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中藥]

白毛藤[中藥]
白毛藤[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毛藤,中藥材名。本品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一般於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淨曬乾。功能主治為:請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①《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②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④《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⑤《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⑥王安卿《採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乾。治癧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⑨《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⑩《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來源

本品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一般於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

甘苦,寒。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別錄》:無毒。

③《福建民間草藥》:微苦澀,平。

功能主治

請熱,利濕,祛風,解毒。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痛,丹毒,疔瘡。

①《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

②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③《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④《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⑤《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⑥王安卿《採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乾。治癧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⑧《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⑨《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⑩《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形態特徵

多年生蔓性半灌木。莖長達5米,基部木質化,上部草質,具細毛。葉互生;上部的葉多作戟狀3裂或羽狀多裂;下部的葉長方形或卵狀長方形,基部心臟形,先端尖,全緣,長4~9厘米,闊2~5厘米,上面鮮綠色,下面較淡,兩面均有細毛散生,沿葉脈較密;葉柄長2~3.5厘米,有細毛。聚傘花序生於枝頂或側生與葉對生;枝梗、花柄及花均密被長柔毛,花柄細長;花萼漏斗形,萼片5,卵形;花冠白色,裂片5,自基部向下反折,長5~6毫米,卵狀或長方狀披針形,頂端尖;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口,花絲短而扁。基部合生;雌蕊1,子房卵形,花柱細長,柱頭半球形。漿果卵形成球形,初綠色,後變紅色至黑色,直徑6~10毫米。種子白色,扁圓。花期9~10月。果期11月。

分布區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產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生長環境

野生於路邊、山野或灌木叢中。

生長習性

喜濕暖濕潤氣候,耐陰濕。適宜砂質壤土及粘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及分根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北方地區春季播種,4-5月條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濕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間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進行。當苗高20cm左右時,要搭架縛藤,以利生長。病蟲害防治蟲害有紅蜘蛛為害。

病蟲防治

蟲害有紅蜘蛛為害。

藥材性狀

乾燥的莖,類圓柱形,直徑約2~7毫米,外表黃綠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在較粗的莖上,毛茸極少或無,具縱皺紋,且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淡綠色,纖維性,中央形成空洞。葉皺縮捲曲,密被毛茸,葉柄長約1~2厘米。有的帶有淡黃色至暗紅色的果實。以乾燥、肥嫩、葉綠、無子、無雜草者為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8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搗敷或搗汁塗。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蜀羊泉和紅棗以1:1混合製成煎劑、糖漿劑對小白鼠艾利虛腹水癌及梭形細胞肉窟的實體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臨床上對子宮頸癌有效,但重複率低,進一步用相當生藥40,80,120克/公斤/天的煎劑及小劑量遞增的給藥方法,均無明顯抗小鼠梭形細胞肉窟實體型、艾氏腹水癌實體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對小鼠肉瘸180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為β-苦茄鹼。

相關配伍

①治黃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對坐草、大茵陳、三白草、車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鏡》)

②治肝硬化初期:鮮白英一至三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風痛:桑黃二兩,白毛藤二兩。切碎,用紹興原壇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飯碗。(《楊春涯經驗方》)

④治風濕關節痛:排風藤一兩,忍冬一兩,五加皮一兩。好酒一斤泡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婦女白帶:白毛藤煎汁,燒小公雞或桂圓,連汁食。(《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小兒肝熱:鮮白英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火赤眼:白英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眼險。(《福建中草藥》)

⑧治療瘡腫毒:鮮白毛藤全草四兩,燉服。另以鮮葉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⑨治疥瘡:白毛藤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乾的八錢至一兩二錢)。和肥豬肉六兩,酌加水煎,分兩次吃下。(《福建民間草藥》)

臨床套用

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取白英全草製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歲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歲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歲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療31例,痊癒(自覺症狀和陽性體徵消失,尿三膽試驗與肝功能恢復正常)23例,好轉(自覺症狀改善,尿三膽正常,肝功能好轉者)8例。臨床觀察到,白英注射液對退黃、改善症狀和降低轉氨酶均有較好療效,但對降低麝濁、鋅濁及腦絮效果較差。

注意事項

《閩東本草》:體虛無濕熱者忌用。

化學成份

白英全草含生物鹼,千年不爛心莖中含甾體生物鹼,有西紅柿烯胺、澳洲茄胺和蜀羊泉鹼等。葉中還有含量較多的α苦茄鹼和β-苦茄鹼、較少的澳洲茄鹼以及痕量的澳洲茄邊鹼。這些生物鹼中主要的是蜀羊泉鹼或西紅柿烯胺;β-苦茄鹼有抗小白鼠肉瘤-180的作用。另據報導,葉中分離到一個甾體生物鹼糖甙,水解後除得到西紅柿烯胺外,還有它的脫氫化合物西紅柿-3,5-二烯胺和小量的雅姆皂甙元。葉中又含維生索C149.4~173.2毫克%。花序中含較多的甾體皂甙,主要是替告皂甙元和雅姆皂甙元,兩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此外,該植物的地上部分中,還發現有α-,β-和γ-蜀羊泉胺、γ-苦茄鹼、替告皂甙元。根中含15α-羥基蜀羊泉鹼、15α-羥基澳洲茄胺、15α-羥基番茄胺和15α-羥基番茄烯胺。千年不爛心果實的成分詳苦茄條。

相關論述

1.《本經》: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茄癬蟲。

2.陶弘景:葉作羹飲,甚療勞。

3.《本草拾遺》:主煩熱,風疹,丹毒,瘧瘴,寒熱,小兒結熱。

4.《開寶本草》:別本注,莖葉煮粥極解熱毒。

5.《百草鏡》:除骨節風濕痛。

6.王安卿《採藥志》:活血追風生血,治鬼箭有效。

7.《綱目拾遺》:止血淋,瘧,疝氣。汁滴耳中,止膿不乾。治癧cuan,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濕熱,治黃疸水腫,小兒蛔結腹痛。

8.《植物名實圖考》:治腰痛。

9.《分類草藥性》:治驚風,咳嗽。

10.《藥材學》:清熱解毒。治惡瘡,漆瘡。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