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
到達台懷鎮後,步行前往即可。
節日活動
從清代喇嘛教傳入五台山開始,每年農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場、辦法會,菩薩頂當然是中心,其它青廟也大開廟門,迎接各地的香客遊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喇嘛們頭戴各種臉譜面具,身空各種服飾,念著護法經,跳著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魔”;十五日,又在羅侯寺“跳神”,並出來繞街轉道。前頭駕著彌勒菩薩像,接著大喇嘛坐八抬大轎,二喇嘛騎高頭大馬,其餘僧眾,敲鑼開道,擊鼓鳴號,吹奏廟堂音樂,熱鬧異常。當地民眾和外地遊人如潮水般涌著,爭相觀看。這個古廟會,後世在內容形式上雖有所改變,但一直流傳到現在。
據說,五台山的六月古廟會是由西藏傳來的。唐時,西藏出了一個叫郎達爾瑪的藏王。他鑒於前代藏王極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請高僧決斷,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經律為準,引起臣民不滿的教訓,於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實行滅法政策,臻使藏地寺院關閉,僧人外逃。於是,在藏喇嘛中便流傳著這樣一個故:郎達爾瑪藏王滅法,持戒喇嘛僅留下四人,他們商定了一
個舉辦舞會讓藏王出來觀看,乘機殺死他的辦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個受比丘戒的喇嘛帶領,和沒受戒的眾喇嘛一起,頭戴各種面具,在卻瑪贊樓台下跳舞,藏王在樓上觀看。大喇嘛拉龍巴拉丹計預先在袍袖裡藏了弓箭,把騎的白馬染成黑色。舞蹈進入高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飛來,射中了他的喉頭。大喇嘛急忙上馬而逃。黑馬橫渡過雅魯藏布江,經江水一洗,又變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見了大黑馬,也就不再追趕。拉龍巴拉丹計喇嘛安然逃往外地,在一個山洞裡坐化。受戒喇嘛夠五人才能傳戒,現在剩下三個了,就請了兩名漢人和尚,又組成五眾僧團往下傳戒。為紀念這兩名漢僧,喇嘛們原來用黃線縫製法衣,從此改用藍線縫製。為了紀念拉龍巴拉丹計挺身護法,凡喇嘛廟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舉辦盛大的法令。這個傳說,反映了漢藏僧人友好往來的悠久歷史。
歷史沿革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稱“大文殊院”。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雲重建,稱“真容
院”。宋景德年間,真宗敕建,設文殊像,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年間,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後至今,一直沿稱“大文殊寺”(又稱“菩薩頂”)。菩薩頂極盛時期是在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其改為喇嘛廟。此後,康熙皇帝又賜菩薩頂大咧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統統向其進貢。這是清廷以黃教懷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禮五台,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窿頂在五台黃廟中的統領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複本寺大殿琉璃黃瓦”。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皇家建築才能復蓋黃琉璃瓦。菩薩頂復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為保護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廟,康熙又敕命“於菩薩頂前後山門設官永鎮,把總(正七品武官)一員,馬兵10名,步兵30名,守護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6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駐節菩薩頂的扎薩克大喇嘛統率。
菩薩頂寺院參照皇制式營造,殿宇上復蓋黃綠藍三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10多間,布局結構緊湊而有變化。 北宋時重修,並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並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台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後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高三米、寬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菩薩頂的極盛時期是在清代。清順治十三年將這裡改為喇嘛廟,康熙皇帝曾賜菩薩頂大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統統向大喇嘛進貢。其中原因,據說與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風流韻事有關。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過營坊街,見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長得象梅花一樣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專為之修建的皇宮),情動於衷,吟詠成詩一首:“騎駿馬,過皇莊,遇一女子碾黃梁。玉指桿頭托,金蓮裙底忙。輕起笤,慢簸揚,回道輒步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指娥眉柳帶霜。可惜這般風流女,嫁與誰家田舍郎?”康熙詩稿置於書案之上,內侍太監發現,猜知帝意,夜訪梅枝,召宿皇城。後來梅枝懷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處,撫能長大後送到菩薩頂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賜予提督印等特權,稱“當朝一品”。梅枝亦被封為妃子,住在菩薩頂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後,續代的大喇嘛承襲了全部特權,橫徵暴斂,漁肉鄉民僧眾,人皆切齒痛恨。
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檢討的五台縣蔣坊村人鄭禧,到陝北和晉西北調查災情,慰問災民,順便回家省親,下訪民情後,和五台縣知縣陸長華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惡。雍正皇帝旨令欽差查辦,大喇嘛畏罪自殺,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達賴派住菩薩頂的大喇嘛羅桑巴桑,愛國愛教,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連任。羅桑巴桑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常務理事,還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一九五四年圓寂於北京。
特色
菩薩頂的建築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觀似皇宮,而內部布置卻又具有濃烈的喇嘛教韻味。
因為菩薩頂在靈鷲峰上,從峰下仰望,菩薩頂前一百零八級陡峭的石階,如懸掛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宮佛國,瓊樓玉宇。爬完石階,平台之上立著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牌樓兩旁豎著兩根高高的旗桿。牌樓之後是山門。山門兩邊廂房的紅牆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桿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這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山門前的布局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還有滴水大殿之稱。過去,文殊殿有一塊檐瓦,無論春夏秋,也無論陰晴雨,總是往下滴水。時間長了,文殊殿前的一處階石上面成了蜂窩狀。什麼原因呢?有人說,這是文殊菩薩靈驗,廣施雨露的緣故。實際上,這是建築上的一種巧妙設計。過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儲水層,儲水層下又有防漏設施。每當雨天,雨水透過琉璃瓦孔而存於儲水層內。在陰天或晴天時,儲水層中的水便慢慢地從檐瓦滴下。以後,由於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時,不知保護殿頂存水的奧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實在可惜。
此外,菩薩頂內還存有許多文物。這些文物中,有幾件比較稀奇,而且還有趣聞。
菩薩頂後院正房記憶體有四口大銅鍋。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後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菩薩頂山門外的兩座石獅中有一頭沒有舌頭。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據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菩薩頂時,早上的粥總是不夠吃,火頭僧發現,鍋內的粥被石獅偷吃了,於是便在粥鍋內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獅偷粥吃時,刀把舌頭割下來了。這樣,這頭石獅就沒有了舌頭。在菩薩項前院的西配殿里,還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薩像,也是饒有風趣的佛教文物。過去,這尊文殊菩薩像的右肩上還帶著一支箭,據說還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沒有了,但乾隆皇帝給它的封號“帶箭文殊”依然流傳至今。
典故
在清代,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務,除鎮海寺等六所黃廟歸章嘉呼圖克圖管轄外,絕大多數喇嘛寺則歸扎薩克大喇嘛統率。扎薩克大喇嘛住在菩薩頂寺,全稱“欽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務掌印扎薩克大喇嘛”。“扎薩克”是官名,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執政”。其來歷是:清康熙為給其非婚生子找尋出路,就令出家於菩薩頂,並任命為丹巴扎薩克大喇嘛,隨後又將山內十個青廟即:羅侯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台麓寺、湧泉寺等改為黃廟,此十寺的僧人亦隨之變為黃衣僧(喇嘛),五台山的漢喇嘛即在此時產生。此後,康熙又請西藏的達賴喇嘛的堪布,去五台山誦經傳戒,並拜為皇子師,從此即形成達賴喇嘛往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五台山黃教從清康熙以後才逐漸擴展起來,均屬於密宗。
從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薩克大喇嘛為五台山黃教主要教主,並以教兼政。民國初年,有十九世章嘉活佛住五台山鎮海寺。鎮海寺是統管北京、西寧、五台山等地黃教的衙門,國民黨政府並給予大國師的名稱,並派精銳部隊一營保護,十九世章嘉活佛又先後將文殊寺,廣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樂院等五處,變為他的下院,稱為佛爺五處。
在五台山難以數計的石雕獅子當然都有舌頭,惟有在“靈峰勝境”牌樓右側蹲臥的一座石獅卻沒有舌頭,對此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公元1714年,相傳在立這座“靈峰勝境”牌樓時,做飯的和尚每天要做50個人的飯。牌樓竣工後,在雕鑿石獅那幾天,出現了怪現象,每天三頓飯,吃飯的人不變,下鍋的米數也不變,惟有早晨這頓飯,總是不夠吃,不是差一點,而是差得多,逼著做飯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飯都如此。誰也說不出這是什麼原因。有一天,做飯的和尚發現鍋台上有獸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飯不夠吃,是你們幹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飯的和尚把飯煮好後,自己躲在水缸後偷偷觀看,工夫不大,只見兩隻獅子一前一後走進來,走在前面的那隻獅子扒拉開鍋蓋,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走在後面的那隻獅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著吃起來,一吃就是半鍋。事後,做飯的和尚將見到的情況告訴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將一把特製的銳利刀片藏在飯鍋里。當獅子將頭伸進飯鍋里,就聽見“嗷”地一聲嚎叫,轉身就跑,另一隻也跟著奪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隻獅子的舌頭已被刀片割掉了。
當天下午,管事的老僧來到“靈峰勝境”牌樓下,看見右側蹲臥的石獅的舌頭沒有了,就哈哈地對它說:“原來偷吃飯的就是你呀!”那隻石獅子羞羞答答地點點頭,承認了偷吃的錯誤。可是沒有多久,這兩隻獅子還是照樣下來偷吃。後來,在一百零八級石階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擋住了它們,而那隻沒有舌頭的石獅子,也就一直“餓著肚子”守候到如今。
旅遊攻略
五台山三日游
第1天
尊勝寺-佛光寺-顯通寺-塔院寺-羅睺寺-菩薩頂
上午乘汽車北上參觀尊勝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懷,集中參觀顯通寺、塔院寺、羅目侯寺和菩薩頂。
第2天
黛螺頂-碧山寺-南山寺-鎮海寺
上午登黛螺頂並參觀寺廟,下午游台懷中心區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鎮海寺等。
第3天
翠岩峰-南禪寺-龍泉寺
上午登臨中台翠石峰,觀賞山上的怪石及變幻的天景,下午游南禪寺和龍泉寺。
五台山菩薩頂附近酒店
酒店名稱,起價,距離五台山中保賓館(二部),¥150-360起,5.6km五台山新京倫匯賓樓,¥220-980起,6.4km五台山福泰山莊,¥180-420起,6.7km五台山涼城山莊,¥360-560起,6.8km五台山警衛賓館,7.1km
山西名勝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