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覺寺
位於西直門外動物園北側。因寺中有一座金剛寶座塔,俗稱五塔寺。建於明永樂年間,始稱真覺寺。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為避雍正帝胤名諱,改名為大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帝為其母慶七十大壽,大正覺寺為主要祝壽場所,寺廟修葺一新,並請了千名喇嘛在此念經。清末,寺毀於火,僅剩金剛寶座塔。後北平政府對其進行基本修繕,增修了院牆、門樓等。1957年在寺址建成石刻藝術博物館。①金剛寶座塔。
具體介紹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成化九年(1473),仿印度佛陀迦耶金剛寶塔形制建造。在一高台(又稱金剛寶座)上以中心、四岔的布局方式建造5座小塔。寶座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米、高7.7米。寶座下為高約0.5米的台基。塔內部用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寶座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一層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四周刻有梵文和佛像、法器等紋飾;上部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分為5層,每層均有挑出的石制短檐,檐頭刻出筒瓦、勾頭、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均為佛龕,每龕內雕坐佛1尊,佛龕之間用雕有花瓶紋飾的石柱相隔,柱頭並雕出斗拱以承托短檐。寶座的南、北兩面正中各開券門1座,以通塔室。拱門券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南面券門之上嵌銘刻有“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的石匾額。南面券門入塔室。中心有一方形塔柱,柱四面各有佛龕1座,龕內原佛像已不存。塔室東、西兩側各有石階梯44級,盤鏇而上,通向寶座頂上的罩亭內。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構,亭南、北各開一座券門,通向寶座頂部的台面,台面四周有石護欄圍繞。琉璃罩亭外表貼著漢白玉石條,雕有不計其數的密宗佛教常見的圖案:八寶、金剛杵、四大天王、降龍伏虎羅漢等,最多的為五方佛主及其坐騎,共有1 561尊。5座密檐式小石塔建在檯面上,塔均為方形,中間一塔較高,有檐13層,頂部是銅製的覆缽式塔剎;四隅的小塔有11層檐,塔剎為石制。5座小塔的雕刻集中在塔檐下的須彌座和第一層塔身上,紋飾同寶座。惟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一雙,以示佛的足跡遍天下。②石刻藝術博物館。1957年建成。寺內收藏各種石碑、碑刻千餘件,博物館按石刻類別、內容分為石刻功德碑、墓志銘、書法碑帖、寺廟碑、會館碑、石雕藝術等展區。其中價值較高的有:普勝寺順治、乾隆御製臥式碑,碑長3米,高1.5米,雕刻精美;廣寧門外石道碑,重達60噸。還有元代的龍鳳石欄板、清代的漢白玉石享堂等。北京地區僅存的魏太和造像於1998年移此保存,其雕刻年代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石佛身高1.65米,立在高1米多的石雕須彌蓮花石座上,兩耳垂肩,袒胸赤足,右手平舉胸前,左手自然下垂過膝,斜披袈裟,長袖垂地,下系羊腸大裙,衣紋以凸線表示。石佛的後面有高2.2米的背光,背光後自上而下橫向排列了12排124個小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