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處於黃土高原,地旱樹稀,視野里整整一個是土黃色的世界,可以稱為金色世界。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在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250公里,總面積592.8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概述

五台山五台山
五台山(Mount Wutai )位於山西忻州市五台縣境內,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92年 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1月 國家旅遊局審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5年9月五台山通過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成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8月 國家旅遊局審定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理

五台山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之間,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982年11月 國務院首批公布五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五台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台懷鎮,距五台縣城78公里、繁峙縣砂河鎮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會太原市240公里。在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勢雄偉,連綿環抱,方圓達250公里,總面積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遷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歷了著

名的“五台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台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台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全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本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1米,為華北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台頂雄曠,層巒疊嶂,峰嶺交錯,挺拔壯麗,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景觀。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台懷地區比台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後,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

體字跡,水乾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載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斗峰海拔3061.1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台山方圓約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世界遺產。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佛教

五台山五台山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目前台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台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台懷鎮人口10525(2000)。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聖地歷史創建述略

五台山五台山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定——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適合建寺?《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歷史發展高峰

五台山五台山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尊勝寺塔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成為佛教聖地,並在中外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台山為“祖宗植德之所”。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武德二年(619)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貞觀九年(635),太宗下詔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剎,度增數百。”

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長壽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譯《寶雨經》,稱菩薩現女身,為武則天上台大造輿論。證聖元年(695),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聖歷二年(699)譯畢。新譯《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遊五頂(清涼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涼寺。竣工後,命大德感法師為清涼寺住持,並封其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

這是五台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據記載,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齎供,不可悉記矣。”顯而易見,從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對五台山佛教給予極大的支持和扶助。 從佛教經典來看,除新譯《華嚴經》說文殊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外,《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云:“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場所,當作是他們虛幻世界裡的文殊菩薩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馳名中外,顯赫於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藉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而成為聖地、名揚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台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澄觀,(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在應天寶林寺出家,十四歲得度,三十九歲時,“誓游五台,一一巡禮。”在遍訪五台山名剎勝跡之後,留居大華嚴寺研習《華嚴經》,在寺中主講《華嚴經》五年。後來,澄觀覺得“華嚴舊疏,旨約文繁。”於是,“旦暮策懷,思惟造疏。”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觀謝絕交遊,在大華嚴寺制疏閣重新註疏《華嚴經》。至德宗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歷時三年多,終於著述出《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代宗時,澄觀被代宗“事以師禮”。唐德宗又尊其為“教授和尚”,“詔受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憲宗即位,“敕有司別鑄金印,遷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統冠天下緇僧,主教門事。”“穆宗、敬宗鹹仰巨休,悉封大照國師。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於師。開成元年,帝以師百歲壽誕,賜農財食味,加封大統國師。”“中外台鋪重臣,鹹以八戒禮而師之”。

澄觀“生歷九朝,為七帝師”,於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卒,壽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輟朝三日”,命“重臣縞素”,隆重葬之。被尊為“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輩出,這也是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

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標誌,是佛教寺院的大規模興建和僧侶人數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餘所,其規模都十分宏偉。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854)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綜計全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台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台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名稱由來

五台山五台山
大多數到過五台山的人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縣台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台山實際上是指五台縣的五座相互連線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台。也是由於台懷鎮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台懷鎮視為去過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裡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裡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裡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裡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文化景觀遺產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在西班牙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有38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27處,自然遺產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五台山成為繼廬山之後的中國第二個被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

據介紹,此次申報的五台山項目內容包括從公元4世紀到19世紀(中國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築及獨特的聖山環境景觀,反映了各個時期建築藝術和技術的傑出成就和特點,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據國家文物局介紹,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認為,五台山符合世界遺產第(II)、(III)、(IV)、(VI)等4條標準,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決定將其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香港生態地理研究會會長兼國際環境和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董斌先生認為,五台山之所以被成功入列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因其具有以下符合世界遺產第(II)、(III)、(IV)、(VI)等四條標準的如下六大突出特點:

1 ,五台山人文景觀代表了中國人民創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領域的傑出成就的顯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築與人文景觀顯示出其作為中華大地一處重要的承載俗世價值觀和宗教價值觀交匯意義的巨大人文建築與自然景觀的載體,顯示了亞洲宗教景觀和建築文化超越時間和人文領域的對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的巨大影響,以及亞洲宗教聖地對於山區規劃和景觀設計方面的巨大成績;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獨特的文化景觀印證了傳統宗教與世俗文明正在不斷的和諧共融,彰顯了在現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與景觀建設方面的巨大的意義與發展前景;

4 ,五台山顯示了她在中國歷史上甚至人類文明歷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在東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為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和人文景觀綜合性集大成的一個傑出的例證。

5 ,五台山宗教文明顯示了人類在傳統的宗教解決和土地使用方面作為一個傑出的實在的例證,在具有代表性的強勢信仰與宗教文化方面,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別是在當下精神弱勢的人類世界影響下,作為宗教人文景觀的不可逆轉的變化趨勢;

6 ,五台山在中華以及世界文明歷史上,直接和明顯地在歷史生活事件和宗教傳統,思想,信仰,藝術和文學作品中的突出的體現方面,具有普遍的價值和意義。

董斌先生認為,五台山作為文化和自然景觀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8個世界遺產地和第二個世界文化景觀,不僅具有巨大的人文價值更具有巨大的時代精神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

五台山申遺大事記

1999年,五台山申遺逐漸進入景區管理者議事日程。

2002年,首次邀請國內遺產專家來山西就遺產資源進行實地考察、評估。

2004年,申遺工作正式啟動,成立了由國內省內自然與文化遺產專家組成的申遺專家組,進行了系統的資源評估,並確定以申報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為主。

2005年,成立了由省長為組長,省級相關廳、局為成員,建設廳為牽頭單位的申報世界遺產領導組,統一協調,組織遺產申報的全面工作。

2006年,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稱號,順利進入世界遺產提名地名錄。

2007年,按照世界遺產組織的要求,在9個寺院以及台頂的核心區進行了集中整治和新區服務基地建設。

2008年1月,申報文本正式上報世界遺產中心,經遺產專家委員會通過文本審核後,9月8日至12日世界遺產中心委託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專家和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進行了實地考察、評估。

2009年6月26日,台北時間下午18時36分,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的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台山地質

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台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完美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台山經過了 “鐵堡運動”“台懷運動”“五台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台群”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 “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可以說,五台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台山當之無愧地被譽為 “中國地質博物館”。

五台礦產

五台有多種顏色的黑曜石礦山,經我國著名專業學家黃恵勛,收集樣品並鑑定確定多種顏色曜石尙沒開發,有重大經 濟價值 。

五台山景觀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朴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五台古剎

五台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岩山寺(繁峙縣)、洪福寺(定襄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塔院寺、菩薩頂、圓照寺、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龍泉寺、金閣寺、尊勝寺、延慶寺、公主寺(繁峙縣)、三聖寺(繁峙縣)、惠濟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縣);其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台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係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歷史上五台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遊,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現在,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於藏傳佛教。五台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台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於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生。現在,五台山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名寺簡介

顯通寺

菩薩頂位於台懷鎮中心地,是五台山歷史最古、規模最大的寺廟。該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台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現占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規模浩大。

塔院寺

塔院寺在顯通寺南側,原是顯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至明永樂年間獨立起寺,與顯通寺分開,院內修建白塔一座,取名為塔院寺。人們進入台懷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們看作是五台山的標誌。

菩薩頂

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鷲峰上。從下往上仰望層層台階,猶如天梯,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琳宮。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原為青廟,初建於北魏,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寺院規模宏大,占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餘間,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台山諸寺之首。

棲賢寺

位於五台山的大社村,故古稱大社寺。據傳,北宋年間,楊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楊家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斷向皇帝控告楊家“罪狀”,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內外夾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將楊家父子革職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軟禁。被軟禁的第二年秋天,遼邦撕毀了和約,大舉進犯宋朝邊境,宋太宗以潘仁美為師,御駕親征,結果被困在幽州,此時勢逼宋太宗又要啟用楊家將,便派八賢王赴五台山向楊家父子求救。當楊家父子離開大社寺時,村里人為紀念他們,把大社寺更名為“棲賢寺”。

龍泉寺

原為楊家將家廟,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因這裡由九道山嶺環抱,泉水清澈見底,謂之龍泉,寺因此而得名。龍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 距龍泉寺西北里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金閣寺

從龍泉寺對面的公路盤升,經過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一處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閣寺了。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懷鎮15公里。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從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被詔往五台山,他根據名僧道義禪師所說的文殊菩薩顯聖處“金閣浮空”而創建了金閣寺。該寺銅鑄為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聖名。在金閣寺修建中,由印度那爛陀寺純陀法師監工,依照經軌建造。三藏法師不空是唐玄宗時從印度來的,後來中國的幾代帝王,都對他十分優禮。當年秋金閣寺落成後,不空回京師,唐代宗迎入城。三藏法師不空是當時新興密宗的主要創立者,不空離開五台山後,門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閣寺弘揚密宗。因此,歷史上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

廣仁寺

又稱十方堂,在羅睺寺山門東側,為羅睺寺的屬廟。清代道光年間修建。清代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聖五台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僧眾逐漸增多,道光年間,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因該寺沒有地產,日常開支佛用仍由羅睺寺擔負。  十方堂有三進殿宇,殿宇兩側配樓房長廊。殿堂和殿堂設定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經。

五台山榮譽

1982年11月 國務院首批公布五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2年 林業部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1992年12月 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旅遊勝地40佳提名單位”

1997年 被國家旅遊局作為向海外推出的35張王牌旅遊產品之一

1999年9月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1999年10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文明風景名勝區”榮譽稱號

2000年9月 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榮譽稱號

2000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環境保護局授予“全國環境保護系統先進集體”

2000年12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稱號

2001年1月 國家旅遊局審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2年12月 選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

2005年9月 五台山順利通過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9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五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先進單位稱號

2005年10月 通過GB/T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GB/T2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2006年1月 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06年1月 五台山佛樂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2月 列入國家建設部公布的首批《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位居前列,並授予“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稱號

2007年4月 國家人事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07年5月 國家旅遊局審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11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優先單位”稱號

五台之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仰天大佛有多大:1996年在峰巒起伏的弓步山(普化寺南)發現的仰天大佛,長達3000餘米。

五台山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薩像:殊像寺文殊駕狻猊像,總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觀世音菩薩像:金閣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17.7米。

五台山最長的石台階路:登黛螺頂的大智路,全長508米,共有1080個石台階。

五台山最重的銅鐘:顯通寺鐘樓內懸掛的幽冥鍾,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銅鍋:菩薩頂大銅鍋,鍋口直徑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頂,海拔305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師塔,建於北魏。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獅:羅喉寺建於唐代的石獅。

給五台山撰寫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現存150多篇碑文中,寫有20篇。

遊覽五台山留下詩作最多的人:清乾隆皇帝,在蒐集成冊的詩作中有他的39首。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閣寺觀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塑的最好的塑像:吉祥寺燈籠文殊菩薩。

五台山最負盛名的壁畫:岩山寺金代壁畫。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禪寺大佛殿內的唐代彩塑

旅遊攻略

山鷹社與五台山

1991年,北大登山隊攀登華北第一高峰五台山,不僅練習了冰雪技術,還對當地進行了初步的地貌考察,為山鷹社科考活動誕生奠定了基礎。

特色活動

跳布扎

時間在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起源於西藏,是五台山黃教每年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鬼”;十五日,百餘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著彌勒菩薩像,其後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餘僧眾吹奏廟堂音樂,浩浩蕩蕩的往羅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並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騾馬大會

每年農曆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雲集台懷鎮做道場、誦經,使五台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遊人不但參觀了五台山的寺廟建築群,而且欣賞了當地的民俗風情。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來就有興盛的朝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朝會逐漸演變,從而形成了五台山國際旅遊月,為展示佛教聖地五台山的鎮山文物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五台山佛教文化節

時間:8月21日—9月21日, 活動地點:忻州市五台山, 活動內容: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終年香火繚繞、梵音不斷,宗教氣氛濃厚。每年8月,這裡舉行盛大的旅遊節慶——“五台山佛教文化節”,屆時各方賓客和僧眾雲集,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盛況空前。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藝活動。

佛事活動

九項特色旅遊活動:佛國聖地採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藝欣賞游、鎮海松濤紅葉游、秋冬美景攝影游、金色世界生態游、銀色五台踏雪游、寺廟法會祈福游、佛法禪宗探訪游。

九大佛事活動:農曆七月十五(公曆9月3日)的盂蘭盆會、農曆七月二十四(公曆9月12日)的龍樹菩薩聖誕法會、農曆七月三十(公曆9月18日)的地藏菩薩聖誕法會、農曆八月二十二(公曆10月10日)的燃燈佛聖誕法會、農曆九月十九(公曆11月5日)的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法會、農曆九月三十(公曆11月16日)的藥師琉璃光佛聖誕法會、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公曆2010公曆1 月1日)的阿彌陀佛聖誕法會、農曆十二月初八(公曆2010年 1月22日)的釋迦牟尼佛成道法會、農曆二○一○年正月初一(公曆2010年2月14日)的彌勒菩薩聖誕法會。

五台山美食

五台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餚和風味小吃,在這裡您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台蘑、小雞燉台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帶——台懷鎮,可在鎮中的餐廳里一享當地的美味,您還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嘗主人精心製做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

撥爛子為五台的家常小吃,作法非常簡單,味道卻特別棒。撥爛子以土豆為主料,也可加入胡羅卜、韭菜等蔬菜一起做。先將土豆擦成鴨舌狀的片,切細淋水後均勻撒裹麵粉上火蒸熟。加上蔬菜、乾辣椒及調味品入鍋熗炒即成。 到了五台山一定要記住買點台蘑.台蘑,是對產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區蘑菇的簡稱,是一種營養極高的食用菌類作物,又稱“天花菜”。 

一、營養價值高,入筵席串湯可解肉膩、舒腸胃。素食可解饞、治病、長壽,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

二、醫療功效好,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而且能產生對病毒的抗體,增加對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還能起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腎臟病、膽結石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中國的世界遺產

截止到2013年6月,中國的45項“世界遺產”

31處文化遺產

哈尼梯田 | 元上都遺址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廬山 | 長城 | 故宮 | 天壇 | 頤和園 | 周口店 | 安陽殷墟 | 秦始皇陵 | 莫高窟 | 平遙古城 | 武當山 | 承德避暑山莊 | 孔府孔廟孔林 | 西藏布達拉宮 | 麗江古城 | 蘇州古典園林 | 明清皇陵 | 龍門石窟 | 大足石刻 | 都江堰青城山 | 雲崗石窟 | 澳門歷史城區 | 安徽西遞宏村 | 福建土樓 |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 山西五台山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墓葬

10處自然遺產 新疆天山| 雲南澄江化石地| 中國丹霞地貌 | 中國三清山| 中國喀斯特 |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 三江併流 | 黃龍 | 九寨溝 |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4處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 | 黃山 |武夷山| 峨眉山-樂山大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