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女修道院是天主教區的附屬機構,十九世紀末期設在潿洲島盛塘村的天主堂右側。主要培養合格的修女幫助做教區內各堂口的管理。
1925年北海天主教會為女修院另在北海建新院舍。至1926年春,女修道院由潿洲遷至北海,至1958年停辦。
女修道院舊址現存兩座房子。一座為長方形的兩層樓房,長31.45米,寬8.7米。另一座為小禮拜堂式的建築,長12.3米,寬6米。
兩座房子建築總面積347.4平方米,主體建築保存尚好。該舊址現為市機關幼稚園使用。它是法國天主教在北海建立女修道院的歷史見證物。
世界分布
西班牙女修道院
烏斯瑪爾古城遺址的“總督府”、“魔法師金字塔”、“女修道院”等建築物的名字,都是當初來到此地的西班牙人根據建築的外形所起的,並不代表任何建築物的實際功能的象徵意義。遺址中的這座“女修道院”,其命名僅僅是緣於與西班牙的女修道院有類似之處,實際上,這座建築當初可能是個學校。
建造時間
這座女修道院大概建於公元9世紀或10世紀。
風格
該建築有一個氣派雄偉的拱門,寬敞的梯級,一個中央庭院,還有四座寬而矮的宮殿式樓房,有刻著幾何圖案的雕帶圍繞。裡面的房間都用石塊間隔,上面是拱形的房頂。其建築所表現的是典型的瑪雅建築的蒲克風格,石板上的圖案彼此連續,十分精確。女修道院西側雕刻帶上的圖案,有瑪雅印第安平民用泥土蓋成的住屋圖樣,這些住屋高置在其建築物每一個房間的門上作為一種象徵,清楚地說明瑪雅貴人所使用的石建房子事實上就是他們的住所,而不只是舉行典禮的地方。
中文名稱:不發願女修道院
英文名稱:FlemishBuinages
國家:比利時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1998批准標準
1998年年根據文化遺傳遴選標準C(Ⅱ)(Ⅲ)(Ⅳ)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2屆會議報告。
聖約翰女修道院
聖約翰女修道院位於里斯格里斯河流域中心,是卡洛林王朝時期極具基督教革新運動特徵的修道院之一,修道院內的壁畫和羅馬時期的水彩繪畫,展示了瑞士的宗教藝術,堪稱瑞士最偉大的藝術傑作。
本篤會是天主教隱修會之一,公元529年由貴族出身的義大利人本篤所創。他親手訂立會規,規定會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要服從長上,稱此為發三願。本篤會會士必須每日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餘暇時則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能脫離工作,視遊手好閒為罪惡。後來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公元529年,本篤會在義大利中部卡西諾山的羅馬神廟舊址建造第一座修道院,至今仍為西歐著名修道院。會士們除完成日常的靈修活動外,還謄抄古籍及進行其他宗教活動等。
英文名稱:ConventofSt.Gall
國家:瑞士
所屬洲:歐洲
批准時間:1983
批准標準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報告。
德林娜女修道院
秘魯第二大城市阿雷基帕最神秘的卡德琳娜女修道院。400年前,近四五百名修女和她們的僕人生活在此,完全與外界隔絕。
建築時間
1579年
風貌
蔚藍的天空,映照著遠處的巨一大火山,眼前卻是色彩鮮明的建築。走進位於秘魯南部沙漠的卡德琳娜女修道院(SantaCatalinadeSiena),觸碰著磚牆,仿佛進入時光隧道一般,帶領人們回到400年前。在印加蓋丘亞語中,阿雷基帕的意思是“在此停留”。相傳古印加帝國最高統治者梅伊塔。卡帕克到達這裡時,對左右隨從讚揚說:“阿雷基帕”意為:“好,我們就在這裡住下!”城名便起源於此。而初次登上阿雷基帕土地的人們都會有同樣的最初印象——這是一座“白色之城”。這裡的建築物都是白色的,環抱在鬱鬱蔥蔥的灌木叢中,極具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