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真覺寺位於元代大護國仁王寺的中央部分。大護國人王寺的規模十分宏大,是元至元七年(1270年)為八思巴帝師所建。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思巴逝世後,在護國仁王寺內“建大窣堵坡”,收藏他的真身舍利。現在基部石台座四周還保存著中統三年(1262年)八思巴致忽必烈皇帝的藏文新年祝辭(《吉祥海祝辭》)的雕刻。元初時此塔可能稱為“慶安塔”,據研究,當時基座上是一座大型的覆缽式塔。元末大護國仁王寺的建築及塔因戰亂廢毀。 關於真覺寺興建的緣起,文獻中沒有明確而詳盡的記載,比較通用的說法是,明永樂年間,尼泊爾高僧室利沙(也稱為板的達,五明板的達,哈里麻,葛哩麻)來到北京,向明成祖進獻了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的圖紙,明成祖賜建真覺寺,並下詔為金佛建塔,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建成。金剛寶座塔是依據西域來的印度僧人室利沙的圖紙修建的。至於此塔是為室利沙修建還是僅僅為了壓過前朝的王氣一直存有爭議。
清朝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第一次重修真覺寺,重修後為避雍正帝胤禛之諱,改名為“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大正覺寺。清末,真覺寺的建築毀於一場大火,只有金剛寶座塔保留下來。
關於真覺寺寺院被毀,有一種說法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只剩下明成化九年建造的金剛寶座塔。還有認為在此期間收到義和團事件的波及而寺院毀壞。另有一種說法是真覺寺在20世紀20年代初還保留著原來的建築。1927年北洋政府的蒙藏院以2500元將寺院賣給了一個黃姓商人,這人將所有殿堂拆毀當木材賣掉,使四百多年的皇家寺院毀於一旦,只留下金剛寶座塔。
1961年,真覺寺被列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曾被北京動物園占用,至1980年代騰退。目前真覺寺闢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著北京城郊現存的石刻藝術品。2003年4月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遷入真覺寺院內,2005年3月遷出。
主要景點
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這座金剛寶座塔全部用漢白玉建造,周身布滿雕刻。由於石里的鐵被氧化而呈現出淡淡的橙黃色。五座密檐的方塔中,正中的一座高十三層,四角每座高十一層。中塔的正南有一座兩層檐的琉璃罩亭,階梯的出口就在裡面,罩亭頂上有一蟠龍藻井,這是皇家寺院的標誌。五座塔的頂上均有一小型覆缽式塔剎,中間大塔的為銅製,其他四座的為石質。
在塔建成後,為保護這座金剛寶座塔,塔的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護起來。據說“血料”使用豬血和上膩子和麵粉加糯米汁調勻後刷於塔身上,再多次貼麻布刷大漆後完成。現依然可在雕刻的凹陷處見暗紅色的痕跡。
蟠龍藻井
佛足在中間塔南面須彌座腰的正中位置刻有一雙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開的蓮花。這種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僅此一處,其他地方的佛足均為凹刻。塔座的正門上有“敕建金剛寶座塔”的匾額。塔前的兩株銀杏樹一雌一雄,樹齡逾300年,需三人合抱,堪稱真覺寺一寶。相傳早年間,京西百姓常在重陽節登塔遠眺以應時令。
石刻博物館
1961年,真覺寺被列入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闢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這是第一座陳列北京地區石刻文物的專題性博物館,籌建於1982年,在1987年正式成立。館舍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院子裡露天展放北京近郊出土的歷朝歷代的精品石刻,室內展區,主要陳列一些資料、照片以及比較精細的石刻工藝品。全館共設8個展區:
綜合陳列區:於寶座東面,共陳列各種形制和內容的碑刻31通。其中有雍正皇帝書寫的石道碑、大型臥式碑、闡述倫理的鑲牆碑和一字未刻的無字碑;有隨死者埋入地下的功德碑;有中西組合式的方尖碑;還有太監碑及寺院的經幢等。可以稱為北京地區碑刻的縮影。
功德碑陳列區:於寶座的北面,共有為明、清兩代有功之臣歌功頌德的碑刻12通。其中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傅恆宗祠碑,其形制和雕刻堪稱碑中之精品
墓誌陳列區:展有唐至清記錄北京歷史、地理、政治等資料的墓誌105塊。
藝術石刻區:陳列藝術石刻200餘塊。其中東漢的闕柱、闕表為北京第一古刻。北齊、北魏的佛造像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會館碑陳列區:展出山西、河南、安徽、浙江等8個省,共53塊同鄉、同業會館碑。
寺觀碑陳列區:共有寺、廟、觀、庵的碑刻14通。
石雕陳列區:展陳各類石雕69種。其中一座清代石享堂是由三十餘組石雕組成的石仿木建築,極為精美。
耶酥會士碑陳列區:共展出外國傳教士墓碑36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