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游六橋待月記

晚游六橋待月記

《晚游六橋待月記》是明代的袁宏道在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辭去知縣,首次漫遊西湖,寫的一篇遊記。文章表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觀照,認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煙、在夕嵐,而以月夜為最。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晚游六橋(1)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2)。一日之盛(3),為朝煙,為夕嵐(4)。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5),與杏桃相次開發,尤(6)為奇觀。

石簣(kuì)(7)數為余言:“傅金吾(8)園中梅,張功甫(9)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10),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11),粉汗為雨(12),羅紈(wán)之盛(13),多於堤畔之草,艷冶(yě)(14)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15)。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16)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17)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18),安(19)可為俗士道(20)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六橋:西湖蘇堤上的六座橋,由南向北依次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

(2)為春為月:意為是春天月夜。

(3)一日之盛:一天最美的時候。

(4)夕嵐:傍晚山間的霧氣。

(5)梅花為寒所勒:為:被;勒:抑制。

(6)尤:特別。

(7)石簣(kuì):即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明代會稽人。明萬曆年進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 家。下文的“傅金吾”、“張功甫”都是人名。

(8)傅金吾:傅,姓。金吾,漢朝主管京城治安的官員,這裡指明朝錦衣衛的官員。

(9)張功甫:南宋將領張峻的孫子,玉照堂是其園林,有名貴梅花四定址。

(10)戀:迷戀。

(11)歌吹為風: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

(12)粉汗為雨: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13)羅紈(wán)之盛:羅紈,絲織品,這裡是指穿羅紈製作的衣服的人很多。

(14) 於:比。

(15)艷冶:艷麗妖冶。

(16)”設色:染上彩色。

(17)午、未、申三時:指午時、未時、申時三個時辰,相當於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的這一段時間。

(18)夕舂(chōng):夕陽的代稱。舂,用杵臼搗去穀物的皮殼。形容日落西山的樣子。《淮南子·天文訓》:“至於淵虞,是謂高舂,至於連石,是謂下舂。”後人又以“舂”代指日落處的山名。《集韻》:“舂,山名,日所入。

(19)受用:享用。

(20)安:怎么。

(21)道:說。

白話譯文

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裡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山間的山光。那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

石簣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中的舊物,應該趕快去觀賞。”我當時迷戀著桃花,竟捨不得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一帶,綠柳迎風飄拂如綠煙,桃花盛開如紅霧,瀰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著各色絲織品的富裕的遊客很多,比堤畔的草還多,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遊覽西湖,卻僅在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之間;其實湖光翠綠之美,山嵐顏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艷。月景之美,更是難以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柔情,山的顏色,水的意味,更是別有情趣韻味。這種快樂只留給山僧和遊客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說呢!

作品鑑賞

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著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為此,作者採取了總分的結構。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時,月景、朝煙、夕嵐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寫時,在前詳細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遊圖,由物及人,先從側面寫西湖桃花之盛,再寫沿途觀花的遊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遊人之盛,運用了烘雲托月的寫法(第二段);在後生動地描寫日出日落時朝煙夕嵐的濃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作者始先詳寫春日之景,並沒有著力去刻畫、描繪那種盛景,而只是用一個詞語“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見那種景色的迷人。最後作者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即認為西湖的美景最適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欣賞,這與一般人游湖選擇在“午、未、申”三時不一樣,表現作者與一般俗士迥異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悅心境。不僅如此,在別人都急欲賞傲雪梅花時,作者卻為貶作輕薄之物的桃花所戀,也表現了他與傳統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時並沒有正面去寫月景,只是說“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至於具體的月景,就只有留給人們去馳騁想像了。寫西湖春天的美景時,先寫石簣多次對我說“急往觀之”,“余(我)時為桃花所戀”,“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是直接寫景,寫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勝收;接下來說“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極言遊人如織的盛況。遊人為什麼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這是有力的側面烘托。

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左上圖是用一塊大小為3.5×3.0×2.0cm的高山凍石,微畫雕的《晚游六橋待月記》詞意圖,圖片取四方畫面剪輯後合在一起,圖片來源:徐林(心若冰清)-雕刻作品〕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他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作品語言清新明快,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都是晚明反覆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由於三人是荊州公安縣人,故其文學流派被稱為“公安派”或“公安體”,三人合稱“公安三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