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於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臨表現的一種病證。輕者偶發短暫輕微的胸部沉悶或隱痛,或為發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適感;重者疼痛劇烈,或呈壓榨樣絞痛。常伴有心悸、氣短、呼吸不暢,甚至喘促、驚恐不安、面色蒼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勞累、飽餐、寒冷及情緒激動而誘發,亦可無明顯誘因或安靜時發病。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胸痹心痛腎陰虧虛可導致胸痹心痛
1、年老體虛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半百,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陽之溫煦、氣之鼓動,則氣血運行滯澀不暢,發為心痛;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陰虧則火旺,灼津為痰,痰熱上犯於心,心脈痹阻,則為心痛。

2、飲食不當恣食肥甘厚味或經常飽餐過度,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釀濕生痰,上犯心胸,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熱又可煉液為,灼血為,痰瘀交阻,痹阻心脈而成心痛。

3、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行輸布,聚而為痰,痰阻氣機,氣血運行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郁怒傷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認為七情除“喜之氣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氣鬱結而為痛也”。由於肝氣通於心氣,肝氣滯則心氣澀,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胸痹心痛虛氣結也是胸痹心痛症狀之一
4、寒邪內侵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人,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飛素問舉痛論》:“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諸病源候論心腹痛病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於其間故也。”《醫門法律中寒門》云:“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誘發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機關鍵在於外感或內傷引起心脈痹阻,其病位在,但與肝、脾、腎三髒功能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因心主血脈的正常功能,有賴於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虛實兩方面,常常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並可互動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血瘀、痰濁為突出,緩解期主要有心、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其中又以心氣虛、心陽虛最為常見。以上病因病機可同時並存,互動為患,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見下述病變:瘀血閉阻心脈,心胸猝然大痛,而發為真心痛;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而表現為心動悸,脈結代,甚至脈微欲絕;心腎陽衰,水邪泛濫,凌心射肺而為咳喘水腫,多為病情深重的表現,要注意結合有關病種相互參照,辨證論治。

臨床表現

胸痹心痛《金匱要略》與現代中醫研究
本病以胸悶、心痛、短氣為主要證候特徵。《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即首次將胸悶、心痛、短氣三症同時提出,表明張仲景對本病認識的深化。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現為胸骨後或左胸發作性悶痛,不適,甚至劇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陰心經循行部位放射,持續時間短暫,常由情志刺激、飲食過飽、感受寒冷、勞倦過度而誘發,亦可在安靜時或夜間無明顯誘因而發病。多伴有短氣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脈結代。多數患者休息或除去誘因後症狀可以緩解。

胸痹心痛以胸骨後或心前區發作性悶痛為主,亦可表現為灼痛絞痛刺痛或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感等,持續時間多為數秒鐘至15分鐘之內。若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休息或服藥後仍不能緩解,伴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結代,甚至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為真心痛的證候特徵。

本病舌象、脈象表現多種多樣,但因臨床以氣虛、陽虛、血瘀、痰濁的病機為多,故以相應的舌象、脈象多見。

疾病診斷

胸痹心痛心電圖檢查是胸痹心痛檢查手段之一
1、左側胸膺或膻中處突發憋悶而痛,疼痛性質為灼痛、絞痛、刺痛或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感等,疼痛常可竄及肩背、前臂咽喉脘部等,甚者可卅手少陰、手厥陰經循行部位竄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悸。

2、突然發病,時作時止,反覆發作。持續時間短暫,一般幾秒至數十分鐘,經休息或服藥後可迅速緩解。

3、多見於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動,氣候變化,多飲暴食,勞累過度等而誘發。亦有無明顯誘因或安靜時發病者。

4、心電圖應列為必備的常規檢查,必要時可作動態心電圖、標測心電圖和心功能測定、運動試驗心電圖。休息時心電圖明顯心肌缺血,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有助於診斷。

若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含化硝酸甘油片後難以緩解,可見汗出肢冷,面色蒼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關節處,甚至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相當於急性心肌梗死,常合併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為真心痛表現,應配合心電圖動態觀察及血清酶學、白細胞總數、血沉等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胸痹心痛胃鏡是胸痹心痛檢查手段之一
1、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胃脘部,局部可有壓痛,以脹痛、灼痛為主,持續時間較長,常因飲食不當而誘發,並多伴有泛酸、噯氣、噁心、嘔吐、納呆、泄瀉等消化系統症狀。配合B超、胃腸造影、胃鏡澱粉酶等檢查,可以鑑別。某些心肌梗死亦表現為胃痛,應予警惕。

2、胸痛疼痛部位在胸,疼痛隨呼吸、運動、轉側而加劇,常合併咳嗽、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症狀。胸部X線檢查等可助鑑別。

3、脅痛疼痛部位以右脅部為主,可有肋緣下壓痛,可合併厭油、黃疸、發熱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誘發。膽囊造影、胃鏡、肝功能、澱粉酶檢查等有助於鑑別。

辨證論治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可適量含食
1、辨疼痛部位局限於胸膺部位,多為氣滯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屬、手指者,為痹阻較著;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多為寒凝心脈或陽氣暴脫。

2、辨疼痛性質是辨別胸痹心痛的寒熱虛實,在氣在血的主要參考,臨證時再結合其他症狀、脈象而作出準確判斷。屬寒者,疼痛如絞,遇寒則發,或得冷加劇;屬熱者,胸悶、灼痛,得熱痛甚;屬虛者,痛勢較緩,其痛綿綿或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屬實者,痛勢較劇,其痛如刺、如絞;屬氣滯者,悶重而痛輕;屬血瘀者,痛如針刺,痛有定處。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短暫,瞬間即逝者多輕,持續不止者多重,若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不休者常為重病或危候。一般疼痛發作次數與病情輕重程度呈正比,即偶發者輕,頻發者重。但亦有發作次數不多而病情較重的情況,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具體分析判斷。若疼痛遇勞發作,休息或服藥後能緩解者為順證,若服藥後難以緩解者常為危候。

治療原則

胸痹心痛舌苔發白是胸痹心痛症狀之一
針對本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病機特點,其治療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本虛宜補,權衡心之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心氣、溫心陽;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理氣化痰。補虛與祛邪的目的都在於使心脈氣血流通,通則不痛,故活血通絡法在不同的證型中可視病情,隨證配合。由於本病多為虛實夾雜,故要做到補虛勿忘邪實,祛實勿忘本虛,權衡標本虛實之多少,確定補瀉法度之適宜。同時,在胸痹心痛的治療中,尤其在真心痛的治療時,在發病的前三四天內,警惕並預防脫證的發生,對減少死亡率,提高治癒率更為重要。必須辨清證候之順逆,一旦發現脫證之先兆,如疼痛劇烈,持續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煩躁,氣短喘促,脈或速、或遲、或結、或代、或脈微欲絕等必須儘早使用益氣固脫之晶,並中西醫結合救治。

分證論治

胸痹心痛當歸可用來治療胸痹心痛
寒疑心脈
症狀: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薄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病或加重。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痹。
方藥:當歸四逆湯;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當歸、芍藥養血活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脈;大棗健脾益氣。全方共呈溫經散寒,活血通痹之效。可加瓜蔞薤白,通陽開痹。疼痛較著者,可加延胡索、鬱金活血理氣定痛。
若疼痛劇烈,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無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氣短喘息,脈沉緊或沉微者,為陰寒極盛,胸痹心痛重證,治以溫陽逐寒止痛,方用烏頭赤石脂丸。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發作時含化可即速止痛。
陽虛之人,虛寒內生,同氣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進一步耗傷陽氣,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溫陽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傷陽氣。
胸痹心痛柴胡
氣滯心胸
症狀: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和血舒脈。
方藥:柴胡疏肝散。本方由四逆散(枳實改枳殼)加香附川芎陳皮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柴胡與枳殼相配可升降氣機,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香附、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香附又為氣中血藥,川芎為血中氣藥,故可活血且能調暢氣機。全方共奏疏調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若兼有脘脹、噯氣、納少等脾虛氣滯的表現,可用逍遙散疏肝行氣,理脾和血。若氣鬱日久化熱,心煩易怒,口乾,便秘,舌紅苔黃,脈數者,用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如胸悶心痛明顯,為氣滯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強活血行瘀、散結止痛之作用。

氣滯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氣。如氣滯兼見陰虛者可選用佛手、香椽等理氣而不傷陰之晶。

胸痹心痛鬱金
痰濁閉阻
症狀: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粘,噁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理氣化痰。常加枳實、陳皮行氣滯,破痰結;加石菖蒲化濁開竅;加桂枝溫陽化氣通脈;加乾薑、細辛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後共奏通陽化飲,泄濁化痰,散結止痛功效。

若患者痰粘稠,色黃,大便於,苔黃膩,脈滑數,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因痰阻氣機,可引起氣滯血瘀,另外,痰熱與瘀血往往互結為患,故要考慮到血脈滯澀的可能,常配伍鬱金、川芎理氣活血,化瘀通脈。

若痰濁閉塞心脈,卒然劇痛,可用蘇合香丸芳香溫通止痛;因於痰熱閉塞心脈者用猴棗散,清熱化痰,開竅鎮驚止痛。

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朮、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散結之晶,但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當配合健脾化濕之品。

胸痹心痛桃仁
瘀血痹阻
症狀: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澀或結、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組成。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胡、桔梗、枳殼、甘草調氣疏肝;當歸、生地補血調肝,活血而不耗血,理氣而不傷陰。

寒(外感寒邪或陽虛生內寒)則收引、氣滯血瘀、氣虛血行滯澀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在臨床最常見,並在以血瘀為主症的同時出現相應的兼症。兼寒者,可加細辛、桂枝等溫通散寒之品;兼氣滯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氣止痛之品;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朮等補中益氣之晶。若瘀血痹阻重證,表現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藥、鬱金、延胡索、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選用三七、川芎、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雞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藥物,但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使用,才能獲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時要注意種類、劑量,並注意有無出血傾向或徵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並予相應處理。

胸痹心痛五味子
心氣不足
症狀: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藥:保元湯。方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肉桂辛熱補陽,溫通血脈;或以桂枝易肉桂,有通陽、行瘀之功;生薑溫中。可加丹參或當歸,喬血沽血。

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子咽乾,心煩失眠,舌紅或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可用養心湯,養心寧神,方中當歸、生地熟地麥冬滋陰補血;人參、五味子、炙甘草補益心氣;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

補心氣藥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而生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胸痹心痛茯苓
心陰虧損
症狀: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隱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古紅少澤,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本方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丹參、當歸滋陰養血而瀉虛火;人參、茯苓、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補心氣,養心神;硃砂重鎮安神;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為引。

若陰不斂陽,虛火內擾心神,心煩不寐,舌尖紅少津者,可用酸棗仁湯清熱除煩安神;如不效者,再予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火,寧心安神。若陰虛導致陰陽氣血失和,心悸怔忡症狀明顯,脈結代者,用炙甘草湯,方中重用生地,配以阿膠、麥冬、麻仁滋陰補血,以養心陰;人參、大棗補氣益胃,資脈之本源;桂枝、生薑以行心陽。諸藥同用,使陰血得充,陰陽調和,心脈通暢。

若心腎陰虛,兼見頭暈,耳鳴,口乾,煩熱,心悸不寧,腰膝酸軟,用左歸飲補益腎陰,或河車大造丸滋腎養陰清熱。若陰虛陽亢,風陽上擾,加珍珠母、磁石、石決明等重鎮潛陽之晶,或用羚羊鉤藤湯加減。如心腎真陰欲竭,當用大劑西洋參、鮮生地、石斛、麥冬、山萸肉等急救真陰,並佐用生牡蠣、烏梅肉、五味子、甘草等酸甘化陰且斂其陰。

胸痹心痛吳茱萸
心陽不振
症狀:胸悶或心痛較著,氣短,心悸怔仲,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藥:參附湯合桂枝甘草湯。方中個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桂枝、甘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補益陽氣;個溫振心陽之功。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角片川椒吳茱萸蓽茇高良姜、細辛、川烏、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焦延胡索、乳香、沒藥等偏於溫性的理氣活血藥物。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之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心腎而消陰翳。心腎陽虛兼見水飲凌心射肺,而出現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以附子補腎陽而祛寒邪,與芍藥合用,能人陰破結,斂陰和陽,茯苓、白朮健脾利水,生薑溫散水氣。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套用參附龍牡湯,並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回陽固脫。

西醫治療

胸痹心痛麝香保心丸可治療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併運用以下措施。病情嚴重者,應積極配合西醫救治。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冰片、硃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止痛,用於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於真心痛。

5、寒證心痛氣霧劑(肉桂、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6、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於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7、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8、活心丸(人參、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9、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

10、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疾病預後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應戒菸
胸痹心痛雖屬內科急症、重症,但只要及時診斷處理,辨證論治正確,患者又能很好配合,一般都能控制或緩解病情。若臨床失治、誤治,或患者不遵醫囑,失於調攝,則病情進一步發展,瘀血閉塞心脈,心胸卒然大痛,持續不解,伴有氣短喘促,四肢不溫或逆冷青紫等真心痛表現,預.後不佳,但若能及時、正確搶救,也可轉危為安。若心陽阻遏,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可見心動悸、脈結代,尤其是真心痛伴脈結代,如不及時發現,正確處理,甚至可致暈厥或卒死,必須高度警惕。若心腎陽衰,飲邪內停,水飲凌心射肺,可見浮腫、尿少、心悸、喘促等症,為胸痹心痛的重症合併症,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安全,及綜合效應的優勢,並配合西醫搶救手段積極救治,警惕發生猝死。

預防與調攝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應多吃水果
調情志,慎起居,適寒溫,飲食調治是預防與調攝的重點。情誌異常可導致儼腑失調,氣血紊亂,尤其與心病關係較為密切。《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後世進而認為“七情之由作心痛”,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氣候的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
1、本病慎起居,適寒溫,居處必須保持安靜、通風;
2、不宜過食肥甘,應戒菸,少飲酒,宜低鹽飲食;
3、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
4、發作期患者應立即臥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
5、發病時醫護人員還應加強巡視,觀察舌脈、體溫、呼吸、血壓及精神情志變化,做好各種搶救設備及藥物準備,必要時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及保持靜脈通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