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概述
米索不達亞文明,亦稱為兩河文明,(阿拉伯語: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 ,希臘語:Μεσοποταμία,意為“兩河之間”),是指在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新月沃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置約在現今的伊拉克)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
這一帶在遠古時期居住著許多種族,是個乾旱區域,但下游土地肥沃,所以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路,形成以許多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兩河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帶,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
這片土地曾是一些文明的發源地,也曾被其它文明徵服,當中包括蘇美、巴比倫、亞述、阿卡德、埃及、西臺及埃蘭。
歷史
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他們會制陶,發明了文字,根據考古資料,當時處在原始社會解體階段。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建立了城邦。在公元前24世紀被阿卡德王國所滅。
阿卡德王國的創建者是薩爾貢,國力強盛時疆界直到伊朗西部,西到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公元前2191年覆滅。蘇美爾人重新復興,統一了蘇美爾和阿卡德,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後於公元前2006年被埃蘭人和阿摩利人所滅。阿摩利人在前1894年建立起巴比倫城邦。
巴比倫開始比較弱小,到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時逐漸強大,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到前1595年被西臺(Hittites)所滅。
隨後統治兩河流域的國家是亞述帝國。到前7世紀,亞述帝國範圍包括了全部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在亞述巴尼拔在位時國力達到鼎盛,已經進入鐵器時代。到前605年被迦勒底人所滅。
迦勒底人(Chaldeans)於前626年在巴比倫建國,史稱新巴比倫王國,或迦勒底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時,占領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滅了猶太王國,俘巴比倫囚虜,國力達到鼎盛。並且修建了空中花園,重建馬爾杜克神廟。到前538年被波斯帝國(PersianEmpire)所滅。
昌盛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of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澱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曆,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準,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歷史起源
為瑪雅人所推測的地球上的第二次文明,也稱飲食文明。根據瑪雅人的推測,現在的地球已經經過了四次文明史,而且正在進行第五次文明,第一次是根達亞文明,第三次是穆里亞文明,第四次是亞特蘭蒂斯文明,現在我們人類是第五次文明,也被稱作情感的文明。第二次則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這個文明是上個文明(根達亞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續。但是人們把以前的事忘卻了,超能力也漸漸消失了。在根達亞文明裡面,男的有第三隻眼睛,可是到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男人的第三隻眼開始消失。他們對飲食特別愛好,發展出各色各樣的專家,所以又被稱為飲食文明。這次文明在南極大陸,毀於地球磁極轉換。但以上只有少數資料有提到過,沒有什麼現代的理論依據。
地理位置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希臘文,意為“兩河之間”,現伊拉克境內)。北接亞美尼亞高原,南臨波斯灣,東與西伊朗山脈為界,西與敘利亞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新月沃土是指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兩河流域的定期泛濫,使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澱成適於農耕的肥沃土壤。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約旦河、敘利亞、兩河流域,由於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HenryBreasted)把這一大片的土地稱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條主要河流,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共約40~50萬平方公里。
發展過程
美索不達米亞,有稱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這一地區,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的地區。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巴比倫,說的就是這裡。
人類生活的許多內容--主要勞動生產部門,如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各種文化要素--如契性形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學校教育、宗教信仰等,都可以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發現源頭。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即米索不達亞文明)發端自蘇美爾文明。公元前4500年左右,灌溉農業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興起,不久,城市開始出現。大約在公元前3200年,文字誕生。隨後蘇美爾城邦國家形成。在之後的2000多年時間了,巴比倫人和亞述人通過軍事征服、經濟擴張、文化交流等手段不斷發展並傳播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公元前9-6世紀,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達到鼎盛。公元前332年,隨著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進入希臘化時代。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核心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西部、敘利亞地區。中東其他地區與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自古就有密切接觸,在土耳其、埃及等地區還發展出獨立的古代文明,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長期交流並相互影響。在幾千年的發展和積澱過程中,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深刻影響著後來的猶太文明、波斯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阿拉伯文明。
蘇美爾早王朝
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遊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考古已經能大致勾勒出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由於考古發現的史料有限,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可能仍然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冰山一角而已。
基什被認為曾經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城邦,因為後來許多蘇美爾君主甚至並沒有實際統治過基什,卻也自稱基什之王。(不過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並不足以說明基什曾經稱霸,自稱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就是基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後來一些比較強大的城邦是烏魯克,烏爾,溫馬,以及拉格什等。
考古學家在拉格什發現了王室的銘文,使得今天的人們得以知道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約一百五十年間的完整的拉格什國王列表,以及相關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為蘇美爾各城邦中,今天的人們了解的唯一比較完整的城邦。
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強大起來,烏爾南什王時,拉格什在蘇美爾中稱霸,到了安那葉姆王和恩鐵美那王時,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蘇美爾頗有統一的趨勢。後來,國王盧加爾安達因治國不善,引起了暴動,一個名叫烏魯卡基那的人推翻了盧加爾安達的統治,在平民的擁護下,自己登上了王位,並進行了已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運動,試圖維護平民的利益。正當拉格什內亂之時,蘇美爾各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殺死烏魯卡基那。血屠全城。烏魯卡基那在位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廢棄。這期間的拉格什稱為拉格什第一王朝。
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扎克西(Lugal-Zage-Si,公元前2259~公元前2235年)消滅拉格什的王朝,占領烏魯克,並將它作為他的首都,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
但是閃族的阿卡德國王薩爾貢打敗了盧加爾扎克西,俘虜了他,而蘇美爾人城邦的歷史也就就此結束了。
早亞述時期
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亞述形成了以亞述城為中心的國家,開始了早亞述時期(約前2500年~前1500年)又稱阿淑爾城邦時期。
阿淑爾城邦的居民最初為印歐語系的胡里特人,後來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等進入此地,他們逐漸與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亞述人。其語言為阿卡德語之亞述方言,文字為楔形文字。當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強盛時,亞述受它統治。公元前2006年獲得獨立。
約公元前17世紀初,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占領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自稱“天下之王”。亞述於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在位時最強大,在馬里發掘的文書中記載其曾攻占馬里,其子也擔任了該城的統治者,小亞細亞東部也曾被亞述征服,沙姆希·阿達德一世襲用阿卡德國王的稱號,然沙姆希·阿達德一世死後,亞述衰落,亞述先後淪為古巴比倫王國和米坦尼王國(也稱米底王國)之藩屬。直至公元前15世紀末葉,才又強大起來,進入中亞述時期。
阿卡德王國
阿卡德人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並非蘇美爾人。大概於公元前2500前後進入兩河流域。阿卡德人進入兩河流域時,蘇美爾城邦文明已經進入尾聲,各城邦之間鬥爭異常激烈,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幾乎統一蘇美爾地區。但是阿卡德王薩爾貢打敗了他,真正統一了蘇美爾地區,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權國家,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蘇美爾-阿卡德(Sumer-Akkad)時代開始。
阿卡德王國(約公元前2371—2191年)的創立者是薩爾貢(約公元前2371—2316年)。薩爾貢先後出征34次,擊敗盧伽爾扎吉西。接著薩爾貢揮兵南下,降服烏爾,攻取烏魯克,征伐拉格什,“洗劍于波斯灣”。昔日的蘇美爾城市幾乎盡遭摧毀,蘇美爾舊貴族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在東方,薩爾貢遠征埃蘭,略取蘇撒等城市。在北方,薩爾貢不僅征服了兩河流域北部的蘇巴爾圖,還曾進兵到小亞細亞的陶魯斯山區以及沿黎巴嫩山脈的地中海東岸地帶。薩爾貢自稱“天下四方之王”。薩爾貢雖然征服了廣大地區,但他直接統治的地方大概只限於兩河流域南部。兩河流域北部的蘇巴爾圖,東邊的埃蘭等只是其屬國,仍保持半獨立的狀態。黎巴嫩山脈一帶則僅是征服所及的邊遠地區。
納拉姆·辛(約公元前2291—2255年)統治時期,阿卡德王國的勢力再度擴張。他自稱“四方之王”,“普天下之王”。納拉姆·辛死後,阿卡德王國逐漸衰落。其繼位者沙爾·卡利·沙里(約公元前2254—2230年)死於宮廷政變。約公元前2191年,來自東北面山區遊牧的庫提人入侵南部兩河流域,滅亡了阿卡德王國,建立庫提姆(Gutium)政權。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蘇美爾-阿卡德時代結束。
蘇美爾復興
阿卡德王國後期,中央集權已經趨於崩潰,而不少蘇美爾城邦就已經開始復興。而阿卡德被蠻族庫提人(Gutium)所消滅,庫提人統治時期,拉格什的地位有些特殊。可能在這時,拉格什又走向一種半獨立狀態,從而開始了拉格什第二王朝。一方面,《蘇美爾王表》又完全沒有提到拉格什,另一方面,從現有的考古學發掘情況來看,當時的拉格什非常強大,似乎大部分蘇美爾地區都承認拉格什的宗主權。
拉格什第二王朝的強大是從烏爾巴巴統治時開始的。到了古地亞(Gudea)為王時,看起來拉格什是繼阿卡德王國後又一個能統治幾乎全部蘇美爾地區的政權。不過古地亞很少對外用兵,記載上唯一的一次是對埃蘭的遠征,而留下記載更多的是古地亞對外積極的貿易。古地亞更是個神權統治者,在蘇美爾各地興建神廟,同時他本人似乎是故意要向後人展示自己的面容,蘇美爾到處都留下了他虔誠的姿勢的雕像。
從留下的記載來看,古地亞統治時期的拉格什城邦本身,包括有17座大城市,8個小城市。而同一時期我們知道的拉格什村落的名稱就不下40個,從這點可以窺見蘇美爾城邦的規模與繁榮。
同時,庫提人似乎仍然是的野蠻的外來統治者,直到烏魯克的烏圖赫加爾打敗並驅逐了庫提人,恢復了蘇美爾人的統治,而後烏爾第三王朝建立,公元前2110年,拉格什的末代國王納馬哈尼被打敗,拉格什成為烏爾第三王朝統治下的一個城市。此後拉格什就不再重要,最終淪為廢墟。
烏爾第三王朝
蠻族庫提人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並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復興。烏魯克城邦的國王烏圖赫加爾(Utu-hengal)是趕走庫提人的英雄。烏圖赫加爾的強大,也對拉格什構成威脅。烏圖赫加爾讓烏爾納姆鎮守烏爾城,烏圖赫加爾死因不詳,但是烏爾納姆在烏爾建都,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烏爾納姆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
烏爾第三王朝雖然是蘇美爾人的王朝,但是與以前的蘇美爾城邦不同,她同阿卡德王國或以後的巴比倫王國一樣,是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今天可以見到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就是《烏爾納姆法典》,雖然只保存下來一些片段。
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也對烏爾城大興土木,烏爾的神廟遺蹟今天仍可供憑弔。
烏爾第三王朝末期,王權衰落,各地割據,再加之外來的阿摩利人不斷入侵。最後埃蘭人的入侵給烏爾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擊。國王伊比辛(公元前2026年-公元前2004?年在位)兵敗被俘。烏爾第三王朝滅亡。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蘇美爾人建立的政權。蘇美爾民族也逐漸從歷史上消失,雖然在以後的巴比倫和亞述時期,蘇美爾語和楔形文字仍然存在,蘇美爾國家的歷史被當成神話般的傳說。
蘇美爾人開創的文明仍然繼續著。但是蘇美爾人卻逐漸被遺忘,古希臘以及猶太人的文獻中從來沒有提到過蘇美爾人。有關蘇美爾人的文明及其歷史完全是近代考古學的成果。
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
1792BC,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bi)(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西臺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併。
中亞述時期
公元前14世紀中葉,亞述王亞述烏巴利特一世(約前1365~前1330)擊敗米坦尼,建立強大的亞述帝國,史稱古亞述帝國。此後亞述統治者採用亞述王的稱號,並繼續向外擴張,擊敗喀西特巴比倫,並將米坦尼的領土降為行省,尼努爾塔一世(約前1294~約前1208)擊敗西臺帝國和巴比倫,占領整個兩河流域,並把首都從阿淑爾遷往圖庫爾蒂-尼努爾塔鎮。此後,亞述還有過幾個首都,但阿淑爾城仍然是帝國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亞述時期,政體已過渡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加強,名年官和長老會議只具形式,專屬於國王的官吏已經產生。國家常備軍已存在,其來源主要是自由民。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貸者大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除戰俘和外地買來的奴隸外,還存在債務奴隸。經過短暫的衰敗,至提格拉·帕拉薩一世(約公元前1115~約前1077在位)時亞述國勢復興。公元前11世紀末,在阿拉米人遷徙浪潮打擊下,再度衰落。
亞述帝國
即新亞述帝國。公元前10世紀,亞述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為其長期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給養。征戰初期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兇殘為特色。自亞述納西拔二世(前883~前859在位)後,亞述遭到被征服地區人民強烈反抗。與烏拉爾圖王國的戰爭也屢遭失敗,許多被征服地區重獲獨立。自沙爾馬內塞爾三世(前858~前824在位)以後,由於經濟衰落、對外戰爭失敗和統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
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帕拉薩奪得王位,實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和剝削。改革後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擊敗烏拉爾圖,占領敘利亞,進入全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龐大的官僚制度。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在位)、伊薩爾哈東(前680~前669在位)的征服,亞述已變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
亞述巴尼拔與埃蘭-巴比倫同盟進行了漫長的戰爭。其統治末年,發生內戰,遊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淑爾和尼尼微先後陷落,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其地為米底和巴比倫所分。
新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於公元前1000年代初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亞述帝國征服古巴比倫王國並統治了兩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義反抗亞述的統治。
公元前626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他到巴比倫後,卻發動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稱米堤亞)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國勢達到鼎峰,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後不久,國內階級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劇,最後一個國王那波尼達統治時,國王及馬爾杜克神廟之間的矛盾加劇,並試圖另立新神,那波尼達離開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攝政。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崛起,居魯士二世率軍入侵新巴比倫王國時,祭司竟打開大門放波斯軍隊入城,伯沙撒被殺,那波尼達被俘,新巴比倫王國不戰而亡。
文明代表
楔形文字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他們很早就有了文字,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雖然始終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但在人類早期文字中,它是發展得比較完備的一種。
公元前3100年左右,人們用一種形狀更簡單的文字取代了繪畫文字。 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種文字型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因為它是由用蘆葦做成的帶有三角形筆尖的筆在軟泥板上壓刻,形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筆劃,好像是楔子或釘子,所以稱為楔形字或釘頭字。楔形字在不同時代書寫不同的語言,並傳播到周圍的民族。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臥。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劃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上 下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型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型系更難以掌握。儘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型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文學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氣。比如: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想吃肉就沒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來,兒子是父親的靠山,兒媳是公公的剋星”。有的是生活經驗的深刻總結:“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
兩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特別引起後人的興趣。人們發現,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的一些故事的淵源在古代兩河流域。如有一首敘述神創造世界故事的詩歌與《聖經》的創世故事十分相象,都說神在第六天創造了人,第七天休息。《聖經》中講蛇引誘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兩河流域的神話也講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誘而犯罪。
建築成就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於Euphrates河東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中。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設,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頂石柱支撐著,台階種有全年翠綠的樹木,河水從空中花園旁邊的人工河流下來,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律法
公元前1750年漢莫拉比法典。這部刻在石碑上的法典仍然原封未動的保存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中。石碑頂端是矗立於太陽神,同時也是公正之神沙瑪什面前的國王。法典的詳細內容就位於圖畫的下面。
法律條款涵蓋了,侵犯他人和財產;關於土地,貿易,費用,服務和家庭的糾紛;其中某些處罰條款以現代的標準看來都是過於苛刻的,但是整部法典則描繪了一幅井然有序的社會圖景。人們按照承認的法律標準去生活,所有市民都置於法律的保護之下。
天文及曆法
古代兩河流域的天文曆法知識直接影響了歐洲的天文學。蘇美爾人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曆陽曆之間的差別。到公元前7世紀,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並以他命名這一天,其順序是:
星期日(太陽神)
星期一(月神)
星期二(火星神)
星期三(水星神)
星期四(木星神)
星期五(金星神)
星期六(土星神)
直到今天,歐洲各國每周7天仍以這7星命名。不過,當時的曆法仍是粗糙而不甚準確的。
數學
蘇美爾蘇美爾人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巴比倫
古代巴比倫人是具有高度計算技巧的計算家,其計算程式是藉助乘法表、倒數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數表來實現的。巴比倫人書寫數字的方法,更值得我們注意。他們引入了以60為基底的位值制(60進制),希臘人、歐洲人在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現在60進制仍被套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巴比倫人有豐富的代數知識,許多泥書板中載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問題,他們解二次方程的過程與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個未知量的線性方程組問題。
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間的一塊泥板上(普林頓322號),記錄了一個數表,經研究發現其中有兩組數分別是邊長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邊長和一個直角邊邊長,由此推出另一個直角邊邊長,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數解。
巴比倫的幾何學與實際測量是有密切的聯繫。他們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對應邊成比例的知識,會計算簡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簡單立體體積。我們把圓周分為360等分,也應歸功於古代巴比倫人。巴比倫幾何學的主要特徵更在於它的代數性質。例如,涉及平行於直角三角形一條邊的橫截線問題引出了二次方程;討論棱椎的平頭截體的體積時出現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倫的數學成就在早期文明中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積累的知識僅僅是觀察和經驗的結果,還缺乏理論上的依據。
歷史事件
上古時期
約公元前4000年
蘇美爾人定居美索不達米亞。
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
大洪水爆發,後來被猶太人改編後編入《舊約全書》就是諾亞方舟的故事。
公元前3200年
“東方的拉丁語”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形成。兩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料,但有取之不盡來自兩河沖積平原上的粘性泥土,蘇美爾人將之製成泥版,用蘆葦做成的書寫工具在上面刻字或畫圖,形成的文字元號的每一筆按壓的部分痕跡寬深,拖出的部分窄淺,就像木楔一樣。所以叫“楔子文字”又叫“釘頭字”或“箭頭字”。
蘇美爾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曆法。蘇美爾人在高台階上的觀象台上觀察月亮的變化,根據月亮的盈虧制定了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29或30天,12個月為1年(6個月為29天,6個月為30天),每年354天,通過置閏月的辦法調整。開始依靠經驗置閏,後來先後有8年3閏和27年10閏的規定。一星期七天,由天上星晨各種神的名字命名:星期天(太陽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
世界上最早的學校誕生在蘇美爾的尼普爾,是當時為王室和神廟培養書吏和書記員的學校。
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流傳在兩河流域,講述烏魯克的國王、大英雄吉爾伽美什、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完成了許多偉大的業績的故事。
公元前2300年
世界最早的地圖。在北部的紐爾根特佩出土的粘土地圖上可以看到一片被小丘環繞的地區,有一條水道穿過。楔形文字在地圖中央表明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的面積。
公元前2170--公元前2006年
烏爾的蘇美爾人建立第三王朝(創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烏爾納姆法典》),同時進入青銅時代,建造了吉庫拉塔形式的白色神廟。
公元前2000年
“神之門戶”巴比倫城崛起。閃米特語系的阿摩托利人建都古巴倫城。
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漢摩拉比法典》誕生,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刻滿了282條法律,規定了司法行政、土地房屋、商業債務、私產保護、婚姻家庭、職業、農牧、租賃、傷害和奴隸買賣及處罰等多方面事宜。
世界上最早的60進制:巴比倫人將一天分成以2小時為單位的12時制,每小時又分為60分,每分又分成60秒,這就是巴比倫時間。
世界上最早的商業銀行出現。巴比倫神廟的祭司開辦了借貸機構,分實物借貸和金銀借貸。償還方式為分期付款,每月一還;利息按法律規定:、金銀借貸為20%,實物為33%。
公元前1800年
古巴比倫城開鑿“漢穆拉比--萬民之富”運河,興建了無數灌溉水渠。
誕生了數學史上第一條公式,可根據水渠的矩形斷面計算水渠的澆灌水量。
公元前1700年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業曆書《農人農曆》,以農夫教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年的農事進程。
約公元前1600年
西臺人入侵美索不達米亞,古巴比倫滅亡。加喜特人在巴比倫建加喜特王朝。
公元前10世紀
短暫而輝煌的亞述文明。戰神庇護的帝國--亞述帝國興起。
公元前1150年
西徐亞人消滅加喜特王朝,以依新為中心建立了巴比倫尼亞。
公元前800年
歷史上第一支訓練有素的皇家軍隊建立。亞述軍事強國的奠定者提格拉特帕沙爾三世建立的“王家軍團”是亞述軍隊的核心。亞述帝國的軍隊兵種齊全,有當時最強大的攻城武器--投石機。亞述版圖包括現今的伊拉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大部分的巴勒斯坦和部分的土耳其南部與埃及北部。
亞述王辛赫那裡布將都城從薩爾貢城遷移至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
世界史上第一個圖書館(藏有24000多塊泥版圖書),由亞述巴尼拔王建造在雄偉的尼尼拔王宮內。
古老的詞典--“西拉巴力里亞”,不僅有蘇美爾文字元號表和對符號的發音、含義的解釋,還包括了文法的說明。
公元前612年
西徐亞人和米太人結成的反亞述聯盟攻陷尼尼徽,殺死亞述薩拉克皇帝。
新巴比倫時期到來:伽勒底人出身的那波帕拉薩爾重修巴比倫城。
尼布甲尼撒二紀重新建造的巴比倫城,為一個長達17.7公里的四方形城市。幼發拉底河從城中穿過:城內除了豪華的宮殿(包括傳說中的世界史上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還建造了50座神殿(巴別通天塔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座)。空中花園,阿拉伯語稱其為“懸空的天堂”。尼布甲尼撒國王為了治癒愛妻的思鄉病,特地建造了這座超豪華的“天堂”獻給她作為禮物。果然,愛妻罹家鄉的愁容一掃而光,白皙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歡快的笑容。空中花園為立體結構,共7層,高25米。基層由石塊鋪成,每層用石柱支撐。層層都有奇花異草,蝴蝶在上面翩翩起舞。園中有小溪流淌,溪水引自幼發拉底河。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在奇蹟之一。
通天塔--即《聖經》中提到的“巴比塔”。七層吉庫拉塔頂端,有一座藍色的四角鍍金小廟乃巴比倫城的保護神馬爾都克的神廟。
公元前586年
“巴比倫之囚”--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猶太王國的大部分人口(尤其是貴族和手工業者)被擄往巴比倫。
約公元前540年
波斯帝國開國君主居魯士率軍入侵巴比倫。
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5年
波斯帝國君主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東至印度河流域,西至撒哈拉沙漠,橫跨亞非歐三洲的波斯大帝國。
大流士一世制定了統一的鑄幣制度,明確規定各省貢賦數目,並套用包稅制;改組軍隊,自任統帥,並擁有一支腓尼基人的海軍。
“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為當時波斯帝國的國教。
公元前326年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擊敗大流士三世親率的波斯大軍。
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08年
兩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的部將塞琉古建立的包括小亞細亞、巴勒斯坦、伊朗高原及部分中亞的塞琉古王國領土的一部分。建都安條克(今敘利亞境內)。
公元前325年
亞歷山大建亞歷山大帝國,首都為巴比倫。亞歷山大帝國版圖:西起希臘,東至印度河流域,南達尼羅河流域,北抵多瑙河流域。
公元前64年
塞琉古王國被羅馬帝國所滅。
中古時期
公元632年--638年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斯默德的繼續人、“安拉使者的代理人”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占領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成為阿拉伯王朝的領土。
661年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制定了最早的哈里發職位世襲。定都大馬士革。
762年
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遷都於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達,建圓形都城。
786年--809年
哈里發哈倫·賴世德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經濟空前繁榮時期。巴格達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城市。
830年
哈里發馬門在巴格達建“智慧宮”,作為研究和翻譯的中心,研究古希臘文化。
阿拉伯人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商人蘇萊曼曾航海到中國,寫成《蘇萊曼東遊記》。歷史學家馬蘇第遍游亞洲,寫成巨著《黃金草原和珠璣寶藏》,成為當時的史地百科全書。《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名著,它的基礎為古老波斯故事集,於10世紀由哲海雅什里寫成。
阿拉伯人在數學上最大的貢獻是吸收了印度人創造的10個“阿拉伯數字”和十進制,將它們傳至歐洲,再傳遍世界。阿拉伯數學家確立了代數學中的二次方程式,三角學中的正弦、餘弦和正切的概念。
阿拉伯天文學尤為發達,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等城都建有天文觀測台。阿拉伯人製造出了各種天文儀器,如天球儀、象限儀、日晷儀等。
阿拉伯的醫藥相當發達,哈里發哈倫時期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家醫院。“醫中之王”阿維森納的名著《醫典》是一部概括哲學、衛生學、藥物學和治療學的百科全書。
1055年
塞爾柱突然人入巴格達。蘇丹掌權,哈里發成為傀儡。
1096年
十字軍東征。兩河流域的上游成為十字軍教國--愛德薩伯國的領土。
1258年
蒙古帝國大汗蒙哥之弟旭烈兀在西亞建伊爾汗國。
16-17世紀
兩河流域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橫跨亞、非、歐版圖中的一部分。
近代時期
1917--1918年
英軍占領兩河流域。
1958年
伊拉克推翻君主制,改行共和制,成立共和國,由“遜尼派”統治。
1921年
費薩爾親王登基,建立伊拉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