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劍翹

施劍翹

施劍翹(1905—1979),原名施谷蘭,安徽桐城人,自幼生活在山東濟南。生父施從雲,後過繼給其弟施從濱(一說生父為施從濱)。施從濱率軍南下時,在皖北固鎮的交鋒中兵敗受俘,被孫傳芳梟首於蚌埠車站,示眾三日。後來施劍翹的三叔以同鄉名義將施從濱屍首運回安徽桐城埋葬。死訊傳來,年僅20歲的施劍翹就立志為父報仇,手刃仇人。1935年,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殺直系軍閥孫傳芳。後被捕入獄,1936年被特赦。新中國成立後,她因病移居北京,病癒後又移居五台山光明寺村,並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當選北京市政協委員會特邀委員。1979年病逝於北京,享年74歲。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施劍翹照片施劍翹照片

一、接受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的教育影響,造福人民

施劍翹在1937年慰勞平行關大捷的八路軍將士時,認識了中共幹部徐特立同志。1938年前去武漢慰勞空軍飛行員時,列席“戰災兒童義養會”又見到了史良和鄧穎超同志,並化名與鄧建立了通信聯繫。其後又通過陶行知先生,多次到重慶拜訪周恩來和董必武同志。1936年她特赦出獄後去南京拜謝馮玉祥將軍對她的營救,接受馮玉祥將軍的教導,積極投身抗戰,1946年籌建從雲國小,再次受到馮將軍的支持鼓勵。這些共產黨幹部和愛國民主人士對施劍翹後半生影響很大,促使她日後為人民解放和祖國建設做出貢獻。

二、智避監視,慰問烈屬

1946年原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劉善本,駕駛B-24型轟炸機(當時國民黨中最大、最先進的飛機之一)飛往延安,成為國民黨軍中第一個駕機起義的人。他的家屬住在上海,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生活困難,周恩來兩次托人送錢給他家屬都未成功。後來他把這個任務託付施劍翹,施勇敢地接受下來,利用她過去武漢勞軍時認識的一些空軍上層人士,乘坐空軍司令部的軍用吉普車直駛劉家,大聲訓斥監視的特務,又賞錢給他們買汽水喝。乘他們離開的間隙將錢交給劉的愛人周叔璜,並轉達周恩來同志的慰問。

三、勸說國民黨軍親友,動員美國學醫的胞妹

抗日戰爭勝利後,施劍翹隨母親和兄弟定居南京,不止一次去梅園拜訪周恩來和鄧穎超。她堅信中國的未來屬於共產黨,勸說擔任國民黨74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警備司令的嫡堂兄施中誠,迫使其兄答應辭去軍長職務,不直接與解放軍作戰。她還說服兩個國民黨少將軍銜的胞弟施則凡、嫡堂弟施仲達留在大陸為新中國效勞。後施則凡任南京解放軍高級步兵學校教員,施仲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她又動員在美國攻讀醫學博士的胞妹施紉蘭回新中國服務,施紉蘭後在北京醫院任婦產科主任醫師。她還勸說當時在閻錫山部任中將參謀長的郭宗汾起義投向共產黨,後來郭果然隨傅作義將軍起義。

四、創辦學校,掩護革命

1947年至1948年,施劍翹先後在從雲國小掩護多名地下共產黨員、地下民主同盟盟員、進步愛國青年學生進行革命活動;發展組織,秘密集會,架設電台,出版地下刊物,向國小高年級學生貫徹進步思想。史良曾推薦地下民盟成員金若年來校工作,施劍翹同意金若年將從雲國小作為地下民盟的活動據點,秘密印刷地下刊物《民工通訊》和《光明報》。

五、艱苦募捐,為國效力

解放初期,施劍翹到處募捐,維持從雲國小,培養了大批人才。所在學校師生不僅勤奮學習、工作,還積極投入各項政治運動。施劍翹擔任蘇州市人大代表、市婦聯副主席時,她帶領全校師生踴躍捐款捐物救濟災民,購買折實公債支援國家建設,捐獻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去蘇州康復醫院慰問志願軍傷病員。

軼事典故

1941年7月下旬,施劍翹全家從湖南長沙遷往四川省合川縣,當時徐悲鴻也住在該縣,且兩家又是近鄰,徐悲鴻仰慕施劍翹刺殺漢奸孫傳芳,施劍翹則久聞徐悲鴻畫藝出眾,兩人相見恨晚,經常你來我往,關係甚密。後來,公推施劍翹為合川縣獻機委員會指導長,徐悲鴻積極支持,並贈給她不少書畫。此後,施劍翹就在合川發動民眾,夜以繼日地組織募捐。她不僅自己帶頭把珍藏多年的金銀首飾以及徐悲鴻贈給她的幾幅書畫全部捐獻,而且還親自上街講演、宣傳,上門到戶說服動員,僅半年時間,她募捐的金額就買了三架戰鬥機獻給抗日空軍。這件事在全國、全世界引起轟動,有47個國家的報紙對此進行了報導。徐悲鴻對施劍翹也更加敬仰,誇她不愧是女中豪傑,愛國情懷令人感佩。1947年冬至那天,徐悲鴻聽說施劍翹要遷回故鄉桐城,當即揮毫潑墨,給她畫了一幅飛奔的駿馬,並題詩一首,表示敬仰和留念。次年初,施劍翹舉家返回故鄉,途經安慶探望姨侄女鄧女士時,便將這幅畫交給她珍藏。如今這幅畫已歷經半個多世紀,仍保存完好,它對研究國畫大師徐悲鴻以及其與施劍翹之間的友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十年謀報仇

施從濱被殺後,施的全家悲痛欲絕,特別是他的女兒、20歲的施谷蘭更是異常悲憤,她決心要為父親報仇。但施谷蘭也清楚地意識到,要置孫於死地比登天還難。可這位妙齡少女毫不灰心,堅定地踏上了一條復仇之路。

施谷蘭找到堂兄施中誠,請求他幫助為父報仇。施中誠從小寄住在施家,深受施從濱的教誨。從軍官學校畢業後,得到施從濱的扶助,升遷很快,施從濱父女對他可謂恩重如山,他曾在施從濱的遺像前發誓報仇,為此,施谷蘭和母親還找到了施從濱的老上級張宗昌,請求他給了施中誠一個團長位子,以便報仇。後來他步步高升,當上了煙臺警備司令。然而,當施中誠當上煙臺警備司令後,就把報仇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失望之餘,施劍翹就寫了封長信給這位堂兄,表明斷絕來往之意,從此多年沒有聯繫。直到中日戰爭勝利後,她才與這位堂兄有所聯繫,主要是勸說這位國民黨74軍中將軍長不要與解放軍為敵。

1928年,施谷蘭隨母親移居濟南。這年的農曆九月十七,是父親遇害3周年忌日。施谷蘭跪伏在父親的遺像前,想到年復一年,大仇無法相報,不禁與母親抱頭痛哭。母女倆的哭聲驚動了借住在施谷蘭家的同鄉同姓人施靖公。此人時任山西軍閥閻錫山部的諜報股長,也是施中誠的軍校同學,山西太原人,此次前來濟南辦事,因與施從濱有過交往,便借住在施谷蘭家。他聞聽哭聲,來到母女倆面前,對施谷蘭說:“我曾經受過施公的栽培,對小姐的遭遇深表同情,如果小姐願以身相許,我決心為施公報仇。”施谷蘭此時已被復仇的火焰燒得心焦意亂,心想只要能為父報仇,什麼委屈也能咽下。就這樣,施谷蘭決然衝破了同姓不結婚的藩籬,跟隨靖公遷居太原。未曾料想施谷蘭為施靖公生了二子之後,施靖公隨著官運亨通,越來越貪生怕死,施谷蘭幾次催促,他都無動於衷。施谷蘭又一次失望了,並於悲憤中寫下“一再犧牲為父仇,年年不報使人愁”的詩句。

轉眼到了1935年,施從濱被殺已整整10年了。施靖公被提升為旅長,而報仇之事卻一拖再拖。施谷蘭在最後一次要求施靖公為父報仇遭到拒絕後與施靖公一刀兩斷,帶著兩個兒子不辭而別。當時兩個兒子一個是七歲,一個是兩歲。也就是從這一年,施谷蘭想到10年來空付許多心血而父仇未報,心裡一陣難過,不禁吟出一句詩來“翹首忘明月,撥劍問青天。”從此她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施劍翹”,以激勵自己早報殺父之仇。並且給兩個兒子也改了名。大兒子原來叫“大利”,,小兒子叫“二利”,分別改為“僉刃”和“羽堯”,哥倆的名字組合起來就是“劍翹”。在施劍翹攜子出走後,施靖公也曾主動與其接觸,但都被她毅然回絕了。施劍翹行刺孫傳芳成功併入獄後,施靖公親自趕到牢里探望,但仍被施劍翹拒絕了。解放後,施靖公成了俘虜,被集中學習,寫過很多信給施劍翹,意思是想在學習期滿後,與其團聚。直到他生病,組織上希望施劍翹能去一趟看看,但施劍翹堅決不去。施靖公去世後,相關遺物被郵寄到施劍翹處,她都原封不動地退回去了。可能在她心中,從她離去的那一刻起,她與這個人就再也沒有一點關係了。

這時施劍翹的弟弟施中傑已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畢業回國,他隨身帶回一把日本軍刀,發誓要親手殺了孫傳芳。看到弟弟的表現,施劍翹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施劍翹又怕弟弟萬一失手,不但不能報仇,還會毀了前程。

眼見別人無法幫自己報仇,施劍翹只能放開裹著的雙足,自己習練槍法,她要自己出馬了。之後,施劍翹聽到孫傳芳兵敗寓居天津的訊息,遂感到為父報仇的機會到了。她毅然離開太原前往天津。又是農曆九月十七,施劍翹一早就來到觀音寺為亡父燒紙、念經。之後她偶然從一個和尚口中探聽到靳雲鵬和孫傳芳都是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孫還是該林的理事長。

第二天,施劍翹就化名“董慧”,委託一位女居士介紹加入了居士林。此後,施劍翹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孫傳芳的身貌、口音及活動規律等,知道他每周三、六必到居士林聽經,隨即做了刺殺他的具體安排:購置一台油印機,將準備好的《告國人書》和遺囑印製出來,打算在殺死孫傳芳後散發;把11月13日定為替父報仇的日子,因為這天是星期三,按照慣例,孫傳芳這一天必到居士林聽經。

刺殺孫傳芳

1935年11月13日終於到了,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施劍翹估計孫傳芳未必會來,便把準備好的左輪手槍和傳單等物暫時放在家裡,自己空手來到居士林觀察動靜。中午過後,仍不見孫傳芳的蹤影,施劍翹正有放棄行動之意,忽見一位身披袈裟、年約50歲、留著光頭的人走進了佛堂,施劍翹斷定此人就是孫傳芳。她立即租了一輛小汽車,匆忙趕回家中,取出手槍、傳單等物,又返回居士林。

此時,佛堂里已經坐滿了聽經的居士,孫傳芳端坐在中央。施劍翹找了一個靠近爐火的後排座位坐了下來,馬上她發現這個位置離孫傳芳距離太遠,萬一失手將前功盡棄。於是,她對身旁的看堂人說:“我的座位離火爐太近,烤得難受。前面有些空位,可不可以往前挪一下?”看堂人點頭表示允諾。施劍翹站了起來,伸手握住了衣襟下的手槍,兩眼盯著孫傳芳發亮的禿腦袋,眼睛裡放射出仇恨的光芒。她快步來到孫傳芳身後,還沒等周圍的人看清來人是誰,便拔出槍來對準孫傳芳的耳後,扣動了扳機。一聲槍響之後,孫傳芳撲倒在地,施劍翹怕他不死,又朝他的腦後和背後連開兩槍。

佛堂里頓時混亂起來,施劍翹邊散發傳單邊大聲說道:“我叫施劍翹,為報殺父之仇,打死了孫傳芳。詳細情況都在這傳單上寫明。我不走,你們可以去報告警察。”有膽大的人拾起傳單觀看,只見上面寫著:“父仇不敢片時忘,更痛萱堂兩鬢霜。縱怕重傷慈母意,時機不許再延長。不堪回首十年前,物自依然景自遷。常到林中非拜佛,劍翹求死不求仙。”還寫道:“施劍翹(原名谷蘭)打死孫傳芳,是為先父施從濱報仇;詳細情形,請看我的告國人書;大仇已報,我即向法院自首;血濺佛堂,驚駭各位,謹以至誠向居士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隨後,施劍翹從容地撥通了警察局的電話。第二天,天津、北平、上海各報都以頭號字標題刊載了這一訊息,全國為之轟動。

遇赦免徒刑

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的案件在天津的地方法院審理。按照當時的法律,施劍翹的行為應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死刑。在法庭上,施劍翹毫不畏懼,詳細陳述了自己艱難的復仇歷程,最後說道:“父親如果戰死在兩軍陣前,我不能拿孫傳芳做仇人。他殘殺俘虜,死後懸頭,我才與他不共戴天。”施劍翹的陳述以及律師的辯護感動了在座的每一個旁聽者,也感動了法官。當時,社會上存在一些猜測:施劍翹哪來的槍、她是怎么學會開槍的,等等。外界普遍覺得這么一個刺殺行動,不可能是她獨自完成,肯定幕後有更深的背景,甚至還有人說她是受蔣介石當局的授意。施劍翹都一一解答:行刺用的手槍是弟弟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朱其平買的,一直暫存於施家;因為從小就常拿父親放在枕頭下的槍玩,她很早就知道如何裝子彈、如何射擊等。

在審理過程中,社會各界紛紛對施劍翹表示聲援,並強烈呼籲國民政府釋放或特赦施劍翹。法庭鑒於施劍翹的為父報仇情節以及社會各界的反應,作出一審判決:判處施劍翹有期徒刑10年。這已是謀殺罪中最低的刑罰,但施劍翹並不服判,她抗訴到天津市高等法院。高等法院接受抗訴,1936年8月13日,改判其有期徒刑7年。施劍翹仍然不服,再抗訴到南京全國最高法院(中華民國訟訴制度為三審終審制)。在這期間,國內民間團體要求釋放施劍翹的聲浪日益高漲。施家也一直在設法營救,後來通過關係找到馮玉祥。馮玉祥與施劍翹的生父施從雲在清末同時發動灤州起義,曾有袍澤之誼,於是馮玉祥聯合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李烈鈞、張繼、宋哲元等30位黨政要人也向政府籲請。在輿論壓力下,1936年10月14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署公告予以特赦。

施劍翹出獄後,施劍翹再也不提父親及刺殺孫傳芳的事。在她心中,仇已報,怨已了,她還是個普通的良家婦女。1946年9月17日,施劍翹來到靈岩山。這天是父親施從濱遇難21周年忌日,她上靈岩寺做佛事,為父親亡靈超度。佛樂縹緲中,施劍翹心有所悟。三天后,施劍翹在靈岩寺皈依佛門。

人物作品

谷蘭

施谷蘭(施劍翹)

深谷芳蘭一枝春,攀絕高崖凌碧空。縱有紅花漫四野,豈無綠草染前峰。繁枝不怕春色淺,根茂何愁冬土深。生就山中一根草,只怕孤芳不惜春。

這首名為《谷蘭》的詩作出自一位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女詩人,名叫施谷蘭,詩言志,人們總能從文人墨客們的作品裡挖掘出一些內涵來,施谷蘭這首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詩作自然在她的人生當中有著更為獨特的地位,錦心繡筆,稚嫩當中也透著某種早熟和老練。凌碧空的堅強,不惜春的孤傲,倒是和後來這位奇女子的人生有著一脈相承的路數。當然了,她爆得大名的時候已經改名了,叫施劍翹。

藝術形象

電影《女刺客》

施劍翹刺殺孫傳芳的英雄事跡被拍成電影《女刺客》

《女刺客》劇情簡介

軍閥混戰,名將許松平成了東南聯軍司令陳全光的俘虜。許松平的女兒許越男胸中燃起復仇的烈焰。越男變賣家產請土匪幫忙,但失敗了;她求助堂兄,堂兄食言;她又寄希望於王慶洪,但兩人成婚後,王便把復仇置於腦後。10過去了,許越男已成為母親,但復仇之心一刻也沒有減弱。她毅然離開丈夫,找到了老態龍鍾當了佛家弟子的陳全光。好友告訴她陳全光依然是勾結日寇的劊子手。許越男便堅決的打死了正在講經的“大師”。在輿論的聲援下,許越男沒有坐牢,帶著自己的女兒開始了新生活。

籌攝《施劍翹》傳記

2013年1月16日,《東方早報》訊息,姜文宣布將開拍施劍翹的傳記電影。不亦樂乎電影公司的宣傳總監閻先生對記者證實,“姜文早在六七年前,即拍攝《太陽照常升起》前,就與施劍翹的家人簽約,拿到了人物拍攝的著作權,而公司一直有編劇在做該片的劇本創作,打算拍攝成一部人物傳記類影片。”姜文也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該片一直在劇本的打磨階段,至今還未啟動該影片的拍攝。

《一代宗師》宮二原原型

帶來兒子,娶下蘇州兒媳

辦學期間,施劍翹把兩個兒子一起帶到了蘇州。沒想到,這一來讓施劍翹有了個蘇州兒媳。

張冰說,她1926年生於蘇州,因曾經休學,跟1929年出生的施僉刃成了蘇州中學高中部的同班同學。再後來,兩人一起參軍,1954年結為伉儷。張冰說,婚禮是在北京舉辦的,由婆婆的妹妹施紉蘭主持,很簡單。當時婆婆因病在五台山療養,沒能參加婚禮。

後來,施僉刃轉業到黑龍江省寶清縣852農場工作,張冰也調至該農場的中學執教。施僉刃去世後,張冰才調回蘇州工作,那一年已是1979年。

張冰和施僉刃生有一子一女,兒子施勤一直在蘇州生活。

患癌去世,長眠蘇州城西

解放後,施劍翹繼續在蘇州辦學,還擔任過蘇州市婦聯副主席、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2年,她順應形勢,把從雲國小移交給了蘇州市政府管理。

常年的勞累奔波,讓施劍翹的身體嚴重受損。張冰介紹,移交學校後,婆婆去北京協和醫院接受診斷,從此未再回到蘇州。

張冰說,那次檢查發現,婆婆患了子宮癌,手術後就前往五台山療養,後來常年定居北京,並被增補為北京市政協特邀委員,1979年8月27日因晚期直腸癌在北京去世,終年74歲。

由於婆婆生前特別留戀蘇州和杭州,又曾在蘇州生活、工作了6年,張冰又回到蘇州工作,因此,婆婆的骨灰最後被安葬在了蘇州城西的天靈公墓。

對於熱映中的《一代宗師》,張冰說她已通過相關報導有所了解。她覺得,宮家二姑娘宮若梅為報殺父之仇,斷髮奉道,一輩子不婚嫁不生育,這些情節跟婆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就是都替父報仇,不同之處則是婆婆有過婚嫁、生育過兩個兒子,“因此,把婆婆定位為宮二的原型之一是正確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