥具也相繼進入百姓家。
家具
20世紀80年代,城鄉出現置辦家具熱,盛行捷克式、鏡框式成套家具,沙發、茶几也進入普通百姓家。90年代後,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風扇、收錄機等已不是城鎮居民獨有了。
日常用具:20世紀70年代,部分村開始使用電燈。90年代初,全縣村民普遍用電燈照明。汲水用具,原來多用木桶(利津叫“筲”)、瓦罐配鉤扁擔(魯西人叫“鉤擔”)挑水,存在瓷缸(利津人叫“瓮”)或瓦缸里。20世紀60年代,木桶逐漸被鐵桶替代。90年代後,村民絕大多數用上了“自來水”。盛物用具,20世紀80年代,塑膠筐、塑膠盆,因廉價、輕便、不怕摔,而倍受青睞。取暖用具,20世紀70年代後,憋拉氣爐進入普通百姓之家;90年代前後,城鎮和油區村莊居民用上了暖氣、空調。
交通用具
20世紀80年代後期,嘉陵、木蘭等機車成為城鄉青年人的時髦交通工具。90年代,三輪機動車、拖拉機、家用汽車成為農村主要交通工具。進入21世紀,麵包汽車、轎車、電動腳踏車也大量進入鄉村。
行旅一般外出行旅、辦事,通稱“出門”。離家外出都選擇吉日,俗語曰:“待要走,三六九(日)”,忌農曆初一、十五(日)。親人若遠離,多置辦酒飯為之送行,也叫餞行,並煮雞蛋、備食品,以便途中食用。一般送行至胡同口或村頭,多數至車站或碼頭。
![郝家鎮](/img/0/c88/nBnauM3X2EjM2EDNyM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zA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生產習俗農業境內民眾生產一向以農業為主。墾利縣城以西農民,慣於深耕細作,養豬攢肥,餵牛、驢耕田、運輸。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小雜糧、棉花及瓜果蔬菜等。種植習慣套隴間作,如棉花地裡帶芝麻,玉米地裡帶綠豆、漿豆,高粱地裡帶豆角等。縣城以東農民,主要靠開墾淤荒地生活。因土地廣闊,村莊稀,人口密度小,耕地分散,離家遠,不便施農家肥,耕作粗放,有“大孤島(黃河入海口周圍地區),土地多,劃拉上種子情撈摸”之說,墾荒者搭蓋臨時屋子或窩棚居住,俗稱“種窪地”、“爬窪的”。一般春季種大豆、高粱,定苗後,鋤一遍,直到秋後不再管理。由於“種在人,收在天”,往往遇到陰雨連綿,地鋤不出來,草苗不分,加之蟲害嚴重,收成很不穩定。
一年四季,以夏秋兩季最忙。民間有“爭秋奪麥”、“三秋不如一麥忙”之說。期間,素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姑娘、小媳婦也都參加農忙,曬場、打場、做飯送飯,忙個不停。農閒主要有兩個時節。一、夏鋤後,雨季來臨,曰“掛鋤鉤,歇伏”。其實,多數農家趁此割條子(荊條、綿柳)編筐、簍、籃子,割茅草打“拍蓋子”(鍋蓋)、編蓑衣、打茅囤子等。二、收完大秋、種上小麥,進入冬閒。勤快人家,女人在家經文緯武、織布、做鞋、做襪;男人外出拾草、拾糞,有條件的外出打工、做小買賣,掙點零花錢以備來年種地費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家各戶自由安排生產,農民大多習慣歇大響,早出、晚歸乾農活。耕種、澆水、施肥、除蟲等,均運用現代科技管理,糧棉單產成倍增長。許多農民利用塑膠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瓜果,收入可觀。同時,由於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節省了大批的農村剩餘勞力,進城經商、打工、搞副業生產;還有的大面積承包荒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成為農業生產大戶、畜牧業大戶。傳統的農業生產習俗,正在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漁業
![郝家鎮](/img/3/af9/nBnauM3X4gDN0MjMwQ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0A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牧業
墾利縣百姓雖來自五湖四海,風俗習慣各興地道,但家庭飼養習俗大致相同。20世紀80年代前有“養雞為花錢,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之說,幾乎每個農戶都有餵養雞鴨鵝和豬牛羊的習慣。有的用剩飯菜和糠作飼料,也有的用加工飼料餵養。
![郝家鎮](/img/a/82f/nBnauM3XycTOzcDO2QDMzczNxITMwATO2AjMwADMwAzMxAzL0A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養豬,一般人家都是當年開春買頭小豬圈養,幾乎每個農戶都有豬圈。餵到農曆臘月,一般豬都長到80~150公斤左右,賣掉換錢用於家人添置衣帽,購買年貨。比較富裕的人家把自己養的豬給殺了,除留部分自用外,其餘賣給鄰里鄉親,價格低於集市。人民公社時期,公家辦的食品站收不到豬,曾一度限制農戶自己屠殺豬羊,但各村都有私下屠殺現象。20世紀90年代,出現有許多專業戶、專業村,政府實行定點屠宰,以防傳染病發生。
養牛(馬、驢、騾), 墾利人大多是逃荒來的,解放前養不起牛。人民公社時期又不準農戶家庭餵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戶開始飼養大牲畜,目的是為耕田種地、運輸。進入20世紀90年代,不少農戶買了12馬力拖拉機,用於農田耕作,機械代替了畜力。隨之飼養的牛(馬驢騾)開始轉為食用,稱肉牛(菜牛)等。所以,有的農戶不再餵養。但也有的農戶作為一種副業,大量飼養,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養牛專業戶。
養羊,有的農戶以觀賞為目的,飼養1隻或幾隻山羊,有的圖賣零花錢,餵母羊十幾隻或更多。當年系列的小羊羔來年賣,隨繁殖隨賣。有的餵養奶羊,供缺奶的嬰兒或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及病人食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養羊成為一種專業,有的農戶飼養上百隻,甚至幾百隻,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門路。
歷史名人拾遺
蓋希雲(1924~1966),男,郝家鎮黃店村人。
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戰士、班長、排長、偵察連長等職。參加過解放無棣城戰鬥、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德州戰役、泰安戰役、沂水戰役、濟南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福州戰役等大小戰鬥120餘次,負傷11處,榮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1945年被渤海軍區授予“爆破大王”稱號,1947年、1948年獲華東野戰軍頒發的“二級人民英雄”獎章各1枚,建國後,曾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66年病逝。
黃河入海口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草原之綠、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