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茄

苦茄

苦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歐白英 L.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具有驅風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疼痛,破傷風,癰腫,惡瘡,疥瘡,外傷出血。

基本信息

別名

千年不爛心、天泡草、毛和尚草、蜀羊泉、排風藤、毛秀才、白毛藤、六甲草、毛藤子。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肝、胃、肺經。

功效

驅風除濕,清熱解毒。

主治

風濕疼痛,破傷風,癰腫,惡瘡,疥瘡,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風濕勞傷:排風藤90g,泡酒500g服。(《貴州草藥》)

2、治半邊風:排風藤60-120g,熬水洗全身;又可用排風藤葉研末,每次3g,用酒吞服。(《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全草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無刺草質藤本,無毛或被稀疏的短柔毛,小枝幹時灰綠色,具細條紋。葉戟形,長3-7.5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戟形,齒裂或3-5羽狀深裂,中裂片較長,其邊緣有時具不規則的波狀齒或淺裂,兩面均被稀疏的短柔毛,中脈明顯,側脈每邊4-7條,纖細;葉柄長約1-2厘米。聚傘花序腋外生,多花,總花梗長約1-2厘米,花梗長約0.8-1厘米,被稀疏短柔毛;萼杯狀,直徑約2.5毫米,5裂,裂片三角形,端鈍;花冠紫色,直徑約1厘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不到1毫米,冠檐長約6.5毫米,5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花絲短,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2.5毫米,頂孔略向內;子房卵形,直徑約1毫米,花柱纖細,絲狀,長約5.5毫米,柱頭小,頭狀。漿果球狀或卵狀,直徑約6-8毫米,成熟後紅色,種子扁平,近圓形,直徑約1.5-2毫米。花期夏季,果熟期秋季。

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邊坡地。分布於四川、雲南。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長1-1.2cm,直徑2-7mm;外表黃綠或棕綠色,被稀疏短柔毛,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上部常中空。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皺縮捲曲,展平後呈卵圓狀橢圓形或提琴形,長3-7.5cm,寬1.5-4cm,齒裂或3-5羽狀深裂或不裂,裂片有波狀齒或淺裂,兩面疏被短柔毛。果實黃綠色或暗紅色,內藏多數種子。氣微,味苦。

以粗壯、葉綠者為佳。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現代套用

臨床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黃疸型肝炎,帶狀皰疹,濕疹,風疹,婦女帶下病,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和肝硬化早期等。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驅風,除濕,解熱,熄風,解毒。”

2、《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主治惡瘡,疥瘡,食管癌,子宮癌,乳腺癌,外傷出血。”

附註

果實亦供藥用。

茄科茄屬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