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傳說
公元前200多年,科是瑪雅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的科學文化和宗教活動的中心,1576年,西班牙迭戈?加西亞在從瓜地馬拉去宏都拉斯的途中,發現了這處淹沒在草莽叢中的古城遺址。遺址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築,主要有金字塔祭壇、廣場、6座廟宇、石階、36塊石碑和雕刻等;外圍是16組居民住房的遺址。最接近宗教建築的是瑪雅祭祀的住房,其次是部落首領、貴族及商人的住房,最遠處則是一般平民的住房,反映了階級社會中等級制度的宗教特點和宗教祭祀的崇高地位。關於科潘的傳說
尤卡坦半島南端宏都拉斯境內的科潘,是瑪雅人最大的城邦之一,也是最為著名的雕塑之城。關於科潘的傳說:古代有一個位瑪雅人的王子,到了一片樹林旁邊,聽到一個頑童說話的聲音,那頑童告訴他,深林深處有座城堡,城裡住著一個漂亮的公主和受難的人民。
王子憑著好奇心進到城堡,發現那裡有著邪惡的女巫,用咒語控制的人民,被詛咒的人民都已動彈不已,整個城堡成為了一個死城。王子愛上了被詛咒的沉睡的公主,勇敢地與女巫戰鬥,後來王子深情的吻了公主,公主醒了,隨之城堡里的人民也醒了,後來王子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那個城堡就是後來的科潘市。
當年史蒂芬斯來到這裡的時候,居住在附近的瑪雅人對森林中的遺蹟的來歷一無所知。更不清楚這是他們先祖的文明的豐碑。瑪雅人村落中一個村長以50美元的價格將科潘賣給了探險者們,這段經歷在史蒂芬斯的遊記中描寫得滑稽有趣,但我們卻能從文中讀到文明失落的悲涼。
文明發展階段
瑪雅文明的發展階段,學者間說法不一。據美國考古學家N.哈蒙德的劃分,可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後古典期3個階段。前古典期即瑪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島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圍山谷已出現定居的農業生活,玉米和豆類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壇等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後出現國家萌芽,並出現象形文字。古典期(約公元250~900)瑪雅文化進入盛期,各地較大規模的城市和居民點數以百計,都是據地自立的城邦小國,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曆法,城市規劃、建築風格、生產水平也大體一致。主要遺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熱帶雨林區,蒂卡爾、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內格拉斯、帕倫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蒂卡爾遺址由數以百計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廟組成,氣象宏偉,城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估計居民有4萬左右。此時出現大量刻紀年碑銘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為獨特的記時柱。800~900年左右,這些祭祀中心突然廢棄,瑪雅文明急劇衰落。11世紀以後,瑪雅文明中心開始逐漸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後古典期(約1000~1520)的文化有濃厚的墨西哥風格。從墨西哥南下的托爾特克人征服尤卡坦,並以奇琴伊察為都城。建築中出現石廊柱群及以活人為祭品的“聖井”、球場,還有觀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廟,崇拜羽蛇神魁扎爾科亞特爾。此後北部的瑪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為後古典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的陶器和雕刻藝術都較粗糙,世俗文化興起,並帶來好戰之風。
瑪雅潘的統治者與其他城邦結成聯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統治。1450年,大概由於內部叛亂,瑪雅潘被焚毀,此後百年中文化趨於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虛而入,從墨西哥南下,占領尤卡坦半島,瑪雅文明被徹底破壞。
文明成就
瑪雅文明基本上屬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工具、武器全為石制和木製,黃金和銅在古典期之末才開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鐵。農業技術簡單,耕作粗放,不施肥,亦無家畜,後期有水利灌溉。手工製品有各種陶器、棉紡織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區間有貿易交換關係。瑪雅人的建築工程達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對堅硬的石料進行雕鏤加工。建築以布局嚴謹、結構宏偉著稱,其金字塔式台廟內以廢棄物和土堆成,外鋪石板或土坯,設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頂。其雕刻、彩陶、壁畫等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畫表現貴族儀仗、戰爭與凱鏇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畫藝術的寶藏之一。
瑪雅文明的天文、數學達到很高成就。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歷年和運行規律,eg:金星。當年瑪雅人計算出歷年為584天,如今人類用科技所計算出的數字為584.92.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
約在前古典期之末。瑪雅人已創製出太陽曆和聖年曆(傳統歷)兩種曆法,前者計算出一年約有362.420日,遠遠精確與歐洲人使用的凱撒曆法;後者為瑪雅人的傳統曆法,規定每月20天,每年13個月。
這個傳統里在地球上毫無用處,但為什麼瑪雅人要代代相傳呢?難道他們在過去的什麼地方就用這傳統歷?這一點被例為世界未解之謎。瑪雅人每天都記兩曆日月名稱,每52年重複一周,其精確度超過同代希臘、羅馬所用曆法。數學方面,瑪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歐洲人早800餘年,計數使用二十進位制。
瑪雅文明的另一獨特創造是象形文字型系,其文字以複雜的圖形組成,一般刻在石建築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寫需經長期訓練。現已知字元約800餘,但除年代符號及少數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釋讀成功。當時還用樹皮紙和鹿皮寫書,內容主要是歷史、科學和儀典,至今尚無法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