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波斯灣,又稱阿拉伯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是印度洋的一個淺邊緣海。通過荷姆茲海峽與阿曼灣相連,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東南至荷姆茲海峽,長約990公里,寬56~338公里。面積24萬平方公里。伊朗一側大部深於80米,阿拉伯半島一側一般淺於35米,灣口處最深達110米。
波斯灣自古為海上交通要道,重要港口有哈爾克島、法奧、科威特、塔努拉角、麥納麥、阿布達比等。
沿海居民從事航海、商業、漁業與采珍珠業者較多。灣底與沿岸為世界上石油蘊藏最多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石油儲量占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所產石油經荷姆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之稱。
波斯灣內珊瑚礁遍布,漁產豐富,但因臨近國家逐漸工業化,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歷史發展
二戰前
早在公元前20世紀,波斯灣就是巴比倫人的海上貿易通道。此後相繼為亞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灣達一個世紀。1622年,英國與波斯攻占格什姆島和荷姆茲島。1625年,荷蘭進入海灣,繼而英國與荷蘭在此爭奪,從19世紀始英國逐步控制海灣。二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伯半島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經波斯灣外運,隨著石油的開發,海灣成了世界強國的覬覦之地,因爭奪石油資源而戰亂不斷。
波斯灣戰爭波斯灣戰爭即海灣戰爭,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和由聯合國授權,以美國為首的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戰爭結果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決定性勝利:以相當小的損失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主要戰役由空戰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陸戰組成。陸戰的範圍僅限於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邊境地區。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飛彈。[3]自然地理
地理特徵
波斯灣面積239600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與伊朗西南部之間,波斯灣從西北面的阿拉伯河至東南面的海灣出口荷姆茲海峽和阿曼灣,長990公里(615哩),寬55.340公里(35.210哩),北面和東面為伊朗,南面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阿曼,西面為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西北為科威特和伊拉克,灣中有島國巴林。
海域水淺,極少超過90公尺(300呎),只有東南部出口附近和個別部位深度超過110公尺(360呎)。最大水深出現在伊朗沿岸,而寬闊的淺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公尺(120呎),與阿拉伯沿岸相接。
海灣淡水入流量不大,絕大部分來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與卡侖河。因蒸發量超過注入量,故西北部鹽度(38-41‰)仍比東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溫16-32℃,東南部24-32℃。
波斯灣呈狹長形,西北—東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為山地,岸線平直,海岸陡峭;北段為狹長海岸平原,岸線較曲折,多小港灣。阿拉伯半島沿岸為沙漠,局部有鹽沼。東南端荷姆茲海峽為海灣咽喉,灣口多島嶼,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島緊扼灣口,構成海灣天然屏障。
氣候環境
波斯灣屬亞熱帶氣候,終年盛行西北風,風力變化無常。夏季炎熱少雨,常有風沙塵霾,能見度低,秋季有暴風,冬季多雲霧。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島一側不到125毫米,伊朗一側275毫米。
表層水溫:東南部24~32℃,西北部16~32℃。鹽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達50~70‰。海流為逆時針方向環流,灣口流速3~4節,其他海區0.5~1.6節。潮差1.5~3.5米。
氣溫:波斯灣的氣溫較高,常年在20度左右,夏季可達32度以上。西北風強,將沙漠地區的沙土吹入灣中,海水渾濁。
水溫:波斯灣地處北回歸線高壓帶,氣候炎熱,海水蒸發量超過注入量,夏季水溫可達30-33攝氏度,邊緣地帶甚至高達36攝氏度,因此,波斯灣也是水溫最高的海灣。
水文
波斯灣地處副熱帶大陸西岸,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蒸發大於降水,海水鹽度高,密度大,水面較低,而相鄰的阿拉伯海,鹽度低,密度小,水面高。表層海水就由水面較高的阿拉伯海流入水面較低的波斯灣。底層海水則由鹽度較高的波斯灣流入阿拉伯海。
海域水淺,極少超過90公尺(300呎),只有東南部出口附近和個別部位深度超過110公尺(360呎)。最大水深出現在伊朗沿岸,而寬闊的淺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公尺(120呎),與阿拉伯沿岸相接。海灣淡水入流量不大,主要來自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和卡倫(Karun)河。實際上海灣西南側沒有多少淡水注入海灣。這種情況加上水溫高導致入流的淡水過分蒸發和水體含鹽度高。
海灣中島嶼眾多,大部分是珊瑚島,較大的有巴林島、格什姆島、阿布阿里島等。海灣北部由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帶來大量泥沙的堆積以及地殼緩慢上升,致水深逐漸變淺,海灣北岸岸線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進,海灣在縮小。
高溫、乾燥增強了海面蒸發力,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過了年降水量(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總和,因而海水鹽度較高,東南部為37~38,西北部為38~41,都大於荷姆茲海峽以東的阿拉伯海,海峽兩側海區的鹽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從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中鹽度較大海水從海峽底層流入阿拉伯海。
戰略地位
海灣及其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國際通道,沿海居民從事航海、商業、漁業與采珍珠業者較多。西方所需海灣石油的大部分,必須通過海灣唯一的出海航道荷姆茲海峽運出。如海峽被切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濟將受到致命打擊。因此,控制自海灣西岸經荷姆茲海峽過阿曼灣到阿拉伯海的這條海上東西通道,就成了美國的重要戰略目標。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在此設立軍事基地,與在伊拉克的土耳其軍隊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灣是同盟國向蘇聯提供軍用物資的運輸線。
荷姆茲海峽因扼守波斯灣石油海上運輸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世界油庫”之稱,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波斯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至95%均經由荷姆茲海峽,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餘艘,荷姆茲海峽也因此成了一條關係許多國家興衰的戰略要地。
沿岸國家更加注重防務,大力建設軍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希爾和霍拉姆沙赫爾海軍基地;伊拉克的巴斯拉海空軍基地、舒艾拜空軍基地和烏姆蓋斯爾海軍基地;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空軍基地、朱拜勒和達曼海軍基地;阿曼的錫卜空軍基地;巴林的朱費爾角海軍基地。重要港口有:哈爾克島、法奧、科威特、塔努拉角、麥納麥、阿布達比等。
主要資源
在海灣及其周圍100千米2範圍內,是一條巨大的石油帶,這裡蘊藏著占世界石油總儲量一半以上的石油,僅沙特一國的石油儲量就占世界總儲量的1/4,堪稱“石油王國”。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向日本、西歐和美國等地;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灣昔日的貧困國家轉眼之間躋身於世界富國的行列。
美國一直把波斯灣當作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積極通過各種手段向這一地區滲透。支持伊拉克打兩伊戰爭,為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出兵海灣,再到打伊拉克戰爭,都是為了維護其在波斯灣的戰略和經濟利益,美國已基本控制了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
沿岸國家
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阿曼。
經濟狀況
石油產業
波斯灣地區的經濟以石油生產為主。海灣及周圍國家石油產量約占世界的1/4以上,儲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捕魚業
海灣沿岸國家科威特、卡達和巴林還發展了大規模商業捕魚業,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波斯灣戰爭(1991)中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近海油井大量石油溢漫,捕魚行業一度陷於癱瘓。
旅遊業
波斯灣內珊瑚礁遍布,漁產豐富;但因臨近國家逐漸工業化,加上油輪漏油事件時有所聞,且臨近地區戰事不斷,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相關事件
中國與伊朗在波斯灣軍演
2014年9月20日,伊朗海軍上將海珊·阿扎德在接受Farsnews新聞社採訪時宣布,中國和伊朗海軍艦船將在波斯灣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據伊朗媒體報導,中國海軍艦隊已經抵達伊朗在波斯灣上的阿巴斯港。伊朗將軍指出,中國艦船首次進入波斯灣水域。當地時間20日上午8時,中國海軍第17批護航編隊長春艦、常州艦,在編隊指揮員黃新建、政委傅耀泉的率領下,抵達伊朗阿巴斯港,開始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進行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訪問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