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碼頭鄉

大碼頭鄉

大碼頭鄉位於廣饒縣城東北25公里處,北依小清河,東南兩面與壽光市接壤,引黃濟青輸水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全鄉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3.5萬人。2004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80元。

基本信息

簡介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大碼頭鄉位於廣饒縣城東北25公里處,北依小清河,東南兩面與壽光市接壤,引黃濟青輸水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全鄉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3.5萬人。2004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80元。
近年來,大碼頭鄉發揚“團結、奮進、務實、高效、創新”的大碼頭精神,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各行各業蒸蒸日上。全鄉經濟已形成農業、工業建築業、第三產業“四業並舉、整體推進”的格局。農業形成了以棉花、畜牧養殖食用菌為主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棉花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全鄉植棉7萬畝,目前全鄉投資150萬元以上的棉花加工與紡織企業發展到43家,建設了“山東黃河三角洲棉花物流基地”,成為魯北地區最大的棉花生產與加工基地。畜牧養殖快速發展,建設了三處養殖小區,養殖戶達到240戶。重新規劃建設了食用菌生產示範基地,食用菌生產穩步發展,被山東省食用菌協會授予“全省食用菌生產先進單位”稱號。工業呈現出規模帶動發展態勢,打造了東營市天華實業集團、恆達市政公司等一批強有力的競爭實體,全鄉有工業園區3處,形成了建築建材、道路建設、水泥等為主的6個門類20多個產品的工業體系。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逐漸實現制度化、規範化,在機關實施了競爭上崗動態管理,制定了《大碼頭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十條履職守責》,在農村開展了“五個一”和“雙規範雙提高”活動,制定了村級各類管理制度,實現了以制治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小康文明村”創建活動紮實有效,老年事業健康發展,“平安碼頭”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保障與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平穩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今年,一中上線人數達到144人,創歷史新高。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大碼頭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5公里,總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10公頃。轄21個行政村,32876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99人。2001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0.9億元、0.57億元和1.04億元,分別增長4%、18%和2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48萬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2933元,增加168元。加大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突出發展棉花食用菌水產畜牧四大優勢產業。2001年,棉花種植面積擴大到5萬畝,食用菌大棚發展到4000個,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500畝;畜禽規模化飼養小區發展到4個,飼養專業戶達67戶。全鎮農業總產值達1.53億元。鄉鎮企業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建築安裝、道路修築、棉紡加工、皮鞋製造、房地產開發等為主導的鄉鎮企業發展格局。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8.3億元,增長25%。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290戶,私營企業發展到45家。基礎設施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村級廣播開通率達100%,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17部,全鄉柏油路總里程達66。

大碼頭鄉行政村

大碼頭鄉共含21政村,包括:碼頭馬一村、碼頭馬二村、碼頭馬三村、央上一村、央上二村、央上三村、央上四村、央上五村、小碼頭碼前村、小碼頭碼後村、新立村、東燕村、北堤村、南堤村、屋子村、東常徐村、義和村、丁家村、高港村、楊寨村、東北塢村。

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東營市南部。北連東營區,東與濰坊市壽光市接壤,東南與濰坊市青州市相接,西與濱州市博興縣毗鄰,東北部瀕臨渤海萊州灣,海岸線長11.86公里。

氣候條件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地處暖溫帶,屬季風型氣候境內氣候無明顯差異。氣候特徵是雨、熱同季,大陸性強(大陸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為3~5月,氣溫回暖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季為6~8月,氣溫高,濕度大,降水集中,氣候濕熱。秋季為9~11月,氣溫下降,雨量驟減,天高氣爽。冬季為12~2月,雨雪稀少,寒冷乾燥。境內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94.7小時,年日照極值2881.4小時。歷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最高氣溫18.9℃,年平均最低氣溫6.8℃。極端最高氣溫41.5℃,極端最低氣溫-23.3℃。降水量歷年平均562.2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化。冬季多吹西北風,春、夏季多吹東南風,初秋多吹東南風,晚秋多吹西北風。常年始霜日為10月21日前後,常年終霜日在4月6日前後,年平均無霜期為198天。

2006年平均氣溫14.0℃,較常年偏高1.4℃,較上年偏高1.0℃。年極端最高氣溫38.3℃,出現在6月19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2.6℃,出現在2月4日。

年總降水量399.5mm,較常年偏少162.7mm,較上年偏少493.2mm,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勻,部分農田出現不同程度的乾旱。全年出現一次暴雨過程,出現在8月28日,降水量為82.8mm。

年日照時數為2259.5小時,較常年偏少235.2小時,較上年偏少345.4小時。

全年大氣指數為偏旱。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冬季(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冬季平均氣溫-1.1℃,較常年偏高0.5℃,較上年同期偏高0.4℃。2005年12月的平均氣溫-2.2℃,06年1月的平均氣溫-1.3℃,2月的平均氣溫0.2℃,無嚴寒寒冷(日最低氣溫-10℃~-14.9℃)日數為8天,較去年偏少2天。冬季降水量為10.2mm,較常年偏少13.0mm,較上年偏少17.5mm。日照時數為444.4小時,較常年偏少68.8小時,較上年同期偏少51.4小時;最大凍土深度為26厘米,出現在12月22~24日。冬季的極端最低氣溫為-12.6℃,出現在2月4日,極端最高氣溫為16.0℃,出現在2月20日。春季(3~5月)春季平均氣溫為14.1℃,較常年偏高1.1℃,較上年偏高0.6℃。春季降水量為76.6mm,較常年偏少2.8mm,較上年偏少15.2mm。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春季日照時數為715.3小時,較常年偏多1.5小時,較上年偏少75.3小時。春季的極端最低氣溫為-5.2℃,出現在3月13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3.9℃,出現在5月30日。夏季(6~8月)夏季降水偏少而且時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區受冰雹雷雨大風襲擊,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夏季平均氣溫為26.6℃,較常年偏高1.1℃,較上年同期偏高0.3℃。日最高氣溫≥35℃的炎熱日數為11天,較上年同期偏少5天。無酷暑日(日最高氣溫≥40℃)。夏季的降水量為302.6mm,較常年偏少47.4mm,較上年同期偏少316.9mm。日照時數為624.4小時,較常年偏少40.4小時,較上年同期偏少58.5小時。秋季(9~11月)秋季平均氣溫15.8℃,較常年偏高2.3℃,較上年偏高1.1℃。秋季降水量為11.5mm,較常年偏少78.9mm。降水偏少,土壤墒情差,對秋播不利,大部分農田進行了灌溉。日照時數為515.7小時,較常年偏少146.3小時,較上年偏少73.1小時。秋季的極端最高氣溫為31.0℃,出現在9月3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8℃,出現在11月29日。

出現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冰雹。4月28日,受低渦天氣影響,主要強中心在城區內,15時02~06分縣城區降冰雹。最大冰雹直徑為5毫米,由於及時進行了人工防雹作業,未造成災害

地質

以石村經顏徐至周莊村為分界線,此線以南為泰沂山北麓山前淄河沖積扇的中尾部,第四系地層較薄,由淺至深均含淡水;此線以北至小清河為山前沖積、黃河淤積和海潮侵襲交替作用形成的海陸相沉積,第四系地層較厚,地下水由淺至深為鹹-淡或淡-鹹-淡水;小清河以北則為黃河淤積平原末端,第四系地層較厚,由淺至中等深度均含鹹水

地貌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地面標高 28米(黃海高程,下同),東北部地面最低,標高為 2米,坡降為0.48‰。地貌屬魯北平原,南部由山前沖積而成,北部為黃泛淤積。境內主要是微地貌,差異不大,其類型有:緩崗,占全縣總面積的8.72%,地面標高10~28米不等。淺平窪地,占全縣總面積的19.25%,分布在微斜平地之中,小清河以南各窪地面標高5~20米,比周圍相對低1~2米;小清河以北地面高3~5米,比周圍相對低0.5米左右。微斜平地,處於緩崗與窪地之間,在縣內分布最廣,占全縣總面積的61.53%。河流階地,因河水泛濫淤積而成,分布於淄河兩岸,占總面積的0.33%,土層主要是粗砂沉積物,高出河床1~1.5米。河流圈地,處於小清河與溢河壩之間,占總面積的3.05%,呈封閉狀況。濱海灘地,海拔不高於3.5米,占總面積的7.11%,分布於沿海老防潮壩以東。

海域

東北部瀕臨渤海萊州灣,海岸線長11.86公里,屬淤泥質海岸。岸上地勢平坦,灣少水淺,底大部為沙泥,有多種類生長。有灘涂面積7066.67公頃,灘涂濕地2266.67公頃。-10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66.67平方公里。

特產

歷史文物及特產

1、虎頭雞

又叫松雞,是碼頭名吃之一,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傳是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大將軍遠徵到此,熱情好客的碼頭人民便宰雞待客,由於大將軍不吃清燉雞,而當地當時又無其他菜餚,有一村民便把雞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燉出招待,將軍試吃含口即化,內質鬆軟,肉骨分離,美味無比,大加讚賞,問何菜,因其處形不規則極似虎頭,廚師便隨口說是虎頭雞,將軍便把這一獨特的吃法帶入濟南府,從此這一吃法便發揚光大,成為魯菜品系之一,現在我鄉逢年過節招待賓朋仍拿虎頭雞為主菜待客。

2、碼頭葦席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碼頭葦席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我鄉處在退海之地,原盛產蘆葦,是廣饒縣主要的葦席產地。碼頭葦席蔑花小,紋理密,手工細緻,種類和花樣繁多,用途可分為(炕)席、圍牆席、苫蓋席等,用來鋪床,越用越光滑,用來覆蓋貨物,既防風遮雨,又能空氣流通,生產的“對席”,圖案就象兩張席聯成一體,專為結婚用的,取“成雙”“成對”之意,倍受青睞。這裡所產的葦席銷路暢通,早在30年代大量出口朝鮮的仁川,現在主要銷往膠東、東北等地。葦席市場是遠近聞名的葦草,葦席交易市場。

3、小清河面魚
又叫銀魚。我鄉境北小清河為主要產區,生活困難時期,箉是青黃不接之時,正是小清河面魚盛產之時,廣大民眾以此充飢,渡過了饑荒。近年來,由於小清河水體污染嚴重,這一特產已絕跡。

4、央上鐮刀
也稱中央鐮。該鄉葦草、蒲革資源豐富,人們多以編蒲織葦為生,割葦收蒲的鐮刀既要鋒利,又要耐用。央上村的鐵匠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打制出型直而短,刃鋒利且耐用的鐮刀,正面打一“央”字,解放前後名傳山東,尤其是魯北膠東等地,現在打制“央鐮”必須提前訂製。

大碼頭鄉大碼頭鄉
文物

金代銅印
刻於金代貞祜三年(1215年),系領兵之印。重500克,呈正方形,邊長6厘米,厚1.2厘米。背面有一梯形柱式柄,柄高3.2厘米,柄頂部四周磨邊。印面刻有九疊篆書,印文為“忠孝寫閏字號萬戶印”,有明顯的使用磨損痕跡。此印出土於我鄉高港村,椐考證,這方印成當時廣饒故城的重兵防守有聯繫(當時廣饒縣城在高港村)。

其他

家織布、食用菌、棉花。

相關詞條

中國、地理、東營廣饒、碼頭、

黃河入海口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草原之綠、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