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北京西城區護國寺]

護國寺[北京西城區護國寺]

護國寺是北京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元代。原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國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護國寺小吃是以清真京味小吃品種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種也有變化。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等近百個品種。

基本信息

寺院簡介

護國寺北京護國寺

護國寺為北京名剎,始建於元代明代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雲:“大隆善護國寺,都人呼崇國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語訛語,名初名。寺始至元,皇慶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國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已酉,賜名隆善。成化壬辰,加護國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領占班丹、大覺法王著肖藏卜等居此,寺則大作。

寺院布局

中殿三、旁殿八,最後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者為趙孟頫書《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和危素撰並書《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選公傳戒碑》等。寺內除供奉佛教諸佛祖外,還有元丞相脫脫夫婦塑像和輔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勛的姚廣孝影堂。另有葡萄園數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清末唐晏著《天咫偶聞》雲:“隆善護國寺,俗稱護國寺,即元之崇國寺。趙松雪書演公碑,危太僕書選公傳戒碑皆在殿東階下。月七、八有廟市,與隆福寺埒,而宏敞過之。”

護國寺護國寺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解放初期,隨著社會的安定,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護國寺廟會又興旺一些時間,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後,攤販們大都集中到隆福寺長期營業了。一九五七年時,每屆廟會時還有少數小攤販在廟中擺攤售貨,逛廟者寥寥無幾。以後廟中建築逐漸為一些單位占用,大部分建築被拆除,改建為樓房,廟中原建築僅存三間金剛殿和後殿的幾間西配殿。如果硬要尋覓護國寺廟會的痕跡,只有人民劇場對面的小吃店和花廠子,儘管解放以後都改建為樓房,但這兩家還是由護國寺廟會延續下來的。

北京護國寺大街

護國寺護國寺
護國寺大街是以寺廟而得名的,廟的全稱是“敕建大護國隆善寺”。老北京人習慣叫護國寺,而隆善寺反而不叫了。東城有條隆福寺街,它的廟名是“敕建大護國隆福寺”,老北京們把隆福寺叫出來了,“護國”兩字不提了。當年護國寺廟宇早已損毀,整個廟的規模框架還存在,逐漸變成城內的集市——廟會。我的記憶,廟會在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是鼎盛時期,消失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60多年前的護國寺廟會甚是熱鬧,現在還能回想起當年的景象。

護國寺廟會山門(南門)不開,遊人出入走東西角門,進入後就可見一座叫金剛殿的佛殿。當年的山門及角門,於上世紀50年代初拆除,蓋起了樓房,為北京市鐘錶眼鏡公司。後邊的金剛殿當做庫房用,此樓如今還在。山門內是前院,最南邊有一茶湯攤兒,字號“年糕李”。這個攤兒不小,前邊一溜兒是售貨案子,後面有幾張方桌,供顧客吃食休息。往北走,有扒糕、涼粉、油炸灌腸滷煮丸子等賣各種北京風味的攤兒。

在西邊靠牆的地方,有個賣粘瓷藥和擦銅藥的地攤兒,此人五十多歲上下年紀,嘴裡不停地吆喝著“粘瓷的,擦銅的”。粘瓷藥是比火柴棍粗點兒的紅黃色小棍,每根五六厘米長。如果瓷碗或瓷盤子摔壞了,將破處用火烤熱,然後抹上棍藥,兩處粘合,冷卻後即可粘牢,可繼續使用。那年代,百姓們打破的碗盤兒捨不得扔掉,粘上湊合再用。擦銅藥是黃藥面,專擦銅質器皿,如家具的銅什件,用此藥面蘸點食醋,擦出的銅活鋥光瓦亮。粘瓷藥和擦銅藥當時都相當便宜,經濟實用。

前院靠東邊牆是賣山貨攤位,鍋碗瓢盆、叉把掃帚、大笤帚、筐籮簸箕,各種炊具,日用雜品,一應俱全。
由金剛殿東西山牆往北分成東西兩路,各攤位都支起藍白布棚,賣什麼的都有。東路南頭兒有一賣香面的,支著藍布棚子,香面是用各種香味木料,如檀香木,製成粉末狀,裝入布袋,帶在身上或放置家中,散發香味兒,傳統的香面就是當時中國式的“香水”。售貨人員一邊用銼狀工具加工香面,嘴裡一邊在唱,這是吆喝的一種形式,每一段六句,合轍押韻,很是好聽。往北有賣木梳的,各種木質的、牛角的大小各式梳子、篦子,應有盡有。

廟會特色

護國寺與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廟、花市等五大廟會由來已久。清康熙年間是五大廟會鼎盛期,甚至原有的報國寺等大型廟會竟被其取代。

護國寺原為舊曆逢七、逢八開放;自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為陽曆逢七、逢八開放。每屆廟會期“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燕京歲時記》)因此,城鄉遊人摩肩接踵,甚至在定阜大街一帶清王府邸居住的貴族婦女也來此光顧。

護國寺廟會從興起至解放前,約有三百年的歷史。歷經滄桑,情況逐漸變遷,因時而異。現僅介紹晚清時護國寺廟會的幾個片斷。

前清時,彌勒殿相當於廠甸廟會的火神廟。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項:一是零星古董,諸如:朝珠、手串、小銅佛、銅鏡、鼻煙壺之類;二是花梨、紫檀、鑲有大理石心的羅甸的硬木家俱;三是練武、狩獵用的腰刀、劍、、銅吹筒等物。當時翎子張的腰刀攤,頗引人注目。

廟會上的戲曲、雜耍生活氣息很濃,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為民眾所喜聞樂見,但有個別節目未免有些低級、庸俗。晚清,西廟曾出現過馴獸表演,所謂“看海豹”。出現過大型馬戲、雜技。但主要還是以撂地玩藝兒場子為多。當時有倉兒、王麻子的兩個相聲場子,以即興表演,臨時抓哏為特長招徠聽眾,由於內容不太文明,所以聽眾多系男人,婦女自覺地不去觀賞,偶有婦女站腳,他們便說:“老太太,我們這兒不說人話,請您上那邊看耍狗熊的去吧!”鴨蛋劉的戲法是叫座的買賣,那時講究演什麼吞長蟲、吞寶劍、吞針、吞火、掏腸子埋起來,然後樹個大旗桿等驚險、離奇的節目。護國寺西廊下北口太平胡同為狗市。專賣哈巴狗,也叫“獅子狗”、“巴兒狗”,它比一般養的“笨狗”個頭小,身長約一尺左右,短腿長毛、大眼、嘴盔子很短,兩耳下垂。顏色有黃、黑、黑白花、黑黃白三色的。脖上系一小銅鈴,馴順可愛。飼養人還教會它許多玩藝兒,如就地打滾、跳躍起來用嘴接食物、用前腿作揖歡迎客人等等。前清時有值幾兩至數十兩銀子一隻的。民國以後,有值銀元幾元至數百元一隻的。買主多系富人。

另外,護國寺廟裡廟外(護國寺前街)有奇卉、悅容等十多個花廠。專售鮮花,春日以果木為勝;夏日以茉莉為勝;秋日以桂、菊為勝。冬日以水仙為勝。廟門前及西門內陳列鮮花甚多,香氣襲人。確是“生香不斷四時花”。

名小吃店

以清真京味小吃以廟會經典品種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種也有變化。日常經營的品種有各種黏貨。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黃等,炸貨有蜜麻花,開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麵茶,小豆粥,雜碎湯,鮮豆漿,杏仁豆腐,蓮子粥等。該店製作的豌豆黃,艾窩窩,豆面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燒,豆餡燒餅,糖油酥,鹹麻醬燒餅等,乾稀、甜鹹,蒸炸煮餃烙等近百個品種。

麵茶 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種之一。過去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

饊子麻花 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精品。工藝流程繁雜。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

北京豆汁北京人喝豆汁兒,始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有種說法:“北京豆汁兒,旗人的命根兒”不無道理。豆汁兒最初是清宮御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個別,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熱溫陽,四季喝它,益於開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兒有講究,得配上焦圈、鹹菜絲兒。人們說,豆汁兒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護國寺小吃店堅持經營不斷檔。一些國外僑胞,港澳同胞來特地到護國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濃郁的北京地方風情。

老北京廟會

北京的廟會始於十至十一世紀,當時北京地區的佛道二教都處於由興而盛的時期,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熱衷於宗教活動,佛寺道觀“冠於北方”。每逢宗教節日,往寺內禮拜的信眾或乘香車寶馬或徒步而行的人流、車流,充塞於途。北京的廟會即於此時應運而生。

白塔寺白塔寺

十八九世紀是北京廟會的極盛時期,當時,城內外,大寺小廟,遠近為鄰,儘管平時香火不斷,信眾隨時可入內焚香禮拜,但是,最主要的民間宗教活動還是在廟會期間。北京廟會極盛時期“大抵四時有會,每月有會”,如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土地廟等每月定期開放:廠甸、火神廟、大鐘寺、雍和宮、妙峰山、東嶽廟則按傳統的年節循例舉行。各寺院的廟會雖都以酬神敬神為主,但還有各自的特色,如隆福寺與護國寺廟會以“百貨具陳而聞名”,廠甸的春節廟會雖也以集市貿易為主,不過所售主要是古玩、字畫、書帖、風味小吃及兒童玩具。又如,位於西郊的妙峰山朝頂廟會,會期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長達半個月,活動內容為香客登山朝頂,各種表演歌舞技藝的民間組織,演出大鼓、秧歌、高蹺、中幡等。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的廟會,則以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九日至二月初一日的“跳布扎”為主要活動。“跳布扎”,俗稱打鬼,是藏傳佛教軀魔除祟的法事活動,因與漢族臘月驅除疫鬼,迎接新春的古俗相合,所以也融入了北京的新春風俗。白雲觀道教廟會上的宗教娛樂活動大多由神話故事衍生而出,然而其中揉入了古老的風俗和民情,故能歷經七八百年而流傳下來。
如今的北京廟會多在春節期間舉辦,地點也不全在寺廟附近,例如龍潭湖公園、地壇公園、朝陽公園、天壇公園、蓮花池公園等大型公園內,年年都舉辦春節廟會。內容則以娛樂、購物、品嘗小吃為主,演變成為民間節目的喜慶活動,在北京地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時代風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