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碧山寺](/img/8/0be/nBnauM3XzUDN4ATN3MTM3E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E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逐客。啟程時如果缺少川資路費,寺中還得周濟盤纏,碧山寺這種廣濟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為人們所樂道和讚賞,因此人們亦稱碧山寺為“廣濟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謙稱。那么,碧山寺供應十方僧人食宿的資金是怎樣籌措起來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一,經營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台山的其它寺廟一樣,擁有很多土地莊產;二,經營工商業;三,接受布施和施捨。碧山寺作為聞名遐邇的十方禪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們必定要朝禮的寺廟,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們絕不去其它寺廟掛單(借宿暫住)。
出於對碧山寺“廣濟十方僧人”精神的贊助,國內外佛教徒給碧山寺捐獻了許多財物。其中,最珍貴的當數“緬甸玉佛”和“華嚴經字塔”。緬甸玉佛,現安置在寺中的戒壇殿中。華嚴經字塔長(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寫在白綾子上的佛經字塔。懸掛起來一看,宛如一座七級玲瓏寶塔,飛檐風鈴,猶如工筆畫成。近前細看,方知是由綠豆大的楷書毛筆字組成。全塔正好寫了一部《華嚴經》,計600043字。是由許德興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時間書寫而成的。這幅華嚴經字塔現在陳列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內。
歷史
![碧山寺](/img/7/59e/nBnauM3XxAjNwcjM4MTM3E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E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碧山寺現在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寺觀”。寺廟規模十分壯麗,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四重大殿。山門前彩色牌坊上的對聯寫道:“敷演清涼,四時瑞雪常飄,幻出銀裝世界”,“恢宏極樂,六月蓮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詞美,字好,意更佳,是對碧山寺奇特、瑰麗自然風光的絕妙寫照。
典故
![碧山寺](/img/d/fd5/nBnauM3X0QzM2QDM5MTM3E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E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碧山寺創建於北魏,重修於明代,曾名為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間改名為碧山寺,宣統年間,又稱為廣濟茅蓬。宣統二年,有乘參、恆修兩位老修行朝禮五台山,上到北台頂時,天氣突變,朔風凜冽,把他倆的腳凍傷了。他們還在北台的華嚴嶺,見到兩個被凍死在半路的人。乘參和恆修心想,朝拜北台頂,需要有個食宿的處所。兩位老修行誓建一座茅蓬,供朝禮北台的僧人和居士們歇腳和飲居,於是,創立了“廣濟茅蓬”,並從北台頂下的碧山寺買了一部分房產,使山上山下聯成一體。後來,廣濟茅蓬又與碧山寺合成一體,碧山寺由子孫廟改為十方叢林。這個寺廟有如下三個特點:凡南來北往的游訪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實行選賢制;叢林師父們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由於上述原因,碧山寺廣結善緣,聚集高僧名師,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在全國佛教界有名氣,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聲譽。過去每年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碧山寺都有高僧名師給各地來的僧人開講經法。到冬天,又是給寺內僧人講經說法。民國年間,在國內外佛教界頗負眾望的虛雲、圓瑛、印光三位法師都曾在碧山寺開座講經,他們還出國講經傳法,美國的禪宗就是由虛雲弘揚的。
廣濟茅蓬名傳海外,現在。寺記憶體有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教徒捐贈的銅牌、火典,有從緬甸請來的玉佛像。
布局
![碧山寺](/img/0/42a/nBnauM3XygjM1gDO5MTM3E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E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第一進大殿是天王殿,殿內正中的佛龕內,供有彌勒佛,兩側立四大天王,繞過彌勒佛,後門正中的龕內立有護法神韋馱。所有聖像都裝在龕內和壁窗內。與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裝置不同。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禪師,都曾在這裡講述經法。至今,寺院對面的山上尚有金碧峰和古月禪師的墓塔。
第二進大殿是毗盧段,又稱雷音寶殿。殿內正中供毗盧佛,兩壁供十二菩薩,左壁從後牆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彌勒、威德自在、淨諸業障、圓覺六菩薩;右壁從後牆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普賢、金剛藏、清淨慧、辯音、普覺、賢善首六菩薩,門兩邊各立一尊金剛,所有菩薩的後背都飾有靈光,妙德和普賢二菩薩身邊又有待理菩薩,殿內設定顯得莊重而有氣派。大殿左山牆外壁,嵌有一塊明萬曆年間的石刻題詩,題為:五台北山寺觀百歲老僧。有詩四首,第二首寫道:“眼錯不辨天花落,口說前朝事可憑,鐵棒五郎曾護駕,銅台大顯五台僧。”民間傳說五台山是楊家將活動過的地方,楊五郎出家是先投碧山寺,後又到離碧山寺不遠的太平興國寺。太平興國寺為宋太宗時修建,因楊五郎是這個寺院的第二代當家和尚,老百姓就把它叫成“五郎廟”。廟外山上有一處高台,人們管它叫“五郎閱兵台”。現在,五郎廟雖已不復存在,但五郎教練五百僧兵,抗擊遼兵,棒殺韓昌的故事仍廣為流傳。民國時女居士施劍翹,為任山東省軍務幫辦兼第一軍軍長的生父施從濱報仇,於一九三五年親手擊斃殺害他父親的大軍閥孫傳芳後,就來此修行。
![碧山寺](/img/8/5ca/nBnauM3XzcTMwgDMxQTM3E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0E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最後一進大殿在靠山腳下的一處高台上,單另為一個小院,大殿坐西向東,有南、北兩側的堂屋陪襯。大殿面寬五間,上下兩層,原為藏經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經全部,計七千五百餘卷。大殿正中靠後牆,塑有一座高大的彌勒佛像,頭部伸到了二層大殿上。彌勒佛的塑法,不是盤腿打坐,而是作坐的姿勢,雙腿自然下垂,腳蹬地上,稱為“彌勒下生”。按佛家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彌勒上生經》說彌勒佛現住在兜率天,《彌勒下生經》說他以後將從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牟尼而成佛。這尊“彌勒下生”塑像,當然是取了後一種說法。
碧山寺碑記較多。除前面引述的以外,戒壇殿前,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記,有明弘治元年立的石刻經幢,有明正德申戍庚午月碑記,雷音殿後牆北側,有康熙十九年御製五台碧山寺碑。由此可見,歷史上碧山寺就是五台山的一處大寺。
相關條目
山西名勝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