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林堡長城

樺林堡長城

樺林堡長城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城西北處黃河岸邊,全長30餘公里,系明代萬里長城偏關段遺存,至今城磚包砌完好,高聳蜿蜒於黃河東岸,與北京萬里長城環境風格迥異,甚為壯觀。樺林堡長城與山西境內其它現存長城段落198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樺林堡長城樺林堡長城遠眺
黃河,又被形象地稱為“大河”;長城,也被形象地稱為“邊牆”。守衛著北緯37度農耕文明線的邊牆,與九曲黃河在山西省偏關縣老牛灣相遇,大河與邊牆握手之後,外長城繼續西行,黃河則沿晉陝黃河峽谷南下。大明王朝為了防止蒙古騎兵突破陝西外邊之後,在冬季踏冰強渡黃河進入山西,在今天偏關縣老牛灣經河曲縣至保德縣境內,沿黃河修築了百公里的長城,這段邊牆與黃河並肩同行了百公里,因此又被形象的稱為“黃河邊”或“河邊”、“西河邊”。

從偏關汽車站出來往東走十幾步,一座雄偉的城門樓赫然出現在眼前。故關是故關,卻是近年來的翻修之作,鮮艷地矗立著。偏頭關城原先有四座城門,現僅存南門一座,其餘三座不是毀於戰火,就是後人因擴建而拆毀。在南城門樓東西兩側,分別建有一座白色馬賽克貼面的現代建築,內有銀行、旅店或者商鋪與古老的城關緊鄰而居,再往兩邊有殘存的城牆突兀地存在,牆體上鋪著青灰色的城磚,班駁破舊,牆體上有幾處缺口,是有人家打通做了出入的院門。由南門入城,見城內是一條南北向的大街,寬不過十米。兩旁店鋪林立,街上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大街的北端是鐘鼓樓,比南城門殘破得多,也或許正是它的殘破,讓人頓生滄桑之感。

爬上縣城南面的土山,依稀可以望見偏關的全貌,城依山勢而走,東起西伏恰似人偏頭的形態。偏關河繞城而過,是天然的屏障,偏頭關背山環水在地理位置上占據了防守作戰的優勢。史料記載,偏頭關東銜管涔山,西近黃河,北連內蒙,南通雁寧,自古為兵家征戰、駐防之地,這裡曾經是北疆門戶和京師屏障。

歷史

樺林堡長城樺林堡長城遠眺
當年的明王朝為了防止瓦剌的入侵,不得不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大體沿長城一線,逐次建立了9個邊際重鎮,九鎮中有兩鎮是在山西,即大同鎮和太原鎮。太原鎮總攬三關:雁門、寧武、偏頭。偏頭關是明代“外三關”中最西面一關,又有外關之稱。早在五代北漢時置偏頭寨,宋代因之,元時升為關。明時太原鎮治所在即是現在的偏關。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現在的關城是明洪武年間改築的,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牆四道。

《說文》曰:“關,‘以木橫持門戶’,俗謂之‘閉也’。”長城的建造不但使農耕民族精神上有了安全感,而且有效地遏制了遊牧騎兵靈活快速的作戰長處,使他們不得不棄馬步戰。同時占據關內的統治者為了擴張領土和防禦,在長城險要地段建築關城,作為進出的必通之道,所以關隘素為長城鎖鑰,是兵家必爭之地。初時,蒙古勢力不斷侵犯邊界,稍後又深入鄂爾多斯內部,屢犯晉西北,偏頭關首當其衝。《偏關志》稱:“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晉。”明弘治隆慶初,蒙古兵屢次由偏頭關西北侵入,進犯岢嵐、嵐縣,並深入晉中地區,所到之處,殺掠殆盡。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頭關已經成了蒙古兵和明軍較量的重要場所。

明代的偏頭關實際上已處在北界。樺林堡段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相對,關城東面老營堡北接蒙古高原,內外長城在此處相接。

景致

樺林堡長城樺林堡長城近照
蓬蓬衰草,颯颯西風,陝晉蒙交界的偏頭關也是走西口的重要口子之一,有著“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的美譽。據說偏頭關現存邊牆最好的地方就在黃河東岸樺林堡地段,有五六十里,全部包磚,高聳河岸,和內蒙古遙遙相對。

村裡的好多城牆早已沒了磚,在樺林堡的一個黑瘦的老者,立春已經好久了,他身上還披掛著一件顏色模糊的翻羊毛大衣,手裡的羊腿骨煙槍里翻滾出濃濃的霧氣,淡化了他臉上皺紋深刻的滄桑:“我們小時候,從有了背動一塊城磚的力氣開始,就成天把這些磚搬運回家,壘豬圈、蓋雞窩,還能圍糧倉……”樺林堡南面的牆壁不但被當年衛戍兵士的後人搬去了磚,夯土的城牆也被他們挖出一個個洞穴,以存放雜物或者做家畜的圈養地。

在樺林堡的北牆附近,有幾間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房屋,在門前凌亂地擺置著舊日的石獅和旗桿石,房屋邊上有一個十數米見方的平台,台上聚滿了茂盛的草,依稀可以從這些物件中看出這裡是過去的兵營。

由於偏關河從這裡注入黃河,沿河道可以直驅偏關城下,所以樺林堡的戰略意義,是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進犯。每年黃河上凍時節,樺林堡左近的長城便加強防務,防止匈奴騎兵踏冰渡河。四方形的台座保存完好的城體,南面的關樓門洞,使樺林堡猶如黃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遠遠的山樑頂上。

現狀

樺林堡長城樺林堡
“朔氣傳金,寒光照鐵衣”。當年戍守在此地的將士,無非是為了維護一方的穩定和生活的安寧,可現在生活在那大山里他們的後人,依然在用著發了臭的坑存雪水,依然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奔波。娃兒們的臉似乎永遠也洗不乾淨,一張彩色照片對他們來說也許就是奢侈的享受。他們當年戍守的雄關鐵塞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曾經的牆被風沙漸漸吹老,古人用黃土築就了長城,後來有的長城塌了,就還是一堆黃土。有誰曉得,腳下的黃土,曾經是長城?

《明史·兵制》記載:“三關形式,偏頭西路,莫要於老營堡……”老營堡是明長城山西鎮重要關隘。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正統末置,弘治十五年(1502)、萬曆六年(1578)增修,周四里有奇。”老營堡,位於偏關城東40公里,關河北岸,建築規模為偏關縣境僅次於偏關縣城的第二大城堡。

在老營堡,從高大的夯土牆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模。堡內有挖牆而建或磚石蓋成的窯洞,也有古老殘破的民居,還不時可以看到幾尊雕刻精美的石門墩。村屋錯落,穿行其間不知怎么就進了人家的院子。堡子的東、西、南三座門洞還在,門額上的石匾卻均已不存。瓮城也被扒開口子做了通道,城內種著玉米,城牆下堆滿了秫秸稈。城牆上煙囪林立,有的是磚石砌就,有的乾脆就是一口沒底兒的破水缸,村中的孩童在煙囪叢中嬉笑追打。

樺林堡長城樺林堡
北山上有座坍毀成馬鞍型的黃土墩台,殘存有磚石基座。據當地老鄉說,這墩台是“文革”期間被來串聯的紅衛兵小將們拆毀的。當地人稱長城為邊牆,沿墩台下的邊牆西行,見其北側還有一道邊牆,兩者相距大約十來米,當中是一道深約10米的壕溝。沿著邊牆前行不久,又見一個墩台,登墩台四顧,老營堡全貌盡收眼底。遠近山峰上,墩台一個接著一個,以西北方向最為密集。好似一個個威武的戍邊軍人,忠於職守、無所畏懼。

曾經的這裡,是胡馬長嘶、烽煙瀰漫的戰場,多少英雄事,盡化煙雨中,現在只有一片片民居靜靜站立,在風雨中翻唱過去的歌謠

經過千年風雨的侵磨襲擾,殷商甲冑銹了,周室鍾罄啞了,秦漢玉璽殘缺了,唐宋華表坍塌了。在哪裡還有虎視鷹揚的胡馬、暴戾恣睢的君王?或許只剩下荒野中的幾處孤冢、北邙山的累累白骨,或者呆板木訥的幾尊泥塑,抑或數卷真偽難辨的御批史書,任人翻揀,叫人懷念、憑弔。

相鄰景點

樺林堡長城樺林堡長城遠眺
偏關是內、外長城的會合處,是與寧武關雁門關並稱外三關的軍事重鎮,可到了偏關縣城才知那僅存的南關門處高高的城樓兩側儘是貼著劣質瓷磚的現代建築,關城之內古蹟也所剩寥寥,保護程度尚不如雁門關。

在偏關附近先後見到四座要塞,分別是老營堡、樺林堡,以及另一座叫不出名字的村堡。每個要塞都有黃土夯就的高大城牆,和久不與世往來的村民。其中老營是規模最大的一村,足可駐紮數千士兵,四面城牆和四個方向的城門保存完整,東門外還有一個瓮城,城門上的匾額字跡依稀可辨。在老營村中逛了許久,找尋著歷史的種種痕跡。

村中大部分房屋是建國以後翻新的,只余少數老宅仍是百多年前的原貌。村西南的路邊殘存著一戶大宅的門庭,有三級高升石階和兩側立柱的基石,石階左側有一口深井,已不存在的大門之後,一堵磚雕影壁迎街而立。當年的宅院已分為兩戶居住,分別位於影壁的兩側。其中的一戶的正房屋檐上有著精緻的獸頭瓦當,那每一片瓦當上所雕獸頭樣式各不相同。根據主人的介紹,她家的房子至今已一百七十年了,推測這裡或許本是老營堡某位軍官的院落,到清朝才被分為兩戶人家,各自在原有的宅基上蓋了如今的房子。另一名老營村民打開自家的大門,指給看他家入門處的踏腳石,只見一塊三尺寬的完整石料上工整地鐫刻著“保障”二個榜書大字,據他自己介紹,那居然是老營某個城牆上的石額,乃萬曆年間遺物,與老營堡同歲。

在這些關城、要塞之間,山巔坡頂上散布著眾多的烽燧,相距雖遠卻彼此相顧,從實用角度出發,若是其中任何一座燃起狼煙,不用一個小時確實就能將訊息傳出數百里。這些烽燧均是黃土質地,故經歷四百多年風雨之後,至今即使只剩下一個高聳的土堆就已屬不易。在老牛灣堡東北的殘長城附近見到了最完整的一個烽燧,才窺見這一帶烽火台建築的真實面貌。烽燧為圓形實心建築,形如碉堡,鑿有一“凸”字型的門洞,自門洞開始設有一螺鏇狀通道通向台頂,台頂上便是堆放柴草之地。烽燧周邊建有一圈的圓形圍牆,卻是已塌陷了一半,遠遠看去,傍晚的烽燧在昏黃的夕陽下顯得格外孤獨,格外蒼涼。

萬家寨水利樞紐到老牛灣,一路上便有黃河相伴了。由於萬家寨大壩截留導致水位升高、流速放緩的緣故,這裡的黃河遠不似大家印象中那般混濁,而是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碧綠色。其間的一處高坡上,可見黃河連續拐了兩個方向相反的大彎,形如太極圖案,如果在這裡航拍,必能得到一幅奇異壯觀的畫面。從此處繼續前進,公路最終延伸到了黃河與長城相會之處——老牛灣。

相關條目

山西黃河旅遊景點

山西名勝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